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厚朴温中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厚朴温中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姜厚朴30克 橘皮30克 炙甘草15克 草豆蔻仁15克 白茯苓15克 木香15克 干姜2.1克 加减; 1.骤感寒邪,而脘腹痛甚者,酌加高良姜、肉桂之类以加强温中散寒止痛之功; 2.饮食不慎,兼夹食滞,而见嗳腐苔腻者,酌加神曲、山楂以消食导滞; 3.兼肝气郁滞,而见脘腹胀痛连胁,泛酸水者,酌加香附、乌贼骨之类以疏肝制酸; 4.兼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姜制竹茹以和胃降逆。 主治;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急性胃扩张和胃肠道功能 紊乱等疾病,辨证属于脾胃气滞寒湿证者。1.腹痛 2。胃痛 3.急性病毒性肝炎 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 厚朴温中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组成] 厚朴姜制 橘皮去白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 草豆蔻仁 茯苓去皮 木 香各五钱(各15g) 干姜七分(2。1g)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15g),水二盏(300m1),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盏(150m1),去滓,食前温服。 [功用] 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主治] 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 [病机分析] 脾胃位于中焦,主受纳、腐熟与运化水谷,又一升一降,关乎人体之 气机运行。若衣居不周,外受寒湿之邪,或恣食生冷之物,即可影响脾胃的生理功能而 致病。诚如李呆所说:“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脾胃气机壅塞,故为脘腹胀满;不通则痛,故脘腹疼痛,然必多胀满而痛;胃病则难以 受纳,脾病则难以运化,故食欲不振;脾胃主肌肉四肢,脾胃伤于寒湿,气机壅滞,则 四肢倦怠无力;至于舌苔白或白腻,脉沉弦,皆脾胃寒湿,气机不畅也。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病证乃脾胃气机壅阻,而其病因则系脾胃为寒湿所伤。因 此,治当行气除满为主,辅以温中燥湿。方中重用厚朴、橘皮为君,行气消胀,且两药 均苦辛而温,能燥湿温中。《本草汇言》卷9曰:“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 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 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本草纲目》卷29则曰:“橘皮,苦能泻 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草豆蔻行气燥湿,温中 散寒,木香行气宽中散寒,进一步加强君药行气温中燥湿之功,用作臣药。干姜、生姜 并用以温中散寒,茯苓、炙甘草健脾渗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兼作使药以调和诸 药。诸药合用,共成行气消满,温中燥湿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重用行气药为主,且所用行气药皆性温而燥,故能兼以散寒燥 湿,再佐以温中淡渗之品。故本方虽名“厚朴温中汤”,但功用却重在行气,而不在温 中。这也正是本方在分类上归属于理气剂,而不属于温里剂的缘故。 [类方比较] 本方与理中丸在组成上均有干姜、甘草,即含有《伤寒论》干姜甘草 汤,而有温中散寒之功,并均主治中寒之证。但本方的配伍是以厚朴、陈皮行气为重, 兼可燥湿,主治脾胃气滞寒湿,乃纯属邪实之证;理中丸则以干姜温中散寒为主,辅以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主治中焦虚寒证,乃虚实兼夹之证。两方的配伍用药、立法及主 治同中有异,临床运用应善为区别。 [临床运用] 工.证治要点 本方的功用侧重于行气温中,故临证当以脘腹胀满或疼痛,舌苔白, 脉沉弦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骤感寒邪,而脘腹痛甚者,酌加良姜、肉桂之类以加强温中散寒止痛 之功;饮食不慎,兼夹食滞,而见嗳腐苔腻者,酌加神曲、山楂以消食导滞;兼肝气郁 滞,而见脘腹胀痛连胁,泛酸水者,酌加香附、乌贼骨之类以疏肝制酸;兼胃气上逆, 而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姜制竹茹以和胃降逆。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潴留、急性胃扩张和胃肠道功能 紊乱等疾病,辨证属于脾胃气滞寒湿证者。 [使用注意] 凡脘腹胀满或疼痛,属于气虚不运或胃阴不足者,不宜使用苦辛性温 之本方,以免耗气伤阴。 [源流发展] 本方首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卷中,而实源于《伤寒论》的厚朴生姜 半夏甘草人参汤。《伤寒论》原文第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 参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条文的腹胀满属脾虚气滞,但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重用 厚朴、生姜(各半斤)而轻用人参(一两)来分析,当以气滞为主。厚朴生姜半夏甘草 人参汤之厚朴、生姜、甘草3味药以及行气除满之法,均为李杲制订本方时所师法。北 宋初的《太平圣惠方》卷5之厚朴丸,由厚朴(姜制)、陈橘皮(去白瓤)、草豆蔻、白 术、缩砂、诃黎勒、桂心、干姜组成,治疗脾胃气冷,水谷不化,食即腹胀,胸膈不 利,在方剂的药物组成上与本方更为接近。