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内港基金互认:内港基金互认起航——基金业一小步,国际化一大步 20151229

 bondtrader2015 2015-12-29
作者

陈健恒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 S0080511030011 SFC CE Ref: BBM220

联系人,SAC执业证书编号: S0080515110005

唐笑天联系人,SAC执业证书编号: S0080115080047


事件

2015522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正式就开展内陆与香港基金互认工作签署备忘录,同时发布《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自201571日起施行,标志着内港基金互认工作正式启动。1218日中国证监会注册了首批香港互认基金,共3只;同日香港证监会注册了首批内陆互认基金,共4只。

摘要

  • 基金互认:基金互认是指允许境外注册并受当地监管机构监管的基金向本地居民公开销售。基金互认既可以增加拓展两地居民资产配置的渠道,也是内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途径:为内陆投资者拓展了一条通过香港基金公司进行国际投资的渠道,也为香港的离岸人民币资金增添一个投资渠道(此前香港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只有一般性存款、CD、点心债券、RQFII基金等),如今新增可以投资境内股票以及债券市场的渠道。

  • 互认具体规定:1)基金管理人需依照当地法律设立运作,获当地证监会批准可公开发售基金;2)基金产品需成立满1年以上,资产规模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在对方的销售规模占总资产比例不高于50%,不以对方市场为主要投资方向,由证监会进行审查;3)在首阶段,只有一般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非上市指数基金及实物跟踪指数交易所买卖基金才符合资格。4)首批基金互认额度为双方资金进出各3000亿元人民币。

  • 内港基金行业概况:截至11月,内陆市场公募基金资产总量约7.2万亿人民币,其中混合型基金占比达30%,货基占比48.3%,股票型、债券型基金占比分比为10.5%8.0%。截至2014年底,香港市场受认可的公众理财产品规模约1.32万亿美元,折合超过8万亿人民币,股票型、债券型基金占比分比为47.4%34.7%,货基比例较低。

  • 税收:1218日财政部、国税总局、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内陆与香港基金互认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了内港基金互认的税务要求。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内陆投资者投资北上的香港互认基金在税收方面不具有优势(跟内陆投资者投资内陆的基金相比),因为:内陆个人投资者认购香港北上的基金,其分红收益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20%);内陆企业投资者分红收益部分也需要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次两者在内陆目前都是免征的。

  • 认购货币:目前香港证监会允许的基金份额都是人民币的,故香港投资者需要用离岸的人民币来认购,不涉及换汇问题。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额约8542.88亿元;且在对等原则下,流出香港与流入香港的人民币基本相当,因而不会使得离岸人民币大幅减少或增多。由于香港的很多基金同时采用美元、港元、加元、澳元、英镑、新西兰元、人民币作为基础货币;内陆投资者理论上可用多货币认购,但由于目前系统只支持人民币,估计短期国内投资者只能用人民币认购香港的基金。

  • 汇率:来自香港的基金可使用多国货币购买,但投资以美元、港元为主;对于非本币的购买单位,需关注其是否对冲汇率风险的条款说明。对于较多香港的基金而言,投资者需要承担一般会对非美元、港元的货币采取对冲措施(即加元、澳元、英镑、新西兰元、人民币均属于对冲类别),使得以不同货币购买同只基金,其回报率会有所差异。

  • 符合互认要求的两地基金规模:证监会公布截至2014年底符合条件的香港基金有100只左右,截至2015年一季度内陆基金在850只左右。我们基于万德与彭博更新统计,截至12月内陆共7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的900多个产品符合要求;香港有100多个产品符合要求。根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首批两地审核通过的情况综合考虑了审批数量尽量对等原则与申请总数量的差异。预计短期内的审批中仍将保持两地获注册基金数量、规模基本对等的格局。我们认为初期,综合实力较强或在销售渠道上占有优势的基金公司或对基金互认兴趣更大、更积极。

从沪港通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短期市场对基金互认将是逐渐接受并慢热的过程,内陆与香港证监会也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来调整对基金互认的监管;中期受两地股市以及债市的走向较大,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变动对基金互认的需求波动影响较大,债市的需求相对明确与稳定;长期来看,两个市场也将更为互融互通,资金流向更为便利,有助于减少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差异,也有利于两岸的公募基金的进一步发展。


