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外来务工农民工数量规模在2003年以来持续增长,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其内部结构的鲜明特性,使得这一群体具有不可替代性: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超过17%,工资收入增长最依赖人力资本积累的行业为零售餐饮业、制造业和服务业;2)务工区域更加灵活,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农民工比重持续下降,乡外县内和县外省内的就业占比在2009年以后持续增加;调研显示,40%的初次外出务工在省外,但是随后就业区域再选择时,外省比例仅10%;3)“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就业行业随之变迁,目前从事建筑业不到10%,大部分集中于制造业和服务业;4)劳动力供给弹性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08年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务工平均时间仅缩短4天。
农民工是近年来收入增速最快的一个群体,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近10个百分点。1)收入流规模目前已达3.9万亿,并持续增长,预计2015年占比GDP达11.3%。2)农民工消费是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而非“突发式”。农民工属于典型的生命周期消费行为,子女的教育、养老和医疗是该群体最大的担忧。3)农民消费市场规模在2015年占比GDP至少7.2%。经测算,若农民3-5年内消费缓慢向凯恩斯模式过度,那么基于边际上的测算,在2015年外出农民工的消费规模占比GDP达到7.2%。
受益于农民工消费的行业:
消费支出倾向以结婚为时间拐点:婚前农民工最可能加大在衣服、鞋帽和餐饮以及培训支出;婚后农民则在餐饮、衣服鞋帽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随着15-24岁年轻人占比的下降,同时婚后消费倾向的略微增加,预期从农民工消费中受益的行业将会是餐饮、衣服鞋帽和文体。 耐用品市场:年轻一代更期待购买智能手机及电脑等电子产品,而已婚家庭对家用汽车和空调机的支付意愿更大;同时对于大件耐用品的购置主要还是靠自有资金,借贷意愿较低。 消费行为在“实用”基础上追求个性化:农民工购买的消费品“实用”是首要因素,67%以上将实用性作为消费决策首要考虑因素,同时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以及“从众”,无论是服装还是耐用品消费。 消费空间市场主体在老家:随着年龄的渐长,75%的30岁以上农民工在未来3-5年会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消费总是紧随人流,同时农民工的特殊品质使得更多的消费发生在乡外县内和县外省内消费市场主体在老家,外出务工者的消费、就业市场相分离
长期趋势:消费空间机会在当前处于第二梯队的城市。我们的研究发现,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农民工流向的先行指标,随着东部地区以及一线城市的高薪酬的吸引力的下降以及区域因素对工资差异影响的减小,致使当前农民工内迁已初露端倪。
报告正文在本轮资本市场震荡之下,消费行业的投资防御特性再次凸显。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正在成为中国消费新常态的表征。我们自2015年5月开始陆续推出消费系列报告,系列1从财富和人口的视角分析了60%是中国的居民消费率的第一边界,且消费出现六大新趋势;系列2回顾了日本从大众到个性的百年消费变迁历史,从人均GDP水平、人口结构等方面看,中国目前正处于日本消费的第二阶段末期、第三阶段早期;系列3则分析了美国消费是如何崛起的,为何拥有令各国艳羡的居民消费率水平。本报告在前三个系列基础之上,重发我们在2012年对农民工群体消费的专题研究报告,认为他们正在成长为中国的消费巨人。 引言农一个农民工的现实与梦想 如果你刚买了一部手机,那么它属于全世界每年手机销量的18亿分之一,纵使你是在美国买的,该手机也有超过50%的概率产于中国广东省,且出自非广东的外来农民工之手。2011年中国的农民工总数达到了2.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8%。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目也已达1.58亿人,根据联合国的预测,这已经达到了全世界流动人口的1/3。而另外一方面,在中国经济的增长由出口转内需的大前提下,如果你相信“中国消费”时代即将来临,那么这群在中国特有的、介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第三类居民”,有能力支撑起中国的消费市场,为放缓中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元素吗?还是另外一种令人失望情形,即便数据上显示农民工工资收入不断上涨,但是农民工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2.5亿的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他们的消费倾向、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没有任何的历史轨迹以及国际经验可以外延预测,正是这样的特殊性,我们研究团队带着以上的疑问来到成都、广安等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试图从真实的农民工生活、工作中找寻答案。以下是一位中国农民工的典型代表,也许从他的人生经历、心里成长以及务工地点的变迁、生活的期盼与担忧中,能为我们打开了解中国农民工消费的窗口。在此引言之后,本报告将详细分析我们近400份的问卷数据,从消费理论和实证数据上找寻“中国消费”之农民工篇的答案。 
