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盐(浙江·嘉兴1)

 陈世万相 2015-12-30

01,从海盐出发
杭州湾跨海大桥
(资料照片)
  
  海盐是我的故乡。海盐之种种,有“海盐风情”。假设是一次超长途的旅行,现在就从海盐出发。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因为是故土的缘故,辑录的东西稍多些,以后侧重于人文地理。
  
海盐概况
  海盐是浙江省的一个行政县,位处杭州湾北侧,属嘉兴地区。北距上海118公里,南离省会杭州98公里。全县陆地面积507.3公里,人口36.7万。综合实力百强县。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地处北纬30°21′到30°28′,东经120°43到121°02′,东濒杭州湾,西南邻海宁市,北连平湖市和秀洲区。
  海盐县地形似一个顶角朝南的等腰三角形,东西最宽处相距约31公里,南北相距约33公里。全县海拔平均在3~4米,整个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南部为平原孤丘区,山丘高度大多在100米左右,与海宁市交界的高阳山为县境最高处,主峰高251.6米;东部为平原海涂区,地势稍高于西部平原;西部为平原水网区,总面积约占全县的三分之二。
  海盐县陆地总面积534.73平方公里(其中河道、湖泊等水域面积96.26平方公里),海湾面积537.90平方公里,岛礁0.48平方公里。境内陆地海岸自澉浦起到海塘乡方家埭止,全长53.48公里,是浙北海岸最长的县(市)。



  海盐县地理位置优越,县城武原镇北距上海118公里,南离杭州98公里.境内主要公路有01省道东西大道、盐湖公路、盐王公路等,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189.5公里。境内河道纵横,总长1860.7公里,骨干河流有盐平塘河、盐嘉塘河、长山河、白洋河等。公路、水路网络交织,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海盐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是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5.9°C,年平均高温累计日数明显低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城市。年平均雨量1189.7毫米,全年无霜期约为240天,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19.7小时。
  
一、历史变迁
1、古海盐县的变迁
  海盐县是崧泽文化发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县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属会稽郡。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建县以来,海盐曾四徙县治,六析其境。辖境大致相当今奉贤西部,闵行、松江南部,金山,平湖,海盐全境以及海宁的东部并沿海岸线向杭州湾伸展。秦代县治在今金山县东南境(山阳,马棚,西护塘之间)。而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金山建置隶属考引用《海盐县图经》:“县始置在今华亭县柘林,于古为华亭乡地。”宋鲁应龙《间窗括异志》:“治城在华亭乡者,山名柘山,林名柘林,陷于湖,名柘湖。”则秦海盐县治在今奉贤柘林。
  秦末或西汉初,县治陷为柘湖,移治武原乡地域(今平湖市当湖镇东湖一带)。
  东汉永建二年(127)县治陷为当湖,迁治齐景乡故邑山(今乍浦附近)。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海盐属吴郡。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盐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县(今海宁市)。东晋咸康七年(341),县治从故邑山移治马嗥城(今海盐县武原镇东南)。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析县东北境置前京县。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县东北境置胥浦县。唐开元五年(717),迁县治于今地。天宝十年(751),割海盐北境、嘉兴东境、昆山南境置华亭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海盐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降为县。宣德五年(1430),析武原、齐景、华亭、大易4个乡置平湖县。

(少年沈荡记忆)
    
2、近代沿革
  1949年5月7日,海盐解放。1950年5月,狮岭乡3个行政村划属海宁县,平湖县10个行政村划属海盐县。1958年11月21日,撤销海盐县建制,区域并入海宁县,其中西塘桥、海塘、元通3个乡划归平湖县。1961年12月15日,复置海盐县,辖2个镇16个公社,狮岭乡仍属海宁县。1983年,撤销公社建乡。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桥撤乡建镇。随着经济发展,又有于城、百步、秦山撤乡建镇。1999年,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辖9个镇3个乡。 2001年10月,乡镇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优化,辖武原、沈荡、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桥、于城、百步8个镇。
    
