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PK大战,孰胜孰负?

 慕立君 2013-08-23

 

     诸葛亮和司马懿,看起来好没有关系的人,却也隐藏很多值得PK大赛的地方。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战争,表面上看是蜀国与魏国之间的兼并统一战争,内质却是以诸葛亮为大家长的道家与以司马懿为教主的儒教的大决战。道家追求至乐,儒教追求秩序。

  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最后,在五丈原,诸葛亮和司马懿双方约定各自在冥想中进行最后的决战。因为他们认为,儒道之间的战争,不应该限于军事战斗,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对抗方式。他们约定通过自己的教派力量,在文化上、政治上、社会上进行综合战争。

  诸葛亮

  第一次对决,司马懿还只是魏国主薄,他自己没有权力调兵,就借用别人的兵力。他用儒教的“仁者动四方之兵”策略,向中原以外调五路大兵,想要四面夹攻,叫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一举消灭。诸葛亮分析这是儒教的一种“礼分华夷,以夏变夷”之法,便使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大法,“夷狄一家,四方合一,说法自然”,把司马懿的五路兵马一一化解掉。这是诸葛亮首次以道家大法应对儒教仁礼之兵,不战而胜退了五路大军。这就是史书所载“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二次对决时,魏国皇帝曹丕刚死,曹睿继位,曹睿启用司马懿为征西上将军。于是,手握重兵的司马懿可以尽情用儒教的兵法来决战诸葛亮。他以“仁礼之兵不动粗,惟扼其咽喉”之法,率大军直奔街亭,那正是蜀军的命门要害。守街亭的马谡道家功夫还不够,以致失了街亭,让司马懿十五大军长驱直入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使得诸葛亮危在旦夕。
第三次决战,诸葛亮率军直进,司马懿扼守魏国的咽喉陈仓,一边深沟高垒、遍排鹿角,一边用儒教的“口舌如剑”法咒骂蜀军,使道家的“口舌无争”不能应对,结果蜀军士气大丧。后来,诸葛亮不得不使道家“引蛇出洞”法引司马懿出关,令后军悄悄偷袭,这才攻下陈仓。这就是史书中的“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四次,司马懿出任魏国大都督,身份高贵起来,可以与诸葛亮硬碰硬了,于是他就和他开始比拼阵法了。但是,在诸葛亮的道家八阵图面前,司马懿使出的所有儒教阵法,都不成气候,被打得礼义廉耻尽丧。这就是史书中的“诸葛亮名成八阵图”。

  第五次,诸葛亮统蜀兵十万,以“反者说之动,弱者说之用”的道家战略,分兵五路沿曲线而进,要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展开最后决战,以柔克刚,消灭司马懿四十万大军。

  最终:诸葛亮挑选了竹林七贤,与司马懿家族进行一场战场外的战争。双发人马通过官场、情场、战场的各种方式,发生复杂交叉关系,进行斗争。然而,竹林七贤中嵇康被司马氏所杀,其余的六人或归顺、或逃循、或半依半顺,儒教大胜,一统天下。

                                                                                                                                                                            司马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