内港基金互认概况

基金互认是指允许境外注册并受当地监管机构监管的基金向本地居民公开销售。内港基金互认,将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内陆及香港基金按照法定程序获得认可或许可在对方市场向公众投资者进行销售。基金互认既可以增加拓展两地居民资产配置的渠道,也是内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途径。

2015522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正式就开展内陆与香港基金互认工作签署备忘录,同时发布《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自2015 71日起施行,标志着内港基金互认工作正式启动。

(1) 内港基金互认的具体要求

事实上,早在2013124日,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相关负责人就在香港宣布,两地监管机构已就基金互认框架达成基本共识。但其后,两地证券市场的连通焦点转移到了沪港通方面。此次,基金互认对两地基金采取相对统一的开放标准,具体安排、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基金管理人需依照当地法律设立运作,获当地证监会批准可公开发售基金,接受当地证监会的监管;

2)申请基金互认的相关基金产品需成立满1年以上,资产规模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在对方的销售规模占总资产比例不高于50%,不以对方市场为主要投资方向,由证监会对注册申请进行审查;

3)在首阶段,只有一般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非上市指数基金及实物跟踪指数交易所买卖基金才符合资格参与基金互认安排。

4)首批基金互认额度为双方资金进出各3000亿元人民币,据中国证监会测算截至2014年底符合条件的香港基金有100只左右,截至2015年一季度内陆基金在850只左右;

5)基金管理人应当选择代理机构,代为办理产品注册、信息披露、数据交换、资金清算、监管报告等事项,基金管理人可以自行或委托代理人与对方基金销售机构签署销售协议。

其中,对于不以对方市场为主要投资方向,香港证监会明确为内陆基金投资香港的比例不得超过20%,而中国证监会并无明确比例。此外,根据暂行规定与1218日新闻发布会表述,互认基金暂不包括货币基金、分级基金、保本基金等产品类型

我们暂且把内陆基金通过注册后香港投资者可认购的内陆基金成为南下基金,香港基金获得许可后可在内陆认购的称之为北上基金

(2) 内陆与香港公募基金市场概况

初期基金互认主要希望引入对方市场的主流成熟品种,可能ETF类基金会首先获益。此前曾有预期内陆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会成为发行主力。但根据公布的管理办法来看,互认资格主要针对存续期满1年的产品,销售规模比例不高于总资产的50%,内陆基金公司在港子公司的产品大多是A股类指数基金,对大陆投资者吸引力不大,可能很难发挥出母公司在大陆的品牌与销售渠道优势。未来基金互认的主力可能还是在两地都有较好口碑,业绩优异,在本地市场也同样份额较大的基金产品。

截至11月,内陆市场公募基金资产总量在7.2万亿人民币左右,其中混合型基金占比达30%,货币市场基金占比48.3%,股票型基金占比10.5%,债券型基金占比为8.0%。截至2014年底,香港市场受认可的公众理财产品规模在1.32万亿美元左右,折合超过8万亿人民币,其中股票基金占比在47.4%,债券基金比例约为34.7%,货币市场基金比例较低。


(3)
内港基金互认的意义:基金公司/投资者

考虑到两地的基金业存量都足够大,在规则出台并且首批基金获得注册后,两地基金公司都可以根据审批态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预计未来两地获得注册的基金数量会不断增加,可以销售的品种种类和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大。我们预期基金互认对中港两地资本市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内陆而言,在香港注册销售的基金不仅投资于H股市场,还有较大比例投资于海外市场,这相当于为内陆投资者拓展了一条通过香港基金公司进行国际投资的渠道;尤其是在内陆债券绝对收益率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境内投资者对海外的债券有一定的兴趣,但限于渠道的限制。

2)对于香港投资者而言,也为香港的人民币资金增添一个投资渠道,此前香港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只有一般性存款、CD、点心债券、RQFII基金等,如今,新增可以投资境内股票以及债券市场的渠道。从整体看内陆市场的投资机会多于离岸市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整体来看仍然是内陆市场较高。通过基金互认的方式,可以为离岸人民币资金提供更高的回报,同时仍然以人民币账户的形式持有于境外投资者手中,可以进一步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活跃离岸人民币市场。


