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7.十灰散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1 发布于山东

217.十灰散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十灰散 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大蓟10克 小蓟10克 荷叶10克 侧柏叶10克 白茅根10克 牡丹皮10克 大黄10克 茜草10克 棕榈炭10克 山栀子10克  
本方对于气火较盛者,可作为汤剂,以增加其清热凉降作用,此时当以大黄、栀子为主,亦可加牛膝、代赭石等镇降之品,引
血热下行。并可选加生地黄、白及之类以增加凉血及收敛止血作用。
主治;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等属气火上逆者。 鼻衄  1.肺结核咯血  2.急性胃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 3.眼前房出血  血血热妄行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血色鲜红,来势暴急,舌红,脉数。 因肝火炽盛,损伤血络,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 出血证,
 十灰散(《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症十药神书》,
    录自《医方类聚》卷150)
    [组成]  大蓟  小蓟  荷叶  柏叶  茅根  牡丹皮  大黄  茜根  棕榈皮  山栀各
等分
    [用法]  上烧灰存性,研极细,用纸包,以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
藕捣破绞汁,或萝卜汁磨真京墨半碗,调灰五钱(15g),食后服下(亦可水煎服,用量
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凉血止血,清热泻火。
    [主治]  血热妄行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血色鲜红,来势暴急,舌
红,脉数。
    [病机分析]  吐血、咯血等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虚火、实火之别。本方主治之
出血,与血色鲜红,舌红,脉数并见,系实火所致,就脏腑而言,当责之于肝。肝主藏
血调血。血液贮藏于肝脏,运行于心脉,疏泄有节,运行有度,温和流畅,不滞不溢。
倘若肝火炽盛,火性炎上,火盛气逆,气逆则血升,损伤血络(阳络),迫血妄行,离
经外溢,上走诸窍,则发为吐、衄。“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灵枢.百病始
生);  “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
乃吐衄也”(《济生方》卷2)。肝火炽盛,木火刑金,肺络损伤而为咯血、嗽血、衄血;
肝火犯胃,胃脉破裂而为呕血、吐血。由此可见,肝火炽盛,迫血妄行,为本证的基本病机。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系血热妄行,法当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中大蓟、小蓟性
味甘凉,长于凉血止血,且能祛瘀,因其既“能清血分之热,以止血热之妄行”(《医学
衷中参西录》上册),又“以下行导瘀为主”(《本草正义》),对血随气上之吐、衄颇宜:
故为君药。臣以荷叶、茜草根、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与君药相
伍,既可澄本清源,又可塞流止血。血之所以上溢,是由于气盛火旺,“气有余即是火,
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卷2),故在凉血止血的同时,.既用栀子、大黄清肝泻火,挫其鸱张之势,更用栀子导
肝经气分之热从小便而去;大黄导肝经血分之热从大便而去,二药不仅增强凉血清热力
量,其开热邪下行之路,可直折上逆之火势,使气火降而血止,是“治病求本”之法,
