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善(浙江·嘉兴3)

 陈世万相 2015-12-30
嘉善
  
  与平湖交界的有嘉善及秀州区。如果我少年时代对平湖还有一点印象外(主要是平湖人种西瓜到处掏鸡屎),对嘉善几乎是一片无知。及至参加工作以后,有了一些往来,知道嘉善水面很大(汾湖),有善酿,有很多名人,历史上多出文人,现代有为官者皆在上海;等等,后来古镇西塘的声誉日隆。

(人问嘉善如何?有言为证:地嘉人善。再问嘉善如何?有诗为证:百里郊原似掌平,竹枝唱出尽吴声;走遍绿野停舟晚,灯火渔火相映明。具有六千年农耕文化的嘉善,为驰名中外的渔米之乡。它以特有的水乡、古镇和田园风光而闻名遐迩。地处沪、江、浙三地交界,是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后院,又是浙江东部门户重地。)
  
一、概况
  嘉善,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第一站,总面积506.6平方公里,辖11镇,至2007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约70万(本地户籍人口38万,外来常住人口32万)。境内水网交织,物产丰饶。民风淳朴,六千年前已有先人在此生息,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扬天下。境域轮廓呈田字形,东邻上海市青浦、金山两区,南连平湖市、嘉兴市南湖区,西接嘉兴市秀洲区,北靠江苏省吴江市和上海市青浦区。境内东西流向的有太河泾港、大寨河、圩水港、贺汇港、斜塘,南北向的芦墟塘等河流流经镇域,是西水东泻的主要泄洪通道。汾湖,系湖州至上海的“湖申乙线”航道。
  
二、历史
  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又以《论语》“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故曰嘉善。
  嘉善县历史悠久,从境内大往圩、独圩、张安村等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实,早在 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沼泽开田,种植水稻和饲养牲畜。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抚、大理寺卿胡概巡视江南后,以地广赋繁奏请划增县,翌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分嘉兴县东北境之迁善、永安、奉贤三个完整乡和胥山、思贤、麟瑞三乡之部分置嘉善县,定治魏塘,隶嘉兴府。“因旧有迁善六乡俗尚敦庞,少犯宪辟,故曰嘉善”。清循明制,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曾在境内建立地方政权。
  民国元年(1912)废府,嘉善属钱塘道。16年道废,直属省辖。21年全省设12个县政督察区,嘉善属第二县政督察区,次年仍改称第二区。26年11月被日军侵占。28年成立浙西行署,次年改为第十区,嘉善隶属浙西行署第十行政督察区。37年4月,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1949年5月11日嘉善解放,隶属浙江省第一专员公署,11月改属嘉兴专署。1958年11月21日嘉善县建制撤销,并入嘉兴县。1961年4月9日恢复县置。1983年8月,实行市辖县制,嘉善县隶属嘉兴市。
  
三、名人
  吴镇:(1280~1354)元代杰出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沙弥、梅花和尚等。魏塘人。与黄公望、王蒙、倪瓒齐名,并称“元四家”。

  姚绶:(1423~1495),明代画家,字公绶,号丹丘生,又号谷庵子,嘉善人。进士出身,曾任监察御史。工诗文,善书画。长山水、竹石,宗法元人,受吴镇影响较深。他与杜琼、刘珏、谢缙等明代早期文人画家,为明代中期吴门派的勃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凌云:凌云将军,1936年(15岁)参加上海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任职至中国军事博物馆政委、党委书记,是著名的将军画家。

