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僜人

 咖啡与烟 2015-12-29
 
僜人
 
        僜人俗称“僜巴”,分布于中印交界地区,即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加上藏南印控区的僜人,总计有5万多人。 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实行一夫多妻制。尚未列入中国56个民族中。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杜来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
 
        基本信息
 
        中文名:僜人;
        总人口:约2—3万(2006年);
        分布地区:西藏察隅县、藏南地区;
        语    言:达让语、格曼语;
        宗教信仰:原始宗教。
 
        简    介

  僜人俗称“巴”,在察隅县有1300余僜人,分布在上察隅、下察隅镇的9个村庄。其中下察隅沙穷村是僜人聚居村,也是僜人文化集中体现的地方。僜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过去多使用结绳或刻木记事的原始方法。僜人讲两种话,分别有各自的自称。讲达让话的僜人自称“达让”,讲格曼话的僜人自称“格曼”。在下察隅通用达让话。僜人在解放前主要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原始丛林中,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历史上曾被称为野僜人,传说他们只带一把刀和五根绳子就能在山里呆上半年,赤着脚就能够上雪山,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僜人民政府在平坝上为僜人盖了新房,并陆续把他们从深山老林中迁出来,从此,僜人开始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聚居在林芝地区察隅县尚未被国家认定为民族的僜人,总人数1600余人。僜人聚居地的察隅县平均海拔2800米,县城所在地在竹瓦根镇吉公村,海拔236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达3600米,典型的高山峡谷和山地河谷地貌,独特的亚热带气候,造就了察隅“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神奇自然景观,赢得了察隅“西藏小江南”的美誉。僜人服装由起初的树叶、兽皮等物遮体,到现在的多姿多彩僜人服饰。僜人主要分布西藏东南部察隅一带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
  僜人妇女一般戴一对银制喇叭型耳鼓,颈项挂串珠或银饰;男子头上盘着长长黑帕,腰挎砍刀,十分威武。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 “野人”,有人把僜人称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的民主改革后,僜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僜人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人人安居乐业,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的日子越过越好。 僜人,俗称僜巴,居住在西藏察隅县境内,约有900余人。
 
        历史发展
 
  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的西藏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很低,一年中就有八、九个月时间要靠采集野菜、野果和套猎吃生肉维持生活。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居原始森林中的僜人,大脑皮层以及身体其他部位依然没有完全进化成现代人,尚未形成阶级分化的状况,等级观念、私有观念、以及各种道德理念亦不十分明显。
  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的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僜人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当地藏族群众和驻军的大力无偿帮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迁居到河谷台地,建立起新的家,开始了人类的生活,买卖婚姻、吸食鸦片的陈规陋习已经绝迹;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业已消除,西藏各族人民群众都把僜人作为人族来对待;男女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实现了和谐平等;百分之一百以上的学龄儿童入了学;有数十人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成长为国家干部,其中二十余人在党和政府带领下走上了县、区一级的领导岗位。现在,僜人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分住在察隅县上、下察隅区的四个乡,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单独成立了七个生产队,拥有1200多亩耕地,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生产发展很快,有的生产队还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办起了小水电站。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僜巴兄弟过去那种原始的非人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边陲,东与云南,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相连,南与缅甸、印度两国接壤。全县总人口2.6万人,由藏、汉、纳西、独龙、苗、回、珞巴、僳僳、怒族等9个民族和僜人组成。察隅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的1962年着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西藏察隅的抓饭是僜人每逢节庆或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其用料是僜人在党和政府带领下自产的谷米,和上切碎的鸡或其他肉类内脏,辅以姜、葱等作料闷熟,用手捏成团盛在盘子里,再配上几块香喷喷的土鸡块或肉,就做成了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最独特的是他们炮制土鸡的方法。据说僜人在宰鸡褪毛的时候不是用开水烫,而是先用手拔,再用火燎,这显然是一种原始方法的沿用。经过这种处理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块香味奇特,使抓饭带有一种返朴归真的野炊风味。
  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的僜人主要分布在林芝地区的察隅县,现在人口仅有1400多人。由于人口极少的原因,至今未被伟大的党和政府确认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以刻木、结绳、摆木棍(树枝)记事。从衣着上看,僜人妇女一般都戴一对银质长耳鼓,头戴护额,颈项挂串珠或银饰,穿统裙,赤足;男子头上都盘着长长的黑帕,戴一种银耳环。婚姻主要是父权制下的买卖婚姻。无论男女都酷嗜烟酒。丧葬方式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忌讳水葬。僜人信鬼不信神。西藏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房屋以树枝、树叶、干草、兽皮等搭建,十分简陋。生产工具也非常落后,主要有刀、箭、镖、木棍等。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靠采集野菜、野果和狩猎为生。由于生活水平极低,僜人的身体一般都比较矮小。西藏解放时,僜人仍处于原始社会家族制末期。1959年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在在党,政府,当地藏族和驻军的帮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居住到河谷台地,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建立起了村寨家园,开始了真正人的生活。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加大了对僜人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修建住房,开垦农田,兴修水利,购买农业机械,生产生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党和政府带领下,目前僜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绿豆、红薯、甘蔗、西瓜等和各种蔬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现在僜人大多已摆脱贫困,在党和政府带领下过上了温饱有余的小康生活。
 
