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花鸟画作品欣赏(八)

 百了无恨 2015-12-25

潘天寿花鸟画作品欣赏(八)


战地黄花分外香 立轴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201.2万元,2010年4月上海恒利春拍)

款识:今日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九六四年甲辰秋,寿者草草。钤印:潘天寿印(白)、不雕(朱)

潘天寿绘画风格的主要特点,有的评论家认为可用大、重、奇、工四字来概括,大,即大气磅礴,重,指有分量感,奇,是指奇特,但奇中不怪,工,指功力深厚,严谨精微而又不刻意雕琢,潘画高风俊骨的壮美风格,也表现在对于画材的艺术处理中,《战地黄花分外香》一画取材于毛泽东词意,果断强悍、老辣雄健的线条,很贴切地表达了“战地黄花”的风骨。

鹰 立轴 纸本设色 1960年作

鹰 立轴 设色纸本

凝 视 立轴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380.8万元,2009年11月北京保利秋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潘天寿将精力主要致於花鸟、树石类。在此阶段内,他创作出不少经典的作品,如将细腻风格花鸟与写意山水相结合的《小龙湫一角》就是其中代表作。此幅作於1964年的《凝视图》也是此时期的作品。

《凝视图》是潘天寿画给勃川同志的。画家采用竖构图,简率的几笔勾勒出近似长方形的巨石,竖立於画面的中央位置,巨石顶端矗立着一只用粗笔扫出的苍鹰,鹰头向身後凝视,与身体形成明显转折,双眼炯炯有神,神情专注,似有所警惕。整幅画作笔墨苍劲老辣,墨气淋漓,从鹰到巨石再到草丛,处处都体现出力的象徵,可谓霸悍味十足。潘天寿在此作的构图中使用了他所惯用的“造险”与“破险”。鹰与巨石占据了画面上部与中央的大部分位置,给人造成头重脚轻、上满下空的危险局面,此为“造险”。但紧接着,画家在画面的最左下方,也就是巨石的脚下,侧生出一丛生长茂密的草植,以无限生机的暗示来平衡生命的重压,从而达到平衡、稳定构图的“破险”功效。并将画幅的下部将视野延伸到画幅之外,画外有画。

水天无际艳红霞 立轴 设色纸本 1964年作

题识:水天无际艳红霞。甲辰紫薇开候,草予先生鉴可,雷婆头峰寿。钤印:天、大颐寿者、阿寿

潘天寿六十年代画荷极多,此幅《水天无际艳红霞》为典型面目。潘天寿作画不喜温柔敦厚,而是以线为骨,“强其骨”,求“一味霸悍”之概。布局不重平衡稳健,下笔不取熟练潇洒,反而取势奇异险怪,用生硬的狼毫,求得笔下方折严正、生涩拙重,在近代大师中,别创新貌。《水天无际艳红霞》此作,画中的荷叶横向,红荷与蓬蓬勃勃的水草竖直,连同题字,将全画分割成横竖交叉的结构。潘天寿笔下所写“红霞”,并不着意描摹其花叶掩映的妩媚,而是突出铁干般挺拔而上的荷梗顶端红荷的昂然,片片荷瓣则伸延开张,肥厚丰饶,了无轻柔飘荡之态。画家以大笔淋漓的浓墨横向扫出荷叶,以淡墨写出亭亭的水草,以浓墨剔出水草叶筋,荷梗则以焦墨拉出,与顶端的红荷、嫩黄的莲蓬和焦墨花蕊间,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伸出画外的荷叶与荷梗,更得画外之境,所谓:“画得不多,空得很多;画内不多,画外很多”。

