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犀角艺术品的五个等级

 lee杂玩者 2015-12-29


犀角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外观的色泽及大小都有差别,这些差别成为人们判别犀角好坏的重要因素。

明人曹明仲《格古要论》有一段详细的记述:“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分两轻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犀角纹如鱼子,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其色黑如漆,其如粟,下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佳。……”

这段文字以对人们判别犀角的优劣具有重要的考证作用,明清时期对犀角的甄别判定,也是基本沿用此法。时至今日,我们鉴别犀角仍可借鉴。

概括而言,可从质地优良与否的角度,将犀角雕划分为五个等级:

1、极品——“通天犀”

指“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至于何谓“通天花纹”,多指犀角中心显现的通贯达端的缕缕白丝似的形状,像天空中袅袅上升的白云。出现如此形状,古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赋予神话色彩,以为它能“出气通天”。

其实,犀角与鹿角、牛角不一样,它由皮肤的角质化纤维组成。这种角质化纤维之所以在犀角壁层内,呈现袅袅直升的丝絮,属于鼻骨周围皮肤神秘生理机能的反映,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现象。

再者,这种犀角特别肥大,角壁很厚实,“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可以用来雕刻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和器皿,所谓“备百物之形”,因十分少见,所以弥足珍贵。

2、珍品——“重透纹犀”

指“黑中有黄花,黄中有黑花者”。这种犀角,角壁的底色黄、黑兼而有之,自然过渡,有“淀花儿”的粟纹,“黑底中显黄花,黄底中呈黑花”,双重透花,并且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所谓“云头雨脚”,指粟纹的渲染与粟纹“淀”出的花儿形成一个个统一体。这种犀角不仅厚实,花纹也有变化,所以也显得珍贵。

3、珍品——“正透纹犀”

指“正透者(黑中黄花),古云‘通犀’”,即黑底上透出黄花,且“云头雨脚”分明者。此类犀角跟“重透纹犀”一样,角壁厚实,花纹也很好看,因此而珍贵。

4、正品——“倒透纹犀”

指“倒透者(黄花有黑)”。古人将纯黑的底子上透出黄花,称为“正透”。因此,黄花中再显出黑颜色,就被视为“倒透”,而且花纹也不漂亮,角壁欠厚实。《格古要论》日:“此等次之。”

5、正品——花犀、斑犀

指“有花如椒豆斑者”,这些斑点都生在犀角表面,并且颜色又比较深,所以没有通天犀、通犀那么耐看。花犀、斑犀是因斑点的大小、色泽不同而命名的,价值都低于通犀。

除上述五个品种之外,其余都上不了等级,如《格古要论》所说,连“黑犀无花而纯黑者”,也不甚值钱,只能用来制作棋子。做假者之所以要以采取药染法,就是想以次劣的犀角冒充通犀,牟取暴利。次劣的犀角,底色多灰褐,粟纹透出的黄花儿也大小参差不齐。他们将底色染黑了,却不可避免地使原本黄褐自然连结的色泽状态也变得“纯黑而不明”,导致“云头雨脚”的消失,破绽也显而易见。

鉴赏误区:重工不重色

对于犀角材质标准的划分,《格古要论》提及“正透”、“重透”、“侧透”之论,是根据宋朝人的审美观点,以“透”的程度来区分材质优劣的等级。

除此之外,《格古要论》中还提出了另一个选材要旨:即纹理的色泽。也就是粟纹绽花,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

明朝以后,世人把犀角雕刻成杯成为一种风气。犀杯一般有两种形制,一是横卧式,中心掏空;另一种是仿商周青铜爵,上敝下敛,杯沿和柄部雕母子辟邪,或刻教子升天龙纹、灵芝仙草、梅花、玉兰及山水楼阁等。

明末清初,尤其擅刻犀杯,得“尤犀杯”之誉。而尤犀杯,世上仅故宫存藏一件。雍乾时期,清人犀器上广泛地融汇明末江南竹人的雕刻持法。明朝的雕刻比较圆润。清人变通明人遗法,越来越精细,犀器雕刻渐臻圆熟。

这些上佳犀器,离开生命原体的时间至少超过了200余年,内在血气早已散尽,观察可以发现自然蚀化和人工损磨的痕迹,然而质地依旧细润如玉,迎光莹然欲透。可见犀角艺术品材质优劣的重要性。

现如今,人们评价犀器,往往偏重雕工,以镂刻精微、巧俏而论高下,很少注意纹理和色泽,这是偏为极端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时下犀角艺术品的鉴赏误区。而准确的鉴赏,应该综合看重“料、韵、工、艺”四个方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