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南浔之古迹

 陈世万相 2015-12-30
专题:南浔之古迹
 
  广告语: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南浔古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东与江苏苏州吴江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2公里,是湖州市接轨上海的东大门。南浔古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公元1252年建镇后,取南林、浔溪首字,改称南浔。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成为江浙雄镇。
  水乡古镇的景色风韵依旧,镇北运河东西横延,镇中市河南北穿镇而过,河街相交桥梁通便,黛瓦粉墙绿柳拂水,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南浔古镇以其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淳朴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
  沿着古镇的百年老街道边散步,边欣赏人文景观,感觉心情特好。看得出来,为了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当地政府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比较有成效,镇上大批古民宅、民居、园林等古建筑得以保存和修缮。
  走在南浔古镇里,常常会看到“四象”这两个字,诸如“四象饭店”、“四象客栈”的标牌,人说小莲庄的主人刘镛是“南浔四象”之首,等等,好象“南浔四象”是指当地有头有脸的人,但为什么有“四象”这个称谓呢?原来南浔除了 “四象”外,还有“八牛”和“七十二金黄狗”。
  究其缘由,南浔地处太湖南岸,气候温和,河网密布,土质丰腴,特别适宜蚕桑,于是蚕丝业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支柱。在晚清同治和光绪年间,南浔逐渐形成一个因经营丝业而发家的富豪阶层,当地人以象、牛、狗三种动物形体的大小来对应他们财产的多寡,于是有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之说。一般认为“象”是指拥有财产百万两以上的富豪,“牛”为五十万至百万两者,三十万至五十万两者称为“狗”。而“南浔四象”为刘、张、庞、顾四家,刘家财产排在首位,因此是“四象”之首,也就是我们现在称做的首富。被称为“牛”的有邢、周、邱、陈、金、张、梅、蒋八家,至于“狗”就有七十二家了。无疑,“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就是南浔的财富排行榜。
  


象门街
  象门街位于古镇人瑞路以北、南西街以西,紧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和张石铭旧居景区,占地面积24059万平米,总建筑面积15863平米。为国内古镇首个庭园式建筑和主题旅游商业街。象门街建筑群的主入口处设有“南浔游客接待中心”,具备计调、导游、安全、医疗、休息等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各类需求。象门街内有完善的购物、休闲、娱乐、观赏等配套服务设施。精心布置了“古风河韵美食廊”、“新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街”、“大千美食广场”、“土色古香风情街”等特色街区。
  

小莲庄
  
  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后经刘家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建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小莲庄建筑、园林兼胜,由家庙、义庄和园林组成。园林分外园、内园,环绕着长廊曲桥、楼亭阁榭,可与苏州园林媲美。外园的主体是占地十亩的荷花池,池畔有“东升阁”(俗称小姐楼),中西合璧,美仑美奂。内园有一座用太湖石叠成的假山,仿唐朝诗人杜牧《山行》的诗意构筑。园内有名木异花,处处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碑刻长廊共45方碑刻,由《紫藤花馆藏帖》与《梅花仙馆藏真》两部分组成,上有清代二十几位名人之间往来投赠的诗文,非常巧合的是其中有一方半碑刻是乾隆年间宰相刘墉(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的原型)的书法真迹,上面还有乾隆皇帝御赐仙仿印章。


  

  东升阁是一幢充满法国风情的中西合璧建筑,因为早晨可在楼上看到旭日东升,所以叫“东升阁”。按照封建传统,一般大户人家女子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东升阁便是专供刘氏女眷观赏休闲的场所,故又称“小姐楼”。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之一,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门前立石狮一对,石狮造型为“严父慈母”,两狮相对朝南,半坐半立,形态生动。门厅对面为照壁,高6.62米,长11.96米,造型简洁,工艺精湛。照壁内两侧竖旗杆座一对,祭祖的时候,一边旗上写着国泰民安,一边旗上写着风调雨顺。
  
  刘家义庄,又名“桂花厅”,现为“叔蘋奖学金成就展览馆”。 南浔“四象”之一顾氏后人顾乾麟先生创办的“叔蘋奖学金”是中国历史最长、受奖学生最多、设置学校最广的“希望工程”。从1939年至1949年支助贫困学生有1100多个,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展馆内有1988年12月江泽民同志为“叔蘋奖学金”创办50周年之际的题词以及奖学金创办60多年来受奖学生的成就。
  
