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可能输掉的是环境

 蓝之星 2015-12-27

20148月,《日本经济新闻》记者撰文报道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文章的题目《环境亡国·中国》 ① 令人感到震惊,颇有耸人听闻、哗众取宠之嫌,然而,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在中国确已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虽然中国的 GDP已列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日趋强大,但中国的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国民素质不高等问题也令人忧虑,而“令人忧虑”之最,当属环境污染问题了。现在,中国有很多人对“中国已经强大”充满自信,但中国其实是一个“强弱不均”的国家,而中国最大的弱项就是“环境”,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环境弱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 ② ,雾霾等环境污染与广大人民对健康的生存环境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为突出的内部矛盾,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升级版”。反观日本,也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强弱不均”国家,日本最大的弱项是人口少子化和超老龄化加上相当于GDP2.5倍的公共债务,“对于日本的国家安全保障来说,最重要的课题不是中国,也不是朝鲜,而是少子化问题” ③ 。因此,常被学者所指的中日“强强型关系”实际上是两个“强弱不均”国家之间的关系。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在中日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日本“不战而胜”,首先要克服自身的弱项,首先要防止走上“环境弱国”之路。环境问题正在“弱化”中国作为大国的竞争力。美国著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未来强国国力竞争将集中在四个方面:教育、基础设施、法制程度和环境。”现在中国的环境问题要比日本、美国等大国严重得多,水、空气质量、土地资源等都因经济粗放式发展遭受很大破坏。环境安全和部分民众对环境污染的“无心”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短板”(比如2015年12月下旬北京雾霾严重,但是在邻近东六环的三河市还有人放鞭炮,燃烧各种杂物)。可以预见,在今后大国竞争中,我们最可能输掉的是环境,而不是军事。

  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也是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发生在中国的极端天气、极端干旱等问题来源于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课题。中国政府签署《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等多项有关环保的国际公约,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在环保领域的合作。20147月,中美双方在战略对话框架下举行了气候变化政策对话,签署了绿色合作伙伴结对计划。同样,中日两国作为身处东亚地区的邻国,有更多的理由加强环保合作。2015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年均增长将超过15%。中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治理,必将产生巨大的节能环保产业市场,不仅给中国,也将会给拥有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的日本等世界各国的企业带来商机。可以认为,追求绝对的自身传统(军事)安全会成为割裂中日两国的利刃,而追求共同的非传统安全(环境问题、海上运输线的共同安全等)会成为连接中日两国的纽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