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关
作者:樊荣强 老子是道家的鼻祖,其唯一传世的著作只有《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全书五千言,既是自然哲学著作,又是一本政治伦理哲学著作,当然也包含了养身处世的智慧。本文从人际沟通讲话的角度,寻章摘句,简要评述,以飨读者。???? 0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第一章。意思是:道,是可以去讲述的,但是并不好讲述,当你讲出来的时候,它已经不是那个最根本的、最本质的道。世间万物,也需要为之命名,但是,一旦具体命名,这个名就不是它原本的名了。老子在这里指出了语言的局限。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它并不能准确、完整的表达道的原本意思和我们心中所想。在西方哲学当中,把它称为“能指”和“所指”的差距。??? 现在也流行一种漏斗理论,也揭示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即:一个人心中所想,到最后别人所接受,由大变小,像漏斗一样。假设心中所想是100%;说出来的,只有80%;别人听到的只有60%;理解的人只有40%;愿意接受的,可能只剩下20%了。??? 我想,老子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因为语言的局限,导致沟通非常困难,因此我们不要轻意说话,更不要乱说话。如果非要说话,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词汇、恰当的语言、正确的态度,看清说话的对象,结合相关的时间、地点与场合。???? 02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第二章。意思是,那些德行高尚的圣人,不会做一些虚妄的事情,而让万物自然地发展。不用声嘶力竭的说些假大空的话,而润物无声地完成对别人的教化和教育。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他强调不做就是做,而且是更好的做;不说也是说,而且是更好的说。??? 这里,单独解说一下“行不言之教”。有些人,喜欢用口头上的话,去要求别人,去教育别人。其效果,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如意。我猜想,老子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身教大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榜样就可以了。另一层意思是,如果说的是空洞的套话口号、不足信的假话、混淆视听的谎话、消磨热情的丧气话,反倒不如不说。说两句闲话。当今之世,老百姓最为讨厌的,是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贪官污吏。昨天还在台上大谈特谈一定要反贪要廉洁,今天就被“双规”。他们不仅未行不言之教,而且还想借助谎言来欺骗人民大众。活该下地狱。???? 0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第五章。意思是,话说得太多,很快就会陷入穷途末路。因此,说很多话,还不如保持虚静。这里的“中”与“冲”相通,就是虚的意思。虚也就是空。老子强调无为即有为,空即为有用。比如瓦罐,中间空才有用,才可以拿来盛液体的东西;比如房屋,中间空才可以住人进去;比如风箱,中间空才能够当鼓风机。因此,大家要明白,并不是空就没用,空就等于啥也没有。??? “多言数穷”似乎不太好理解。我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也就是有几种情况会导致穷途末路:第一种是多嘴多舌。不管是当面还是背后,不该自己说的话,到处是说,发表意见,当然就容易得罪人,不会有好果子吃。第二种情况是谎言太多。常言道,一句谎言需要一千句谎言来掩盖。但是谎言终有被戳破的那一天,而等到那一天,就是说谎者的末日。第三种情况是言多必失。有些人喜欢说话,却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当一个人话停不下来的时候,不仅自己的问题会暴露更多,还因为没有让别人表现一下,心生恶意,可能故意来抓你的辫子,灭你的威风。??? 总之,老子告诉我们,当说则说,当少说则少说,当不说则不说。这就是不如守中。???? 04 言善信。????语出第八章。老子拿水来比喻“上善”也就是最高的善,这就是“上善若水”的来历。老子说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的七个善字,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当成动词来理解,把“言善信”解释为“言谈善于检验”。我觉得这个解释有些牵强。我认为应当把善字当成名词,也就是,居处之善即做到卑下,心思之善即做到深沉,交往之善即做到仁爱,言谈之善即做到信用,政事之善即做到安定,办事之善即做到解决问题,行动之善即做到把握时机。??? 我的解释并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也不一定被大家都接受,但至少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最低限度,我喜欢这个解释。??? 关于“言善信”,正如前面所说,意思就是“言谈要做到讲信用”。大家注意这个“信”字,这里是老子第一次用到这个字,全文用过几次。信字作何解?我认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用拆字法,左边是人,右边是言,信就是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也就是所说的话负责,要能够兑现自己的承诺,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第二层,信就是要真实可信。如果一个人信口开河,一张嘴就胡说八道,说话没有任何依据,一点不靠谱,有谁相信????? 05 悠兮其贵言。????语出第十七章。