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与其说张昭是主降,毋宁说他是反战。
这得从头说起,《三国志˙张昭传》载『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
之所以避难扬土,是因时局动荡、争伐不止,张昭看到了不少因战争而发生的悲剧、百姓流离、朝纲混乱、经济崩盘、野心家骤起,这个时候,是张昭政治立场的奠定期。
尔後虽受孙策所用,但在孙策的拓展领主的政战方针里,张昭表现的机会并不多也无杰出的建言或功迹之类,有很大的原因是政治理念的不合。
但孙策是有知人之明的,他奠定了基础,却不幸早死,但也因他深刻了解到张昭的政治立场
孙策去世后,周瑜将兵赴丧,从此留在孙权身边,与张昭二人一文一武,共同辅佐孙权,此时周瑜的地位明显要高于其他将领了。在这几年间,孙权对周瑜基本上是言听计从,赤壁之战时更让他做主帅迎击曹军,成就了周瑜的赫赫功名。赤壁之战后,由于孙权和周瑜的政治观点的不同,孙权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后来也十分后悔。但他对周瑜的怀念和评价一直是所有大臣中最高的,周瑜子女皆嫁娶太子和公主,也可见一斑。
而在张昭方面,孙权本人也较擅长政治,张昭的才能也就不能显得如孙策时重要,而孙策临终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自取之”这句话,很可能对城府极深的孙权也产生了某些心理阴影。
早年孙策奉张昭以师礼,张昭仍然很谨慎,到了孙权执政的时候,开始张昭也是比较老实,慢慢的就喜欢摆架子,孙权早期还能忍耐,但老是让下属搞的下不来台也太郁闷了,后来张昭越发无礼。孙权老了之后几次在说酒宴上羞辱张昭,但他杀了那么多看不顺眼的大臣,早期开国元勋们的后代几乎全部被安上各种罪名给喀嚓了,却让曾经主张降曹的张昭安享晚年,其实孙权心里还是很尊重张昭的,
君臣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臣吴,孙权大喜,遣使大加封赏。张昭等认为其降有诈,谏阻孙权。孙权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说:“吴国之士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张昭泪流满面
来自: 宏图藏经阁 > 《三国/文武》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张昭——三国时期吴国重臣
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那么,孙权为什么会把张昭弃之不用呢?原因有二:一是在赤壁大战之前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二是一个...
三国:孙权为何要扶持吴郡四大家族?又为何亲自把他们赶出朝堂?
抛开这些人的元老身份可能对孙权的执政带来的掣肘不说,孙权要想守住东吴的基业,绝对离不开本土势力的帮助,而本土势力也是孙权借以平...
孙权张昭之间矛盾仅限于抗曹吗
孙权张昭之间矛盾仅限于抗曹吗。孙权称王后想设立丞相一职,众人都认为非张昭莫属,但孙权却出人意料地任命了孙邵。后来孙权称帝,张昭...
孙权君臣友谊的小船为何说翻就翻
孙权君臣友谊的小船为何说翻就翻。君臣关系好,这叫君臣契合,用现在的一种新说法,那就是君臣之间这条友谊的小船,就会一直向前,永不翻船。这个时候,不要说张昭的忠心究竟如何,就是张昭的能力稍有...
孙策的托孤重臣张昭,是一个软弱可耻的投降派吗?我们误会他了
我们要知道,《三国志》张昭传的原文,其实没有直接讲张昭说要投降,只有在裴松之引的《江表传》中提到,张昭的意见跟周瑜、鲁肃相左,...
莫小瞧东吴
莫小瞧东吴 一般人读三国,总有点轻视东吴?举例先说张昭:张昭是一个很有文采也很能干的谋士,写得一笔好字,所以张昭投靠孙策立马就当上了秘书长,东吴把军务政务外交财税都交给张昭来...
张昭(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辅佐孙策、孙权安定江东,与孙邵、滕胤等撰定朝仪,后隐退治学,享年81岁)
张昭(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辅佐孙策、孙权安定江东,与孙邵、滕胤等撰定朝仪,后隐退治学,享年81岁)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因此将张昭监禁。张昭举杯想要褒赞功德,未但...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94)——委屈的张昭·世故的顾雍·诸葛亮北伐
张昭入吴,孙策视其为比肩之人,文武大事,全部委托给张昭处理,对孙策一统江东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张昭的鼎力相助,孙权的继位和称帝...
孙权设立丞相一职,为什么不让张昭担任?原因有三个
公元225年,孙邵去世后,大家又提出让张昭担任丞相,孙权这才说出一部分的真实原因:“孤怎么是对子布吝啬呢,只是考虑到丞相的事务繁杂,而他性情刚烈,他的话要是没有被听从采纳,就会产生怨忿诘难,...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