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动脉狭窄药物治疗要点

 曹娥江 2015-12-27

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流行病学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因此,要重视颈动脉狭窄的防治。在第26届“长城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姜睿璇医生,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对颈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与危险因素控制进行了阐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颈动脉狭窄90%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余10%包括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动脉迂曲、外部压迫、创伤性闭塞、内膜分离、炎性血管病等。


颈动脉狭窄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是,斑块或血栓脱落形成栓子致颅内动脉栓塞,而且狭窄会造成远端脑组织血流低灌注。


二、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


部分轻、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无临床症状,称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临床出现与狭窄相关的症状者,称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常表现为脑部缺血症状、TIA、缺血性卒中。


2. 体格检查


●颈动脉区血管杂音:颈动脉狭窄的典型杂音发自颈动脉分叉部,并向下颌放射,出现于收缩中期,呈吹风样高音调性质。


●神经系统检查可由脑梗死的体征。


●偶可发现精神和智力异常。


●眼底检查:眼底动脉分叉处见到微栓,多为胆固醇结晶。


●锁骨下动脉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者可有相应体征。


3. 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包括颈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方法有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法(ECST)和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法(NASCET)等,NASCET法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方法。按NASCET分级法,将狭窄分为轻度(动脉内径缩小<30%)、中度(30%~69%)、重度(70%~99%)和完全闭塞四个级别,对狭窄≥70%的有症状患者应及时治疗。


三、药物治疗


1. 抗血小板药物


●对没有禁忌证的患者,无论手术与否都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


●推荐用量用法:阿司匹林50-325 mg/d,缓释剂型拜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增加患者依从性。


●氯吡格雷75 mg/d,但急诊手术时可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考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虽能更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但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态、耐受能力等情况酌情选择。


2.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能起到降低血脂水平、恢复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对无禁忌证患者应给予他汀类药物,无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亦能获得益处,应常规给予。



四、危险因素控制


1. 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变、食物构成改变和药物治疗(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这三个方面来控制血脂。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脂目标水平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100 mg/dL)。而高危患者应控制LDL-C<1.8 mmol/L(70 mg/dL)。当患者为甘油三酯血症时,可考虑给予烟酸类或者贝特类降脂药治疗。


2. 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低盐、低脂(饱和脂肪的摄入量低于总热量的7%,胆固醇摄入<300 mg/d)、富含水果和蔬菜。


●戒烟:行为治疗、心理社会支持以及戒烟药物治疗可提高戒烟率,避免被动吸烟。


●规律运动:健康成人,每周至少应该进行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的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


●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在6~12个月内减轻体重5%~10%,控制BMI为18.5~24.9 kg/m2。腰围控制在男≤90 cm、女≤85 cm。


●心理平衡: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惊恐发作、躯体化感觉障碍、疑病症、睡眠障碍和强迫思维等。


3. 高血压


推荐对伴有血压升高的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血压降低10/5 mmHg即可获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目标降压值和选择降压药物。


●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


●年龄较小、能够耐受、无治疗负担,收缩压可以<130 mmHg。


●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血压可降至<130/80 mmHg。


●24h尿蛋白>1g,血压应降至<125/75 mmHg。


●老年人(>65岁)收缩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 mmHg,若能耐受,应进一步降低。>85岁的老年人,当血压<140/70 mmHg时,死亡率反而增加。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除超急性期外,给予降压治疗是合理的,但血压降至<140/90 mmHg是否获益仍有争议。


4. 糖尿病


糖尿病控制目标需要个体化,推荐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


●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为<7%。


●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前提下,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目标<6.5%。


●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合并症或难达到常规治疗目标的患者,建议HbA1c目标<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