这句话后面还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里说的是好君主的一个标准,就是:最好的统治者总是那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等到大功告成,老百姓都说:是我们自己如此的。??? 把“贵言”二字解释为“很少发号施令”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说话少,号令少,所以显得珍贵——话以稀为贵。但是,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话虽然少,但是含金量都很高。话多不一定有含金量,话少也可能是废话。因此,好的统治者应当是很少发号施令,很少说话,但是老百姓都很珍视他的讲话,把他的话当成“贵言”。正如过去夸皇帝的话——金口一开,一言九鼎。??? 老子在此依然遵循他的无为思想,强调不说话,少干预,即使要说话,也要说真话,说有价值的话,能够真正帮助别人的话。???? 06 希言,自然。????语出第二十三章。意思就是,少说话,才合乎自己如此之状态。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也包括了少说话或者不说话,从而让别人自己选择,自己行动,最终自然而然地达到别人自己所期待的样子。??? 老子所谓无为、希言,都是主张少干预或者不干预。为什么要这样呢?一方面,你如果说多了,可能对听者没有好处。一个要干好任何事情,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有时候也不需要别人的意见,而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说话的人多,意见太杂,恐怕容易乱了听者的方寸;如果你是领导、是强势人物,说的话别人并不认同,反倒让他陷于困难,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另一方面,为什么要希言呢?对说话的人来讲,说多了也没有好处。从身份来讲,你不够资格讲话,却要对人指手划脚,会令人讨厌;从专业角度讲,你不懂的事情,却喜欢装出行家、专家的样子,也容易露出马脚,让你鄙视你;还有从心情的角度看,人家想安静的时候,你在一旁吵吵闹闹,让人心烦意乱,弄不好要被人暴打一顿。??? 记住“希言,自然”这一忠告,管好自己的嘴巴,让自己与身边的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和谐美好。???? 07 善言无瑕谪。????语出第二十七章。这是老子所讲的一个好口才的标准。意思就是口才好的人说话,不会有破绽,甚至不会有任何瑕疵,无懈可击。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与标准,常人并不容易做到。??? 具体怎么才算好口才呢,老子没有讲,按照我的理解,一般人口才的问题在哪里呢?哪种情况可称为口才的破绽呢?第一,没有条理。也就是思路混乱,罗嗦,老讲不清楚一件事或一个道理,讲完了自己不知道说了什么,人家也没有听懂你讲了什么。第二,不合逻辑。逻辑的力量是强大的。道理可以不深,但逻辑不可以缺,否则,人家一听就觉得牵强附会,生拉活扯,甚至强盗混账,不足信。第三,枯燥乏味。由于没有气势与气场,在台上扭捏作态,装模作样,或者死气沉沉,不够生动,提不起精神。第四,没有思想。说的全是套话、空话,没有给人以启迪或者直接的点拨,比喝白开水还要无味,肤浅至极。??? 与上述相反,如果做到了有条理、有逻辑、有趣味、有思想,那就算“善言无瑕谪”了。至少,你比身边的人,口才水平已经高出一大截。???? 0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语出第四十二章。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一二三何解。我不妨解释一下。道,可道,非常道。我就不说了,说了也不“知道”。一指的是元气,元就是一;二指的是阴阳,由元气分化而成;阴阳演化而生出三,这个三就是指天地人,一横代表一样。为什么老子说“三生万物”,而不继续说“三生四”、“四生五”,那个时候随便生,没有搞计划生育?因为有了天地人三才,就可以让万物生。我们平常老说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意思?只要有了这三个条件,啥事都好办,都办得成,这不就是万物生吗???? 我传授的讲话核心技术叫“钻石法则”。我把它定义为“三段论+三点式”,其中就蕴含“三生万物”的智慧。一段话语的主体部分分成三点来说,不必要说太多,也不必太少,说三点可谓不多不少。??? 老子一书中,三点分解的也不少。摘录如下:???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第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09 大辩若讷。????语出第四十五章。前面还有两句,整句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体现的是老子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大辩若讷”延续了老子的矛盾观念,并揭示了不要只看表面的哲学道理。但是,有些人对大辩若讷理解起来觉得困难。讷的意思,就是木讷,傻呼呼的。大辩若讷就是指,越是口才好的人,可能看上去傻傻的,说话结结巴巴。当然,这个只是表面意思,而且,一般人会觉得,这与常识不合。因此,我们要从深层次去理解。老子其实并不是说这个人真傻,而只是说表面看起来傻,实际上他虽然没有口惹悬河,雄辩滔滔,却善于把握关键和撬点,四两拨千斤,一剑封喉,一招致胜。???? 1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语出第五十六章。意思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轻易说话;轻易就说话的人,往往比较无知。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老师说过一句俗语:“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意思跟老子的话基本一致,就是说有才能或者知识的人往往不宣扬——满壶全不响,半吊子却经常要高调宣扬自己有什么会什么——半壶响叮当。??? 