  东、西钓台,主人休闲垂钓之所。
  
  净香诗窟是接待文人雅士专门呤诗作对的地方,因两个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所以称“升斗厅” ,在建筑学上堪称海内孤本。它的外部建筑也很有特色,歇山顶,上塑八仙、蝙蝠倒挂等吉祥图案、人物造型。
  
  退修小榭,临莲池而建,形成独特的凹字形,突伸部分自成小厢,称耳房。后厅有暗廊,与两侧曲廊相连。退修,是指退而思之,休身养性的意思。
  
  西式门楼原本是小莲庄的正门,因为江南水乡主要靠水上交通,园前这条河道跟运河相通,当年船只可以直接从这边上河埠头靠岸,从正门进入小莲庄,“小莲庄”三个字由郑孝胥所题。
  
  百年野生紫藤树是小莲庄内少有的自然景观,在小莲庄建园前便一直生长与此,主人刘镛一直认为野生紫藤映照着紫气东来,是刘家大富大贵的象征,故令专人精心侍弄,现已成为小莲庄内一景。
  
  内园的主体是一座偌大的太湖石所叠砌而成的假山,东栽青松,西植红枫,山有三重崎岖小路,盘旋曲折,并有洞穴过穿,悬崖间架一桥,山巅筑亭。
  



嘉业藏书楼
 
  嘉业藏书楼由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清朝溥仪皇帝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最盛时有藏书60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
  
  这是一块奇特的太湖石,上刻的“啸石”二字是由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所题。石上有一小孔,如果吹得好的话,会发出虎啸般的声音,故而得名。
  
  诗萃室因里面放有一本书叫《国朝诗萃》而得名。这本诗集是由刘安澜与刘承干合编。正本是由刘安澜编的,副本是由刘承干所编。
  
  西式门楼,门楼上有“嘉业藏书楼”五个大字,是书法家刘廷琛所题。
  
  因为陈列了《史记》《前汉》《后汉》《三国志》四本书的雕刻版,故而被称为宋四史斋。雕刻版都是用红梨木作材料,所以保存到现在还相当完好。书室的中间是两块像山水画的天然大理石,上圆下方就是天圆地方的意思。
  
  书楼为中西合璧的围廊式走马楼,楼上楼下书库共52间,中间正方形的水泥天井,下面铺细沙,沙子上放置钵头架空地面,上浇水泥,能起到防潮防火的作用,天井内采光通风良好,利于晒书。
  
  正厅内悬挂宣统皇帝赐给刘承干的九龙金扁——钦若嘉业,嘉业是指美好的事业,对刘承干来说他的美好事业就藏书了。
  

张石铭旧宅
 
  张石铭旧宅系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玻璃雕堪称 “四绝”。
  
  轿厅是以前停轿子的地方。当时轿主人进去了,轿夫没地位,只能在两边的长凳上休息。
  正厅匾额“懿德堂”,是由晚清状元、通州张謇所题。张石铭对母亲十分孝敬,遵循古训“女子多德曰懿”,故而取名“懿德堂”。
  花厅是接待一般好友的地方。花厅落地长窗上的都是东阳木雕。花厅中央上挂有康有为题的“以适其志”匾额。下面的六块板屏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真迹,写的是“竹林七贤”刘伶酒德颂。边上的那口钟,已有100多年。为德国的西门子品牌,而且还比较准。钟的对面有屏风,用吉祥的话说,就是时时平安。
  内厅又称女厅,是桂太夫人(张石铭母亲)的居所,建筑很具特色,尤以“四雕”出名。
  芭蕉厅是黄杨木雕刻而成的,外面的绿颜色是用珍珠粉,翡翠粉加矿物质粉涂上去的,所以不容易掉色。百年下来,颜色还是这么好。芭蕉叶上的小孔以前嵌的是绿宝石,阳光一照,就像露珠一样,闪闪发光。
  西洋舞厅据说是江南的第一家私家舞厅,舞厅中间是乐队演奏的地方,四周为舞池,舞厅内有两根克林斯铁柱支撑。两边是壁炉,壁炉下的地砖是法国乡村油画地砖,是印象派画家画的法国乡村油画。
  舞厅的外观是一幢西洋楼,有点像教堂,融合西方各个时期的风格,上面的阳台是法国路易时期风格,下面是罗马柱,这些红砖,铁栏杆,百叶窗,玻璃全部是百年前从国外进口的。西洋楼门前的天井内有两棵广玉兰,已有100多年了,但叶子和树杆都不一样,一棵是雌的,一棵是雄的。
  后花园四周墙边上的碑刻都是张石铭收藏的珍品,有从东晋到清朝十多位书法家的手笔,包括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蒂、文征明、韩愈等等中国古代书法大家。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于1930年所建别墅。刘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进,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没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储书之所名“求恕斋”,南浔别墅称“求恕里”。 1920年刘承干建嘉业堂藏书楼,为了适应藏书楼管理的需要,扩建求恕里,作为他和家属回浔小住和藏书楼管理处的地方。求恕里属于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个结构是以门房、甬道、西洋门楼、卷门、庭院和独立的楼厅相结合。
  