关于内港基金互认的税收政策

1218日财政部、国税总局、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内陆与香港基金互认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了内港基金互认的税务要求。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内陆投资者投资北上的香港互认基金在税收方面不具有优势(跟内陆投资者投资内陆的基金相比),因为:内陆个人投资者认购香港北上的基金,其分红收益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20%);内陆企业投资者分红收益部分也需要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次两者在内陆目前都是免征的。

对于内陆投资者通过基金互认购买香港基金:

  • 对内陆个人投资者而言:

  1. 买卖香港基金份额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自20151218日起至20181217日止,三年内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2. 从香港基金分配取得的收益,由该香港基金在内陆的代理人按照20%的税率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境内免)

  3. 通过基金互认买卖香港基金份额取得的差价收入,按现行政策规定暂免征收营业税。

  • 对内陆企业投资者:

  1. 从香港基金分配取得的收益,计入其收入总额,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境内免)

  2. 通过基金互认买卖香港基金份额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计入其收入总额,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

  3. 对内陆单位投资者通过基金互认买卖香港基金份额取得的差价收入,按现行政策规定征免营业税。

对于香港投资者通过基金互认购买内陆基金:

  1. 对香港市场投资者(包括企业和个人)通过基金互认买卖内陆基金份额取得的转让差价所得,暂免征收所得税。

  2. 对香港市场投资者(包括企业和个人)通过基金互认从内陆基金分配取得的收益,由内陆上市公司向该内陆基金分配股息红利时,对香港市场投资者按照10%的税率代扣所得税;或发行债券的企业向该内陆基金分配利息时,对香港市场投资者按照7%的税率代扣所得税,并由内陆上市公司或发行债券的企业向其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扣缴申报。该内陆基金向投资者分配收益时,不再扣缴所得税。

  3. 对香港市场投资者(包括单位和个人)通过基金互认买卖内陆基金份额取得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


首批中港互认基金情况

(1) 首批内港互认基金基本信息及投资特点

根据1218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消息,自71日以来,中国证监会共收到并受理17只香港互认基金产品的注册申请,香港证监会共受理超过30只内陆互认基金的注册申请。1218日中国证监会注册了首批香港互认基金,共3只分别为:恒生中国H股指数基金、行健宏扬中国基金、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同日香港证监会注册了首批内陆互认基金,共4只分别为:华夏回报混合证券投资基金、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广发行业领先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汇丰晋信大盘基金。

根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首批两地审核通过的情况综合考虑了审批数量尽量对等原则与申请总数量的差异;由于内陆申报基金数量较多,所以首批数量定为43。根据披露的最近期基金规模数据来看,首批获得注册的两地基金总规模也大致相等(均为总计170亿人民币左右),预计短期内的审批中仍将保持两地获注册基金数量、规模基本对等的格局。首批获注册的互认基金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内陆首批进军香港的四只基金中有股票型基金、偏股型混合基金与平衡性混合基金,规模上相对较为平均;香港的三只互认基金中,有一只指数型ETF联接基金,一只债券型基金,一只股票型基金,从规模上看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一家独大,占据了总规模的80%以上。

(2) 汇率问题:是否对冲汇率风险

从可用于购买的货币来看,香港投资者用离岸人民币认购南下的内陆基金,内陆投资者用人民币认购北上的香港基金。目前,香港证监会(SFC)允许的基金份额都是人民币的,因而,香港投资者需要用离岸的人民币来认购内陆南下的基金,因此,不涉及到汇率问题;且在对等原则下,流出香港与流入香港的人民币基本相当,因而不会使得离岸人民币大幅减少或增多。由于香港是开放市场,投资者可以选择美元、港元、加元、澳元、英镑、新西兰元、人民币作为基础货币,从而投资与收益均以基础货币来交付;对于内陆投资者而言,理论上可用多重货币认购,但由于目前国内的系统只支持人民币,估计短期国内投资者只能用人民币认购香港的基金。

