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现代医学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小范围做提插捻转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治疗的联合作用。一方面,针刺和药物直接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的疗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灶,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药物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更大效应。
穴位注射疗法用小剂量的药物,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用药量。由于用药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减低。
穴位注射以后,患者即可随意活动,较之针刺留针法缩短了治疗时间。注入的液体用量多时刺激程度较大,且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可维持较长时间的穴位刺激,延长治疗时效。
选穴: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的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常规为1~2个穴位,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多选用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
操作: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剂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常规消毒后扎入穴位,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差异较大,依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及浓度而定。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位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作用较强的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多为常规肌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规用量为1~2mL。穴位注射疗法使用范围遍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但仍以骨伤科、神经科应用较广,如顽固性疼痛(排除癌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穴位注射疗法按注射物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穴位注药:有中药、西药以及中西药物混合制成的针剂。
穴位注水:如生理盐水、注射用水及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等。
穴位注液:即穴位注射生物组织液。
穴位注气:亦称穴位充气疗法,常用氧、臭氧、空气等。
穴位注血:即抽吸患者血液注射于穴位。
穴位注油:用某种植物油,如花生油、生姜油等。
穴位注射疗法应用举例:
痛经:维生素K注射于三阴交(足内踝上10cm)穴,常常可以取得长时间的止痛效果,对原发性痛经的有效率高达99%。
肌肉、关节疼痛及神经痛: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腰肌劳损、关节扭伤、关节炎及各种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胁间神经痛、枕神经痛等),有较好效果。对1 00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关节、神经、血管组织病症的治疗结果,有效率达89.1%,其中治愈381例,好转510例。
慢性支气管炎:以5%当归注射液注入膻中、肺腧、定喘等穴。每次每穴注入0.5~1mL。针刺入(深约1.5cm左右)后,用摇动针管及轻度提插的手法,使针下产生酸胀感觉,然后缓缓注入药剂。治疗50岁以上的患者93例,结果痊愈5例,显著好转26例,好转5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3%。
肩周炎:选择压痛点,每点注射1%普鲁卡因2mL、强的松龙1mL和当归注射液2mL的混合液,每隔4日注射1次。
网球肘:在压痛点内注射1%普鲁卡因0.5mL,强得松龙0.2mL和当归注射液0.5mL的混合液,要注射到肌肉的附着点上,并采用多点注入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