共为佐药。重用凉降涩止之品,恐致留瘀,故以丹皮配大黄凉血祛瘀,使止血而不留
瘀,亦为佐药。用法中加藕汁、萝卜汁调服,藕汁甘寒,清热凉血散瘀,  《本草经疏》
卷23谓:“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故主消散瘀血,吐血,口鼻出
血……”;萝卜汁甘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消胀,本方取其清降之功,降气清热以助止
血:综观全方,众多药物都有凉血止血作用,其中大蓟、小蓟、茜草、大黄、牡丹皮有
化瘀之功;大黄、栀子、萝卜有泻火降气之效;荷叶、侧柏叶、棕榈皮还有收敛止血作
用。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清热泻火之功,并使血止而不留瘀。
    本方配伍特点,以凉血止血为基础,寓以清降、化瘀、收敛作用,标本兼顾,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
    方中药物十味,均烧“灰”存性,研成极细末,为散备用,故名“十灰散”。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热证出血。以来势急暴之上部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对于气火较盛,血热较盛者,本方可作为汤剂,以增加其清热凉降作
用,此时当以大黄、栀子为主,亦可加牛膝、代赫石等镇降之品,引血热下行。并可选
加生地黄、白及之类以增加凉血及收敛止血作用。
    3.本方现代常用于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咯血等属气火上逆者。
    [使用注意]
    1.本方为散剂,需要先制备,使火气消退,方可使用,不能临时制用。配制时应
注意“存性”,否则影响药力。    ,
    2。本方为急则治标之剂,只能暂用,不宜多服、久服。血止后,应审证求因,以
图治本,方能巩固疗效。
    3。出血患者,除服药外,应静卧。呕血者,宜流质饮食,甚则暂时禁食。严重者
应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
  4.虚寒性出血者忌用。
  [源流发展]  本方源于元.葛乾孙的《劳症十药神书》。《十药神书》是一本中医治
疗肺痨病的专著,全书创制方剂十首。在这十首方剂中,有侧重止血的,有侧重止咳
的。葛氏之止血方剂,尤注重炭药的应用,他在该书序中指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
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其血“见黑则止”,一直是中医创制和运用炭药的理论,本
方即为葛氏炭药止血的代表方剂。    '
    葛氏善于借鉴他人之长。本方之制,是受宋.严用和之“十灰丸”及杨士瀛之
“黑散子”的启发。  “十灰丸”由绵灰、黄绢灰、艾叶灰、马尾灰、藕节灰、莲蓬
灰、油发灰、赤松皮灰、棕榈灰、蒲黄灰组成(《济生方》卷6),主治崩中,下血
不止。“黑散子”由莲蓬、棕榈、头发(并烧灰存性)组成(《仁斋直指方》卷26),
主治诸窍出血。葛氏在严、杨止血药用“灰”及“烧灰存性”为末的基础上,增人
大黄、栀子、丹皮等清热泻火药物,变收涩止血之剂,为清热泻火止血之方。后世
医家推崇本方凉血止血之中寓有清降、化瘀、收敛的用药思路,不少治热证出血的
方剂,多导源于此方,如《万病回春》卷3之五灰散,由莲蓬壳、黄绢、血余、百
草霜、棕皮(各烧灰)、山栀(炒黑)、蒲黄(炒黑)、墨、血竭组成,主治血不止
成崩;《医学心悟》卷3之十灰散,即本方去棕榈、丹皮、柏叶,加老丝瓜、蒲黄、
乱发组成,主治阴虚吐血。
    [疑难阐释]    、
    1。关于本方用炭药的意义  《十药神书。序》谓血之为物,“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
凝,见黑则止,此定理也。”用凉药止血,取冷则凝之意,用炭药止血,取见黑则止之
义。黑为水之色,红为火之色,水来制火,故红见黑即止。用凉药止血,不仅有“血冷
则凝”,还有收缩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用炭类止血,不仅有红见黑即止,还有吸着、
敛涩的作用。十灰散,可谓尽见黑即止,遇冷亦止之能事。    .
    2.关于炭药存性的问题  本方的配制,关键在于“烧灰存性”。前人认为“存性”