  张成与杨茂:雕漆历史上的非凡巨匠,《嘉兴府志》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陶宗仪《南村缀耕录》中记载“杨茂善戗金戗银法,凡器用诸物,先用黑漆为底,以针刻山水、树石、花竹、翎毛亭台、人物……完整毕肖。”杨茂的传世作品中,在大陆仅见的有观瀑图八方形剔红盘两件和花卉纹剔红尊,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成雕工浑厚、圆润,其留存的作品稍多有栀子纹剔红盘、曳杖观瀑布剔红盒、云纹剔犀盒等传世。杨茂、张成的漆器作品不仅在中国极富盛名,还传到了国外。尤其是日本,据《日本国志》记载,雕漆技术很早就传入日本,被称为“堆朱”。由于当时日本人特别推崇西塘的剔红漆器,所以分别取杨茂、张成的姓和名,把雕漆工匠称为“堆朱杨成”。
  周鼎:(1401~1487)字伯器,号桐村。正统中授沐阳典史。年近九十,修杭州志,灯下书蝇头字,界画乌阑,信手舆目,不折纸为范,毫发不爽。其书结法亦潇洒。卒年八十七。《三吴楷法跋、列朝诗集》。
  陈舜俞:(公元?年~1074)字令举生年不详,卒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博学强记。举庆历六年进士;又举制科第一。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青苗法行,舜俞不奉令,上疏自劾。责监南康军盐酒税,卒。舜俞始尝弃官居秀州之白牛村,自号白牛居士。已而复出,遂贬死。当时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深致悲感。苏轼更为文哭之。舜俞著有都官集三十卷,《文献通考》及卢山记,《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陆贽:(754~805)唐代文臣。字敬舆。大历八年(773)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四川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
  钱士升:(1575~1652)字抑之,号御冷,晚号塞庵,明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即状元),授翰林修撰,魏大中、赵南星被难,并为营护。崇桢中累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庄烈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士升因撰简虚平四箴以献,大指讥切时政,以此失帝意,引罪乞休。有“周星揆”、“南宋书”、“明表忠记”、“逊国遗书”。
  支大纶:(约公元1589年前后在世)字华平,嘉善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十七年前后在世。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进士。由南昌府教授擢泉州府推官。谪江西布政使理问。终于奉新县知县。大纶著有《支子余集》五十二卷,《穆两朝编年史》六卷,《四库总目》及《华萃词》,并行于世。
  袁黄:袁了凡(生卒年未详),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嘉善魏塘镇人。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辟书院,令高材生从袁受经学。万历五年(1577)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试官而落第。后更名黄。十四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袁黄著述有《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考》、《评注八代文宗》、《春秋义例》、《论语笺疏》、《袁氏易传》、《史记定本》、《袁氏政书》、《两行斋集》、《宝坻劝农书》、《袁了凡家训》、《袁了凡纲鉴》、《群书备考》、《石经大学解》、《历法新书》、《中庸疏意》等。
  魏大中:(1575~1625),字孔时,号廓园,嘉善迁北区(今嘉善大舜乡)南早滨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工、礼、户、吏各科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天启元年(1621)疏奏杨镐等罪“宜置重辟”;上两疏劾大学士沈漼,语侵魏忠贤和客氏。及议“红丸案”,力请诛方从哲、崔文升、李可灼,并追论郑国泰陷害东宫太子罪。杨涟疏劾魏忠贤,大中亦上《击逆珰疏》;大学士魏广微与魏忠贤表里为奸,魏大中屡次参劾。持议峻切,邪党侧目,奸人谗嫉。天启四年(1624),魏广微指使亲信陈九畴弹劾魏大中,遂被贬三级外放。后于十月南返故里,未及半载,阉党又矫旨逮捕汪文言,刑逼汪文言诬陷魏大中受杨镐等人贿金3000两。天启五年四月二十四日,魏大中蒙冤被逮,数千士民一路号泣追随,大中与士民从容告别。舟过锡山,业师高攀龙来别,叮咛当不辱臣节。六月入北镇抚司监,惨遭酷刑,自知难免一死,留《临危遗书》,嘱家人安贫、勤读、积德、患难相守。七月二十六日,与杨涟、左光斗同死于狱中。著有《藏密斋集》。
  魏学伊:(约1606~1625),魏大中之子。有《茅檐集》八卷,《四库》存录。其中《刻舟记》一篇,介绍微雕,语言简洁凝炼,记述生动明白,历来为中学语文课本选作教材。
  方泽:(约公元167年前后在世)俗姓不详,字云望,号冬溪。嘉善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世宗嘉靖末前后在世。居秀水精岩寺,戒学俱高,尤工吟咏。方泽诗文,有《冬溪集》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魏塘“三曹”:曹尔堪(祖父)和曹庭枢、曹庭栋昆仲。曹尔堪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他与宋琬、沈荃、施闰章、王士禄、王士、汪琬、程可则并称为“海内八大家”或“清八大诗家”。一生留下大量诗作。据史料称,他还曾受诏与同时代的大收藏家吴伟业同注唐诗,并传于世。曹庭枢,字古谦,号六芗,雍正癸卯副贡。乾隆丙辰荐举博学鸿词。有《谦斋诗稿》。曹庭栋,字楷人,号慈山居士生活于清代公元1698~?年间,享年90多岁。曹氏著述颇丰,自成一家,所著《易准》、《孝经通释》等6本宏作多采入四库全书。养生专著有《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五卷,自言其养生之道,浅近易行。除主张和情志、养心神、慎起居、适寒暖外,对节饮食、调脾胃尤加重视。
  丁嗣徵:(约公元1681年前后在)字集虚,号雪庵。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前后在世。性嗜古,喜藏书,又颇耽心禅悦。工诗,风格在宋、元之间,时有清逸之致。尝自编其集为十卷,与巨砚同扃笥中,为盗者误持去。购之不获,乃掇拾残剩,重辑为雪庵诗存二卷,《四库总目》始行于世。
  钱以垲:(1664~1732),字阆行,号蔗山,嘉善人。康熙戊辰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谥恭恪,有《研云堂诗》。
  柯煜:(公元1666~1736)字南陔,号实庵。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一岁。糯染家学,见闻殚洽。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进士,以磨勘名黜。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复成进士。官宜都知县,改衢州府教授。大学士王顼龄尝以山林绩学荐,引见,充明史纂修官。乾隆元年,方苞荐应“博学鸿词”。时煜巳病,闻之叹道:“方君此举,使海内穷士闻之,一呜咽耳”!旋卒。煜尝受业于朱彝尊,工诗词骈体;诗兼钱谦益、汪琬两家之长。著有石庵樵唱七卷,与月中箫谱词,(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蔡以升:字委实,号兰圃。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四、旅游
1、首推西塘(另做专题)
  西塘,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清单。
  西塘早在唐开元年间,西塘就有了村落,宋时聚成村里,元末统称斜塘,明代建成市镇。老镇区内至今保存完好的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群,规模之大和保存之完好是江南少有的。古老的江南水乡风貌形成了西塘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街衢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内有27座石桥、122条古弄和千余米长的廊棚,拥有西园、种福堂、石皮弄、根雕馆、纽扣博物馆、圣堂、七老爷庙、倪天增祖居等景点近20处。西塘已成为中国影视拍摄基地之一。
  
