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们不妨试一试“反弹琵琶”,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自觉地勤起来、动起来!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教师就要反过来学会“偷懒”。教师课堂上就要做到:“两懒”----“嘴懒”、“手懒”,从而促进学生做到“三勤”----“脑勤、嘴勤、手勤”。
“嘴懒”就是要求教师上课要尽量少讲,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让学生来做小老师,当然课前的预习工作必不可少,课前预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内容,上课时,请学生轮流上台做小老师,“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教师的适当点拨起到桥梁的作用,具有过度性、启发性、总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做到“脑勤、嘴勤、手勤”。“脑勤”即学生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嘴勤”即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解答同学的质疑,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手勤”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手懒”就是要求教师尽量少写。最忌讳一堂课下来,内容写得满黑板,学生抄得筋疲力尽,这样效果反而不佳。但又不能一字不写,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板书,让板书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既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又能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写的少了,反之学生写的就要多,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能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学会“偷懒”,这不仅去掉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还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勇于创造等能力。而且教师本人又不会十分辛苦,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转自《卢龙教研董学发的感悟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