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是时,群雄逐鹿,诸子百家大放异彩。 其中,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的纵横家们可谓是“一口倾国”。代表人物最牛逼的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 唐乾宁年间有徐夤作诗《张仪》,曰: 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 那么,无论是历史中的张仪也好,还是《芈月传》的张仪,他究竟有多牛? 学历:师从鬼谷子 官职:分别两次拜相秦国、魏国 业绩: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变六国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说张仪,不能不说合纵连横。 “纵”与“横”的来历 有道是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战国时代,崤山以西为秦,崤山以东为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秦在西,六国在东。 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一起对抗秦国,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所谓,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代各国所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张仪正是这批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之一,官方叫他们为纵横家。当然,张仪最大的功绩是为连横。 张仪四处碰壁 《拾遗记》里记载,张仪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是为张仪折竹。 纵是如此刻苦努力,纵是鬼谷子高足,却四处碰壁。在自己的祖国魏国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他就前往楚国闯荡,但依然不得志。 张仪的一次倒霉遭遇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什么意思呢,说那张仪学有所成,闯荡楚国,拜在楚相国昭阳门下。适逢昭阳拿出楚王赏赐的“和氏璧”给大家欣赏,不曾想和氏璧不翼而飞。张仪因为家境贫寒,成为怀疑对象。严刑逼供下,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但由于他没拿,于是始终不承认。楚相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 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告诉他:“还在”。张仪安心地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谁也没曾想到,正是这次屈辱,让张仪从此踏上了叱咤风云之路。 张仪发迹始于秦 作为魏国人的张仪,是时空有一副本领无处施展,几经辗转后,他来到秦国。在秦国,正是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执政,他杀商鞅而尊商鞅之法,并以独具慧眼的伯乐之术,识得张仪这匹良驹。 张仪被拜为秦国国相,之后出使各国,以他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先破齐楚联盟,再破六国合纵,功劳卓著,被封“武信君”,赐五座城邑。 不得不说,秦国后来统一六国,不得不依赖于张仪的连横之术,是为基本战略。 不成熟的计策 有道是,物极必反。秦惠文王后,接替的太子秦武王,素不喜张仪。无奈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不过这期间还有这么一档子事儿? 说那张仪,不受秦武王所喜,适逢诸侯们恢复了合纵,张仪为躲避秦武王迫害,献计给秦武王。 计策大概说:为秦国国家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听说齐王特别憎恨我,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动军队讨伐它。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 事情,正像张仪预料那般,齐湣王听说张仪在魏国,果然出动军队攻打魏国。当时的魏哀王很害怕,请教张仪。张仪又出计策,退了齐国兵。不能说,大国交战,尽在张仪唇舌之间。有道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亦不为过。 张仪的结局还算不错。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死在了魏国。 身虽死,但留给秦国的连横战略,如同商鞅留给秦国的秦法一样,影响着秦国一统六国,不可为不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