  进门是一条长甬道,具有上海里弄的风格,在中间有一座西洋门楼,上面有“鹧溪小隐”四个字。在西洋门楼的上面有几个像金蟾的动物,据说这是刘家做生丝生意的商标。
  刘旭沧原名刘承东,中国近代著名摄影艺术家,曾担任上海摄影协会副主席,他是刘承干的九弟。在20世纪30年代,他已经成为上海屈指可数的摄影大师。刘旭沧的作品是以人体摄影、静物摄影、风景摄影为主。他的作品获英、法、美等25个国家54项大奖。
  别墅的主建筑就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堂楼。正门采用的是石库门式墙门,进门是砖雕门楼,上面是“光辉贻后”是主人希望后人能继承祖业,发扬光辉。楼下是客厅,里面有吴昌硕题的“爽挹近辉”几个大字。中堂是一幅李白的对酒当歌图,还有赵之谦的对联“猛志逸四海,奇麟迈五龙”。
  

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刘镛第三子悌青所建。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为主体,大宅高敞恢弘,融入西欧罗马式风格。洋楼下还沉埋过一场不可忘怀的历史悲剧----清初第一文字狱“ 庄氏史案”。
  
  崇德堂遗址:崇德堂一进、二进1937年被日军烧毁。
  清醒书屋乃是主人自取“退而思过”的意思,是主人家读书的场所。
  达礼堂供桌上放着糕、粽、团子、圆子,意为高中团圆,必定高中的意思。还放着全鸡,意为“十全十美”。猪头(猪尾放在猪嘴之中)意为有头有尾的意思。猪头上插的三根葱意为聪明绝顶的意思。当时尊重封建社会的礼仪礼教,民间传统有拜利市的习俗,每适年初五接财神的便是如此场面。
  红砖洋房屋内是西式的石膏吊顶,两旁还有的西式壁炉。两个壁炉的中间有两扇移门,下装有滑轮,前后可以移动,两扇门拉开使得整个厅堂比较宽敞,关上就变成三个包厢。整个厅堂富有浓郁的民国风情,融入了西式建筑,形成了一厅两式。脚下的地砖是百年前的马赛克地砖,五颜六色的,都是一小块一小块拼上去的,至今还保存很完整。落地长窗上镶嵌七彩玻璃,充满欧式风情,为巴洛克风格,红砖、铁栏杆、百叶窗、罗马石柱。


广惠宫  
  


  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56年—1068年),是历史悠久的道教福地。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占广惠宫为行宫,故又名张王庙。宫内既供黄大仙,又奉观世音。每逢农历初一月半,香客摩肩接踵,祈福还愿络绎不绝。内有天坛、慈航殿、龟池。


  


  
湖笔人家
  “湖笔人家”是由“湖州市著名商标”“中国十大名笔”称号的湖州练市金塔湖笔厂直接开设,集湖笔文化、湖笔制作现场展示、湖笔销售等于一体,具有浓厚的南浔人文特色。展示的湖笔主要有“明清时代各种湖笔、历代书画家选用笔、共和国将军选用笔、日本笔等外国友人选用笔、国家领导人选用笔、团体及个人书画用品和礼品笔。


南浔史馆  
  南浔是一个以蚕丝为主的商业集镇。曾经在晚清时期以蚕丝为主的丝商群体——号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小金狗”,其经营丝业者众多。于是以1926年南浔商会会长梅屐中等人发起,成立南浔商会,即现在的南浔史馆。它是一个三进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占地950平方米,当时耗银3万多两。解放以后一直是南浔政府的所在地,1998年10月镇政府搬迁,作为南浔史馆,现在已成为宣传南浔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整个南浔史馆分为“辑里丝展厅”、“四象,八牛”图片展、“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展示厅”和“江南丝竹馆”四部分组成。
  