2、汾湖
  位于浙江省嘉善县陶庄镇于江苏省吴江市交界处,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9700亩,古称分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分界湖。宋元时期,汾湖已成为江南有名的风景胜地。元代的大画家吴镇、盛懋等曾来过汾湖,湖边的青青芦苇,水村茅屋,清风悠然的自然风光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分湖水村图》是国宝级文物。元代大文豪杨维桢曾留下《游分湖记》,从游记中后人可以领略七百年前的汾湖风光。
  吴越相争时,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汾湖操练水军,从历史上看,这里是两国边界相争敏感之地。秦统一中国后,分湖自然不再是分界之湖了,但因它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特殊,许多文人墨客对它情有独钟,并成为了观赏湖泊。宋元时期,汾湖已成为江南有名的风景胜地了,许多文豪大家纷纷来到这里。元代的大画家吴镇、盛樊等都画过许多渔村、渔隐、渔父图,他们都来过汾湖,湖边的青青芦苇,水村茅屋,清风悠然的自然风光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多有反映。著名的书法家赵孟甫曾作过的《分湖水村图》成为国宝级文物。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吴镇,他是中国画从宫庭走向民间转折点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渔父图》是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作,在图中题词中写道:“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汾湖的四腮鲈当然非常有名,它的美味要比如云的浮名高多了。元代会稽大文豪扬维桢在元至正九年三月偕友邀游汾湖,曾留下《游分湖记》,从游记中后人可以从中领略七百年前的汾湖风光。
  明、清时期的汾湖在它的四周已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周围方圆上百公里农村流行的田歌,可以说是汾湖文化的独特风韵。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冯梦龙,在太湖流域收集的大量民歌中有三百多首民歌是在汾湖一带的市镇和农村采集的。到了清代后期,这些俚歌俗曲经文人加工后又返传到汾湖一带,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水乡民间文化。有人说毛泽东也知道汾湖,这也确实不错。他对汾湖的了解是从柳亚子先生呈给他的诗中得知的。柳亚子先生是汾湖北岸人,是著名的民主人士和爱国诗人,在1920年12月,柳亚子、陈巢南和其他几位南社成员,泛舟汾湖,想重辑《分湖全志》,因工程巨大终未成愿,抱憾终身。但也留下了又一篇《游分湖记》。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柳亚子先生思念故乡,在北京写下了《感事呈毛主席》诗首,里边有一句“分湖便是子陵滩”,意思为思家心切,在北京不习惯,还不如与严子陵一样回到自己的老家汾湖去。毛泽东回了一首诗劝他留在北京共事。毛泽东与柳亚子唱和的诗坛佳话,更使汾湖增色添辉,名扬天下。
  正是由于历代贤达的的不断雕琢,汾湖这块江南水乡的风光之地熠熠生辉。特别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政府更加重视了汾湖风景区的保护和开发。1994年,国家投入巨资,建造了长3公里,高5.5米,宽36米的穿湖“柳堤”,并植树绿化,成为了汾湖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汾湖南岸修堤绿化,建造旅游设施,改善旅游环境正在加快实施。今日汾湖风光秀丽,内涵博大精深,似一个江南村姑娇美的容貌吸引着中外游人,使到过汾湖的人都会对她眷恋至深。
  “浙水吴山入画无,诗人今古属分湖。”吴根越角之地的汾湖秀美风光使历代文人墨客陶醉。上海著名文史掌故作家郑逸梅在《南社丛谈》中赞美曰:“俯临汾湖,仲秋尽染,芦苇萧瑟,烟水苍茫,几叠远岑,隐约如画。”汾湖在夕阳映衬下,站在湖南岸向西远眺,太湖边上的座座群山隐隐叠叠地收入眼帘,湖光山色似一幅淡雅的中国山水画。湖四周著名的古景观有:“蒲滩鸳浴”、“平湖书院”、“胥滩古渡”、“朱桥牧笛”、“汾埂渔舟”、“巡楼更韵”、“泗洲晓钟”、“汾泽龙潭”。新开辟的水上景观主要有:“汾湖柳堤”、“蒲滩休闲”、“船闸风光”、“观音拜佛”、“百舸争流”等。水上景观,各大名湖都有千秋,而汾湖的水上观景却能使游人留恋忘返,做到水中行,水中游,水中动,水中观。真是“汾湖归来夜何许?明月近挂青螺峰。”。
  汾湖柳堤位于南汾湖一侧,长6里,宽36米,高5.5米(标准水位)。堤中净宽7米的柏油路相接东西两头。蓝天白云、水光潋滟,这条长堤宛如一条锦带平展在悠悠碧水之中,把汾湖间隔成里外两个。从高空向下俯视,里汾湖象一张弓,南岸似弓架,长堤是弓弦,相似吴越相争之地的战场阵势,相传春秋时期,古人曾用乱石块在汾湖中筑成一条东西向的石埂,把浩瀚水域一分为二,石埂的筑成既能挡风拦浪,又便于船只安全行驶。石埂在千年的岁月流逝中逐渐消失,如今(1994年)国家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为配套治理太湖,投入巨资,经三年机浚填筑而成。行走在汾湖柳堤上,能观赏内、外二个汾湖的秀美风光。春日,桃红柳绿,百花争艳;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之时,碧波荡漾,蟹肥稻香;三九寒冬,玉树琼花,银装素裹。
  蒲滩漂浮在汾湖水中西侧的一个湖中洲。古时是汾湖八景之一的“蒲滩鸳浴”景点。绿树环岛,鸟语花香,渔户晒网休闲所在。相传当时岛上住着二户渔民。一对青梅竹马的年轻人结为奏晋之好,后被一帮歹徒强抢姑娘,小伙子拼命相救遭身亡,姑娘也自尽而亡。忠诚的爱情谱写了感人的故事。后来,每当傍晚清风徐徐,明月斜挂之时,总见一对情侣携手漫步在岛上和水中。年轻人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给这个湖中洲增添了传奇的色彩。多少年过去了,每当人们来到洲上,总是感叹不已。如今,蒲滩上已成为汾湖旅游开发区的游人烧烤、垂钓、休闲地。来到洲上总使人感觉到什么叫“心旷神怡”。“采采莲歌荡小舟,前溪已下采菱缸。桨划蒲叶墩边去,惊起鸳鸯习一双。”
  船闸风光太蒲河浙江段水利工程--陶庄枢纽1997年10月建造。位于汾湖东南侧。巍巍矗立的水利工程枢纽,宏伟壮观。枢纽由两孔各净宽12米的上下闸,闸室106米,可供300吨级船泊通航的船闸组成。节制闸及船闸上闸首、闸前建成9孔汽-10公路桥,桥宽7米,长106.2米。陶庄枢纽可排泄杭嘉湖洪涝水量34亿立方米,是如今杭嘉湖北部2000平方公里面积的洪水排入太蒲河的河道之一。陶庄镇水利船闸枢纽工程,还配套精心规划了水利成就展览馆,图文并茂,供游人了解古今浙江平原水乡水利历史,治水大业、功绩成就的水文化故事。走进陶庄枢纽,既能使人休闲益知,又受爱国主义教育。
  观音拜佛位于汾湖东南侧的观音兜(墩)。“观音兜内拜观音,万佛桥边万佛临。妾为郎君深万福,郎须对妾起婆心。”一首“柳溪竹技词”写出了观音兜景点的意境。古时,历代青春少妇为求得一子半女都到观音菩萨处香拜,汾湖一带的善男善女都说汾湖里的观音兜观音庙的菩萨灵,当时有文人描写汾湖一带的拜佛情景是:“赤着双跌笑口开,元端箫履前堆,青春少妇指香拜,默祝观音送子来。”所以到观音兜拜观音是一种时兴。如今,为了汾湖旅游开发,观音兜也专门作为水上游的一个景点,内有观音庙和一些配套的休闲场所。茶楼能小憩品茗,午后能观江南丝竹,民俗歌舞表演。
  百舸争流汾湖划船训练基地,是融健身、玩水、赏景、探险于一体的体育休闲场所,位于汾湖东南侧。2000米8赛道的水上划船比赛场地是浙江省内乃至华东地区唯一最好的比赛地。在2001年6月,在内汾湖成功地举办了“嘉善县首届踏白船、抢荷花比赛”,7月又成功地举行了嘉兴市中小学生划船比赛。二次水上体育竞赛吸引了上万人观赏。游人来到汾湖,可目睹这水上划船训练比赛的场景,也可亲自下船实习,增加童趣,使休闲、观光、运动于一体。
  
