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子:司法官的摇篮

 蜀地渔人 2015-12-25

台湾司法

司法官的摇篮
方子


林辉煌

此前,有两个信息让我对“林辉煌”这个名字有了印象。


第一次是2010年4月。台湾“法务部”女部长因拒绝死刑执行而连夜辞职,台媒推测新任部长候选人之一是“司法训练所”所长林辉煌。


第二次是读台湾学者王金寿关于台湾司法改革的文章。文中讲述了几个从根本上推动台湾司法独立的节点性事件。其中之一就是1994年,作为改革派的三名青年法官参选法官人事审议委员会,全部获选。这股力量进入“人审会”后,打开了人事运作的黑盒子,推动案件分配权由院长改为法官会议,又发起法官对所有地方法院院长操守、常识和能力的问卷。问卷几乎全部不及格的结果公布后,数名地方法院院长选择退休或辞职,由此推动了台湾法官晋升制度的民主化进程。这次改革,被学人称为“锥形突破”。林辉煌是那三名青年法官之一,有人形容他是“麻袋里的锥子”。


因此,2011年4月18号下午,当林辉煌所长就那样花白着头发,胖敦敦、笑咪咪地站在我们面前时,一时竟感觉有点“穿越”。

1
司训所的进和出


这是台北辛亥路三段81号。窄窄的门脸、矮矮的灰围墙,里面立着一幢H型的灰色建筑。台湾司法训练所就坐落于此。


台湾承袭大陆法系,实行司法官一元制,法官、检察官合称司法官。台湾司法官的任用,实行考训合一。一个大学毕业生,通过司法官考试后,必须经受两年的专门训练,及格后才得以充任候补司法官。


司法训练所就是专司司法官职前训练的专门机构(现为司法官学院,编者注)。近半个世纪来,几乎每一个台湾的法官检察官都从这里走出,所以这里号称台湾司法官的摇篮。


林辉煌,就是这个训练所的所长。


“我当过检察官、法官,当过法务部官员,现在就是一个老师。老师与检察官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脸不一样。官威,师和。所以,我更喜欢做个老师。”林辉煌满面春风、温和谦恭地开始在两岸检察官培训合作机制座谈会上的致辞。相对这样拉家常似的简短致辞,他对10名下属的逐一介绍,倒是显得一丝不苟地有点儿冗长。这大概是台湾文化里的一种民国范儿吧。后来偶尔听说,日本也是这样。


林先生是美国杜克大学法学博士,回台从事司法实务工作22年,当过法官,当过澎湖及花莲地检署检察长,当过“法务部”保护司司长,同时长期兼任台北大学法学院硕士班教授。1999年出任这个所的第12任所长。


“上个世纪末起,台湾社会风云变幻,民主进步司法改革的呼声高涨,步伐加大,司法官培训的使命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林所长说到这个词时我们会心一笑:“两岸文化,同宗同源”。


担任所长13年来,林辉煌汲取训练所一甲子累积的培训经验,推进改革,结合当代司法需求,为司训所规制了清晰的培训理念、目标任务、课程设置和实际运作方法。台湾司法界评价他“实行了继往开来的司法官培训新制”。可谓名动台湾,桃李天下。


林所长介绍,台湾每年约有120个司法官职缺,因此司法训练所每年从法学院毕业生中招录的学员就是120多人。就象大陆司考被称为“天下第一考”一样,这个考试也是台湾最难的考试之一,录取比例约为70比1。学员平均年龄27岁,两年学成,正好“三十而立”。也就是说,在台湾30岁才能当上一名候补法官或检察官,能够独立走上法庭的司法官一般要32岁。


走进培训所大楼,在通向大教室的走廊上随意地贴着一张学生的大幅行书作品,笔力从容老练。林先生说传统书法是训练所学员自觉的品行修炼。旁边一张不大的学员测试成绩榜单吸引我们驻足细看。


林所长笑咪咪地指着这张成绩单:“这就是我们的分配机制。”两年里,学员的口试、笔试、辩论、实习的成绩,每一次都要在这里张榜公布。分配时,左边一张纸就是当年司法官的全部缺额,右边一张纸,就是总成绩榜单。学员按成绩排名依序自选。因此,在我们想来颇为头痛的分配,在这里简单明了,一切皆可预期。

2
司法训练所的课程设置


那么一个学员在训练所的两年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林所长亲自为我们播放了一部5分钟的电视短片。通过学员阿杰的串讲,很生动地介绍了一名学员在训练所的两年时光。


司训所的两年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程。先是4周室内课程,主要培养学员应有的法学精神、社会责任和人文素养。之后是6周的行政机构见习,学员们到财政税务、金融管理、司法警务、环保交通等各个行政机关去走一遍,对整个行政管理的运作流程建立起基本概念。


第二阶段是司法实务课程。学员们回到司法所,开始为期八个月的民事实务、刑事实务和检察实务的学习。这个课程以法官、检察官的实务性讲座和案例研讨为主,辅以专家学者的法理讲授。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案件判断;通过模拟法庭的见习和讲评,演练各种司法流程和技巧。


第三阶段就是为期一年的地方法院检察署实习。阿杰被分配到士林地方法院,在法官检察官不同的角色下交替学习。他在犯罪现场学习搜证和证据鉴定、在审讯室学习如何审讯犯罪嫌疑人,在法庭学习如何诘问、如何告诉、听讼、如何指挥诉讼程序。