那个年少轻狂的年代,梦想像朵永不凋零的花,走过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沧桑变化。1997年的春天,十五岁的他从家中偷了300元钱,载着年少挣钱、过城里人生活的梦想,第一次背井离乡、踏上通往远方的列车。从此,他成了中国成千上万外出务工农民工中的一员,踌躇满志、信念坚定的他去过克拉玛依,去过攀枝花,曾长居苏州,现在又重返故里广安;期间他做过洗碗工,学过厨师,开过饭馆,当过黑中介,干过电器工人,开过电器厂……期间他曾穷困潦倒,连买包烟也要思量许久;也曾宽裕一时,年收入超过8万;但最终生活带给他的似乎除了年龄增长与阅历的积累,并没有太多其他的东西。他依然没能在城市找到归宿,在外出务工近15载时,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 从15-28岁之间,大约前5年他在寻觅着实现自己梦想的方式,在克拉玛依市平均工资3000元的1995年,他在那里洗碗、学厨师,心中的那份“想自己干”的激情无形中鼓励他踏上归途自己开饭馆。但是,在听说南方更挣钱的时候,他又南下吴中,陆续干过黑中介、工厂领班。在积累了城市工厂电器生产方面的经验后,他在苏州雇佣了30余个工人开了一个小电器厂。然而,当他的工厂在2009年上半年刚刚实现微利的时候,金融危机来了,厂子倒闭了。25岁时,梦想戛然而止。但生活依旧还要继续,家中的父母年事已高、年少的妹妹念书尚需要他的支持。他被迫无奈接受现实,重新开始在别人的电器厂打工。 即将奔向而立之年,他重归故里,为自己的心寻找了一个家。虽然在外出务工的最后两年里,他的工资已经达到了4500元/月,高于现在在广安某企业的3800元/月,但是他却说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可能是因为心里更加踏实了吧。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紫醉金迷曾经是他所一度向往的,也曾吸引年少轻狂的他出去闯荡,但他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角色,也无法找到应有的归属感。曾经的伤心流泪,曾经的黯然心碎,曾经的思乡情切,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浓烈的孝子之心,各种因素的交错都促使他带着女友回到故乡,来到老家附近的城市务工,并打算扎根。他开始买彩票了,开始认命了。外出的十余年,除了年龄增长与阅历的积累,他几乎又重新回到了当初的原点。 走过那个年少轻狂的年代之后,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变化。首先是在谋生地点的选择上。年少的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闯一闯,从油都到沿海,很少有想家的念头,只想着有一天能够衣锦还乡。随着年纪的增长,家里年长的父母成为是自己最大的牵挂,在没有办法在城市里安家落户的时候,在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为别人打工的时候,他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走过的世界不管有多辽阔,当城市的万家灯火燃起之时,他心中的思念依然是同一个的地方。 其次,婚姻对于他消费行为的改变也是很显著的。这不仅仅表现在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更是体现在消费结构的内部变化上。曾经的那个他,外出餐馆就餐的花费占据了30%,同时房租及水电费也是花销的大头,接下来的花费才是家用食材和衣服鞋帽等;已近而立之年的他,似乎更“居家”了,家庭的花销仅仅是那些收入弹性为零的生活必需支出,除非过年过节,他再也不外出就餐了。他会比以前更加经常回家看看,哪怕就是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他也比以前多了一些乡里乡亲的人情往来。 虽然从四川那个穷困的小镇走出来,经过多年的在外磨练,伴随着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他的工资水平已经达到了近5000元每月,高出当前薪资的30%,但是这多出的30%的工资收入依旧不足以构成其增加消费的绝对理由。回乡了,成家了,他不再是一个人,无形与有形的负担同时叠加在他肩上。已近而立之年的他,工资的所得已经不再每月用来“挥霍”的,储蓄的比例由原来占比收入不到30%变成超过2/3,每月的消费开始比以前更少了。这是因为他的担心比以前更多了:他会担心年迈父母的身体,因为农村医保能够报销的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他会担心孩子的教育,因为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总是希望自己未遂的愿望在下一代身上实现;他担心那个一阶导数趋向零的工资如何能抓住直线上升的物价的尾巴;他担心那份被强制征收的土地款哪一年才能够打到自己账户上;他担心如果有一天现在工作的企业也因一场危机倒闭了,他该干些什么;他很想有一份自己的小事业,但即使是一个小本生意他都不敢尝试,那份年轻的“闯劲”已经完全被脆弱的现实湮灭了,他再也伤不起了。 
他沧桑的经历是广大中国农民工的一个缩影,映射出了第三类居民真实的生活变迁。他们作为当前最有购买力的一代,会给中国的消费市场注入怎样新的活力?如果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也承袭农民工的基因,婚姻是他们人生的拐点的话,那么农民工消费市场会呈现怎样的分化格局?我们基本判断:(1)农民工整体的消费市场规模的大的,但是路漫漫,随着教育与医疗的双公平,农民工的消费能力的释放渐行渐近;(2)婚前务工者的消费市场中,机会在餐饮业与中低端的服装行业,婚后的消费市场在家庭日用品以及中等礼品行业。
一农民工资产“量X价”在持续增加(一)整体数量持续增加,将在2015年增速达到峰值
外来务工农民工 数量规模在2003年以来持续增长,2011年规模已至1.58亿。劳动力外出就业是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主要途径,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自2003年以来,每年就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两次专项跟踪调查,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群体的特点和变化。从调查的数据上来看,自2003年以来,农民工数量一直在保持稳定的增长。从有观测数据的2003年,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0886万人,但是到2011年已经达到了15863万人,年均增长超过600万人,如果加上外出后返乡就业或者创业的,有过外出就业经历的人员的话,这一数量将会更多。从增长速度上来看,自2005年以来,农村外出就业人员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年增长速度都在5%以上,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自2009年之后,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保增长、保就业政策的出台,农村外出就业的人数保持稳定的增加。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年均负增长在2016年后出现,外出农民工增速开始放缓,预计在2015年达到(1.66亿)。对于未来外出劳动力的规模,一方面取决于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更取决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趋势。根据人口学专家蔡昉博士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最多的时期,在2015年达到峰值;对于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会从2016年开始年均出现负增长,即便每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都是外来务工的农民工,那么在2015年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66亿,2020年1.77亿,2030年为1.9亿人。