二字大有深义,如清。陈念祖曰:“前散自注云烧灰存性,今药肆中止知烧灰则色变为黑,
而不知存性二字大有深义。盖各药有各药之性,若烧之太过,则成死灰,无用之物矣。
唯烧之初燃,即速放于地上,以碗复之,令灭其火。俾各药一经火炼,色虽变易,而本
来之真性俱存,所以用之有效(《十药神书注解》。现代对炭药的总的要求是:“制到外部
焦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料有一半炭化,另一半存性,并且要仍能尝试出药料原有的
气味,不能制成灰,使灰化后药力全失”uj。可见,.“烧灰”使药物炭化,炭化后不仅
易于研末,且因药多涩味而有吸着、敛涩作用;“存性”因保存药物原有的气味而有清
降化瘀之效。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特提出:“制炭时,应注
意存性,并防止灰化。”并制订“炒炭”、“焖炭”的制荆规程。
  3.关于京墨  方中之京墨,近代一些方书多从红见黑则止释之,此虽符合炭药止
血的理论,却有牵强之嫌,或义犹未尽之憾。李飞教授通过大量史料考证,对京墨的看
法中肯,特录之以供参考:“盖京墨,又称贡墨,不仅系古代宫廷工书诗画所用之上品,
而且亦为急救止血之良药。京墨的止血作用,有其充分的药理根据。古制京墨,多以松
烟和人皮胶汁或糯米汁,或酌加香料而成。如宋。寇宗奭谓:'墨,松之烟也,(《本草衍
义》)。明。李时珍亦谓:'上墨以松烟用岑皮汁解胶和造,或加香料等物,(《本草纲目》)。
清。汪绂指出:'墨,古用松烟,性近温,今用桐油烟,性近寒,热气味俱轻,俱不失为
平。珍之者加入珠、金、冰、麝,陈久为良,(《医林纂要探源》)。由此可见,京墨的选
料与制作颇为考究,与普通所用墨之低劣者截然不同。松烟即松枝烧后的油烟,本身具
有止血、消肿、生肌、疗疮等作用。加入皮胶汁或糯米汁者,因皮胶(如驴皮胶或其它
皮胶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养血止血之功;糯米亦为补肺止血之佳品。若适量加入珍珠、
冰片、麝香之类,则清心凉血,活血止血之功尤著:所以,近代有释此乃黑能胜红,或
嗤之以无稽之谈者,皆是对京墨不甚了解之故”(《中医历代方论选》)。
  4.关于本方“散”、“汤”剂之作用区别。原书用散剂,从药物的炮制看,是着眼
于收涩止血配伍清热凉血之品,即“止中寓清”;现代用作汤剂,从组成药物看,是以
清热凉血,引血下行为主,而收涩止血为辅,亦即“清中寓止”,改“散”为“汤”,应注意及此。
  [方论选录]
    1.周扬俊:“治吐血者,首推葛氏,而先以此方止血,明明劫剂,毫无顾忌,细玩
始知先生意之到、理之深也。人生于阳,根于阴,阴气亏则阳自胜,上气为之喘促,咳
吐痰沫,发热面红,无不相因而生。故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得一分上升之火,易为
收拾。何今日之医,动以引火归经为谈,不可概用止血之味,甚至有以吐之为美,壅反
为害之说。遂令迁延时日,阴虚阳旺,煎熬不止,至于不救,果谁之咎乎?引经而缓时
曰,冀复无神。有形之血,岂能使之即生;而无偶之阳,何法使之即降?此先生所以急
于止血之大旨也。”(录自《续名医类案》卷u)
    2.陈念祖:“前散自注云烧灰存性,今药肆中止知烧灰则色变为黑,而不知存性二
字大有深义。盖各药有各药之性,若烧之太过则成死灰,无用之物矣。惟烧之初燃,即
速放于地上,以碗复之,令灭其火。俾各药一经火炼,色虽变易,而本来之真性俱存,
所以用之有效。人以为放地出火气,犹其浅焉者也。然余治症四十余年,习见时医喜用
此药,效者固多,而未效者亦复不少。推原其故,盖因制不如法,亦因轻药不能当此重
任,必须深一步论治,审其脉洪面赤,伤于酗醉、怒恼者,为火载血而上行症,余制有
惜红丸,日夜三四服,但须以麻沸汤泡服,不可煮服为嘱。审其素能保养,脉沉而细,
面色淡白,血来时外有寒冷之状者,为阳虚阴必走症,余制有惜红散,加鲜竹茹日夜服
三剂,其药之配合,散见于拙刻各种中,兹因集隘,不能备登。”(《十药神书注解》)。
    3.王士雄:“诸药烧黑,皆能止血,故以十灰名其方。然止涩之品,仅棕榈一味,
余皆清血之热,行血之滞,破血之瘀者,合以为剂,虽主止血,而无兜涩留瘀之弊。”
(录自《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4.唐宗海:“右药烧灰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黑为水之色,
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得力全在山栀之清,大黄之降,火清气降而