        语言文字
 
  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以刻木、结绳、摆木棍(树枝)记事。从衣着上看,僜人妇女一般都戴一对银质长耳鼓,头戴护额,颈项挂串珠或银饰,穿筒裙,赤足;男子头上都盘着长长的黑帕,戴一种银耳环。婚姻主要是父权制下的买卖婚姻。无论男女都酷嗜烟酒。丧葬方式有土葬和火葬两种,忌讳水葬。僜人信鬼不信神。西藏解放前,僜人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房屋以树枝、树叶、干草、兽皮等搭建,十分简陋。生产工具也非常落后,主要有刀、箭、镖、木棍等。农业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一年中有半年以上靠采集野菜、野果和狩猎为生。由于生活水平极低,僜人的身体一般都比较矮小。西藏解放时,僜人仍处于原始社会家族制末期。1959年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在当地藏族和驻军的帮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居住到河谷台地,建立起了村寨家园,开始了真正人的生活。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国家加大了对僜人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修建住房,开垦农田,兴修水利,购买农业机械,生产生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僜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高梁、大豆、绿豆、红薯、甘蔗、西瓜等和各种蔬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如今僜人大多已摆脱贫困,过上了温饱有余的小康生活。
 
        服    饰
 
  僜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父系氏原始族群到农奴制社会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其服装及装饰也同样由起初的树叶、兽皮等物遮体,到现在的多姿多彩。僜人由于居住地方集中,且位于藏东南印度边境附近,印度服饰特色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受藏族和我国其他民族的影响相对较少,仍然保留自己独特的风格。僜人衣服多数是自产自用的麻织品,也有少量是棉织品,除使用原色麻线外也把麻线染成红黑两色。制前染色,一般用树皮作染料,也有的用松树加高粱壳作染料。纺织工具是几根木棍和窄木板,把经线一端的木棍用两个小木桩固定在地上,把经线另一端的木棍拴在织布僜人的腰间。织布僜人坐在地上,把经线拉平拉紧,用木板穿分经线或先用细木棍穿分后再引入木板,把木板侧立后提起半数经线,用一根短棍作梭绕上纬线沿木板穿梭,然后用板拍紧纬线,如此来回往复交织。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大多数都是用晴纶制品代替麻织品。由于其居住地四季如春,四季不太分明,所以僜人服饰基本上只有一种。
  僜人男上衣是对襟无领无扣的长坎肩(长及膝部),有的穿白衬衣或小背心,有的披一条宽约1米、长2至3米的披肩,从胸前交叉披向腰后,白天可御寒,夜晚可覆盖。男青年颈上一般戴银质项圈,有的戴兽骨。青年男子上身穿无领无袖对襟衫,下着短裤,头戴竹笠,赤脚。成年男子留长发,在头顶系结,再用约2米长的布带缠头,布带分白色和黑色,青年男子用白色布带缠头,年长者用黑色布带缠头。左肩斜挎一把长约不到0.3米的砍刀,刀把雕刻有花纹,右肩斜挎一个装烟竿的挎包。刀和挎包是随身佩带之物,是男子必备的用具和武器,也是最具特色之处。
  妇女的服装鲜艳、美观。女子的上衣短而瘦小,以黑色为主加彩色条纹几何图案,无领、无袖,长及胸,遮不住腰,小臂和肚脐裸露在外。大多数女子很少只穿这种衣服出门,通常还要披件色彩绚丽的披肩。下身着长至脚踝的五颜六色筒裙,有各种条纹状图案,近看交叉起伏,远看似波涛滚滚,似鱼鳞龙纹,银光闪闪,筒裙分两层,用布带扎结,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妇女头饰挽发髻盘于头顶,发髻稍大、似椭圆状漩涡形,发髻上插上雕花银簪,银簪上垂数条细银链,前额上方佩带一种叫“格崩”的长条椭圆形、形似柳叶状的银片,上雕有细密的太阳、月亮图案的花纹。胸前常佩带三种形状不同的饰物:一种叫“八纹得刚”,其形核桃般大小,形似灯笼状,代表吉祥,一般20只左右穿在一起;一种叫“阿仍”,是多根细环绕在一起的直径约40厘米的银圈;另一种是将银元凿洞,串连在胸前。僜人妇女普遍喜爱外形粗大,做工精巧的手镯。这些装饰品除银币外全部用纯白银制作。僜人历来把银饰视为高贵、富有和华丽的装饰品。一个盛装的僜人妇女一身珠光宝气,走起路来环佩叮当,别具风采。
  僜人成年男女均戴比较大的耳环,他们认为耳环是一种装饰美。僜人老妇颇为喜欢叫“勾达白”的大耳环。耳环外沿直径可达五六厘米,底部也有3厘米。耳环是空心的,壁很薄,但体积大,每只重达30-50克。僜人不论男女,幼年时就由长辈用油松针或竹针将耳垂穿透,再将芭蕉叶卷成细卷穿进耳洞,待耳洞扩张到一定程度,再用新鲜的细竹管替换芭蕉叶,穿进去之前将竹管切开一条缝,竹管干后慢慢扩张,如此反复使用,耳洞渐渐扩张,直到能放进硕大的耳环。
  僜人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棉织的挎包。挎包色彩鲜艳,风格淳朴,将凿出洞的银币,有序地编织于包带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挎包图案有各种精美的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民    居
 