首批互认基金中,来自香港的三只基金均可使用多国货币购买,但投资一美元、港元为主。对于非本币的购买单位,需关注其是否对冲汇率风险的条款说明,对于较多香港的基金而言,投资者需要承担一般会对非美元、港元的货币采取对冲措施(即加元、澳元、英镑、新西兰元、人民币均属于对冲类别),使得以不同货币购买同只基金,其回报率会有所差异。

就目前已注册的北上的三只基金而言,我们以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为例,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拥有如下类别基础货币的品种:

  • 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澳元对冲)(每月派息)

  • 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加元对冲)(每月派息)

  • 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英镑对冲)(每月派息)

  • 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纽元对冲)(每月派息)

  • 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人民币对冲)(每月派息)

  • 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港元)(每月派息)

  • 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美元)(每月派息)

官网对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人民币对冲)风险的说明如下,可见其确实有对非美元、港元为基础货币的货币进行汇率风险的对冲:本基金须承受可能影响债券价格之利率风险、信贷、新兴市场、货币、流通性风险,以及货币对冲类别的对冲及类别货币相关风险。 低于投资级别或未获评级债务证券之投资,可能须承受相比投资级别债券较高之流通性风险及信贷风险,并增加投资损失之风险。人民币对冲类别的人民币货币及货币对冲类别风险。人民币现时不可自由兑换。将境外人民币(CNH)兑换为境内人民币(CNY)是一项货币管理程序,须遵守由中国政府实施的外汇管制政策及限制。概无保证人民币不会在某个时间贬值。在极端市况下市场未能提供足够人民币作兑换时及获信托管理人批准后,经理人可以美元支付赎回所得款项及/或分派。

实际操作中一般运用一年以内的FWD或一年以上的CCS对冲汇率风险。我们将其美元复权净值与人民币对冲份额的复权净值做一个比较,可发现从时间点数据看:(1)人民币份额收益率高于美元份额收益率,主要是因为人民币近期来存在贬值预期,远期升水,对冲可把贬值幅度锁定,并相应提高收益率;(2)人民币份额回报率与美元份额回报率的差异有逐渐放大的趋势,可能与近期来人民币贬值预期有所增强相对应(以NDF等远期价格计算的期现价差逐渐拉大);(3)从过程看,811日的人民币贬值未对人民币份额回报率产生一次性冲击,对冲后的人民币份额回报率比较连续,确有一定的对冲的效果。

由于人民币汇率仍然相对稳定,变动幅度较小,与美元份额的回报率差异主要受到对冲工具的基差影响;但实际对冲汇率风险本身对收益的影响在于后续贬值走向与对冲当时的贬值预期的比较,如15年,后续人民币贬值比当时更为严重,为人民币份额增添正向收益。而另一个更为明显例子来自澳元份额。如图所示,近1年来澳元贬值20%,而澳元份额回报率与美元份额回报率相差较小,并未受益于澳元贬值,说明投资者很难通过投资外币对冲后的份额来规避本币贬值风险(或盈利)。

(3) 参与基金互认的基金的特点以及营销方式梳理

首批通过的7只基金应该综合考虑基金类型、业绩表现、管理公司实力与影响力、销售实力等因素。由于香港市场比较这7只基金包括了暂行管理办法里涵盖的基金类型(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

  • 业绩表现与管理实力:主动管理型的也都业绩表现优异,如入围的华夏基金在业界的业绩与名气均名列前茅,管理实力卓越;后续待审批的香港惠理集团也拿出旗下成立长达22年业绩优异的基金产品参与基金互认中北上的申请。不过,结合目前通过审批基金互认的基金与申请基金互认的基金来看,以股票型或偏股混合型为主,较少是债券型基金,未来内陆的偏债型基金以及香港高收益债领域的债券基金也将有较大的需求与发展。

