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糁汤:我真的不念“shen”

 Asurakoo 2015-12-29

在鲁西南、安徽、江苏等地的许多地方都能够看到“糁”这个字,或店门口,或推车上,一个大大的“糁”字,加上徐徐冒起的白气,总能吸引一大批人,这时就会听到有人说“走走走,喝shen汤去!”通过这一句话就知道,他一定是个外地人。

其实,“糁”的发音应该是“sa”,而所谓的糁汤,本质上就是一种“肉粥”,但这种肉粥有所不同,其是一种非常传统美食名吃。糁汤流行于鲁、豫、苏、皖四省交界的很多地方,现为当地百姓的平常早餐。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也曾记录:“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就有“糁食”。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朝才传入内陆。有传说民间传闻称,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喝了此汤大加赞赏,问当地人这叫“啥”?皇帝金口玉言,当地人也叫它“啥”汤,这个能仅仅是个玩笑而已,但是却反映出当地百姓对于糁汤的热爱。

在山东的郓城,关于糁汤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说糁汤是魏希徵创造发明的。魏希徵何其人也?魏希徵(1646-1715)字子相,号山翁,郓城县城关镇魏路口人,曾经做过雍正皇帝的老师。其家境贫困,但天资聪颖,幼年受到母亲和外祖父的教诲,学习勤奋。12岁入庠为生员,20岁中解元,30岁中进士,清康熙殿试二甲第一,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讲、充东宫日讲官、顺天大主考。60岁时告老还乡,在郓城开一饭铺,首创郓城名吃“糁汤”。此汤以牛肉、麦仁为主,内放姜、葱等作料制作而成,上面是牛肉稀汤,下面是麦仁稠粥,他将稀汤卖给有钱人喝,稠粥施舍给穷人吃。

糁汤经反复煮熬,不腥不膻,鲜美可口,香味俱佳。它吃肉不见肉,原汤原味,浓香诱人。由于此汤以多种肉类为主,又加以数种配料,热量高,味道全,冬季特别受人欢迎。糁的用肉,古代仅用牛、羊肉,传入内陆后兼用鸡、鸭肉,后来汉族人又制作了猪肉糁。其中以鸡肉糁味道最佳。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油饼、蒸饺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糁不仅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而且有祛风驱寒、开胃、利尿、止呕等功效。

要说糁汤的制作工艺,山东济宁地方的糁汤工艺还是比较讲究的。济宁的糁对火候、时间、搅拌、工具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头一天选料,夜里制汤,次日早晨才成糁。(所以这也导致糁汤成为一个频临失传的舌尖技艺,因为正宗口味复杂,时间长,导致很多简易而不正宗的口味出现)原料主要以肉、葱、姜、五香粉、盐、淀粉等为主,有的加进砂仁、公丁香、陈皮、肉桂、紫豆(去皮)、八角茴香、小茴香、玉果、广桂、白芷、良姜、花椒等中草药,以增加温脾健胃功能。有的糁铺用料多达40多种。做糁用的锅也不同于一般的锅,它比一般的锅要大几倍,和普通锅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颈,所谓的颈就是在锅的上面用不锈钢圈出一个高50厘米的"脖子",据说这是为了防止跑香味。

做糁的学问主要在汤上,许多糁铺都是世代相传,汤料都是百年老汤,可谓老汤里面加新汤"汤汤不息"。另外,煮汤用的锅盖和柴火都有讲究。做糁用的锅盖必须要用柏树木做,烧汤的柴火也要用果树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济宁糁来。正宗的济宁糁汤还配以碴子肉(剔骨肉)用葱、姜、香菜、酱油、醋等佐料调着吃,作为喝糁汤的配菜。这就是糁汤的文化,若遇到糁铺,可以喊上三五知己,“走,喝sa汤去!”(编辑/《酒食风》李影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