  在旧西藏,僜人倍受歧视,只能住在山上,民主改革后他们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近五次搬迁逐渐从深山里移居到山外的。如今,他们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房舍周围花草繁盛,远处梯田层层,一幅世外桃源景象。
  下察隅镇的沙穷村就是集中居住的僜人村。村子整齐美观,独具民族特色。僜人居住的房屋属于低杆栏长廊式无窗户长屋,房屋的墙壁和地板用竹子编织或木板钉成。房屋为南北向木板建筑,是以木结构阁楼长房为主,房顶呈“僜人字形”,是用长条木瓦板或“僜人”语叫做“阿库”草所盖,每间间隔分成若干小间,共两层。下层高度不超过1米,作为饲养猪、鸡等家畜所用。上层铺木板为住室,南边留出宽为1米左右的走廊。住室每间约9平方米左右,用木板间隔,高约2.5 米。每间靠走廊一边有门,可以关锁。
  房屋间数,各家不同。住室每间约在9平方米左右,其中东头第一间叫做“哈嘎”,意为客房,另一间叫做“咛”,意为内室。在主房的门框上挂有驱鬼的动物头骨(猴头),且挂的猴头骨越多,也越代表了家里的富贵。房盖东头或河的下游方一头为圆型,为男僜人进出的识别标记;房盖西头或河的上游方为齐头,为女僜人进出的识别标记;通常靠东或河的下游方第一间是男主僜人住室,隔壁是地位最高的妻子的住室,然后依次为地位较低的妻子的住室。
  长房门在走廊的两头,东为男性、西为女性进出之门,两门外各有独木梯上下。男客僜人进门后,通常只能在客房内活动,不得进入卧室。女客僜人可以在各房间自由出入。房室内无窗户,有一个门,一般是不足1.6米高,加上木板间隙大,光线尚可以透过,空气也就很流通。在距离长房10余米处还另盖专门盛放粮食的粮仓,形似木亭。粮仓与住室保持一定距离,便于防火。
  每间房屋中间设有1平方米左右用石头围着的灶塘,放三块石头作为放锅的支架,用于取暖和做饭。灶的右侧铺竹席就是睡觉的地方,用圆木当作枕头。左侧有专门悬挂衣服和被毯的横架。室内除锅、或少量的碗、瓢、勺等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家具。而吃饭,是用“手抓吃”,就是先把米煮好,然后把生姜、韭菜和小猪肉切成碎沫,把饭倒在竹编筛子里,先把芭蕉叶的背面烧一下,再把切碎的生姜、韭菜和小猪肉、米饭混在一起,用右手的三个手指抓着吃,叫“手抓饭”。
 