(二)内部结构造就其本身不可替代性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做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呈现出诸多鲜明的特性,使得这一个群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使得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上升,在要素市场中的相对比价能力提高:(1)人力资本: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干中学”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和零售业上构成其他劳动力的进入壁垒;(2)就业区域:自主性更强。不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乡外县内和县外省内的就业占比在增加;(3)就业行业:代际变迁,由建筑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过渡;(4)劳动力供给弹性: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小。 所有的这些农民工劳动力要素资产的特性都决定了这个群体的不可替代性,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增强,有利博弈结果的货币表现就是农民工资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也即工资收入的不断攀升。 1.人力资本的提升加快 
农民工在制造业等相关行业中“干中学”不断积累的工作经验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本。微观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在6000名的外来务工农民工当中,20%是在1995-2000年就离开故乡外出务工,63%的人在2000年之后陆续离开故乡,所以,近10年的在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工作经验的积累逐渐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本,是转化为收入产出的强劲动力。 
分行业的人力资本的积累上,近年来积累最快的行业分别是零售、餐饮住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根据高校联合的微观调查数据,我们用务工者第一份工作结束与开始时的工资的对数差 (1n(first_end_hourly)-1n(first_bengin_hourly))来反映人力资本的积累。结果显示,在农民工从事的行业中,零售、餐饮住宿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最快的,分别达到了0.50、0.47和0.42.,也说明这些行业工资收入的增长最依赖于工作经验。 
2.就业区域的选择灵活性增强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就业区域的选择灵活性增强。2009年之后,跨省流动就业占比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乡外县内和县外省内的就业农民工的比重在增加。这样的态势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较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本地用工需求较快增长,使得农村劳动力出就业的机会成本增加。主要来说 在中西部务工的农民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加强。2011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16537万人,占比全部农民工总量的65.4%,比2010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438万人,占全部农民工总量的17.6%,比2010年提高0.7个百分点;同时,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215万人,比2010年增长9.6%,占比全部农民工的16.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重持续下降。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5828万人,比2010年增长0.3%,珠三角地区数量为5072万人,比2010年增长0.1%,该两大地区农民的每年增加的数量以及幅度都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的分别占比全国的23.1%和20.1%,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0.9和0.8个百分点。