3、吴镇纪念馆
  位于嘉善县魏塘镇,占地面积2987平方米,建筑面积1658平方米,是江南著名的文化旅游地,主要古迹和景点有:梅花庵、吴镇墓、梅花亭、八竹碑、草书心经碑以及吴镇陈列室等。吴镇的作品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纪元,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吴镇纪念馆于2000年8月建成,仿明清风格的建筑与梅花庵、吴镇墓古迹相协调。馆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梅香竹修、鸟鸣鱼跃,古迹与新景相交融,是江南著名的文化旅游圣地。馆内主要古迹和景点有:梅花房、吴镇墓、梅花亭、八竹碑、草书心经碑、梅花泉、洗砚池、仁本堂墨刻碑、古石碑、渔父图碑廊、竹谱碑廊以及吴镇陈列室、吴镇雕塑像、彩笔轩、寒碧亭、扇亭、林泉居、滴水假山、石桥小景等。1981年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重新公布吴镇墓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公布,吴镇纪念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沙弥等,嘉善魏塘人,是我国元代四大画家之一。吴镇十八九岁开始学画,山水得董源、巨然之法而又独出机柠,题材多为渔父、墨竹等。每作画均题诗文其上,时人称为诗书画“三绝”。吴镇主要传世作品有《双桧平远图轴》、《渔父图轴》、《渔父图卷》、《嘉禾八景图卷》、《松泉图轴》、《墨竹谱册》、《草书心经卷》等。在中国绘画史上,吴镇以终生隐居,擅画隐逸题材著称。在文人画鼎盛的元代,吴镇的作品独具风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吴镇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梅花庵是吴镇墓的附属性建筑。据记载,梅花庵最早由道者徐氏重建于明万历戊子、巳丑间(1588—1589)。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县令谢应样在吴镇墓周加石,并于次年立碑。明祟祯间由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士升(嘉善人)捐俸筑室、亭、僧舍,明书画家董其昌题额“梅花庵”。以后历代均有修茸,最近一次修建于1990年。梅花庵内有吴镇墓,墓前正南方有梅花亭,亭西有洗砚池,墓东南侧有梅花泉、八竹碑廊,西侧为草书心经碑廊,东侧为前殿、后殿,北侧为僧舍。
  吴镇墓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善县志》载:“元至正甲午(1354),年七十五,将 ,命置短碣冢上,曰:‘梅花和尚之塔”’。碑文系吴镇自书。右曰“生于至元十七年庚辰七月十六日子时”,左曰:“ 于至正十四年甲午九月十五日子时”。吴镇过世后,此碑立于墓前。明时,上半段残。一九八0年将残碑移至吴镇陈列室内。吴镇墓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修,其时用条石砌筑,墓基八边形,墓壁园形。民国及解放后稍加修茸。今墓前保留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嘉善知县谢应祥篆书“此画隐吴仲圭高士之墓”石碑,上款“豫章谢应祥题”,下款“万历戊申岁立”。
  八竹碑:吴镇画竹,刻石八方,世称“八竹碑”。始由明书画鉴赏家嘉兴李日华于崇祯二年(1629)将家藏吴镇画竹八幅,勒石置梅花庵中。清初被宦游者携去。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嘉善人钱黯据原拓本重刻。吴镇一生喜爱梅、竹,晚年以画竹为主。“八竹碑”中《仿东坡风竹图》作于元至正十年(1350),时吴镇71岁,原作今藏美国佛瑞尔美术馆。
  草书《心经》碑:《心经》是佛教经名。草书《心经》是迄今所见吴镇唯一一幅单独的书法作品,作于元后至元六年(1340)。原作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碑由清吏部左侍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钱樾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勒石置梅花庵中。清刘墉(石庵)、皇(乾隆)十一子永 、钱泳(江苏无锡人)、钱樾题跋。
    