  辑里丝展厅展示的是南浔人自以为傲的辑里湖丝文化,馆中陈列了各种关于丝的模型,其中有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的金奖、钱山漾遗址的老照片、老式丝车等等。一组生动的泥偶从采桑、养蚕、缫丝、交易、获奖,将一百多年前南浔辑里丝的繁荣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四象八牛”图片展走廊展示了南浔一群最杰出的商人,他们由丝发家,最后深深的影响了整个华东地区乃至中国,无论是经济、文化、艺术、政治,这一时期到处可以见到活跃着的南浔商人。
  江南丝竹馆分为丝竹表演馆与乐器陈列馆。丝竹表演馆中有来自湖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的艺术表演学生为我们演奏动人的江南丝竹音乐。沏一杯清茶,静坐在廊屋之中,让那清澈的乐声穿过我们的脑海,向我们描绘一幅奇妙的水乡蕴色。乐器展览馆中展示的各式江南丝竹音乐乐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唯一存世的最古老的琵琶“唐传正仓院五弦琵琶(仿品)”。
  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展示厅展览了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在内的一大批中国当代知名书法名家对南浔的感情,他们用名扬宇内的文房之首“湖笔”绘画出了一幅另类的南浔风情。


百船舫  
  江南水乡舟船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具有深层次、高品位的历史文化底蕴。南浔百船舫(展馆)按历史所记载,精心设计构建而成,以江南水箱的舟船为主,精心制作出中国传统六大类船型,阐释了中国船文化的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百船舫(展馆)本着立新意、知识广、有特点的原则,采用实物、模型、油画等手法把水乡风情展现在人们眼前,并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集参观、收藏、参与体验为一体的古船文化馆。
  

文园
  南浔文园位于南浔风景名胜区,四周有河流,中间有湖泊,北面靠近江南水乡一条街,又与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等名胜靠近,周围环境优雅,风景优美。文园占地近六十亩,其中湖面二十亩,是一座集江南园林与古代建筑兼休闲作用于一体的现代园林,占地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展厅面积两千多平方米。
  文园整体建筑分南北两部分,由天桥相连,内部建有“三馆一庄”。
  北园以湖心文昌阁为中心,张爱平将军题字的红军长工征追踪馆、吴邦国题字的吴寿谷艺术馆、黄苗子先生题字的徐迟纪念馆、以展示六十位英才乡贤的南浔名人和长廊。园中还有再现近代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和民俗风貌的农家乐园、有儿童乐园、大型树桩盆景园、名人诗廊的多个景点。
  



  
张静江故居
  故居位于湖州市南浔古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张静江祖父张颂贤,是南浔“四象”之一,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所建。
  
  正厅是尊德堂,堂上悬挂的是清末状元、通州张謇题写的“尊德堂”堂匾。两侧是孙中山先生写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对联,落款是静江二兄雅属。中堂的“岁寒四友”是一幅手指画,是张静江办第一届西博会时上海美院的院长谢公展用手指所画增予张静江的,两边的抱柱上的“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是翁同龢所书。
  尊德堂的大门简朴无华,没有任何的修饰,只在门额上刻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几个大字:“张静江故居”。黑色的大字镶嵌在花岗岩的条石上,很是醒目,但是题辞的下面并没有落款,一般前来参观的观众并不知道这是陈立夫的亲笔。
  
  二厅是张静江家族的生活资料及照片展览室,里面展览了张家的合影及张静江和夫人与女儿等亲友们的照片,还有众多的张氏家族生活文字资料。张静江少年、青年时代在此生活居住,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座北朝南,系清代三进五间式古建筑。厅内有几幅书法,是张静江题写,其中有幅“铁肩担道义,棘手做文章”是送给陈立夫的。此字幅真迹现在陈立夫台北的私人客厅里面。厅内有张红木床,又称“太子床”,主要是午休喝茶用的。大厅总面积达六百多平方米。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封火墙高于屋顶,坡面屋顶复盖小青瓦,屋檐口加盖滴水瓦。
  
  三厅是张静江政治生涯资料及照片展览室,里面陈列了张静江与孙中山先生的合影、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女士赠送张静江先生的合影及大量的国民党重要人士赠送张静江的照片和国民党内重要会议的合影,此外还有大量的历史政治文献。
  故居二厅、三厅辟为陈列室,再前面的一厅在战争中被毁了。新辟的陈列室是1994年在南京“第二博物馆”的支持下设立的。现展出的这一大批真品、真迹都是由南京“第二博物馆”所提供的。
  故居还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德颂》板屏六块,系用银杏木锈刻,是国内珍贵的文物,两边的二句诗句为清书法家赵子廉所写。
  厅堂两座门雕,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全部用方砖雕刻而成,值得细细品赏。门楣上分别为“有容乃大”和“世守西铭”。“有容乃大”出自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的诗句。另一“世守西铭”四字,源于宋朝张载弃官后授徒有“东铭西铭”的典故。上述八字均是南浔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周梦坡所书(又名周庆云,南浔“八牛”之一。)
  