3.就业行业伴随代际变迁,由建筑业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 农民工群体自身逐步完成了代际变迁,“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国家统计局的微观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近60%的农民工(8487万人)是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即是出生自80、90年后的农民工。 就业行业的变迁,从事建筑业的比重不到10%,大部分集中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农民工群体本身已经渐渐完成了代际的更替,从小的成长环境,决定了这一代人不再从事辛劳的建筑业,而是逐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2009年的数据显示在全部的农民工当中,有39.1%从事制造业,17.3%的农民工选择在建筑业务工,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比达到19.6%。但是做为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有44.4%的人在从事制造业工作,商业服务占比21.6%,而相应的从事建筑业的人占比仅9.8%,但是上一代农民工当中有27.8%的人都是选择在建筑业务工。这样的现象充分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行业的时候,不仅看重岗位的工资水平,也很看重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 
4.劳动力供给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小 (三)不可替代性造就其收入逐年提高是一连串事件 1.工资收入—年务工工资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1年增长21.2% 为了说明在外务工农民工劳动力价格的快速增长,在此我们从两个角度的数据进行验证:(1)微观的调查数据;(2)侧面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两方面的数据都证明了农民工劳动力要素资产价格近年来快速上涨的不争事实 
在这里,我们选择了最能反映CPI数据中的粮食和鲜蔬价格的同比增速的数据来反映务农收益增速。这里我们看到不论是蔬菜还是粮食的价格都呈现了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2004年“农民工荒”之后,蔬菜的价格更是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2009年和2010年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15.43%和18.7%。粮食价格因为受国家调控比较大,所以增速较为平缓。需要说明的是在2003年蔬菜和2004年粮食价格的大涨,最主要是受到了200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作物的受灾面;积扩大了16.6%,当然这与鲜菜20.51%和粮价价格26.42%的增幅之间的差异也反映农民工工资的上涨。 
2.福利待遇收入—逐年提高,44%的农民工单位有宿舍 除了基本的工资性收入外,农民工的福利待遇等非货币化的收入也在逐年加大。比如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免费住宿、免费的职业培训、为职工缴纳相关的社会保险等等。 3.农民工作为一个主体:获取收益能力在持续增加 二农民工消费市场有多大? 中国的整体经济在转型,拉到经济的“三驾马车”主力正由出口和投资为主转向消费为主,“中国消费”时代渐行渐近,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农民工三类人,谁将会是最大的主力,拥有2.5亿人口的农民工的消费倾向的研究显得意义非凡。 (一)医疗、养老是农民工生活最大的忧虑 消费行为是理性人如何分配收入,或者说是行为人在时间上的选择,当前的储蓄是未来的消费,而这背后的主导因素是人们的“后顾之忧”,在此,我们以实际的调查数据作为分析的起点。 农民工忧虑自身的事业,也担心孩子的教育和养老、医疗问题,这些都是宏观体制的映射。从我们的调研数据上来看,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变化。对于大多数的未婚年轻来说,正如我们引言中所阐述的一样,年轻人总是希望在城市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有52.4%的人为自己的事业而忧虑,忧虑薪资的不稳定、忧虑创业的艰辛;其次就是担心未来物价太高,工资的上涨总是赶不上物价的攀升。对于大多数的已婚务工者来说,他们担心更多的是孩子的教育、成长以及医疗和养老。访谈中,对于广安市的农民工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上农民受益不是特别大,众多的医药费用不在报销的范围之内。 
42%的农民工没有任何的养老保险。从调研的数据来看,农民工担心养老源于现实的没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非常寒碜的数据是41.9%的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28%,商业保险参比率更是仅3.3%。 
现实教育和医疗、养老领域的“难”、“贵”问题,此两种改变命运和生活质量的体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和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医疗作为人力资本维护和改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两者的费用对于农民工来说却是过高,这会使他们进一步承受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膨胀带来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些体制正在渐渐发生变化。
1)医疗:超过8.4亿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6%,基金支出6年扩大45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是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重大变革,目的是重点解决农民因大病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当初基本的制度设计也是资源加入、大病以防治为主,为参合者提供医疗补贴。那么从实施以来,参合人数都在不断上升,截至2010年,已有8.4亿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96%,同时,已有2678个县开展了新农合,补偿受益人次达到了10.87亿人次。新农合每年的基金支出也已经从2004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88亿元,支出扩大了45倍。 
