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德国教育看我们的缺与盲

 yagi1 2015-12-26

每天班上有1/4的同学缺席很正常?德国教育对「上学」的想法,跟我们不一样!

 

 不鼓励、不强调大学纵向排名竞争

德国最好的大学是哪一所?谁可以有把握的回答这个问题吗?

从这个问题,或许能够最清楚看出德国教育的特色与重点。美国有哈佛、耶鲁、常春藤盟校,英国有牛津、剑桥,还有像伊顿那样的精英中学,日本也有公立的东大和私立的庆应。那么德国有什么?台湾特别喜欢炒的全世界大学排名新闻,曾经有哪些德国大学牵涉其中吗?

德国没有这种公认最好的大学。并不是因为德国没有好大学,而是德国在政策上不鼓励、不强调大学的纵向排名竞争,德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主轴,和我们在台湾所习惯的如此不同,不是垂直上下,而是水平分散。德国的城市,除了少数如法兰克福、汉堡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楼。做为下萨克斯邦首府的汉诺威,整座城市竟然只有一栋超过二十层楼的现代大楼,不可思议吧?

事实上,以其他国家的标准衡量,德国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大城市」。别说没有东京、上海那种规模的城市,就连和台北市人口一样多的城市,都没有几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从社会价值上、从政策安排上,德国都一向反对集中、努力防止集中。

所以,德国能够避免所有现代都会都遇到的房地产飙涨的问题;德国能够严格推行以高税率遏阻炒作房价的政策,还能明确地以法律禁止、惩罚刻意哄抬地价、房价,转手销售的行为。这些做法的关键基础在于先阻却都市集中发展,如此就不会有都市土地资源求过于供的情况。

同样的原理也运用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集中凸显部分「名校」,必然意味着「名校」学位求过于供,也就必然炒高了「名校」及其学位的价值,逼着许多人愿意付愈来愈高的代价,拚命挤进「名校」。从德国的教育理念来看,挤「名校」和抢都会地段一样,都造成双重浪费将过多的资源耗费在争取「名校」和都市商业土地,另一方面,使得其他非名校学位、非精华地段土地无法获得充分利用与发展。

平等、分散的好处,远远超过不均、集中。要能享受这种好处,唯一的方法,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纵向排名的习惯。各个地方的土地,有不同区域,有不同特色,供不同的人依照不同的标准去选择,而不是线性地排出哪个区域比哪个区域「有价值」。

不同的学校,从技职到大学,也都有其不同的特色,提供不同性质的教育内容,真正的difference in kind,有的是苹果、有的是橘子,不是difference in degree,绝对无法用单一的、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来排序。

德国没有人会问柏林大学(Universit?t zu Berlin)和海德堡大学哪一所比较好,或汉诺威大学和莱布尼兹大学(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Universit?t Hannover)哪一所比较好。并不是说他们不比较,而是他们清楚:无法用这么宽泛、拢统的方式来比较,更不可能有固定的比较答案。比较是多元、个人层次的事,每个人对于教育有其不同的需求、想象,还加上每个人不同的现实考量,你的比较答案和他的比较答案,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又何从取得一份简单的排名表?

学习没有上下课之分,意见没有高下之别

随着对学校的熟悉与理解,其叡(编按:杨照的女儿)逐渐体会了德国教育的道理,也就愈来愈欣赏、愈来愈肯定了原先引她高度怀疑的德国教育。

她了解了,德国教育的本意上,就没有要让学校和老师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一个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不像台湾认定的,是在学校时;学生主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像台湾认定的,是学校、老师、课本给予的内容。学校所提供的,毋宁是一个学生自我学习过程中的不时协助与检验,绝非取代。没有自我摸索、自我学习习惯与能力的人,无法光靠上学、上课得到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不是每天必定上课,任何一天班上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因为各种理由缺席,是正常状况。所以老师也不觉得每堂课都必须在、都必须上,学校更不会觉得非得用什么方法将学生长时间留在学校。

她原本很受不了班上同学上课时充满了意见,而且表达的往往都是很平庸、很不怎么样的意见。后来她了解了,有一部分的问题出在她自己,或说出在她从台湾带去的观念。在台湾,有意见、发表意见被视为特殊表现,不是正常情况,因而也就必然认定:特别的、优秀的意见才值得表达。

德国人没有这种观念。对他们来说,有意见,直接、诚实表达意见,才是正常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也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样理所当然的,是每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也都可以有看法,可以不同意、可以讨论、可以争议。德国人的课堂,本来就不是拿来听老师单面、权威教导的,本来就预期是由同学们来发表意见,进行意见交流激荡。形成这些意见所需的学习过程,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自己安排、自己进行的。

她原本纳闷:德国的中学上学时间比台湾中学少得多,安排的科目却比台湾中学还要多,老师哪有时间教?学生又哪有时间学?现在她了解了,答案是老师不是用台湾的方式教,学生也不是用台湾的方式在学。

她原本不满:德国的中学不是不考试,而且还考得很多,每一个科目都要考,也都打分数,从1打到61分最高,若是5分以下就等于不及格。没有比台湾少考,更没有比台湾压力小啊!现在她了解了,虽然都是考试,虽然都打分数,德国的考试、德国的分数,就是和台湾的不一样。

而这些,都是彼此连环相扣的,构成了一套很不一样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她在日复一日辛苦适应中学生活里,慢慢才一步一步弄懂了、连结上了。

书籍简介__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台湾教育的缺与盲 

书名: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台湾教育的缺与盲
作者:杨照
出版社:时报出版
出版日期:20151222

德国教育不崇尚名校,却有全球最顶尖的人才!
从小透过实习,帮助孩子发掘「天赋」,而不是「天才」;
找到「职志」,而不是「职业」!

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别当混蛋」、「别当坏蛋」,
更要教会孩子「别当不懂生命乐趣的笨蛋」!

青春是准备盛开的花朵,
在扭曲的教育政策下,台湾孩子的青春只剩下考试,
没有生活的青春,如何知道生命的美好,
享受丰富世界带来的乐趣,吸饱盛开的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