  张静江和张石铭都是南浔巨富张颂贤的孙子。张静江1877年生于南浔,1902年被荐为一级参赞,25岁时随法国公使孙宝琦出国,赴欧途中结识孙中山,走上国民革命的道路。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革命活动经费。曾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孙中山病逝后,又扶持蒋介石,曾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北伐革命后,出任浙江政府主席。1930年与蒋介石矛盾激化,辞去浙江省主席职务,出国治病,定居纽约,1950年在美逝世,终年74岁。
  张静江祖籍安徽休宁(今徽州),曾祖张维岳于康熙末年定居南浔。以经营蚕丝业和盐业起家。1843年上海辟为通商口岸后,张家在上海开设的“恒和丝行”经营“辑里丝”直接出口对外贸易。1862年又专营盐务,遂成巨富,为南浔富豪“四象”之一光绪中期在镇东建此大住宅群落。故本地人又称张家为“张恒和”。
  张静江故居系其父张宝善于清光绪24年(1898)年而建,为典型的江南豪宅风格。张静江是二十世纪初江浙财团四大亨之一、国民党元老,曾为辛亥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孙中山称他为中华第一奇人,并题“丹心侠骨”相赠。
  

百间楼
  百间楼位镇东北侧,沿老运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保姆仆人居家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河西岸在40年代遭日本军队飞机轰炸,损毁严重,虽经修整,但已失昔日风采)。
  百间楼河道原是运河,通湖州和乌镇、苏州、南浔的物资均从这条河迸出。元未筑城墙,成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为货钱、店铺,沿岸筑成整齐的条石驳岸,岸边河马林立,以便船只停靠、装御贷物。沿河是长街,沿街房屋太多为前店后宅。大户人家住宅均为三至四避,一般人家为一个天井的两进屋。整条百阁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白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
  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有门面百五十四,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古桥


  南浔古镇,河流纵横,密如蛛网,池荡星罗棋布,历来就是“无桥路难行”,民间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桥”之谚。众多各具风姿的石桥、木桥,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据清道光、同治和民国三本史志记载,南浔镇分别有74座、107座、195座大小桥梁;《南浔新志》记载,镇区有石桥、木桥77座。
  众多的桥梁不仅沟通了镇乡和附近市镇的交通,而且具有珍贵的建筑艺术价值。现属湖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有通津、洪济、广惠、万奎、万古、垂虹、望月等八座。其中至今被称为南浔三古石桥的是: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1989年3月,三古石桥被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津桥:通济桥位于东大街古运河上,是过去南浔镇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当时通津桥头丝行盛行。该桥建于宋代(年代失考),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28米,宽4米,跨度1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为南浔众桥之首。
  
  洪济桥:洪济桥座落于南浔镇东栅,雄跨运河俗称新桥。桥南境在下塘东街,北堍在下塘东街。建造年代不详,但至迟建于明代,明代万历(1573—1620)《湖州府志》已有记载。清朝嘉庆16年(1805)重建。1937年11月15日,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进攻湖州,曾炸毁桥面,后经修复。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手;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广惠桥:位于在广惠宫前,为单孔石拱桥,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广惠桥前有一对精工雕刻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原来并非是广惠宫(张王庙)之钩,因中国庙宇山门口一般是不放石剪子的,何况张王庙即广惠宫,系道教,只有鹿,更没有狮子守门的例子。清同治4年(1865),南浔即有仿上海设立丝公所,为南浔最大的丝行业组织。光绪28年(1902),购地建造丝业会馆,就在此桥东侧,规模宏大,费银八万余元。为扩大气派,于是造石狮子镇大门,并请青团石工设计凿制。狮子分雌雄两座,雄狮子怀中有一幼狮,稚态可掬,栩栩如生;雄狮子中有一缕空绣球。这对石狮子宛如浮雕富有立体感,特别是狮口中皆有一石珠可转动,但不能取出。据南浔丝业界老人说,青团老石工集祖孙三代化三年时间完成,也是老石工最后的杰作。但是这对石狮子雕成以后,南浔己光复。因此只好改变了丝业会馆的大门设计,把石狮子移放在张玉庙前保存至今,是一件具有文物保管价值的艺术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