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审稿人的神秘面纱 来源:科学网黄秀清博客 作者:黄秀清 编辑:学妹 审稿人,学术界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像股市中的操盘手,神龙见首不见尾。说审稿人神,是因为混在科湖的你,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大到拿诺贝尔奖、评院士,小到研究生毕业、找工作,都可以追溯到那些匿名审稿人的寥寥数语。一字简单的“Accepted”,能让你喜极而泣,而一个冰冷的“Rejected”,甚至能逼人走上绝路。其实审稿人并不是什么神,科学网博主就不乏审稿人,他们是一批很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命运也同样掌握在别人手里。 以前听说×××是某国际杂志的审稿人,总是肃然起敬,牛人!梦想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能掌控别人的“命运”。还别说,梦想成真了!那是几年前的一天,像往常一样打开email,有一封主题为:Review_request HUANG。。。的电子邮件,点开,居然是世界顶级刊物PRL的审稿邀请,那个激动,比自己的论文被PRL接受还激动。仔细阅读了审稿要求,到APS网站把被审的论文下载下来,粗略地浏览了一遍文章,心中有数。第一次审稿,就像初恋,特认真特投入,找来论文所列的所有参考文献和作者已发表的相关文章,对论文的公式进行详细推导,由于作者采用的是简单的迁移矩阵方法,还编程对部分数字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整整忙碌了12天,总算在要求的14天期限内递交了审稿报告。 慢慢地被要求审稿的稿件越来越多,渐渐地审稿也从乐趣变成精神负担,也学会找各种理由拒审,比如太忙了、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审稿报告也很少按时提交。坦诚地说,现在审稿真没有以前认真,更多的是凭感觉,喜欢审一些用Latex编辑,公式少、图表漂亮的文章。像曾泳春老师的文章《柔性纤维的妖娆运动》,所有图形都必须重画,否则我要找理由枪毙它。 很佩服马博士一年能审29篇文章,对我来说两个月一篇是极限。昨天又收到一篇审稿邀请,这是今年的第三篇,还没有决定是否审。不过编辑的信还是很有意思的 Dear Dr. Huang, We would appreciate your review of this manuscript, which has been submitted to Physical Review ×. Comments from the editor: A previous referee was unable to review this. In view of the delay already incurred, we would be especially grateful for your prompt attention.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ours sincerely, 去年审一篇稿件时,也收到类似的说明,当时出于好奇,上网查看了那篇文章的审稿记录,发现前面已经有三个审稿人拒审。看来现在审稿人找理由拒审,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想象,这是否与近年论文数量急剧增加有关?民工荒,研究生荒,会不会出现审稿人荒?似乎有这个苗头了,从我最近收到的审稿邀请可以看出,有些文章内容我从来没有研究过,编辑貌似有点病急乱投医。 审稿人拒审是不是还有其它原因?大家都知道,在网络还不发达前,审稿人可以通过审稿,第一时间接触到一些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发现,而其他人要了解这些重要发现至少在半年以后(文章从投稿到发表的时间),显然审稿能满足审稿人的偷窥欲!那时候,有经验的科学家会对自己的重大发现进行“加密”处理,以防研究成果被审稿人剽窃。有八卦说,美籍华人科学家朱经武教授领导的研究组,他们在钇钡铜氧中发现了高温超导现象,在把稿件送PRL时,因担心被审稿人压稿,故意把钇(Y)写成镱(Yb),等文章接受后再改回去。1990年陈难先院士在PRL上发表了关于莫比乌斯变换在物理学中应用的开拓性文章,他本人曾怀疑文章被审稿人压稿,理由是:第一审稿时间太长了,第二他的文章刚刚发表,就有一个研究小组在他的文章基础上开展研究。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审稿人压稿、剽窃等不良现象很难再发生,因为很多作者在投稿之前,就已经把文章挂到像arXiv等预印本服务器上。在国外,审稿是纯付出的义务劳动,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如果审稿人啥好处、便宜也“赚”不到,拒审现象会不会进一步蔓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