  • 较好的销售实力或与销售平台良好的合作:香港的基金销售市场跟内陆有所不同,银行对基金销售占有决定性低位;内陆虽然以银行为主,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内陆还有蚂蚁聚宝、支付宝、理财通、天天基金网、中金金网、陆金所等多个网销平台/第三方代销平台可以购买基金。故,从首批注册的互认基金来看,也一定程度上考虑基金管理公司在对方市场营销能力,比如汇丰晋信基金和工银瑞信基金可以有效使用汇丰银行与工商银行在香港市场的强大渠道。如果本身没有,则选择代理机构以及第三方销售较为关键;如香港的行健宏扬中国基金选择与内陆的天弘基金合作等。

  • 基金销售的创新或为基金行业带来进一步的发展:主动管值得注意的是,行健宏扬中国基金与天弘基金的合作将香港基金在内陆的销售拓展至蚂蚁聚宝 App、天弘基金官网、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天弘爱理财 App 以及天天基金网、陆金所等多个平台;此外,还开启了内陆投资者10元购买香港基金的新时代。

综合来看,在初期,综合实力较强或在销售渠道上占有较大优势的基金或对基金互认兴趣更大、更积极。


符合内港基金互认要求的基金梳理

根据证监会在20155月的公告,内陆获得在香港销售的基金有850只左右(截止20153月底的数据统计),而香港获准在内陆销售的基金有100只左右(截止201412月底的数据统计)。

(1) 目前已注册基金互认的内陆基金一览

从两地申请的积极性来看,证监会收到17只香港基金申请,香港收到超过30只内陆基金申请。从内陆基金申请来看,均为规模较大、管理较优的基金公司为主;投资类型以股票/偏股型混合基金为主;管理费一般在1.5%;由于南下的基金认购费隶属于香港负责销售的银行,右由于香港的银行在基金销售方面均有绝对优势,故认购费略高,目前基本统一的说法是申购费率不超过5%,由中国香港地区销售机构在此范围内自行确定,赎回费在0.125%-0.5%之间。

(2) 内陆基金公司符合互认要求:70余家基金公司的900多只基金

结合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以及晨星关于彼时符合基金互认要求的内陆与香港的基金的统计显示:(1)内陆符合南下要求的共850只基金,截至一季度末的规模共计2.17万亿。(2850只符合要求的基金来自于94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易方达、华夏、南方、广发、富国、嘉实基金分别以旗下36只、31只、31只、29只、28只、27只基金位列前茅;此外,华夏、嘉实、易方达单个基金公司入围的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3)根据截至一季度的统计,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各423241186只基金。

20151220日,我们基于万德与彭博的信息,依据基金互认的具体要求,更新统计结果,共77家基金管理公司的974个产品符合基金互认的要求。特点如下:(1)在成立满一年的要求下,考虑20144-12月较多基金,尤其是混合型基金成立;又由于20157月的股灾,很多股票型基金转型为混合型基金;故内陆符合基金互认要求的基金总数有所上升,同时混合型基金数量显著上升而股票型基金数目有所下降。(2)但大致的统计信息未变,如:易方达、南方、工银、富国、广发、嘉实、博时、华夏等符合互认要求的基金数目最多,在40-29的区间;符合互认要求的基金规模最大的仍是华夏基金,但受股灾总的净值从1900亿元下降至1400亿元(其中也有较多资金从股票基金等推出,转向理财市场,但理财主要以自行管理以及委外为主,并不计入在基金规模中)。(3)过去一年,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其整体业绩表现均较好。


(3)
香港基金公司符合互认要求的共计约32家基金公司的112只基金

根据我们的统计,截至20151218日,香港符合互认要求的基金总数在112只,根据每只基金的最新披露总资产约在876亿美元(非美元计价基金按美元折算,下同;约折合5650亿人民币)。其中股票型基80只,占比71.4%,规模总计536.5亿美元,占比61.3%;混合型基金17只,占比15.2%,规模总计189.5亿美元,占比21.6%;债券型基金25只,占比22.3%,规模总计149.8亿美元,占比17.1%

(4) 内陆机构投资者:“50%”限制下通道可能性较小

QDIIRQDII渠道被限制,那么基金互认能否作为内陆机构投资者南下参与境外市场,如美元债等的工具呢?