4、大云生态旅游区
  位于“中国鲜切花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嘉善县大云镇,由十里水乡生态河道、碧云花园、拳王休闲农庄、森林亚洲等组成,总面积7.73平方公里。“十里水乡”生态游线全长7公里、占地14万平方米,两岸绿荫环河,水中白鹅戏水,驾乘小舟,微风吹拂,游客如穿梭于绿色的原始丛林之中,形成了“绿带成荫闻鸟鸣,清波荡漾满舟情,轻风拂柳为垂钓,信步河边皆是景”的原始乡野风貌。加上温泉资源,使大云生态旅游区成为集生态观光、水乡休闲、温泉度假于一体的江南梦水乡、上海后花园。
  大云镇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嘉善县南部,沪杭高速公路大云出口处,东邻上海市68公里,距杭州95公里。《中国城镇浙江卷》记载:大云镇故名蓉溪,又名净众。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建造大云寺,当时由居民李德荣舍宅为寺,前有净道街,左有施相公庙,街面有摊铺,以大云寺正南香火桥为中心,人潮如流,街面繁荣,方圆数百里百姓纷纷前来烧香拜佛,香火盛旺。元朝末年(1279-1368)发生兵乱,寺院、居民房屋烧为灰尘,而庙独存无损,老百姓以为神,所以每年中秋前后烧香求神者甚众。明嘉靖年间,云谷禅师重建,规模宏大。清乾隆年间,居民张宸、御僧穆如相继募修,咸丰时,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寺被损坏,后经主持和尚加以修理后,香火不断,旺盛如故。大云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周环河,有头山门、四大金刚殿、大雄宝殿,占地面积15.37亩,寺内古树参天,每年农历3月初九、十、十一施王殿庙会规模庞大,又比杭州灵隐寺早建100多年,故有“先有大云寺,后有灵隐寺”的说法。遗憾的是我国解放后因破除迷信,大云寺相继在1953年、1974年被拆除。
  明朝邑人曹庭栋曾有:“年年八月寺门开,游女村村约伴来,夜鼓冬冬宣日暮,像身花播满头归。”的诗词,从中领略大云寺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明代进士姚绶,极力剔除积弊,赈济当地饥民,使人民死里复生,得到皇帝宠爱,他的才能称道于当代,因得罪上级,辞官回乡(大云寺),依水傍竹建造住宅,取名丹邱,建造一艘“沧江虹月”木船,姚绶擅长楷书和行书,形似三国魏冲和晋王羲之笔法,苍劲有力,他的诗赋优雅,行文流畅,能下笔千言不休,洋洋乎大文。他初期善画山水,后来学习诗品。著作有《大易天人合旨》十卷、《谷庵集》三十卷(又名云东集)。正是由于历代贤达的不断雕琢,大云这块江南水乡的风光之地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政府更加重视了大云风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在重建大云寺的基础上,又投入巨资,开设一条全长7公里的“十里水乡”生态游线(占地14万平方米),形成“绿带成荫闻鸟鸣,清波荡漾满舟情,轻风拂柳为垂钓,信步河边皆是景”的景色,成为了大云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态农业园区:占地84.15万平方米,大力建设“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生态平衡和谐协调。园区划分7园1带:即蔬菜园、花卉园、绿色食品及传统农业园、特种养殖园、果园、蚕桑园、假日农业园和经济林带;大云寺苑:占地4.66万平方米,弘扬民族文化,实施爱国主义教育,1、重建姚绶艺术馆;2、虫防成果展示馆;3、新四军大云战役纪念馆;4、宗教文化馆。根据规划,至2008年,大云将成为在江、浙、沪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今日大云风光秀丽, 内涵博大精深,似一个江南村姑娇美的容貌吸收着中外游客。“三水画山近时无,旷横无边尽染色”,吴越之地,风光秀美,历代文人墨客深深为之陶醉。北宋著名的文学、政治家范仲淹曾赞叹道:“浮光跃舍,静影观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大云在夕阳的映衬下,其景色犹如一幅淡雅的中国山水画。现在,都市人崇尚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追求绿色的生存空间,企求以更好的休闲和放松来调适忙碌的人生,那么,十里蓉溪的乡野之风定会让人心旷神怡。
