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 梅清作品欣赏 (九)

 百了无恨 2015-12-26

清代 梅清作品欣赏 (九)

光明顶仿云林笔 立轴

黄山图册 设色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梅清《黄山图》册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便是“清逸”。水墨清淡明洁,设色清淡明洁,笔笔清晰明洁,犹如一位冰骨玉肌的美人。他在《黄山图》册的《汤口》一图中自题:“由汤口……侧身而入,皆非人世。”其景非人世所有,其画也洋溢着醉人的仙逸之气,非画家心地清逸不可致此。其用笔的方法引以为戒乎受到黄山石纹、松云的启示。画山石先用清峭的线条随意勾皴,既不斧劈,又不披麻,既不刚拔,也不柔软,爽利而不呆滞,然后赋以清淡的水墨。这种勾皴的方法,基本上出自他的独创。《松谷》以松为主要特征,长松成林,丛立石上,松干一笔写出,如作篆书,前浓后淡,层次分明。松针勾簇,笔墨浓润。树干和山石上皆点浓重苔点,十分醒目,远山以水墨没骨写出,山中雾云缭绕和白色的溪水相接,增加了画面的空旷和重深感。《黄山图册》中所画的始信峰与绕龙松、西海门、莲花峰相当精彩,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灵秀、飘逸。尤其是图册中《汤池》、《松谷》、《文殊院》、《翠微寺》四幅,属鸟瞰全景式构图。而梅清的时代,没有现代飞行器,能画出鸟瞰全景式的黄山,确是文化奇迹。

天都峰图 绫本 水墨设色 纵187厘米横56.7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梅清总体的绘画风格给人一种豪放之感。梅清画风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青年时的青涩豪放、无自家之笔,中期的秀润清逸、已有自家之风,以及后期画风大成、豪放雄阔而又沉稳、淡雅、高远。《天都峰图》正是梅清创作于画风的大成时期。

  梅清作为清初可同“四僧”比肩的山水大家,其在当时画坛乃至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十分关键而又重要的地位。他对绘画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主张绘画在依据古法循序渐进的同时,还要师法自然,勇于创造革新,将文人墨趣同写实自然相结合,不能单纯、盲目、一味地“啃老”。为此,梅清曾自刻“不薄今人爱古人”、“古人在我”、“我法”三印表明心意。二是他对黄山画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梅清大部分传世作品都和黄山息息相关。由于梅清对黄山画派贡献巨大,后世之人将他同石涛、渐江并行尊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

  梅清的《天都峰图》轴,亦称《慈古寺望天都峰图》。从整体构图来说,该画采用了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构图方式,有着很浓的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山峰构图的韵味。画作以山水画中的深山藏古寺作为绘画题材。画面上方屹立着一座山石林立、坚厚峻峭的奇峰。峰下云雾绵绵缭绕、清逸飘荡,回转于山峦之间,冥冥仙灵缥缈之气若隐若现。在画面的左下方,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韵味的古寺藏于山峦密丛之间;一位老翁手拄木杖,在通向古寺的山间小路上缓步前行。此情此景颇有静禅清幽、高古缥缈之意。纵观整幅画面,文人静雅飘逸、写实之风凝聚其中,颇为神妙。

  《天都峰图》轴虽然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一幅普通的山水画作,但其实它熔炼、涵盖了很强的寓意,从中可以体会到画家对绘画创作的态度和创作宗旨。在梅清眼中,绘画要师法自然,不可一味闭门造车、盲目临摹古人,要随心随性地以纸笔再现山水田园之美,表达文人雅逸静禅之趣。画中梅清的题跋亦恰到好处地印证了这一点:“昂首惊天阙,孤怀见化城。丹梯千仞渡,碧汉一峰撑。独鹤何年去?呼猿此日情。相携横绿绮,深夜鼓声鸣。”

  技法表现方面,从宏观来说,此画很是具有北宋范宽、郭熙,元人倪瓒、王蒙,以及明朝沈周、文徵明的笔墨意趣。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画中奇峰山峦、古寺外形轮廓线条的勾勒明显具有书法用笔的韵味。画中皴法亦采用了多种皴法相融合的方式。另外,画中天都峰的点苔之法和北宋郭熙《早春图》中山体的点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图梅清所题诗词墨迹具有很明显的赵孟頫、“二王”、沈周、文徵明的书风味道,骨架弹性十足,具有很强的以画写书、书意和画意融合的笔墨意韵。

云门双峰仿郭河阳笔

麻姑山仿云林笔意

山水 镜心 纸本 1693年作

仿李营丘笔意 立轴纸本 1693年作

山水 立轴

拟大痴笔意 立轴 绫本

山水 手卷

山水册 册页(三十八开)设色纸本 (1610万元,2011年12月中国保利)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