春燕图 镜心 设色纸本

此画以疾驰的飞燕为核心,辅以水岸来表现春天的的来临。画家用浓墨来描绘四只飞燕,将其错落排布,展现你追我敢的竞争状态,燕子的造型饱满,姿态优美,各个犹如离弦的飞箭一般,动感十足。水面和水岸则用寥寥数笔淡墨来表现春风拂过,水面荡漾的场面。整幅作品具有大块留白,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用墨层次分明,用笔则显示了出凝炼和沉健。通过春天的燕子,画家十分生动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欢愉之情,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跃 如 镜心 水墨纸本 1965年作

潘天寿的指画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跃如》作于1965年,构图十分具有新意,取鲤鱼之首入画,大胆不羁,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从存世的几件潘天寿画鱼题材的作品来看,他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跃如》局部的造型、意境的疏淡等方面有八大山人同类型作品的影子。但即便有“继承”的迹象,潘天寿对于笔下的鱼还是倾注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他对这一绘画题材的发展之功。《跃如》取意于“鲤鱼跳龙门”和“年年有余”,题材美好,寓意吉祥,又是难得的指画之作,深具欣赏意味和收藏价值,应为书画同仁青睐。潘天寿即使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三人中最小的黄宾虹比,潘天寿也要小上三十余岁,但他却与吴、齐、黄三人并称“近代四大家”,可见其艺术影响力之深远。

海榴世所稀 立轴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137.5万元,2006年11月浙江中财)

款识:写李青莲海榴世所希诗意,一九六五年芙蓉开侯,雷婆头峰寿者。钤印:潘天寿(白)、阿寿(朱)、阿寿(朱)

此幅《海榴世所稀》是潘天寿在1965年创作的,画中巨石立于左侧,石傍杂草寥寥,有石榴树之虬枝横贯整个画面,右上角两颗饱满丰盈的石榴果。虬枝铁干成S形横过画面,成为画的主体。而他只用了寥寥数笔就塑造了树干的苍老刚劲,石榴果适当变形,个体壮实而传神。在构图布局上只取用树的一角,通过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用局部表现树的粗犷遒劲。与山石的巨大遥相呼应,形成了和谐雄浑的自然美。古画论有云:“景愈藏,境界愈大”。潘老深谙此理。他画山,极少叠嶂重峦或平远杳杳,而是多取近景,结构一隅,选择出奇制胜的视角,在物象的配置上强调对比差。吴冠中曾分析潘天寿在构图上这种善于在平面分割中拉大差距、增强对比的特色,说这种构图能给人以“强烈、紧张、严肃、惊险及激动等等感觉”。他把潘天寿和八大山人进行了对比,认为“八大的画基于动,表达流逝的美,他努力在形象中追求不定型。潘画立足于稳、静及恒久,着意于铸型。”在画面渲染的气势上,他与八大都是气势磅礴,魄力惊人。而潘天寿(以下称寿者)画的风格与八大对照,从此画中可以看出,寿者取方,不同于八大取圆;寿者雄胜不同于八大出奇;寿者豪放,而八大含蓄;寿者势张于外,八大收敛于内。潘天寿的画,以线为主,点为缀,笔笔清晰,浑朴,凝重。画中巨石用笔以方直为主,转折处往往成方形转角,弧线较少;是潘天寿用笔最显着的特点。潘天寿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是“大写意”。纵观他的作品,其用笔既果断而强悍,又精练而有控制,具有雄健、刚直、凝练、老辣、生涩的特点。他深入体会和吸收了古人的笔墨精华,又溶入了强烈个性,尤其是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这幅,《海榴世所稀》苍润含蓄,气象恢弘,扩笔横扫而又不乏精美绝伦,可谓潘画中的逸品。

晴 晨 立轴 1965年作

潘天寿的作品有两奇,第一,作画方式奇特,作品以手指晕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第二,作品构图奇特,潘天寿的绘画有很多是大尺幅的,吴冠中评价为,潘天寿的作品构图运用的是构建大厦的法则,中国画家中真正能驾驭大尺幅者,潘天寿是第一人。其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此幅《晴晨》虽然尺幅不大,但是张力十足,描绘对象处在整幅画作的下方,不到纸张的二分之一处,右上方的题款平衡了整个画面的下沉感。两只八哥神色炯炯,背部毛的坚挺,栩栩如生,整幅画作笔力劲遒、用墨泼辣、苍健浑厚。