2)养老:新农保 将在2020年全面覆盖农村居民。我国农村居民在2009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7277.3万人,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国务院又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开展了“新农保”的试点,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2009年试点覆盖为全国10%的县,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意见指出的参保范围为年满16周岁的(不含在校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其中个人缴费的部分设为每年100、200、300、400、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政府补贴的又分为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基础养老金的全额补跌、对东部50%的补贴和地方政府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得补贴标准。在参保人年满60周岁之后,每月可领取到的养老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55元/人/年,另一部分来自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3)其他相关政策逐步改善。比如户籍制度的改革、政府的财政性补贴、基本医疗保障等等,都解决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增加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占6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父辈已经为其积累了一批财富,他们无需将工资性收入寄回老家用于建房等农村性的消费。同时,在社会保障方面,随着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提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新的《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法规的要求,农民工从制度上已经被基本的保险制度所覆盖。另外,在政策上,2010年始,中央就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要求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指明了方向。户籍制度的渐进式改革将会把大规模的农民工转化为新市民,消费模式的变化将渗入他们之中。各种形式的户籍制度改革正不断推出。如作为第一大流动人口的广东省在2011年的8月就已经将3000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和谐广东、幸福广东建设的重要内容,11年有18万农民工入户。又如始于2010年7月的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其规模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罕见,其目标极为进取,重庆于2007年成为城乡化一体化试点城市,其在2010年定下极为进取的目标——2020年前将1000万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并为其提供城市户口,将城市化率从29%提高至60%。未来十年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结果必将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同类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农民工是典型的生命周期消费行为 经济学上的三类消费行为。在经济学流派里,代表性的消费理论分为凯恩斯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三种。传统的凯恩斯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当期绝对收入的函数,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是当期的收入,消费决策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我们认为对应到中国最可能是凯恩斯消费行为的是医疗、养老保障相对完善的城镇居民,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消费的持有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也即只有持久的收入才能影响到人们的消费,我们认为中国的“官二代”、“富二代”最有可能是此类消费行为,因为对于富二代来说,这里的持有收入最重要的就是财产,或者是继承财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则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费。 
农民工消费模式为“高收入、高储蓄率”,是典型的生命周期消费行为。但是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民工作为中国的“第三类居民”消费行为均不是以上两种,更多的是生命周期的行为。30岁以上的农民工收入是最高的,69%以上的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而20岁以下的年轻人的月收入84%都在2000元以下,但是储蓄率呈现一个倒置的现象。这里的解释为,尤其对于未婚的年轻人,有53%的人担忧自己的事业以及工作的稳定、收入来源的可持续性,再加上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就使得他们在收入高的时候有更高的储蓄倾向,以备子女的教育支出、父母的养老支出、可能的大型医疗支出等等,为所有的未来不确定性储蓄。 
