分享

黄帝内经讲座 4

 憩苑 2015-12-25
黄帝内经中温病,暑病的区别以及暑病的治法

黄帝内经中温病,暑病的区别以及暑病的治法 【原文】 凡病伤寒而成温(1)者,先夏至日(2)者为病温(3),后夏至日者为病暑(4)。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5)。 【注释】 (1)温:在此指温热病而言。 (2)先夏至日:发病于夏至之前,(3)病温:指患温...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寒邪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和死因

黄帝内经中寒邪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和死因 【原文】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1);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寒邪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六经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 【原文】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1),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2)目痛而鼻干,不得卧(3)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名称,病因和预后

黄帝内经中外感热病的名称,病因和预后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1)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2)。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认为脾胃关系及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认为脾胃关系及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原文】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1),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2)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3),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相关内容: 脾胃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脾胃生病的不同机制及同气相求的致病特点

黄帝内经中认为脾胃生病的不同机制及同气相求的致病特点 【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1),更虚更实(2),更逆更从(3),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

相关内容: 脾胃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神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法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神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法 【原文】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1),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2)不见,众凶(3)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4)勿近,五实(5)勿远,至...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针刺
黄帝内经中五行相克的原理及其针刺应用的原则

黄帝内经中五行相克的原理及其针刺应用的原则 【原文】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针刺
黄帝内经中生命的形成及其天人相应的规律

黄帝内经中生命的形成及其天人相应的规律 【原文】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1),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2),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3)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应以及知常达变以外知内的道理

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应以及知常达变以外知内的道理 【原文】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1)日深,著(2)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相合的观点

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相合的观点 【原文】 五病(1)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2),搏阴则为(3),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五脏所恶,五脏化液和五味所禁

黄帝内经中五脏所恶,五脏化液和五味所禁 【原文】 五脏所恶(1):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2):心为汗(3),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4),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5):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五味所入,五气所病和五精所并

黄帝内经中五味所入,五气所病和五精所并 【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1),肺为咳,肝为语(2),脾为吞(3),肾为欠为嚏(4),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各种食物补养对应的五脏

黄帝内经中认为各种食物补养对应的五脏 【原文】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1)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2)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黄帝内经中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原文】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1),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2)。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针刺治疗 针刺
黄帝内经中五脏各自所主的时令以及治疗原则和禁忌

黄帝内经中五脏各自所主的时令以及治疗原则和禁忌 【原文】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1),下晡(2)甚,夜半静。肝欲散,...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及五味治病的原理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及五味治病的原理 【原文】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1),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2)之时,死生之期也。 【...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经的脉象特征 【原文】 太阳脏独至,厥(1)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2)当俱泻,取之下俞(3)。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前卒大(4),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气口决死生的原理

黄帝内经中气口决死生的原理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1)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2)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3)。府精神明,留于四脏(4),气归于权衡。权衡(5)以平,气口成寸,以...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诊法的要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诊法的要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1)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2)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3)...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体质
黄帝内经中的脉时相应关系

黄帝内经中的脉时相应关系 【原文】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1),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真脏脉是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

黄帝内经中认为真脏脉是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1)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真脏脉
黄帝内经中五脏自身脏气的传变以及与时间五行属性的相互变化关系

黄帝内经中五脏自身脏气的传变以及五脏与时间五行属性的相互变化关系 【原文】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1),传之于其所胜(2),气舍于其所生(3),死于其所不胜(4)。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对应四时的脉象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对应四时的脉象 【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的区别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平,病,死脉的区别 【原文】 夫平心脉来,累累(1)如连珠,如循琅(2),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3),其中微曲(4),曰心...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平脉 病脉 死脉
黄帝内经中脉证相兼诊病及脉反四时和真脏脉与胃气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脉证相兼诊病及脉反四时和真脏脉与胃气的意义 【原文】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1)安卧。尺热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真脏脉 胃气
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

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 【原文】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1)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诊脉 寸口脉
黄帝内经中的虚里诊法及其主病

黄帝内经中的虚里诊法及其主病 【原文】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1),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2),脉宗气也。盛喘数绝(3)者,则在病中;结而横(4),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注释】 (1)虚里:指部位,在左乳下乳根...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虚里诊法 虚里
黄帝内经中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及其四时五脏病死脉表现

黄帝内经中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及其四时五脏病死脉表现 【原文】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1)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2)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3)甚曰今病;脏真(4)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死脉 胃气
黄帝内经中以脉律来判断平脉,病脉,死脉的诊脉方法

黄帝内经中以脉律来判断平脉,病脉,死脉的诊脉方法 【原文】 黄帝问曰:平人(1)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2)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3)脉五动,闰以太息(4),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5)。...

相关内容: 黄帝内经 诊脉 平脉 病脉 死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