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黑里白的这类器物有啥讲究呢?

 白田闲人 2015-12-27

○ 图文|元一


在色彩斑斓、雍容华贵的唐代却生产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器物,它的外面是纯黑颜色的,里面是纯白颜色的,色彩的对比十分强烈,为啥要做出这么特别的器物呢?




这样的器物真的是唐代的吗?




这一类叫做“缁素瓷”,反映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古人将黑与白称为“缁”和“素”,僧侣的衣着为缁,俗人服素。这种有黑有白的器物很显然是故意为之的,比纯黑或者纯白要难做得多。这类器物的产生一定是有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的。缁素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也多有出现,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


日本僧侣着装


这种关于黑白的思考,很显然是出于哲学方面的思考,是对世界的认识。有意思的是,在当今的日本,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实例。日本的僧侣着装就是这种黑白的风格。


这类器物从出土情况来看,屈数可指,并不多见。


庆山寺塔基地宫



这两件外黑里白的瓷钵出土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庆山寺塔基地宫。


长安东郊贵族墓




三件出土于长安东郊天宝十一年(752)贵族墓中外黑里白碗的标本,发掘报告的图片不是太清晰,但是我们依稀可见这三件器物的整体造型与我们本期的拍品比较接近,圈足敞口,这几件口部敞开的弧度更大一些。


韦氏家族墓




这件出土于开元二十一年(732)韦氏家族韦美美墓中的外黑里白器物应该是茶器的一种:“铛”。




根据这些考古发掘资料的显示,这类外黑里白的器物是唐代的器物。那么这些外黑里白的器物在这个小众圈子用来干啥呢?随同这些缁素瓷一同出土了许多茶器,例如黑釉的执壶(茶瓶),所以这些很有可能是成配套的茶器组合,而这类小小的外黑里白茶盏也是唐人认可之物,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在诗中这样写道:“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可见这时的小茶盏有点往把玩的体验感上靠了。




那么僧侣,士大夫,拿现在来看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为啥会成为一个使用缁素瓷的小众圈子?这其实完全源于一个媒介:




唐代著名的诗人,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士大夫阶层的人,曾经在他的咏茶诗中这样写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可见在唐代,最喜欢茶的便是这两种人:文人士大夫,僧侣。这就很好理解了,就像高古瓷这个圈子一样,很多童鞋都来自各行各业,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组成“高古瓷”这样的小众圈子。想象一下,佛门中人与文人士大夫因为对于茶这个共同爱好坐在一起品茶赏器,佛淄、俗素这个时候就开始发生了一些融合,淄素便成了这个小众圈子的审美情趣。北宋的苏轼和佛印这对机油就是缁素一个很好的例子啊,苏轼是文人士大夫的代表,而佛印则是佛门中人,但他们是因为茶、酒,还是诗走到一起(不要想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能都有一点吧,总之这两个阶层的人是很容易有审美上的共鸣的。




这类茶盏以两种造型为主,一种是敛口的,类似于钵的造型,显然跟宗教的使用有着莫大的关系。还有一种是敞口的,在贵族士大夫墓中也有出土。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类器物在当时的佛教信徒,也就是“居士”的日常用具呢?


玫茵堂藏


大英博物馆藏


这类器物看起来平平,实则大有学问。从制作的工艺上来说就很讲究,尤其是两种颜色的交界区域,要让这些边缘显得平直,需要特意的处理。因为釉水是会流动的,光为了达到釉线齐平这一点,其实就不容易。黑的釉色和白的釉色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原材料乃至烧制的温度上面都需要达到合理的平衡。黑要黑的深邃,白要白的纯净。



修足十分规整


通过这类器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到底作者需要表达什么概念呢?世界到底是黑的还是白的,还是黑白相间的?关于世界的思考,关于哲学的探索,能够激发大家的无限想象,这才是缁素瓷真正想要实现的功能。这也是唐代禅宗繁荣的一个例证。


如果大家看的还不过瘾,还可以翻阅一下我们以前的文章。到宋代的时候,更是发展出了一种所谓的”白覆轮“器物。在黑色器物的口沿上有一圈白色的化妆土。





推|荐|图|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