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说玉】漫谈玉石雕刻的创新(上)——何马

 秦岭之尖 2015-12-27



漫谈玉石雕刻的创新(上)


本文作者:何马


整理:黄蜡石平台


人物名片

何马出生于福建罗源县,玉石造型手艺人,别署宗、理所。擅长以玉石的形、色、质、纹,结合多种材料来创作出形式多样的玉石造型。作品及心得发表于《雕塑》、《中国宝石》、荣宝斋《艺术品》、《宝藏》等国内外几十种刊物。作品曾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及国内专业展览中展出。曾应邀赴新加坡、台湾、西安长安塔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出版有《缘石开物》及多种结集刊行。曾为福州大学兼职副教授,现为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等。




何马老师近照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说我是搞创新的。反正十多年前有人以“创新”来评价过我。当时我没有回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十几年前提“创新”,还是现在提“创新”,终究是个老话题。在之前及之后的若干时间里,寿山石雕界乃至文化艺术界,仍然是赚钱硬道理,艺术空欢喜。应运而生的“艺术”包工头,抢占先机,名利双收。生意人淘金,雕刻家穷开心,只有傻瓜在创新。此时我旧话重提,权当是傻瓜说傻话。




洞房一夜(1994作品


当人们想到“创新”,说明固有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发展,此时总有少数人本能地求新变通,何况“时代呼唤创新” ? “新” 是怎么创出来的呢?我的“新”,缘于穷则思变与喜新厌旧的顽习。 20世纪90年代初, 寿山石的好材料还相当多,甚至还有人把寿山石中极为名贵的荔枝冻石锯成规格章。但好材料似乎与我绝缘,因为刚走出校门的我根本没有购买力。于是我只能在“无处死”的石头和下脚料中买几个。当时就一个念头——有石头雕刻就好。可见温饱问题,当务之急,物质需求已到穷处。




祭(1996年作品


另一方面,我对流行于市面的雕刻工艺品兴趣不高,因为这些形式对于我来说缺乏新鲜感,也不适合传达我的想法(我的观点,应该可以代表当时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好像是“满腹牢骚”无从发泄,这算是精神寄托也到了穷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就地取材,因材施工。竟也暗合我当时的心境,倒是聊以自慰,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一晃二十余年过了,这叫穷开心。业内瞧得起我,说是创新,给我一席之地。我不得不说“创新意识”实现成作品,得依托于国家的良好发展,受到东西方文化大融合下所形成的大好环境影响。




蛋化了(1997年作品


现在喜欢玉石的人越来越多,不纯是爱美之心。天然的色彩、质地、形状及纹理符合人的美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固然喜爱,人之常情。适逢太平盛世,闲钱投资,闲情逸致,附庸风雅,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也是常理。人类有尝新好奇的心理,又有墨守成规的惰性。精神需要也好,物质需求也好,翻新迎合,古今皆然,于今尤烈。所谓的好材料仿佛是不可抗拒的笑,笑脸相迎,一笑遮百丑,一“刻”值千金。当然不刻也值千金,不刻或打磨光亮的寿山石独具视觉冲击力,那是浑金璞玉,良璞不琢。大家都知道,绝大多数的玉不琢不成器,良工不示人以璞。 即便是 “艺术包工头”,也要以“文化”开路,“艺术”当头。 雕刻师在雕刻过程中又会发现璞玉中新的美,发现新的价值。




美石如斯(2000年作品


“玉石相类者,唯良工能识之”。所以寿山石雕的创新,主要是思维的新,是人才的新。商家与“艺术包工头”有如巧妇,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雕刻家颇有一点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刻艺术创新不是任意地标新立异,肆意搞怪,哗众取宠。创新是“除去旧事物的糟粕,创造出新的东西”,使之利于良性发展,这叫推陈出新。这里边有窍门,有道道,做什么事都有一个道道。拿毛笔写字的道道,叫书法,日本人管他叫书道。有些人喜欢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塑形造像,广场放放……




溶(2001年作品


这些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门道,叫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我以雕刻为生的,好歹有一门手艺,算是技术,即便是雕虫小技,也是个小道道。这些“法”呀,“术”呀等等就是各行各业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有的版本作“非恒道”,“常”、“恒”的意思是“永久的,固定的”,咱们雕刻创新这道道,也是“非常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雕得很好的作品,却有人看不上,无法在全国的艺术市场竞争,可能这样的美已经过时,不合时人的审美了。因此“创新”的呼声才此起彼伏。无论是寿山石的雕刻创新,还是玉石的文化推广创新,谁都不愿意无道。




又一春(2006年作品)


寿山石及类似的其他玉石是自然产物,其本身不会翻新做旧。创新是人为的。 “人”与“为”字合起来,是“伪”字。所以自古以来对于人为之事慎之又慎。儒家思想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用了五千言阐述《德经》与《道经》上下两篇,后来合成《道德经》。之所以被称作“经”,是因为其思想很正,值得百代共仰遵循,是经典,是正道。《孟子· 公孙丑下》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见创新要遵循正道。 这是我个人在雕刻艺术工作中所深刻体会到的,认为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至今仍是我补修的思想品德知识,是我的艺术创新的源泉,是顿悟与渐悟的潜质,是我的艺术生涯“长治久安”的精神保障。




心花发明(杜林石)


雕刻玉石主要靠看材料的眼光与雕刻的手感经验。目前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是经济价值,这是社会风气使然,因此材质选择与制作工艺上难免随波逐流,复制仿制。创新创作在客观、主观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这是大家感同身受的,期待突破。寿山石雕界里,名家辈出,高手如云。我不过是重述大家早已知道的知识,算是温故而知新吧,把我做法归纳为五句话,作成顺口溜,给方家充当谈资笑料:构思当首务,辨正查图录。五彩文采通,相石如相术。下刀且留情,画稿加泥塑。取巧化裂纹,技法随思路。得趣养天年,名利两不误。




超于象外(都城坑石)


感谢何马老师对黄蜡石平台的支持!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