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学峰访谈

 轩辕道斋 2015-12-28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则是说意念是一种灵感,意念始终在这个灵感上,非常灵活。“如果没有这个灵感,没有圆活饱满的内气感觉,刻意地用力,去追求某一种感觉,就会不灵活,反而滞重。”

  在朱学峰研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内功心法的修炼。他指出,太极拳是古老东方文明宝贵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燦的明珠,它吸收了古代导引、吐纳养生之术和中医的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扎根于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明显的健身效果引起了各国人士的高度重视,成为世界养生健身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什么是意念?意念是一种思想,一种感受,一种体悟。陈氏太极拳追求的是灵感,灵敏和速度,要求‘用意不用力’。”朱学峰告诉记者,意念讲的不是套路的结构、动作的要领,而是一种感悟。意念集中了,周身放松了,才能肢体协调、内气贯通,然后才能产生速度,产生力量。这种力量是在高速运动中产生的冲击力,不是低速运动产生的推力。所以,太极拳的松柔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不用力就是松柔,用力就是刚硬。在不失绷劲的条件下,放松下沉,这叫柔; “刚”则是通过速度产生一种灵活性的力量,是一种松活弹抖的力量。“用意不用力”,是要求思想洁净、精神集中,达到入静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拳术演练。他补充说,“不用力”长说在初学阶段,初学者很容易用僵劲拙力。这时你要放松,不要刻意用力。”

  为迎接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国际太极文化交流协会曾在洛杉矶举办万人太极文化节,首次提出了“和平在心,和平在身 (Peace in mind & Peace in body) ” 的太极理念,正好与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 One Dream) ” 的“天人合一、和为贵”的主题不谋而合。 朱学峰表示,练太极餐在殊心,次在练气。心就是意,气就是身体。身心不可分。练心,心静神定。练气,气顺体安。人常说:心静体松,心平气和。可见心是因,身是果。先有“和平在心”,后有 “和平在身”。

  朱学峰认为,太极拳练“意”,首先在于心静。“心静是练意的基础,也是太极拳的根本所在。心静,要求思想集中,意念专一,全神贯注,排除一切杂念。严格地说,不能心静,就不是太极拳。如果在心不能静的情况下练拳,不但起不到保健养身作用,反而对身体有害无益。”他强调指出,心情烦乱必然影响内气运行,所谓“心浮气躁”,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一旦心情平静下来,凝神清虑,杂念全无,必然气息和畅,这正是“心平气和”的道理。所以练拳之时,应该始终调心, 使心灵静若止水,不起丝毫微澜。如此就可以使心灵澄澈敏感,对外界反应和自身 的判断都能做到准确无误。

  除此之外,朱学峰告诉记者,练太极拳还要求“劲断意不断”,是说在定势时,动作停止了,劲力似乎断了,但是意念没有断,这是内气回归丹田的一种表 现,其中蕴涵着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内气回归丹田时,丹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膨胀力,身体既有收缩又有膨胀,极其灵敏。 从外形上看,劲断了,但是,内气通过意念,在周身贯穿得非常饱满,随时都可以喷发而出。

  “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则是说意念是一种灵感,意念始终在这个灵感上,非常灵活。“如果没有这个灵感,没有圆活饱满的内气感觉,刻意地用力,去追求某一种感觉,就会不灵活,反而滞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