(三)消费市场2015年占比GDP至少达7.2% 本报告的前两部分已经分析了农民工的消费行为遵循生命周期的模式,同时该群体所忧虑的因素正在逐步改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民工消费市场空间正一步步释放开来,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么这个群体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在此本报告以GDP为基,做一个测算。 基本假设。在此做了两种口径的消费规模的预测,一个是基于边际上的规模,类似凯恩斯的消费行为,也即以每年的农民工消费支持占比当年收入,这里的考虑因素为,随着户籍、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的完善以及政策的开放,可能农民工的消费模式会渐渐向城市居民过度,有可能演化为其类似的模式。同时,也测算了基于存量资产上的消费预测,随着逐步实现代际更替,以及家庭财富的积累,以家庭中每百户拥有的固定资产中的彩色电视机为例,在201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量为111.79台非常接近城镇居民的137.43台,这些非土地性固定资产的积累,使得基于财富基础之上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在此,农民工消费主要基于存量的财富,主要包括自身的工资性收入以及祖辈的储蓄 ;消费占财富的比重在2012年前为0.3,之后为0.5。其他相关假设如下: 
基于边际消费预测2015年外出农民工消费市场规模达到GDP的7.2%,基于存量财富的消费行为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GDP的11%。(1)假使相信未来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会向城市居民过度,缓慢靠拢凯恩斯消费,那么我们的模型测算结果表明2013年-2015年的消费支出占比GDP将分别达到6.2%、6.7%和7.2%;(2)假使我们相信农民工的财富在代际之间的积累,消费行为基于存量的财富,那么结果表明,至2015年外出农民工的消费市场规模达到占比GDP的10.9%。 
三子消费市场机会 外出农民工的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GDP的十分之一的规模,那么具体来说,受益的行业会是哪些?在此我们基于三种可能的逻辑对细分消费行业做出测算,方法及逻辑如下表: 
(一)基于相同实际收入的预测 目前外出农民工家庭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当于2005年城镇居民。体计算方法为:以四位家庭规模、两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家庭为例;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名义人均可支配收入用每年CPI(1990年=100)进行平减,得到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样将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月收入2049元折算为真实工资性收入,类比我们发现,实际农民工家庭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当。 
农民工未来五年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交通通信三方面的支出占比将会增加。假使未来五年外出务工农民工复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那么到2016年,消费支出的格局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交通通信三方面的支出占比将会增加。预计衣着将会上涨0.6个百分点,由目前的10.4上升到10.7%;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支出占比将会上涨1.1个百分点,由目前的5.6%上升到6.7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支出将会上升2.2个百分点,由目前的12.5%上升到14.7%。但是整个的消费支出中,虽然食品性支出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是占比最大的支出,预计在2016年将占整个消费支出的35.7%。 
(二)基于类似消费结构的预测 新一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和城镇居民中等收入居民的消费结构类似。从零点咨询对农民工的调查数据上来看,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消费结构基本和中等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类似,其中饮食是最大的消费支出,大约占到38%,当然作为农民工除了食品支出之外最大的就是居住性的支出,占到了2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工当中休闲娱乐的支出高大17%,这样一群新生代的农民工将会引领农村居民的消费潮流。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力的实现;大众传媒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他们更迅捷地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和开放式的新思维,成为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接受者和传播者。 
预计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会降低,交通和通信以及教育文化娱乐占比会增加。目前农民工家庭的消费结构是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的中中等收入水平,在中短期内我们预计农民工家庭的消费结构会沿着当前的城市居民的中等收入--中等偏上--高等收入的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演进,如果这样的逻辑是行得通的话,那么在中短期,我们预计首先食品消费支出会较少大约6个百分点,同时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支出会大幅提高3-4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占比也会相应提高。 
