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理用药|β

 五湖四海董庆银 2015-12-29


附图说明:上图为本文作者湖北省监利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学室管云龙药师。


药师们在平时审方、查房等工作中可能会碰到:医生处方、医嘱开具β-内酰胺类用法为,一天仅用一次,一次滴注即用2-3次的剂量总和。大家应该知道该类药物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半衰短 (大多数t1/2<2h,但头孢曲松除外),绝大多数无PAE,应一天多次给药(头孢曲松除外)。但在干预的实际工作中,医生问为什么要每日分次给药,这么用到底有什么好处,很多同行一般都是拿出说明书来给医生看,却讲不出其他的具体理由。本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专著,为药师解答临床医生此类问题提供依据。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每日分次给药的疗效依据


1、β-内酰胺类每日分次给药的理论依据[1-3]

(1)此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取决于细菌与药物接触时间的长短,而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血药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很快生长,增加药物浓度时,当达到MIC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增加疗效,因此,延长高于MIC的持续维持时间能提高杀菌效果。


(2)该类药物对繁殖期细菌作用明显,对静止期细菌影响较少。此外,细菌虽细胞壁损伤,但任继续生存,无致病力,但停药后可迅速合成并修补细胞壁,恢复致病力。因此保持持续、有效的药物浓度,宜每日分次给药。


(3)国内相关著作、教材载明: T>MIC90,即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率达40%-50%以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杀菌效果。


2、β-内酰胺类每日分次给药的数理模型依据(以血药浓度达到MIC为计算下限[2])。


假设某药物一次常规给药剂量能使血药浓度达到10MIC,半衰期为t1/2。而静脉给药无吸收过程,血药浓度与剂量成线性关系,由半衰期定义,分别经过N个半衰期后,各种给药方法体内的血药浓度变化:


(1)一天一次给药,一次给予三倍常用剂量,体内血药峰浓度即为30MIC。

0t1/2

1t1/2

2t1/2

3t1/2

4t1/2

5t1/2

6t1/2

30MIC

15MIC

7.5MIC

3.75MIC

1.875MIC

0.93MIC

0.465MIC

由上表可知,一天一次给药,一次给予三倍常用剂量,其杀菌时间约为5个t1/2。


(2)一天分三次给药,一次给予常用剂量,体内血药峰浓度为10MIC。

0

1

2

3

4

10MIC

5MIC

2.5MIC

1.25MIC

0.625MIC

由上表可知,一天三次给药,每次给予一个常用剂量,其杀菌时间=3×3=9t1/2


由上表(1)(2)推导可知,当给患者每天给予相同剂量药物,给药方法不同,(2)比(1)的杀菌持续时间多2倍。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剂量相关性毒性

查β-内酰胺类药物说明书,其“药物过量”项下大多描述为:肾毒性与神经毒性。


1、肾毒性 据有关文献[4],其肾毒性机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受损、肾小管离子转运系统障碍、脂质过氧化及细胞色素P450复合功能氧化酶密切相关。据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8期):该类抗菌药物对肾损害存在剂量依赖性,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更容易出现。大量静脉用药,导致血尿高发(头孢拉定)。


2、神经毒性 该类抗菌药物诱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5]主要原因是干扰正常神经递质γ一氨基丁酸活性或减少其生成 ,从而增加了兴奋性神经传导。GABA是CNS 中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GABA受体,该类抗菌药物通常可以通过抑制 GABA-A 受体导致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以及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从而降低癫痫阈值。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青霉索类可非竞争性抑制 GABA 受体,而头孢菌素则是竞争性抑制GABA受体。该类抗菌药物说明书“药物过量”项下提示: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肌肉阵挛、癫痫发作、精神错乱等。


综上所述,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β-内酰胺类,药效佳,安全性好。而每天一次输注全天的用量,这种不合理用法,无法定依据,也达不到理想的疗效。长期超极量使用容易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引起医疗纠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