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看不出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是养寇自重?

 晴空远望史 2020-02-25

后三国时代东吴偏安东南一隅,不思进取。蜀国诸葛亮贯彻与刘备当初《隆中对》制定的战略,不断的北伐魏国,与魏国不断上演攻防大戏。

《空城计》就是《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最精彩的一次较量。这次较量以司马懿不测虚实,急忙退兵,诸葛亮从容撤退而告终。

《三国演义》是艺术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故事刻画人物,充满艺术渲染,引人入胜。根据小说上下章节分析,《空城计》司马懿并没有看穿是空城计,害怕中埋伏迅速撤退。因而养寇自重之说基本上不符合小说作者的原意。

一、诸葛亮上演空城计

228年诸葛亮兵出箕谷向祁山发起进攻,收降陇右三郡,兵峰直指渭水。魏国上下震动。而魏将司马懿闻孟达降蜀,欲擒魏主于洛阳。立即率铁骑星夜行八百里赶往新城,斩杀孟达。曹睿感其忠勇将两京兵权交给司马懿,司马懿击败街亭守将马谡和王平,取蜀军咽喉要道街亭。诸葛亮听说街亭已失,下三道军令善后,并亲赴西城抢运军粮,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无奈棋走险招,在西城的城门楼上弹琴,实施空城计。诸葛亮琴声平缓,场面安静严肃,司马懿觉得其中有诈,将大军撤退了,诸葛亮赢了。

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

诸葛亮第四、第五次伐魏都遇到的是司马懿

1、第四次伐魏是在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亲率七万人马北上伐魏,司马懿率领大约13万人迎战,开始司马懿不了解深浅,采用慎战策略,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引诱司马懿出战,结果魏军大败,被诸葛亮斩首低级军官就达3000多,战利品无数【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蜀军取得空前胜利。后因雨季粮道受阻诸葛亮无奈退兵。

2、第五次北伐是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斜谷,另邀约东吴出兵共同伐魏国,孙权亲率大军攻击合肥,魏主亲率大军抗击孙权。司马懿开始还是选择固守,但诸葛亮以粮草车出入上方谷,司马懿以为诸葛亮粮草囤积在上方谷,突袭上方谷,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司马懿父子自叹要死于上方谷,天突降大雨浇灭大火,司马懿率残兵侥幸逃脱。诸葛亮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天不助我啊!”。大军进驻渭河南岸两军对峙着,司马懿坚守避战,任诸葛亮怎么骂、怎么羞辱,就是不出战,拉开架势和诸葛亮打持久战,拼消耗。其实司马懿不出战也是因为怕战,这次魏国两线作战,不得有丝毫闪失。众将不忍羞辱,一再请战,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派一监军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司马懿节制众将躁动求战的。果然,时间拖久了,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突袭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后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蜀军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吾头尚在否"?众将俱回:"尚在"。司马懿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

综上述分析:司马懿攻克街亭,率军赶到西城,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气定神闲,其实诸葛亮也是兵行险招,纯属无奈之举。但司马懿深深知道,诸葛一生唯谨慎,绝对不会冒险;再说诸葛亮伐魏所向披靡,在魏国主场围着魏国城池和军队暴打,着实厉害,也着实让魏国朝野和司马懿本人震动和恐惧。再加上诸葛亮的曲子平稳深沉,歌词却一再催促他来攻,儿子说西城是座空城,司马懿生性多疑,犹疑不决。最后小心谨慎占上风,回应诸葛亮:“你让我攻,我偏不攻”。率兵退去;第四次北伐,司马懿也主动出战,而且很卖力,结果惨败,以后谈诸葛亮畏如猛虎;第五次北伐积极作战偷袭上方谷,被诸葛亮烧得父子几乎丧命。司马懿彻底被诸葛亮打怕了,由衷赞扬诸葛亮“真天下奇才也”。

《空城计》司马懿没有看透,又怕中了诸葛亮诱敌深入之计,自己撤退了既符合诸葛亮足智多谋,也符合司马懿多疑善变,两个人心理斗智斗勇的结果是司马懿败下阵来。介乎小说情节刻画分析,是合情合理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