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唤智慧的课堂

 江山携手 2015-12-27

呼唤智慧的课堂

    智慧的课堂需要细节的把握,而细节的把握又需要我们敏锐的洞察,细致的分析,冷静的处理。“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我们不少老师的追求,他们认为师生之间就应当亲密无间,要打成一片,要坦诚相处。蔡教授很不赞同,他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应当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这并不是说老师就不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是要拿捏好,要把握好一个度。过分民主,过分平等,过分密切,就会带来课堂的失控。此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朋友,不是师生关系的终极目标》,就谈道: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但这种朋友是超越同学之间的朋友,是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学习上的循循善诱,人品上的潜移默化,知识上的熏陶感染,也就是说生活上要关心,学生上要严格,不能混为一谈,含糊不清。

此外,智慧的课堂还表现在老师手势的特色,沉默的力量,对问题延迟反应的能力,这一些,看上去无关紧要,如果细细琢磨,加以关注,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遇到打架斗殴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先把他们分开,让其静下心好好想一想,而非当场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婆媳关系还要复杂,有些事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即兴处理极容易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我特别欣赏蔡教授说的一句话:老师之所以犯错,往往就是反应太灵敏,一看到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大动干戈。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老师逼出来的绝招。乍一听,是笑话,可谁知其间的辛酸与无奈?这难道不是非智慧课堂所滋生的非人性化教育?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与嘲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