(三)基于我们的实际调研数据 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正如我们在引言中所阐述的那样,结婚是对农民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其消费倾向、消费结构、事业规划等的转折点。为此我们从不同年龄阶段的纵向市场以及基于结婚与否的空间市场两方面进行分析。 1.纵向市场:已婚未婚群体的消费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将以已婚群体为主体 婚前农民工:消费市场的机会在衣服、鞋帽和餐饮以及培训。婚后农民工:消费市场在餐饮、衣服鞋帽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对于当前尚未结婚的外出农民工来说,未来随着收入的增加,最希望改善的三方面生活为:衣服、鞋帽;餐饮;文体娱乐。特别有别于婚后农民工的消费支出倾向上,年轻的一代特别会加大在培训方面的支出。对于已婚的农民工来说,收入提高后,最希望加大的支出项为餐饮、衣服鞋帽和文体娱乐,但是婚后人群会更加注重日常生活方面的支出,在支出意愿里排在了第三位。 
随着15-24岁年轻人占比的下降,同时婚后消费倾向的略微增加,预期从农民工消费中受益的行业将会是餐饮、衣服鞋帽和文体。联合国预测的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我国的15-24周岁的年轻人占比全部的总人口将不断下降,而农民工作为统一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群体,其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全国一致。占比将从2012年的16.1%下降到2015年的13.8%,持续下降到2020年的11.6%。而与此同时,同样以婚姻为“分水岭”,我们从调研数据中看到,婚后的农民工的储蓄意愿明显下降,如果他们的储蓄意愿未来都实现的话,那么已婚的农民工当中,将会有58.2%的比例将会降低自己的储蓄,增加消费;而未婚的群体会有67.7%的比例增加储蓄,为了将来子女的教育、将来的房子、将来可能的医疗支出,选择“明天消费”。那么综合来看,将会以已婚的消费市场为主体,最先受益的消费行业将分别为:餐饮;衣服、鞋帽;文体娱乐和日常用品上。 

耐用品市场:年轻一代更期待购买智能手机及电脑等电子产品,而已婚家庭对家用汽车和空调机的支付意愿更大。从调研数据分析,我们看到对于耐用品的消费与年龄以及婚姻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未婚的一代,收入增加2-3年内最想置办的耐用品为智能手机、电脑和家用汽车;但是对于已婚的家庭来说,更多的需求来自对家庭整体生活状况改善的耐用品的需求,排在首位的是家用汽车、其次是空调机和洗衣机。智能手机的需求在已婚家庭中不是显著的;同时,分析得出空调机对于未婚的年轻人的需求不是那么的迫切。 
对于耐用品(含房屋)的购买谨慎,主要依赖自有资金。从调研数据上显示对于包括汽车、房屋等耐用品的购置,假使自有资金不足,47%的农民工不会借贷额,而是靠自己储蓄积攒,即使是会选择借贷的人群中,大部分人也是选择5万元以下的小额借贷。同样以结婚为临界,我们看到已婚群体的借贷意愿更强,这里可能源于对收入可持续的预期或者是家庭需求的迫切性。 
农民工购买的消费品“实用”是首要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以及“从众”,无论是服装还是耐用品消费。我们调研数据分析,对于大多数的农民工来说,消费时,最重要的是考虑消费品的实用性,品牌效应并不显著。以服装行业为例,67%的农民工认为购买衣服鞋帽时最重要的是考虑衣物的实用与舒适;在购买手机耐用品时,更是有79%的农民工认为品牌无所谓,打电话是最重要功能。但是分开具体的性别比例,我们可以看到,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面子”,30%的男性只购买自己喜欢的品牌,高于女性10个百分点,同时有11.2%的男性购买衣服的标准是“从众”,和周围人差不多,高出女性7个百分点。在购买手机耐用品时,有11.5%的男性一定要比自己周围的人用得好,拿出来大电话会觉得比较有面子,也高出了女性6个百分点。 

2.空间市场:主体消费市场在老家 随着年龄的渐长,75%的30岁以上农民工在未来3-5年会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调研数据显示,农民工务工地点的选择受制于自身能够承受风险的大小。80%的20岁以下农民工会选择到别的大城市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相比之下, 只有24%的30以上务工者愿意背井离乡去别的城市,他们中的30%将选择回老家附近的城市打工,10%的选择回乡创业、自己做买卖。而从回乡务工的缘由中,有40%的考虑因素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25%认为老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多的机会,也有部分人群考虑到在城市没有归宿感以及孩子的落户教育等因素。 
消费总是紧随人流,同时农民工的特殊品质使得更多的消费发生在乡外县内和县外省内。对于回老家的农民工来说,消费行为无疑发生在老家附近的城镇,同时从务工地的变迁上来看,超过5成的农民工回选择在县外省内务工,同时有35%的农民工选择在乡外县内务工,在省外的务工比例远远低于第一次外出务工。 
消费市场主体在老家,外出务工者的消费、就业市场相分离。对于在省外务工的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首先由于其在外地需要承担更多的房租等在老家附近不必要的支出,就使得其真正用于提高自己效用的消费支出比例并不高;同时,又由于中国农民工特有的品质,务工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寄回家中,降低消费倾向,所以在非老家的消费市场是有限的。访谈中,大部分的农民工告知我们,在外地务工工友之间的吃法是最大的消费支出,回老家之后,中国传统的人情往来消费支出显著增加,“城市挣钱,在老家花”的就业市场与消费市场隔离的现象存在明显。 
四农长期机会:经济发展是农民工流向的指向标,未来的机会在内陆地区 中国从1978年开始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农村人口中目前外出务工的有1.6亿,占全部人口的12%,这一全体的流向伴随着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出现版块流动。反过来,流动人口的去向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消费。那么未来,农民工的流向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在未来的5-10年间内,随着内陆地区工作机会的增加以及政策的支持,他们将会集中流向重庆、武汉、郑州、沈阳、西安和成都等六大城市。 (一)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农民工流向的先行指标。 中国人口流动的萌芽是在1978年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那时候农民是从最穷的省份外出务工,比如贵州、四川、安徽,在1980年,这些省份的农民生活在每天两美元的生活水平以下。 1990-1995年间,发生了1000万的跨省流动人口,而分别都流向了受到政策效应影响优先发展起来的省市。在1990年,除了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外,人均GDP最高的省份分别为辽宁、广东、浙江、江苏和黑龙江,人均GDP在当时已超2000元 1995-2000年间,发生了3200万的跨省流动人口,2000-2005年又有3800万,也都流向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在2000年,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和辽宁的人均GDP排在全国前五位,都超过了人均10000元。