血自宁。余药皆行血之品,只借以向导耳。吹鼻止衄,刃伤止血,皆可用之。”(《血证
论》卷7)
    5.张秉成:“治一切吐血、咯血不止,先用此遏之。夫吐血、咯血,固有阳虚、阴
虚之分,虚火、实火之别,学者固当预为体察。而适遇卒然暴起之证,又不得不用急则
治标之法,以遏其势。然血之所以暴涌者,姑无论其属虚属实,莫不皆由气火上升所
致。丹溪所谓气有余即是火。即不足之证,亦成上实下虚之势。火者南方之色,凡火之
胜者,必以水济之,水之色黑,故此方汇集诸凉血、涩血、散血、行血之品,各烧灰存
性,使之凉者凉,涩者涩,散者散,行者行,各由本质而化为北方之色,即寓以水胜火
之意。用童便调服者,取其咸寒下行,降火甚速,血之上逆者,以下行为顺耳。”(《成
方便读》卷2)
    6.冉雪峰:“查此方为诸般血证止血之正方,大意以凝固血液,收缩血管为主。大
蓟、小蓟,大清其热;荷叶、柏叶,清散其气;茅根、茜根,防制其瘀,且栀子、大
黄,凉折以安之;棕榈收涩以固之。而十药烧灰,虽存性已大减,惟取收敛、吸摄、填
固,急则治标,以为先止其呕、其吐、其咯、其嗽之扼要张本,收束危迫阶段,再商第
二步疗法。”(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7.上海中医学院:“本方为凉血止血常用方剂,方中十种药物都有凉血止血作用,
但大蓟、小蓟、茜草、大黄、牡丹皮还有化瘀作用;大黄、栀子还有泻火作用;荷叶、
侧柏叶、棕榈皮还有收敛作用。全方具有凉血止血的功能,又能使血止而不留瘀,用于
血热所致的出血,有一定效果。但全方属于急则治标,是临时止血之方,在止血之后,
还须进一步审辨出血原因以治其本。传统习惯上认为止血药炒黑用,能增强收涩作用,
所以本方所用之药均炒炭存性。”(《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评议]  十灰散功用凉血止血,主治因肝火炽盛,损伤血络,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
出血证,尤宜于气火上冲、迫血上逆之呕血、吐血、咯血、衄血。临床用之有一定效
果,历代医家亦对此多有心得。对其凉血止血之功,诸家既联系方证病机分析,又从药
物之性能制备方面阐述,说理中肯,立论精辟。张氏以凉血、涩血、散血、行血八字概
括本方的配伍特点,言简意赅。近代总结十灰散的组方特点,多宗此说。唐氏认为“吹
鼻止衄,刃伤止血,皆可用之。”是其经验,可资借鉴。
    [验案举例]  鼻衄  《甘肃中医》(1994,5:33):某女,41岁,1991年1月8日初
诊。鼻衄3年余,每遇经期而引发加重,经多方治疗未效。患者面红目赤,烦躁口干,
午后手足心时有潮热,舌边尖红,脉弦细数。诊为肝旺阴虚,血热逆经。治以平肝滋阴
清热,凉血止血。方用十灰散:大蓟、小蓟、棕榈皮、茜草根、侧柏叶各lOg,荷叶
6g,上6味均炒炭存性,生牡丹皮、生栀子各lOg,生大黄6g,生白茅根30g,水煎后
1日分3次服完。1月9日二诊:服药后第2天鼻衄即止,但仍见面红烦躁,舌边红,
脉弦细数,午后时有潮热。仍守上法进退,滋阴平肝清热,处方中生丹皮增至18g,余
量用法如前。1月10日三诊:上述诸症明显减轻,此乃虚热渐退,应调理善后,处方、
用法、用量同前,连服4剂而愈。随访1年余,未再复发。
  按:本例鼻衄,为肝旺血热,肝火旺则迫血妄行而发逆经,午后手足心时有潮热为
阴虚之症。以十灰散炒炭存性,用生丹皮加大其量,意在滋阴凉血止血;用生大黄、山
栀子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取生白茅根的甘寒之性,收其凉血止血
之功,合诸炭药共奏止血之效。主次分明,层次井然,疗效颇著。
    [临床报道]
    1.肺结核咯血  用十灰散治疗肺结核咯血27例,结果有效者22例,多数服药4—
6天内就能止血,平均止血时间为5天,有3例2天就止血。5例因大量反复咯血而无
效。笔者认为十灰散对肺结核大量咯血者疗效较差,小量咯血或大量咯血后仍继续小量
咯血者效果良好。对肺结核好转期咯血者,疗效较肺结核溶解期或进展期所发生的咯血
为佳L23。用十灰散加减,作汤剂冷服,治疗肺结核咯血21例。加减法:急暴咯血,量
多,颜色鲜红,面赤,便秘,脉象弦数,体气壮实,呈实热现象者,可重用熟军、山
栀,加生地黄。若咳嗽,痰中带血,喉干心烦,体气虚弱,呈虚热现象者,可去熟军、
山栀之苦寒,加麦冬、阿胶、百部之养阴镇咳;重镇固涩加代赭石、龙骨、牡蛎;调理
气血加当归、白芍宁血善后。结果:2l例中止血时间最长为10天,最短为3天,平均