  风韵白练位于大云北侧,水风车是千年来农民日常劳作最普通工具的再现,当时的大云,地处水网地带,时旱时涝,又没有水车,百姓无收成,又受地主强收租金,百姓饿死的事常常发生。相传,当时有一位姓江的木匠,看到百姓受灾,产生怜悯之情,利用杠杆原理,给大云的百姓制造了一台水风车,水风车制成以后,天旱了百姓使用水车来抗旱,水多了百姓又用水车将水抽出去,这一年,百姓种的每亩地都大丰收。据人们回忆,当时那位姓江的木匠在水风车制成后的当晚累死在水风车的场地上。如今,为了纪念这位木匠,在原址建起了一台与原先一模一样的水风车,供游人观赏,来自大城市的游客看过以后,都连连称奇,同时称赞百姓的智慧和创造的财富。
  蒹葭苍苍位于大云正北侧,全长1.5公里水面。诗经上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等十八勇士,就是隐藏在阳澄湖内的芦苇中,坚持敌后斗争,最后战胜日伪反动派的。大云的芦苇,相传是西施离国都,经过大云到吴国,想想离国都越来越远,猛然内心一阵心酸,落下几滴眼泪幻化成一片芦苇。如今,漫步水岸、乘坐轻舟,回想西施动人传说、郭建光保家为国,微风吹拂,呼吸大自然新鲜空气,两岸芦苇清晰地倒影在河中,置身其间,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美妙的遐想。
  状元遁世位于大云东侧。大云在宋代时期已经非常兴旺,出过不少状元、举人,到南宋初年,出过一位很有名的姓钱的举人。这一年,钱举人赴临安赶考,当时是南宋的首都,那钱举子时来运转中了状元,在赴过平淡琼林宴以后,又去拜恩师,这钱状元一打听,本届主考是当朝太师,赫赫有名的秦桧,秦桧是有名的大奸臣,又因杀害民族英雄岳飞而遭万人唾骂,状元想,我如投到秦桧门下,不就成了他的走狗,将来必定遗臭万年,于是他心生一计,推说坏了肚子,就这样给推辞了。全国三年出一个状元,能收状元为门生,是每一位主考官的荣耀,秦桧催之再三,未见门生来拜访,一怒之下,强派钱状元与金兀术作战,钱状元是文官,无作战经验,上战第三天,就战死在战场上,后经寻找,尸体被找回,但已是一具无头尸。皇帝赵构为了纪念这位钱状元,特敕了一个金头,下令让地方官按礼制厚葬了这位钱状元,为防止被盗,共建造了有名的七十二座状元坟,坟前有石人、石马、石凳、石龟,其中,大云就占有四个,遗憾的是状元的坟莹在近代被毁。如今,虽然状元公的坟莹被毁,但凭吊思古的人源源不断,状元公的保家为国精神,既能使人益知历史,又受爱国主义教育,目前根据规划,将在2005年之前全面重建。
  情韵天地位于大云正东端。轻舟驶在两岸间,悠悠碧水之中,衬托着隐隐叠叠的绿色,南北两头,千姿百态的千年古树,手挽着手,脚缠着脚,交叉在一起,浓郁的树叶把蓝天、白云挡在千里之外。在春天,能领略花开之时的美景;在夏天,这里是避暑胜地;在秋天,秋风徐徐,心旷神怡;在冬天,牵引人进入诗与画的意境中。水上的情与景,让人感到什么是心旷神怡,什么是不能忘情,上下左右各个角度,或远眺、或细细端祥,静动和谐,宛如一幅铅笔淡彩。
  古桥遗风位于大云最东端。我国古桥胜多,但大云的丰钱桥却别具一格,是嘉善县唯一仅存的三孔石拱桥,建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桥身长十六点八米,宽二点四米,中孔跨五点二五米,边孔均跨二点二七米,桥高二点一五米,南北两堍各十四台阶。采用优质花岗岩建造而成,实属罕见,为嘉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古时候桥边住了一位姓李的秀才,家境十分贫寒,不得已在一家姓丰的大户人家做帮工。丰家小姐对书生很有好感,她父母懂得女儿的心思,决定选个好日子成亲。一日,书生路过丰钱桥,当时的丰钱桥只是一座独木桥,一位姓钱的姑娘不小心从桥上跌入河中,书生跳下河中将姑娘救起,姑娘一家感激不尽,姑娘决心以身相许,非书生不嫁。两边姑娘都要嫁书生,书生左右为难,无奈之下在大云寺出家为僧。几十年后,和尚回想往事,心中很伤感,便拆掉小桥,化缘在河上重建了座桥,取名丰钱桥。当时建的是座大木桥,清光绪七年,人们又重建了这座石拱桥,而且专设三个桥孔,中央那个大孔纪念书生,两边两孔纪念两位姑娘。
  纵横的河网,曲折的港湾,清清的河水,汇成了美丽的大云山水。同时,自从宋代以来的各式游船,即丰富了水乡景色,又繁荣了船文化、水文化的发展。宋元以来,水网密密分布,游船众多。游船一开始作为平原水乡的水乡交通工具,后来便作为人们欣赏风景的工具。大云游船用杉木制成居多,有前舱、中舱、后舱,均搭有木棚,可遮风挡雨,棚篷用竹篾编制而成,船尾装有橹,一般由1-2人摇动,船行速度较慢,水中游览可达半天左右。现在,旅游开发中的大云,水域得天独厚,绿荫环河,环境宜人,水上小船竟逐,白鹅戏水情景随处可见,这一切为大云水乡游船披上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并丰富了船文化内容。高速摩托艇,方便、快捷,形状各异,色彩缤纷,坐在上面,微风吹拂,两岸绿色徐徐向后退去,游客如穿梭于绿色的原始丛林之中。