第四阶段就是大验收了。学员们回到所里进行一个半月的大考,主要考的是司法文书。最后就是根据成绩和志愿进行分配。


我们去的不巧,学员们都在下面实习,林所长带我们在教学楼里走了一遍,虽然有点人去楼空,但到处可见学员们紧张学习的痕迹。推开三楼大教室,一百多张白色的大课桌上,书籍资料堆得满满当当,真有点走进“书山”的感觉。几个模拟法庭,特别强调仪式感、神圣感。大大小小的讨论室令人印象深刻,居然还细分成两人室、四人室、六人室等等,看得出,实战和论辩,是训练的核心。


训练所的专职人员只有十多个,只负责教学运行。每期近400位授课教师都是从大学和各行业的专家中聘请。“司训所穷,每小时讲课只付600台币,但老师们不在乎薪酬,只在乎这张聘书。”说到这里,林所长有一份并不掩饰的自豪。驻所导师从现职法官检察官中选任,每任一年。这些导师配置到每个小组,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管理每组学员生活学习的叫组长,他们随堂听课,随时反映教学效果和改进意见。与我们交流的7名导师和3名组长都年轻而温雅。记得一个叫候千姬的组长,美女且很能喝酒。他们都以能被选任司训所导师而自豪。

3
司训所的基本理念


“丰富的人间性与感受性,广泛的专门知识、柔软的思考力,清晰的说理和沟通能力,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人权关怀意识、国际视野”, 林辉煌认为这是21世纪的司法官所应共有的资质和素养。


“人间性”、“感受性”、“柔软的思考力”,这些带着暖意的词,在林所长的司训理念中,颇具代表性。他在一篇论文中这样阐述:“人间性”即司法官的思维应为一般民众的经验法则而非司法官本身的经验法则;“感受性”即对裁判与案件有同理心感受;“柔软的思考力”就是“不固执偏见”。


具体到检察官的资质和素养,林先生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强调“权限与责任”,强调正确认识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和职务履行的关系。对法官,他特别强调的是“温暖人心的性格”。


据此,林所长对训练所的使命和任务,概括为三个培养:培养具有核心价值理念的现代司法官,培养具有使命感、责任心、伦理观的司法官,培养拥有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自觉能力、国际视野的现代司法官。


林先生做过很多调查,又对近5期学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一般法律系毕业生有两个问题,一是年轻识浅,缺乏社会历练,对判断社会问题经验不足;二是法学基础偏狭,法理学、法学方法论等法学理论课程不受重视,对法律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为顺利通过司法官考试,偏重死记硬背,轻视思辨论证,普遍欠缺法学逻辑性体系性思维。


针对这个现实,司训所提出了三大教育目标:一是充实司法专业能力。就是使学员了解侦查、审判、执行之实务操作,将法学理论导入司法实务、具有办案的实能。二是培养健全成熟的司法人格与气质:公正、廉洁、敬重、乐群、悲天悯人之人文关怀。三是开拓宏观视野与胸襟。使学员充分了解人民需要,掌握社会脉动及世界潮流趋势,使司法裁判或处分能契合人民之法律感情、符合潮流、伸张正义。


这些基于对当代司法需求的清醒认识和现实差距而形成的司法官培训理念,将法治与服务、传统与现实、全球视野与地域实际辩证统一于一体,依稀可见台湾司法理念与时俱进、不断修正的演进轨迹。特别是其“人间性”的理念,把一直以来司法官的培养目标从精英拉回人间,真是有些炉火纯青、九九归一的意思。


我们最后的问题:所有司法官都出自司训所,全部都是同学校友,如何避免裙带关系?林所长笑咪咪地推推眼镜:“钱才是诱惑,情不是。”我一下楞住了。


几天来与林所长在各种场合相见,他始终就是这样温和的笑容,始终保持一种谦恭和恳切。隔着近二十年的烟尘,眼前这个温和圆通、一团和气的白发老者,与那个意气风发的改革青年很难重叠。但是细辨,还是能体会他温和里的坚硬。此刻,我就感觉到了那把“麻袋里的锥子”。


第二天晚上,林先生特地请我们到台北松寿路的新天地大厦红豆食府吃江苏菜。大家坐定,他站起来,端起满满一大杯60度金门高粱,一饮而尽。这时,我突然想起王金寿形容台湾司改先锋的那个词:“锥形突破”。


参观司训所结束,临走时去他办公室小坐,想要一本他2006年的新著《论证据排除》,不巧他手头没有。一周后我们结束台湾访程,正在桃源机场排队安检,突然听到此行台湾方面一直陪我们的吴淑妙女士在安检黄线外大叫,我急忙挤出去,她从人群里伸出一只手,手上是个厚厚的大信封:“林所长让我一定要交给你!”上机后坐定,打开信封,正是我要的那本书,扉页上有林辉煌一丝不苟的签名和印章。


匆匆又是三年,虽然两岸司法交流日多,但没有多少台湾司训所和林辉煌的消息。网上查查,看到2012年一次两岸学术交流中,林先生说 :“‘幸福是法律和司法的终极目的和价值’,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又一次想起了林先生念之在兹的“人间性”。


十八届四中全会后,诸多司改举措落地,法官检察官的选任成为众所关注的司改重点。想起台湾司训所的见闻,想起林辉煌先生,虽说以台岛之小与大陆之广缪之千里、不可复制,但作为一块他山石,大致还算可观可瞻。


蔡碧玉:政治与法律其实密不可分

蔡碧玉:法官无大小

法学大师许玉秀

台湾司法改革经验:司法改革不能没有律师参与

法不入家门,悲剧几时休? ——台湾邓如雯“杀夫案”省思

台湾司法改革只换来法官苍白的脸色


投稿邮箱:jcy_ljm@163.com

小编个人微信:jcy_ljm

参与讨论请到右下角评论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