(二)未来趋势:目前处于第二梯队的城市存在巨大的消费机会 东部地区以及一线城市的高薪酬的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首先是近两年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增幅中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在缩小。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其中东部地区2053元,增长21%,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006元,增长22.9%,而西部地区1990元,增长21.1%,从绝对数额上来看,最大的差距也未超过200元,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是快于东部地区的。其次,不同城镇级别之间的差距也呈现出与区域类似的特征,即收入差距在缩小。 
区域因素对工资差异影响逐步下降。从目前的研究成果上来看,首先近年来工资的趋同性在增加,泰尔系数由2001年的25.6%下降到2010年的18.2%,而其中区域因素对工资的差异性影响在快速减小,数据上来看,由2005年的17.5%下降到2010年的9.3%。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本身城乡差距的减小,区域间工资的收敛。 
农民工内迁已初露端倪。根据经济学人的统计分析,在2001-2010年十年间,流动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0%。过去20年,由于薪资水平的差异,农民工主要选择的务工地点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例如广东、浙江等地,但是随着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及中国人口“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企业的用工成本加大,制造业企业内迁以寻求更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工已经出现了向内陆地区“回流”的趋势。一个具体的例子是重庆,早在几年前,有70%的外出务工者都是在省外务工,但是在2011年,在所有外出务工的人数当中,在重庆市内区域内的务工人数比例首次超过了去省外的比例;又如河南,在2008年,在全部的2千万外出务工者当中,有58%是去省外务工,但是在2011年已经下降到了52%。作为流动人口的大城市深圳,在2011年非户籍人口778.85万,比2010年减少了6万人,是深圳特区建市30年来,首次出现非户籍人口下降,同时,去年,深圳的人口增长率低至0.9%,远低于历年来3.98%的均值。 
未来10年,城市的人口增量主要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根据麦肯锡的报告,截至2025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构成中,在572百万的基础之上,有243百万来自外来的迁移人口,而相比之下,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的仅47百万。也即,城市人口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的增长率,而农村将会是-2.0%左右的负增长,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研究预测表明,2015年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除了北京、上海之外,还有重庆、深圳、广州、天津、武汉、东莞、沈阳、佛山、成都、南京和西安。 
内陆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枢纽的聚焦,完全有能力支撑起产业的内迁,带来流动人口的随之内迁。单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上来看,在2010年中部地区达到了13.0平米/人,略低于东部地区的14.1平米/人,西部地区也达到了12.4平米/人。 农民工流向经济发达且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城市,重庆、武汉、郑州、沈阳、西安和成都等将是下一个农民工迁入城市。如果我们的分析结论是正确的,也即农民工的流向总是遵循经济发展的轨迹,那么从2010年人均GDP上来看,陕西、黑龙江、重庆、河北、吉林的人均GDP也已经超过了25000元,仅次于浙江、江苏、辽宁等有20年开放积累的良好省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04年沿海地区的打工收入普遍高于内陆地区15%,但是现在务工者的实际体验表明算上交通费用以及第一梯队省份昂高的生活成本,现在这样的薪资优势已经渐渐消失了。 

五附录 (一)农民工调研基本情况 
(二)相关股票 
往期回顾这样的消费大潮你怎能错过?——新消费系列报告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cyNTU1NA==&mid=211721118&idx=1&sn=18e25a31f5144549f70e0b83a616322c 从大众到个性:日本消费的百年变迁——新消费系列报告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cyNTU1NA==&mid=214781883&idx=1&sn=4356410fa3b93aa5f8710519881c917a 美国消费如何崛起——新消费系列报告三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cyNTU1NA==&mid=216605682&idx=1&sn=5f645b8811774f0acdc6bf3cd723d7f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