        习    俗
 
        丧葬制度
 
  僜人原为屈肢土葬,后来实行火葬,将尸体屈肢放在高约2米的木柴堆上,进行火化,过三四天以后从灰烬中拣出剩骨掩埋,也无固定的火化场地。人死后忌讳再提死者名。现在僜人又由火葬改为土葬,用木板钉成棺木埋入土中,表面不加坟堆。,生产队会计一般都送往内陆专门学习。
 
        刀耕火种
 
  过去,僜人都居住在深山老林的半山腰上,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种植玉米。当粮食不够时,就以狩猎或树叶、野菜充饥。现在僜人绝大多数已搬到山下台地上居住,使用铁器工具,他们除继续种玉米外,还开垦了层层梯田,种植旱稻、青稞、鸡爪谷、山芋等,同时还种各种蔬菜。
 
        巴麦牛
 
  僜人饲养的巴麦牛高大健壮,据说是从印度交换来的。巴麦牛是僜人的主要财产,用作婚配给女家的主要聘物。谁家在房檐下挂的巴麦牛头骨越多,就越显示富裕,受到别人的尊敬。僜人饲养的牛很多,但至今仍无挤奶打酥油的习惯。
 
        一夫多妻制
 
  “僜人”的婚姻是一夫多妻制的买卖婚姻。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的,婚姻都是男方家,以若干条牛、猪或猎枪等财物,通过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女方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身价从以条巴麦牛到几十条巴麦牛不等,结婚没有一定的仪式,在迎接女方成亲时,必须再送上女方若干头野猪、老鼠、野鸡、麻雀、干鱼等野生动物干肉为礼。女子成婚后就成为丈夫的私有财产,只有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义务,没有支配财产的权力。男方只要有牛等财物,可以先后买几个妻子,贫穷的由于没有巴麦牛,往往终身不能结婚。
  历史上,“僜人”的婚姻主要是父权制下的一夫一妻制,也有相当数量的一夫多妻家庭。形成一夫多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富裕,为了显示财富和名望, 扩大自家的实力,买两三个或更多的妻子;另一种是丈夫死后,通行同姓转房,即转嫁给丈夫的兄弟或侄儿,甚至也可以转嫁给丈夫其他妻子的儿子,但不准转嫁给叔、伯长辈,僜人同姓之间是禁止通婚的。
  一夫多妻制的僜人家庭,妻子的住室是在丈夫盖的长房内各占一、二间,自立灶塘,分别种植、饲养丈夫分给的土地和家畜,各自收获和保管,自成一个经济单位。丈夫决定在哪个妻子处住宿,就将他所背的熊皮袋挂在她的房门口,妻子要以宾客相待。丈夫有权将妻子转赠或出卖,妻子无权离开丈夫。一夫多妻制也是一种竞争性,是名誉和地位的表现,而更多的婚姻是以买卖作为条件的,是没有法律的婚姻,是纯粹意义上的买卖婚姻。
 
