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历史上的空城计

 宏图藏经阁 2015-12-25
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地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能准确地惴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

  提起空城计,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诸葛丞相,《三国演义》里一出“武侯弹琴退仲达”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分析,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同诸葛亮演对手戏的司马懿还在数千里之外的洛阳城。也就是说,其实“诸葛战司马”只是后世文人玩了一厢情愿空间的穿越。即便真有,和大名鼎鼎的诸葛丞相打照面的充气量只是个不知名的探马先锋而已。没有司马懿,没有百万大军,诸葛亮这空城计上演的多少有点孤单。

  如此说来,三国迷们可能要失望了。不过,在充满人谋的三国时代,随时都会有好戏上演的。诸葛亮没玩过,不代表没人玩过,而且,三国里玩过空城的人还不止一位。就连曹操、孙权、袁绍的这样的老江湖,都曾被他人的空城计耍的团团转。


  历史上最著名的“空城计”,无疑是《三国演义》第95回描写的那段故事了: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立即作好大军撤退安排,并亲引五千军到西城搬运粮草。忽然飞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杀奔西城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队,已分一半运粮草而去,城中仅剩二千五百军士,战、撤均不可能。诸葛亮镇静自若,乃命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每一门仅用军士20人,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本人则披鹤氅、戴纶巾,到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身边仅有二小童,一捧宝剑,一执麈尾。魏军来到城下,皆不敢进。司马懿因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怀疑其有埋伏,立即下令退军。诸葛亮军因此化险为夷。


  说起空城计,大家首先会想到诸葛亮,诸葛先生在城头羽扇轻摇就吓退司马懿数十万大军,确实够胆识,很潇洒,可惜,这些都是罗贯中虚构的。而在三国历史上,确实曾有两位将军导演过真实版的空城计,一个是归属曹魏的荆州名将文聘,一位是归属蜀汉的常山赵子龙。赵云的故事以后再说,本文只讲文聘。

  文聘在人生的最后一年,面对孙权的大军突袭,以孤城对抗孙权毫不畏惧,大摆空城计建立奇功,可称为勇;当初荆州易主。文聘没有汲汲于富贵,而心中挂念昔日的主人,可谓为忠。有忠有勇的文聘将军,死后朝廷追谥为“壮侯”,可说是实至名归的荆州第一名将。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士人指点到今疑。”这段出自《三国演义》的诗句,被后人改编成京剧、晋剧、徽剧,冠以《空城计》的名字广为流传,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欣赏之余,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误区——历史上的诸葛亮是否真的在西城凭三尺瑶琴,空城退敌过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没有用“空城计”以退敌兵的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位与诸葛亮同时而又同国的人就曾大摆空城计。此人姓赵,名云,字子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