止血时间为5.3天。21例中,有浸润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合并支气管扩张等,
均经X线检查证实。按中医理论,肺结核属于“虚劳”范畴,为阴虚火动所致,治疗
上以降火清热凉血为主,十灰散具有上述效用,因而均获良好效果L3j。
  2.急性胃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  用十灰散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
血114例。分成三组治疗,第一组30例,用单纯西药治疗;第二组除按第一组西药治
疗外,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用左金丸、生白芍、川楝子、甘草、十灰散加减治疗;第
三组则主要以辨证辨病相结合方法。结果:大便隐血在7天内转阴者,第一组占
46.4%,第二组60.7%,第三组82.5%”j。
    3.眼前房出血  lO例外伤性前房继发性出血患者,口服十灰散加红花lOg,每日1
剂,用至前房出血完全吸收后停药,同时用1%阿托品眼膏点伤眼,1日工次。10例患
者用药3天之后继发出血开始减少,出血量为Ⅱ级者用药6天后出血完全吸收,出血量
为Ⅲ级者平均用药9天出血完全吸收。出院时9例伤眼视力恢复至1.0,10例患者眼压
均在正常范围内,治愈率100%L5j。
    [实验研究]
    一、药化研究
    现代临床运用的十灰丸是根据原方对药材进行科学炮制,按照一定工艺加工而成
的。通过对十灰丸中钙与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其钙含量很高,微量元素
含量也较高。认为十灰丸中钙含量可能与其止血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十灰丸中鞣质含量为3.305%,鞣质能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降低纤溶活性而促进凝
血。十灰丸止血成分除上述外,可能还与某些中药本身所含某些止血成分有关。如茜草
含茜草酸和茜草甙等,这些中药原有的止血成分在“炒炭存性”的炮制过程中都不同程
度地保存下来L6J。陈氏等对十灰散炮制原理研究,其止血实验结果与前人临床经验基
本一致,十灰散制炭后,鞣质及Ca元素等止血成分大量增加,与止血药理相吻合L”。
    从钙的生物学作用来看,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极重要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和蛋白
质凝固,具有收敛止血、止泻、消炎等作用,其含量的高低与止血作用关系密切。而其
他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与十灰散的止血作用是否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二、用法研究
    曾有人对本药炮制存性程度与疗效关系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先将每味药过筛分档,
使饮片大小均匀,按锅内温度、翻炒时间、通过烟色变化,感观鉴定和计算得率等指
标,制成四种存性程度的炭剂。工号炭:烟色由白转为黄色,感观为外黑内焦褐,得率
80%;Ⅱ号炭:烟色由白一黄一青色,感观为内外皆黑,得率60%;Ⅲ号炭:烟色白一黄一青
色一无色,感观为内外皆黑呈焦化,得率40%;IV号炭:烟色白一黄一青一无色,感观为灰
化,得率20%。用上述四种炭剂,分别给家兔灌服,检查凝血时间。结果发现,不同存性
程度的炭剂对凝血时间效果不同,工、Ⅱ和Ⅲ号炭剂均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工号作用最强,Ⅱ
号次之,Ⅲ号较差,Ⅳ号不明显。四种不同存性程度的炭剂,对家兔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兴
奋作用亦显著不同。工号和Ⅱ号炭剂可使子宫肌明显收缩,而Ⅲ和Ⅳ号作用不明显。上述
结果表明,工号炭存性最佳,效果最好,Ⅳ号炭存性最劣,效果最差。认为其原因可能是由
于高温,经物理及化学变化,使原具有的药理活性物质被破坏L8j。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