        生    育
 
  生育是家庭里的大事。妇女在怀孕初期就要请巫师来送鬼,据说还分三种不同的内容,有时是请三个巫师各搞一个内容,有时是由一个巫师兼搞。要经过一个晚上,孕妇坐在屋里听其念唱。内容是祈祷吉祥顺利,生下的孩子聪明漂亮,不聋不哑不瞎不傻之类。如孕妇还在娘家,丈夫就须准备一头猪两只鸡送给岳父。在怀孕中期和临产时也都要这样送鬼。在整个怀孕期间,丈夫不能吃刺杀的动物,只能吃砍杀的。否则怕因此影响胎儿的发育。
  临产时不论气候如何孕妇都要走出门外找不易被人看到的地方生育。没有专门接生的人。有时是由长辈妇女有时是请邻近的妇女帮忙割断脐带札线,有的则产妇自己接生。有的不允许丈夫参与,有的让丈夫磨刀送线洗婴儿等。自己准备些破烂布或用毯子作为铺垫,以免婴儿粘上泥土。洗婴儿冬天用热水,夏天用冷水,都在室外。丈夫要给产妇送荞麦汤喝,过去生活困苦时吃荞汤也属难得的了。之后就把产妇从侧门移到旁屋或在后门旁临时搭小棚暂住。正门内墙壁是悬挂牛头的地方,认为有鬼魂在这里,所以孕妇和与孕妇接触的妇女都不能经过,以免冒犯鬼魂带来灾祸。要过一个月后才解除禁忌。
  婴儿出生后,全村都停止劳动一天,过四五天再停止劳动一天。认为如果不停止劳动,会使生育的浊气冒犯鬼魂从而使庄稼减产,谷物会烂掉。丈夫更不能去劳动,生男孩要停止劳动有的五天有的十一天,生女孩停止劳动有的四天有的十天。生男孩五天后,生女孩四天后,全村也都休息一天,这期间刀子和绳子不能借给外人使用,也不能杀牲,不能摸绳子,藤子和石头,只能做点打柴背水等杂活,否则据说小孩就长不好。而且口音不好,鼻音重。这时要在房门外插上树枝和草茎,外人就不再进来。
  产后十至十一天内,村里来探望的妇女都带来酒饭祝贺。送来的酒饭只要产妇没有动过,就认为不脏,全家都可以吃。这期间丈夫只能吃主食,认为吃了辣椒对小孩的眼睛不利。牛猪鸡等肉类都以不吃为宜。认为吃了勒死的猪或捅死的牛对小孩不吉利,吃了扭死的鸡则小孩的眼瞎会斜等等。变通的办法就是牛要砍死,猪要割死,这样才能吃。全家都要忌吃肉干,怕小孩将来又干又瘦。更忌讳吃蜂糖。怕再也取不到蜂蜜。也不敢吃山上的野味,怕以后难以猎获。
  产后第十或十一天,产妇迁入屋内居住。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请巫师来进行活动。把大竹子劈成夹板,上面涂放杀鸡时的鸡血、鸡毛,为婴儿祝福:愿小孩顺利成长,将来健康勤劳等。之后,产妇的父兄才来探视。一个月后,孕妇即可恢复劳动,解除禁忌。
  如遇难产只有请巫师送鬼,杀鸡杀猪祭祀。
  对九个月产下的婴儿不算早产。因为产妇坐月一个月,连同计算也算足月。对七八个月的早产儿或者有缺指,不哭等现象的都认为不吉利,难以养大,产后就埋掉。
  溺婴是老辈传下来的习惯。溺婴不分男女。在印占区较多。有的是由于家里广人多或小孩多,本来就缺粮,所以溺婴。有的一夫多妻的妻子怕有了小孩与丈夫共同居住不方便,为避免丈夫与另外的妻子同住而溺婴。也有的是私生子所以溺婴。
  除了溺婴之外,由于卫生条件差,小孩病死的也不在少数。
 
        姓    属
 
  僜人的历史无文字记载,据说,他们最早的姓氏是以居住地的地名定名的。以同姓形成一个集团,共同占有山林,相互继承财产,一起商讨解决婚姻或其他纠纷。同姓还有互相资助及共同向异姓复仇的义务。同姓禁止通婚。同姓成年男人死亡,停止劳动四天左右,以示悼念。现在僜人姓属概念已很淡薄,一切都依靠生产队了。
 
        妇女不准吃肉
 
  僜人妇女从童年八九岁穿裙子时开始,父母就要严格管教女儿,不准吃牛肉、猪肉和鸡肉(但鼠肉、麻雀、鱼、野鸡不在禁律之内),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被指责为“吃肉的女人”,这对僜人妇女来说,是一种最大的耻辱。一直要到生过三四个孩子后才允许她吃肉。
 
        结绳技能
 
  绳子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起到过多大的作用,从僜人的捕猎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几十年前僜人还在使用结绳来记事,如果收到绳结一定会有特殊的事情发生,接到一个银丝编成的绳结就意味着接受了一个决斗的约定。当代僜人认为这是不文明的东西,已远离了结绳文化,如今它仅是一个远古文化的活化石。
  僜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此外还有狩猎习俗,传说他们能用五根绳子结下两百种套子,捕捉所有他们已知的动物。猎僜人通常选择野兽必经之地用绳子下套,先用绳制作既稳固又灵敏的装置,然后布上诱饵。只要动物啃咬诱饵即触动联动机构,狩猎即成功。原始森林中充满了食物也充满了凶险,许多是根本看不出来的隐蔽套索会出其不意地把僜人掉上半空中,平时它则用来套野鸡。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是套索,不需要弹簧,一棵小树或者是一个韧性的枝条就可以用来发力。
  据说僜人从八岁就开始学习狩猎技巧,12岁就可以独立上山捕捉小型动物养家糊口,过去要想成为僜人的头领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猎僜人。因此高手不断涌现,技巧层出不穷,野鸡套只是他们最常用的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