5、姚庄桃花岛


  位于嘉善县姚庄镇北鹤村,四面环水,自然环境独特,村中遍布桃园,仿佛世外桃源,俗称“桃花岛”,是集农俗游赏、农耕文化展示、文化遗址游览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区,由采摘桃林、百果园、农家乐、桃源驿度假酒店、桃木作坊、楼船戏台、农民画艺术实验基地、观赏大棚、儿童苗圃、野营基地、桃林迷宫、草堂、垂钓乐园、茶坊、彩菱塘等组成。
  
6、丁栅湿地
  位于嘉善县丁栅镇,白鱼荡休闲中心、渔民村六塔渔业园和沉香柑橘园串珠成线;太白农庄、忆草堂、白鱼荡水上休闲园成为都市人品尝地道河鲜的好去处。可乘一叶小舟,荡漾于碧波万顷的湖面,穿梭于网状交织的小河间,观赏鸬鹚捕鱼等难得一见的原始捕鱼方式;或拿起钓竿,享受垂钓之乐;或凝神静气,观看“打甲鱼”表演;或漫步于乡村休闲长廊间,坐下来喝杯茶,聆听一下来自五代以前的“嘉善田歌”;或干脆在渔民村住下来,体验一下渔家乐的生活。
  
五、特色
1、县树县花:杜鹃花为县花,香樟、银杏为县树。早在清乾隆年间,西塘镇居民开始种植杜鹃。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已近江南杜鹃盛开季节,杭州宾馆曾来借用珍品30盆。有杜鹃品种186种。全县有古银杏11株,天凝蒋村雌雄两株银杏最为古老,栽于宋建炎四年(1130)年。
  
2、嘉善田歌:浙江民歌中的主要品种之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七种不同曲调组成,即《滴落声》、《落秧歌》、《棣头歌》、《羊骚歌》、《嗨罗调》、《急急歌》、《平调》。既可单独演唱,也可以“田歌班”的形式数曲联唱。曲调极富江南水乡特色。歌词多用“吴音俚语,谐音双关”。歌词的这种所谓“吴格”,与明代冯梦龙编的吴地《山歌》有直接传承关系,与《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中的南朝“吴声歌曲”也有明显的血缘关系。因此,嘉善田歌也是江南“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善田歌历来受到重视和传承,20世纪50年代田歌联唱《黄浦太湖结成亲》,在省内获奖后,录制唱片,并由中央广播电台作为常播曲目。60年代田歌女声独唱《送粮》,全国流行并一直传唱到90年代。其间当地有两名田歌手曾获“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称号。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以嘉善田歌为创作素材的音乐剧《五姑娘》获文华大奖。
  
3、踏白船与姨婆船:嘉善民间两项传统的娱乐活动。
  踏白船的船身很小,用的是农家无棚的小木船,船舷两侧各设五支木桨,由十人划桨;也有四支橹十四支桨的。比赛时,以四五条船为一组,每条船上划桨、把橹的人,穿着相对统一的农家服装,分坐在船的两舷,划桨时人人动作一致,个个竭尽全力,一忽儿木桨入水,人朝前俯;一忽儿木桨飞出水面,水花四溅,人向后仰。就在这俯仰之间,船似离弦的箭,脱缰的马,在宽阔的河面上你追我赶,腾起了珍珠般的白色细浪,引得两岸观众呐喊声、喝彩声、鼓劲声一阵高过一阵。船就在这铺天盖地的欢呼声中到达终点。
  姨婆船称“花快船”,既是一种快船,又是在快船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花”字,也就是摇快船者须是女性(实际是以男子扮成女性)。由于是女性摇的快船,故名姨婆船。一船有四支橹快速地摇,同时又在船头船尾进行舞蹈表演。姨婆船成形于清末民国初年,初始时活跃在民间祭祀仪式上,后来也主要出现在民间灯节庙会中。
  
