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欣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

 红谷斋主人 2015-12-29

夫妻离散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久服劳役不归丈夫的诗歌。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飢渴。

 “君子”对男子的尊称,此处指丈夫。“于役”服役。“曷”,“何也。”[1]曷至哉”,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埘”,墙上的鸡窝。“牛羊下来”牛羊从牧地归来。“佸”聚会。“至也。”[2]“桀”,“鸡栖于杙为桀”[3]。“杙”,小木桩供鸡站立。“括”捆束,绑扎的意思,“括,约束也。”[4]此处的意思是牛羊已经回到栏里了。

《毛诗注疏》说:“《君子于役》,刺平王也。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沦陷,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即位,是为平王,国都东迁至河南境内。从此开始了东周时代,也是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开始。此时战乱不断,“大夫思其危难,谓在家之大夫,思君子僚友在外之危难。”[5]即在家的君子思念在外服劳役的僚友,不知道这种局面什么时候结束,写诗以讽刺之。《毛诗笺》也说:“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

朱熹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说:《君子于役》是“妇人目其夫之辞。”[6]所谓“目其夫”,就是眼巴巴地盼望着丈夫归来。并说:第一章“其室家思而賦之曰:君子行役,不知其反还之期。且今亦何所至哉。鸡則栖于塒矣,日則夕矣,牛羊则下来矣。是則畜产出入尚有旦暮之节,而行役之君子乃无休息之时。使我如何而不思也哉。”[7]第二章:则是“君子行役之久,不可计以日月,而又不知其何时可以来会也。又庶几其免于饥渴而已矣。此忧之深,而思之切也。”有人直接解释“《君子于役》戍申者之妻所作,赋也。”[8]周平王在申建都,劳役繁重,久役不归,妻子在家,思念之。清代姚际恒先生说:《君子于役》“此妇人思夫行役之作。伪说谓‘戍申者之妻所作’,虽凿而亦略近。”[9]《君子于役》,是一首妇人思念服劳役久久不归之丈夫的诗歌。

诗歌分为二章:

第一章:丈夫服役在他乡,一直没有归期,不知何时归来?鸡归窝了,日头偏西了,牛羊下山岗了。丈夫服役怎样?教我如何不思量!

第二章:丈夫服役在他乡,无日无月。什么时候才能相会。鸡归窝了,日头偏西了,牛羊下山岗了。丈夫服役怎样?难道他不知道饥渴吗!

诗歌写的朴实无华却又感情真实,生动感人。丈夫出门服劳役,很久很久没有回家了,一到太阳落山,家鸡回窝,牛羊归来的时候,女人就“日落怀人”[10],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思念之情。“曷至哉!”可以解释为:你什么时候回来?也可以解释为,你难道不想我吗!是怨恨,是质问,又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君子于役,苟无飢渴?”清人贺贻孙《诗笺》:“‘苟无饥渴’,浅而有味。闺阁中人不能深知栉风沐雨之劳,所念者饥渴而已。此句不言思而思已切矣。”[11]贺贻孙的解释很精彩,但是稍嫌不到位。近代教育家、经学家焦琳先生说:“‘不知其期’,‘苟无饥渴’,皆思心所必有,而说者据此以为王之遣役确未告以归期,确不思其危难,以为世之盛衰可由此观焉。恐诗虽可观盛衰,亦未必可如此观也。”[12]《君子于役》仅仅解释为讽刺劳役之苦是不行的,解释为到期不归的思念也是不行的,简单的说战乱所造成的更是浮浅。其实女人挂念的不是丈夫的饥渴,而是亲情的饥渴,夫妻之情的饥渴,人伦的饥渴,人性的饥渴。太阳就要落山了,你怎么还不回来?鸡都归巢了,你怎么还不回来?牛羊都下山了,你怎么还不回来?饥不饥?渴不渴?兴许还要问,吃得饱吗?穿得暖吗?冷不冷?热不热?累不累,生病了没有?没有回答,没有音讯,我天天想念你,你难道不想念我吗?希望与失望,期盼与牵挂,思念与落寞,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感人肺腑。

诗歌描绘出的意境是凄冷的,淡远的。女子站在村头,只有她一个人,远远地望着,默默地想着,静静地思着,深深的念着。日落西山,色彩是暖的,又是灰暗的。场面清冷,热血却在翻腾,瞩望在加深,失望也在加深。只要男人一天不回来,这颗思念的心就不会平静下来。《君子于役》开创了“取景造境”的先河。“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13]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久的夫妻离散的最凄苦的场景。

在结构上,诗歌注意前后照应。第一章首句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末句说:“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第二章首句说:“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末句还说“君子于役,苟无飢渴。”这不是重复,不是罗嗦,甚至不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而是女子思念之深的表现,是女子喋喋不休的追问,是心中不自觉呼唤的表现。这样的诗歌,没有切肤之痛,没有身历其境,是写不出来的。



[1] 《说文》

[2] 《韩诗》

[3] 《毛诗正义》

[4] 《韩诗章句》

[5] 《毛诗正义》

[6] 南宋·朱熹《诗经集传》

[7] 南宋·朱熹《诗经集传》

[8]明·丰坊:《申培诗说》

[9]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10]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11]清·贺贻孙:《诗笺》

[12]焦琳:《诗蠲》

[13]许瑶光《雪门诗抄》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