浓艳 镜心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芭蕉双禽图 镜心 纸本设色 1965年作

潘天寿作画,构图喜偏重边角:石底的花草在画面底部三分之一处横横穿过,主体的双禽则置于左上角,拳拳如孤石,且身体朝向画外,画面的上部,仅留少许空白,令全作顿生奇崛之感;但禽鸟回首的目光,正对向左下边角的题款“书文同志鉴可,一九六五年春,寿”,使得幽禽与题款两个几乎完全分离的画面主体,在充满视觉张力的同时,又产生了内在联系,这种深邃的构成意识,郎绍君称之为潘天寿艺术的“理性编织”特征。潘天寿采用硬毫笔作画。《幽禽》一画,以方笔侧锋为主,显得十分刚劲;全画只用少许水墨,多施赭石、石绿等色彩,充满厚重感,主要来自浓重的墨色与“力能扛鼎”的线质,正显示出其“天惊地怪见落笔”的独特艺术品格。

红荷图 1966年作

在构图上,墨叶为主,而花为次。这样的特别营造显然将荷叶视为“月色”和“不见”的物化载体,而荷瓣则是作为“花光”与“月色”相映成趣。大片的墨叶占据画面底端,形成往左下方发散开来的大面积布黑;一朵荷花从墨叶的掩映中只探出小半截,与一旁的短茎半梗一起向右上方斜出,围住了占据画面中心的三角留白——恰似泻了满塘的月色。满幅皆是大大小小的三角觚,无论是留白、还是黑实之处,形成主调明确、富有节奏感的有机组合。甚至连荷花的盏瓣亦是由不同的尖尖角(天然的三角觚)组成。

潘天寿的题款书法,掺含了更多的画意。在这幅《红荷图》中,每个字的书写都被视作一幅花鸟折枝穿插的构图来对待,它们对画面的平衡、对称或倾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一”字特别加长,跨越两个间距,不仅仅在视觉上出奇制胜,更像一座桥梁,或是一个暗示,架起了“月色”与“不见”之间意义的联结,成为至关重要的点题之笔。

此画中的印皆为画印。因为那年年初潘天寿在苏州某疗养院休养时,正好未带印,故出此奇招。虽是画出,亦甚注重其骨力气势与虚实相生,朱文“潘天寿印”与象形小人的朱文“天”,一正一欹,端庄而又灵活。

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轴 设色纸本 1966年作

(148.5万元,2006年8月浙江皓翰国际)

潘天寿尤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破常规,立新格,气势雄阔,一扫清后百年陈陈相因的媚俗画风。其指墨画是自清代高其佩之后的又一座高峰,诗书印均有独到面目。《映日荷花》为红军老干部刘子正绘,作于1966年初春,是潘天寿最后的几幅作品之一。三、四个月后,“文革”爆发,1971年9月5日含怨去世。从潘天寿纪念馆收藏的那幅他最后的指墨画巨构《梅月图轴》中倔犟无比的笔墨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生命力有多么旺盛!《映日荷花》正是与《梅月图轴》前后所作。这不是一幅如潘天寿画梅画松一样重骨力的作品,却让湿墨的荷叶与曙红的荷花互为映照,疏影横斜,笔意墨趣表现了盛夏里即将凋敝的荷花其生命依然那么美丽。

梅月图 指画 1966年作

《梅月图》是他晚年指画的杰作。画中古梅掀天拔地,右盘左旋,忽然高耸,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古梅虽然饱历风霜雨雪,却锻炼成铁石般的气质,充满倔强、旺盛的生命力。几朵殷红的梅蕊,在新枝上独俏春风。此画可以说是对崇高晚节的赞歌,也是画家刚毅不阿的品格的表现。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