李氏于《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制本方,云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其后,明代《明医指掌》卷5 记载之同名方,即本方去草豆蔻,加大枣而成,则益脾和中之力稍强,治疗脾胃虚冷, 心腹胀满疼痛。至于《温病条辨》卷2“中焦篇”苦辛温法之厚朴草果汤(由厚朴、草 果、茯苓、半夏、杏仁、广皮组成),治疗“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 故,名日湿疟。”其行气温中燥湿之法,与本方并无二致,故亦可视作由本方化裁而来。 [方论选录] 1.李呆:“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戊火已衰,不能 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为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2.张秉成:“夫寒邪之伤人也,为无形之邪,若无有形之痰、血、食积互结,则亦 不过为痞满,为呕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朴温中散满为君;凡人之气,得寒 则凝而行迟,故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人脾脏以行诸气;脾恶湿,故用干姜、陈皮 以燥之,茯苓以渗之;脾欲缓,故以甘草缓之;加生姜者,取其温中散逆除呕也。以上 诸药,皆人脾胃,不特可以温中,且能散表,用之贵得其宜耳。”(《成方便读》卷2) 3。秦伯未:“胃寒痛,指饮食生冷和直接受寒气引起的胃痛。骤然胃脘作痛,喜手 按及饮热汤,痛无休止,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手足不温,脉象沉迟,舌苔白腻。这种 胃痛由于中焦受寒所致,属于实证,治宜温中散寒法,用厚朴温中汤。如兼饮食不慎, 寒食交阻,疼痛更剧,可酌加神曲、山楂等帮助消化。”(《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 李氏所谓本方“治脾胃虚寒”,与本方的配伍用药及其剂量并不相符。因 为本方重用厚朴、橘皮,更益以草蔻仁、木香,在全方8味药中理气药占据其半,可见 重在行气消胀。以上诸药又属苦辛而温、芳香燥烈之品,故兼有温中化湿之功。配茯 苓、甘草兼健脾渗湿,但补气之力不足;伍干姜、生姜能温中散寒,但用量较轻而其力 自微。由此可见,本方所治当为气滞寒湿之实邪为患,而非脾胃虚寒。至于李氏谓本方 又“治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及秦氏谓治“胃寒痛,指饮食生冷和直接受寒气引起 的胃痛”,均属寒邪为患,治当温中散寒,虽亦可使用本方,但干姜用量应加大,并酌 加良姜、肉桂之属.方为允当。张氏对本方配伍意义的分析,既然认为君药厚朴是为温 中散满而设,却亦认为本方是以温中为主,似未掌握全方配伍用药之精髓;至于认为本 方“不特可以温中,且能散表”,对于拓展本方的临床运用颇有启迪作用。 [验案举例] 1.腹痛 《治验回忆录》:某男,50岁。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 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 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苔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 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痛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 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肠燥湿 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 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效。改以厚朴温中汤,温中宫则水湿通畅,调滞 气则胀宽痛止。但服后腹中攻痛尤甚,旋而雷鸣,大吐痰涎碗许,小便增长,遂得胀宽 痛解。其先剧而后缓者,是邪正相争,卒得最后之胜利。再剂,诸症如失,略事调补而安。 2。胃痛 《吉林中医药》(1984,5:26):某男,49岁,工人。胃脘疼痛已3日,经 西医肌注及口服药物治疗无效。3日前因贪吃生冷又深夜入厕感寒遂疼痛不已,痛剧曾 呕吐清水,饮热姜糖水而止。诊见:急性病容,四肢发凉,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 沉弦。处方:厚朴20g,陈皮5g,炙甘草15g,草蔻15g,茯苓5g,木香lOg,干姜 15g。水煎服,2剂痛止,继服2剂病愈。后未再复发。 3.急性病毒性肝炎 《新中医》 (1984,8:20):某男,21岁,战士。患者半 月前自觉乏力,腹胀不思饮食,恶心。继之出现黄疸。西医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 炎。从湿热内郁论治,投茵陈蒿汤合丹栀逍遥散十余剂,无明显好转,且腹胀加 重,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滑腻,脉沉缓。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23单位,谷 丙转氨酶500单位,麝浊7单位,锌浊12单位。辨为寒湿气滞,用厚朴温中汤加 味。处方:厚朴15g,干姜、陈皮、草蔻仁、泽泻、茯苓各9g,木香6g,茵陈 20g,郁金、板蓝根各12g。用药2周,自觉症状消失,肝右肋下刚触及,复查肝 功能,各项指标已复常。 按语:案1腹痛且臌胀如鼓,说明不仅寒湿结聚,而且气机壅阻,故用单纯温中散 寒之理中汤不应,改投行气温中燥湿之厚朴温中汤乃效。案2胃痛属中寒气滞证,以厚 朴温中汤重用厚朴、干姜,药证合拍,故能2剂而愈。案3急性病毒性肝炎当属中医之 “黄疽”范畴,黄疸一般从湿热内郁论治,但本案经用茵陈蒿汤合丹栀逍遥散十余剂而 无转机,且腹胀加重,舌质淡,苔白滑腻,脉沉缓,当为寒湿气滞,经用厚朴温中汤加 味茵陈、郁金、板蓝根而愈。提示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不可株守清热利湿退黄之一法,而应随证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