考虑在对方的销售规模占总资产比例不高于50%,不以对方市场为主要投资方向,由证监会对注册申请进行审查,从管理的角度,内陆投资者将基金互认作为资金汇入境外的通道较难,因为需要香港起码有同规模的资金;而且考虑部分信用债的授信,银行自营资金在严格限制下,更难。另一方面,从购买需求来看,银行或更多通过提供代销来分一杯羹,对境外的债券类基金的需求或相对一般;股票类基金更多是风险偏好较大的个人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但保险或有一定需求。


内港基金互认发展前景展望

(1) 内港基金互认与沪港通异同

内港基金互认与沪港通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也有异同。相似度而言,内港基金互认与沪港通均为两地资金提供多一个投资渠道,为内陆投资者拓展了投资海外市场的渠道;也为香港的人民币资金增添一个投资渠道,此前香港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只有一般性存款、CD、点心债券、RQFII基金。但二者由于领域的差异以及规定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互补:门槛不一样,沪港通要求投资者至少拥有50万元的资产;而基金互认最低门槛为10元起步。专业化要求不一样,参与沪港通要求投资者自身最好对另外一个市场的股票较为了解,需参加营业部现场考试;但基金互认并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由基金管理公司提供专业的投资管理服务;总额度/额度上限不一样,基金互认的上限不能超过本地认购的规模,但沪港通当日有105亿的额度限制、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范围有所不同,基金互认直接或间接的涵盖了股票、债券与货币市场,且单个基金需要在符合条件后申请获得批准后并注册;但沪港通主要是股票市场,且仅限266只成分股。

尽管两者有不同之处,但其相同的特性使得资金对其需求的逻辑基本一致,可以从沪港通推测未来基金互认的规模及发展。初期,沪股通批准了3000亿元的总投资额度,港股通批准了2500亿元的总投资额度。截至20151222日,沪股通总投资额度可用余额为1804.6亿元,港股通总投资额度可用余额为1435亿元。从交易量来看,自20141117日至201512月,沪股通当日成交金额均值为63.5亿元,港股通当日成交金额均值为31.6亿港元。

(2) 从沪港通看内港基金互认前景

从沪港通来看,基金互认的额度短期需求或难以突破额度上限,我们认为市场对基金互认将是逐渐接受并慢热的过程,内陆与相关的证监会也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来调整对基金互认的监管,也将是逐步放开的过程。但由于股票市场有沪港通的存在,对于股票类基金的需求相对分流;但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沪港通南向资金已经连续30天出现净流入,凸显出内陆投资者对估值较低的离岸市场投资兴趣有所上升。

但内陆债券市场的收益率相对较高、机会更大,预计基金互认中,香港对境内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需求较强;境内资金对境外的高收益债有较大的兴趣,且如果资金出境还能享受人民币贬值的好处,对有助于提高市场兴趣。不过,关键仍在于固定收益类产品放开的程度。目前来看,如果遵照对等原则,且考虑目前香港证监会(SFC)只审批了人民币份额,即香港投资者只能用人民币来认购内陆南下的基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6月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截止2014年末,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约19867亿元(不含存款证);截至1510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共计8542.88亿元;故短期来看,基金互认的天花板显而易见;但长期来看,基金互认或有助于在岸与离岸人民币的流通,从而提高其联动性减少价差,并有助于离岸人民币的活跃。

中港基金互认业务,可谓内陆资本市场开放的里程碑,为投资者拓宽了扬帆出海的投资渠道;同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步,便于海外投资者参与境内的股票及债券市场,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一杯羹。但对于未来基金互认市场的规模及前景展望而言,我们认为:从沪港通来看,短期需求或难以达到上限,市场对基金互认将是逐渐接受并慢热的过程;中期受两地股市以及债市的走向较大,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变动对基金互认的需求波动影响较大;长期来看,两个市场也将更为互融互通,资金流向更为便利,有助于减少离岸与在岸人民币的差异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两岸的公募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基金业一小步国际化一大步。


本文所引为报告部分内容,原文请见20151229日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发表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陈健恒:简评*内港基金互认起航:基金业一小步,国际化一大步 | ——评内港基金互认》。


相关法律声明请参照:

http://www./portal/wechatdisclaimer_cn.x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