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私人阅读十佳 by 卡百利 (喜欢文学的可以看看)

 真友书屋 2015-12-29

本文的内容是“我的私人阅读十佳”,由卡百利来稿。


---


今年大概读了七十本书,但很多需要反复阅读的书籍一本都没有开始,也是虚妄之心使然,也就这样的水平了。没有特定选择,阅读范围狭隘,尚且囿于文学领域,断断续续补充点历史知识,书基本随缘选择,实在任性,于是阅读元气满满,思绪时常走不出来,阅读初级菜鸟,每次遇见好书如是踏入热恋,怎能不上瘾。阅读均为无用之书,然并卵,自己充实啊。


今年读书没有高峰月,算是细水长流,九月一口气读完了路内的四本书,算是偶然,今年最美遇见茱帕·拉希里,有评论者说她是被高估的作家,可我就是喜欢的难以平复。年末阅读还陷入一番纠结,中国当代所谓文学大腕,多还是高端些的故事会罢了,令人唏嘘,甫跃辉作为八零后起点高的作家让人惊喜。一本《烛烬》让一年的阅读优雅落幕。


陷入文学故事的读者不是好读者,以下是我今年喜欢的十本书,大体按照时间顺学排列。为我安静的生活搭起彩虹,也在雾霾的日子里让我晴朗。


1、《大教堂》 雷蒙德·卡佛 译林出版社




不知道何时起迷恋上卡佛,清晰记得四年前还无法喜欢他,如今别人问起你喜欢的第一位作家,应该会想起他。这本书阅读的是电子版本,1983年出版的《大教堂》被人误以为是他的转型之作,不那么极简主义,不那么残酷,有了温情和些许希望,读过才知这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卡佛,“极简主义”的标签是编辑删减出来的,对此卡佛只能愤怒并且极力阻止。



2、《都柏林人》 詹姆斯·乔伊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




忘记2015年选择这本书做开篇的原因了,《都柏林人》让我想到了奈保尔的《西格尔街》,但似乎更加细腻,需要读者细细咂摸其中的个人情感和淡淡的宗教意味。也是第一次阅读乔伊斯,不说他最著名的尤利西斯,就是这本短篇,读起来有接近于散文状态的那种细腻,仅仅是描写两个人或者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从每个人的行为去刻画一个人,语言不算多,白描也不多,仅仅是通过行为和心里活动去写,这也算意识流征兆吧。当然有时那种细腻让人绝望,感觉自己是完全做不到的。



3、《月亮和六便士》 萨姆塞特·毛姆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开始阅读毛姆是三四年前的事情,从《刀锋》开始,到《人生的枷锁》等等,而今年才读了《月亮和六便士》,激动之余还想到了一位奇葩朋友。用了三天才读完,翻看日记,看到一段话“毛姆一直强调那名画家有着肉欲感的外表,是具有荒蛮气质的人类。是被一些未知的力量牵引着往前走的艺术家或者神秘人。力量,真正的应该来自意念,表达出来就是对于世俗生活的决绝程度。对于精神以外世界的无所依附。我们可以用悲伤的调子享受着人世繁华,悲伤愈来愈重,微笑愈来愈珍贵。想想苦难,多大源头来自心灵。 ”忘了这是摘录还是自己有感而发。



4、《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 重庆出版社




喜欢耶茨也是三四年前开始的,那时被他的《年轻的心在哭泣》震撼到,后来相继读了《恋爱中的骗子》《十一种孤独》,不知是否因为迈入婚姻,《革命之路》再次点了我的穴,翻开日记看到“书中的焦虑自然而然转嫁到我的身上,我感觉自己就是爱波,同时也是弗兰克,两个我在争吵着辩论着,我今天也在思考着“道德”与“约定俗成”的区分,在我看来区分不大,于是我成了爱波,“拒绝生孩子意味着你拒绝做一名真正的女人”意味着我讨厌弗兰克,他们的出轨在我看来无需有任何负罪感。”



5、《父亲的道歉信》向田邦子




从《隔壁女子》开始“认识”向田邦子,她的文字很舒缓舒适,让人想到小津的电影,缓缓回忆着自己的日常和家庭,她的宽容度和坦诚度让读者释怀,而耶茨果然是焦虑派的,啪啪的往读者心里扔炸弹,或者揭伤疤,让你感同身受却更加迷惑恐慌。即便是相似的人生轨迹,态度不同,结果何其不同啊。



6、《不适之地》





今年阅读的惊喜,这两年阅读了几十本短经典,每一本都让人眼前一亮,也通过这些短篇知道了很多文学大家。《不适之地》确实让人很振奋,对于描述故事的方式极其喜欢,在当下的生活和过去的回忆中穿插着,描述故事的能力就更是令人折服了,那细腻到令人发指的描绘,能把每个人物的灵魂都呼唤出来的能量,让读者倾倒。反正我是五体投地了,再次成为写作标本。



7、《爱的进程》





门罗的书我是绝不放过的,从《逃离》开始迷恋,那种女性独有的细腻与小镇情怀,那种跨越时间的故事和手法,百读不厌。她与莱辛的照片高高挂在我的卧室墙上。



8、《少年巴比伦》





九月的尾巴上,我开始阅读路内, 并且一周读完了《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如此快的阅读速度只能说明书真的很好看,今年想来只有阅读《月亮和六便士》有过这样的阅读快感。


这个九月原本萧瑟,眼看着就荒芜中过去了,谁料到随手就打开了《少年巴比伦》开始了就停不下来了。满脑子的青春豆在我平淡的回忆中迸发出来,看别人的热血青春总是好奇的,也艳羡别人的丰富过往,即便是虚无的腥涩的也要来的多姿多彩。毫无疑问的想到了前些日子读的《少年哪吒》也想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很多很多,路内确实是相当厉害的,少年巴比伦那股强劲的青春冲动让我想到了《挪威的森林》。



9、《天生嫩骨》




《天生嫩骨》是本顶有意思的书,关于美食的书看的不多,但这本还是将食物放到了人生的阶段来展开,童年少年到青年,亲情爱情友情,尤其到了后来的成长,对于人的好奇与发现明显大于食物了。



10、《烛烬》




阅读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烛烬》也是从豆瓣推荐开始的,人物缓缓从身份历史中走出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磅礴的气势,那种宏大的故事感扑面而来,太阳底下无新事,但就是那些触动人心弦的故事何时都能通过驾驭文字的手完美呈现出来,那些亘古不变的主题,爱情与友情,富贵与贫穷,过往与回忆交织,如果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是无法细腻表述出来的,故事从奶妈妮妮的出现便以超越感人的温润情感让读者动容。作为今年阅读的压轴之作,它还在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