老子告诉我们,为人说话都要虚心,要谨慎,要低调,不可以太高调,太猖狂,自以为是,到处宣扬,否则,就会在别人面前暴露无知。??? 然而,从不知到知,总有一个过程,而且知是永无止境的。于是有一个矛盾:我们何时才可以言呢?因为我们永远都做不到全知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不鼓励多说,大概源头就在这里吧。我认为,中国人普遍口才不好,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害怕说错话,因为害怕被人抓住把柄,因为害怕暴露无知,于是从小开始就少说话或者不说话,而最终导致了普遍缺乏口才的练习。??? 从练习的角度,我建议大家多说,越多越好。而从说话的态度来讲,则要少说,且特别注意说话的语气,不可傲慢,不可炫耀,不可盛气凌人,不可颐指气使!哲学家冯友兰说过:“当一个人说了很多话之后,就要保持沉默。”???? 11 美言可以市尊。????语出第六十二章。后面还有一句“美行可以加人”,合起来的意思是:美好的言语,可以赢得尊敬;美好的行为,可以这自己加分。这里讲的是,为什么我们要练好口才,强调了好口才的重要性。??? 马斯洛讲需要五层次理论,从低往高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好的口才有利于第三层次的社交需要,更有利于第四层次的尊重需要。然而,不少的人由于口才不好,社交有障碍,尊重感严重缺乏。??? 为了获得尊敬,人人都需要美言的训练,而首先需要理解与掌握美言之标准。按老子的意见,美言必须符合“道”,必须与“道”合一。具体而言,美言须符合以下三条标准:第一,讲话的态度上做到平等且尊重对方。第二,表达的观点符合人间基本的、普遍的价值观与人伦规范。第三,视听感受具有宜人性,讲究合适的修辞和语法,以及合适的遣词造句,让人易懂易接受。???? 12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语出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轻易地作出承诺,必然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最终做起来就会有很多困难。这前后两句话是有关联的。寡信是一种不好的结果,一方面是做出承诺的人,自己很难做到守信用;另一方面,获得承诺却未能兑现的人,也会很难信任做出承诺的人。??? 老子说,寡信是轻诺必然的结果。为什么轻诺会造成寡信呢?这就跟多易必多难有关。为什么有人会轻易做出承诺,因为他们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但最终他自己完不成、做不到,没有好的结果办交待,自然就失信于人。??? 我们身边有些人,喜欢自我吹嘘,自我标榜,称自己这样能、那样能,好像没有自己搞不定的事情。表面上非常热心,别人有求于他,他想都不想就答应下来,但是一转身就忘了,甚至彻底抛诸脑后。毕竟,一个人的能耐与精力都是有限的,连上帝有些事情都解决不了,何况我们凡人一个。因此,对别人许诺,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同时,一旦承诺,必须努力做到。虽然力有不逮的时候,但尽力而为,也可以得到理解并保持信任。???? 13 言有宗,事有君。????语出第七十章。老子讲到了他说话做事的一个准则——说话有主旨,行事有根据。这一章的全文如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翻译为白话,意思是: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的无知,所以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我们在这里看到,老子活得很苦闷,他也在抱怨。自己讲道理很浅显易懂,也易于践行,可是很少有人懂,更少有人践行。真有点屈原一样的心境: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跟你们这些2B说了等于白说。所以啊,我们也可以自我安慰了——老子的讲话都有人不听,听不进去,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但是,老子的讲话方式我们还必须学习,也就是必须做到“言有宗”。许多人讲话的最大毛病就是没有重点,没有主旨,没有条理,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往往令听者如坠入五里雾中。怎么才能做到有主旨,关键在于使用我传授的钻石法则,尤其是有明确的立题,然后以问答方式表达。(参考我的著作《20天练成脱稿讲话》)???? 1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语出第八十一章。意思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我个人是比较喜欢信言,而不太强求美言的。因此,我自己的讲话是逻辑大于文采,思想大于修辞。信言不美表现有三:一是直言。话说得直接一点,没有什么拐弯抹角,直奔主题,不考虑别人的面子。二是忠言。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忠言一针见血,直指要害,根本上是有益于自己的。但是,人都喜欢听别人夸自己,要是说自己的不好,多数人都缺乏胸怀,接受起来要困难一些。三是粗言,或者说骂人的话。我们不可能永远都是谦谦君子,有时候面对坏人、仇人、敌人,还是要骂人,还得要挖苦,要口诛笔伐。??? 当然,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话还是有些极端,其实,信言也还是可以适当的美一下,而且美言也并非完全不可信。??? 至于“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往往是从听者的观感得出的结论,提醒我们要适当内敛一点,否则容易让人怀疑你的善良与诚实。孔子曾经向老子拜师,所以孔子也持有这样的观点。《论语·学而》一篇里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就没有什么仁德了。 |
|
来自: 767376049 > 《767376049简书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