4、春台戏和楼船戏:
  春台戏是戏台搭在村里的打谷场上演的戏;楼船戏是戏台搭上河面上的船上演的戏。
  演戏的班子都是当地农户请来的民间职业剧团,也有小有名气的正规剧团。演戏之日,当地农民遍请亲朋好友一同来观看,形成一村演戏数村同乐的局面。
  
5、宣卷:宣卷,是由唐代寺院的“俗讲”发展成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明清以后,取材一般民间故事的宣卷日益流行。嘉善“宣卷”起源于上世纪初,主要流传地为西塘镇、陶庄镇,有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之分。木鱼宣卷盛行于上世纪初,一般由23人担任。上联演唱者左手拿一只响钟和一根棒槌,在演唱时有节奏地敲打,下联演唱者手拿一个木鱼。没有乐器配合。丝弦宣卷有班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流行起来的。它的特点是:有乐器配备。一般是二胡一把,高胡一把,弦子(或月琴)一把,笙(或笛)一支(笛或笙只在开场时用)、扬琴一架。乐队有四人组成,称为全班丝弦宣卷;乐队二人的,称为半班丝弦宣卷。也有四个乐师分别为:琵琶、三弦、打琴、二胡,既保留了原来木鱼宣卷的一人为上联,又发展了一人为附唱(附卷),由女性承担。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都是农事节日和祭祀活动中的娱乐形式。
  
6、串马灯:“马灯”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又叫“串马灯”、“太平马灯”,早在明清时代就很盛行。
  马灯舞主要活动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至正月卅的半个月时间,也有活动在旧时庙会的行街中。一支马灯舞队有几“马”几“花篮”,一般是八“马”八“花篮”,即八匹马和八只花篮。马分两截,用竹篾做骨架,分为马头和马臀。糊上彩色纸,内放红烛,表演时点燃。制花篮,有扇形、圆形、五角、六角、八角形,面上用白棉纸糊,也有用丝绢绷上,绘有花鸟,写上吉利字句,也有写上几句唐诗。花篮实际上成了一盏灯,挂在树枝上。树枝高一人左右,并扎上常青阔叶灌木(意为摇钿树枝)和柏树丫枝(俗称百子),象征人财两旺。树枝上另外扎上彩色纸花朵。每一树枝挂三只花篮。领头的为“头牌马”,是一个大门框形状的大灯,横长2米左右,高三四十厘米,中点燃几支红烛。灯面横批上写这支马灯队所在的村名。马灯队表演时,在锣鼓声中踮起脚奔跑,走出各种“链条形”队形,有单链条、双链条、四链条等。正月底谢灯时,要请太保念经后用火焚毁。有的村在谢灯时,搭台说两天书,将马灯送回庙里存放,来年再用。

六、乡镇
1、魏塘镇:又名武塘。“相传宋大姓魏、武居此,聚商成市”故名,是嘉善县的第一大镇,也是县城所在地。

2、西塘镇:西塘,三国时隶属东吴。明宣德五年(1430)嘉善建县时为斜塘镇。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县丞署。位于江浙沪交界,是嘉善县北部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3、干窑镇:地处县境中部。境内陆势平坦,土地肥沃。因其河浜众多,黏性泥土丰富,水上交通运输方便,历史上砖瓦业发达,在明清时期多产“京砖”,窑业文化灿烂,史称“千窑之镇”。

4、姚庄镇:位于县东北部,又名姚庄桥,早在元代后期已成集镇。有中国蘑菇之乡、浙江黄桃之乡之称。(图:桃花岛的桃花)




5、丁栅镇:境内张安村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证实,早在三四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沼泽开田,种植水稻和饲养牲畜。位于县境东北,古名六塔镇。有中国番茄之乡、浙江甲鱼之乡之称。

6、大云镇:位于县城南端,镇上有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的大云寺,镇因寺而得名。有中国鲜切花之乡之称。(图:鸬鹚捕鱼)



7、陶庄镇:位于县境西北端,江浙沪交界处,古名柳溪,素有“溪中十八镇,柳溪第一镇”之美誉。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开始形成集市。境内河流成网,一马平川,尤以汾湖最为著名。有废钢铁市场,为华东地区最大,形成于1982年,分为三大区域:废旧金属及机械设备、“圆饼”切割和可利用铁皮、不锈钢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100万吨,交易额50亿元以上。

8、杨庙镇:位于县境西部,明代属麟瑞乡,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建杨王庙后遂更名为杨庙。全境呈正方形,境内陆势平坦,河流密布。有中国雪菜之乡之称。

9、洪溪镇:位于县境西北。古名“黄家滩”、“洪家滩”。明代中叶,渐成集市,因傍村之水称洪溪而得名,全境地势南高北低,河流纵横。(图:洪溪大白鹅)



10、天凝镇:古称凝溪,因市河凝溪得名,又名天凝庄,位于嘉善县境西北。

11、惠民镇:位于县城东郊。境内原有惠民庵,镇因庵得名。(图:惠民蜜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