三、社会经济
  1、区划人口:2007年末,全县辖武原、沈荡、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桥、于城、百步8个镇。共有行政村104个,居民委员会24个。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67628人,比上年增加1738人。其中,女性人口184999人,占总人口的50.32%。全年出生人口2425人,出生率为6.6‰;死亡人口2381人,死亡率为6.48‰;迁出人口2939人,迁入人口465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1‰。
  2、经济发展:
  (1)财政收入保持一定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160326万元,增长23.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657万元,增长30.7%。一般预算支出90368万元,比上年增长28.6%;
  (2)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200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7.39亿元,比年初增加9.37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5.23亿元,比年初增加9.62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3.32亿元,比年初增加23.9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21.54亿元,比年初增加15.86亿元。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91.99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同比增长3%;
  (3)抽样调查,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67628人,比上年增加1738人。其中,女性人口184999人,男女性别比为98.72:100。全年出生人口2425人,出生率为6.6‰;死亡人口2381人,死亡率为6.48 ‰;迁出人口2939人,迁入人口465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1‰。全县计划生育率98.94 %,已婚妇女综合节育率91.98%。
  (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385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309 元,比上年增长11.6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1981元和 6335 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1%和 8.3 %。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68.5 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6%和37.5%。
  (5)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6.36万人,比上年增长5.9%,其中,一、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为4.81万人、17.17万人和4.38万人;年末城镇从业人员60857人,城镇在岗职工5824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4%、4.5%,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17800人,比上年增长18.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4%,比上年下降了1.1%,全年净安置失业人员2498人。
  (6)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60118人,比上年增长15.6%,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349人,发放失业保险金512万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14190人,比上年增长8.1%;有70566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增长20.9%。全县低保对象4519人,其中城镇645人,农村3874人,共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510万元,比上年增长4.6%。
  (7)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9家,床位数1012张,安置人数达193人。
  
三、历史名人
  海盐历代名人辈出。有《搜神记》作者干宝,唐代诗人顾况,教育家和出版家张元济,漫画家张乐平,改革先锋步鑫生,作家余华等。
    
四、名胜风景
1、南北湖
  古名永安湖,早在700 年前的南宋就为游览胜地,素有“小西湖”之称。南北湖风景区在海盐县澉浦镇西,东起长山闸,西至茶磨山,南自黄沙坞,北到六里堰,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一个湖、海、山俱全,以自然景观为主,兼有文物古迹和现代建筑的旅游胜地。
  从澉浦城出西门,过凤凰山,约2公里便可到达湖边。南北湖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个泻湖,水位高6.3米,平均水深1米。湖中间有一堤名“中湖塘”,分湖为二,上为北湖,下为南湖,堤长500米,东西两端各有一小桥。 东桥堍有“明星亭”,是为当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胡蝶等电影演员来南北湖拍摄电影《盐潮》而建造的。西桥堍有馨谷亭,系1983年从蔡家山移建于此,纪念民国初年当地一位勇于抗暴扶弱,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民朱馨谷。北湖中央有一称作“湖墩”的小岛,北湖边还有一座清代藏书楼西涧草堂。
  南北湖的西南侧有一座鹰窠顶山,高186.8米,从山麓至山顶有九曲径、初憩亭、三休亭、狮头岩、合掌岩等景点。山上有座云岫庵,始建于宋代,现有正殿、配殿、山门、石塔等。庵名出自晋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蛐,乌倦飞而知还”的佳句。庵前有“鸟还亭”,亭名、庙名密切呼应。庵前有古银杏大数围,庵内有水名“雪窦泉”,为烹茗佳品。庵右即为鹰窠顶,据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清晨,这里可观“日月并升”的奇景,自古以来,吸引了大批游人。
 

 
2、千佛阁
  位于海盐县城武原镇天宁寺路,始建于唐大历三年(768),名千佛大宝阁,元末毁。明洪武楚石禅师重建;崇祯元年(1628)再建。清乾隆、同治年间两次重修。千佛阁面阔27.5米,进深17米,高23米,分上下两层,总面积1000平方米,重檐式歇山顶。阁四周侧脚方形石柱,内为圆形川柏侧脚木柱,内柱从地面通屋顶,柱础为石鼓形。顶用圆椽,盖筒形青瓦,屋角起翘,悬挂风铃。全阁共有斗拱136朵。在枫拱、堂轩、廊攀、雀替、隔架等构件上精心雕刻着花卉、鸟兽等图案,楠木正梁彩绘 “双龙抢珠”副间彩绘“云鹤”。1985年至1987年重修,1988年春节竣工开放,赵朴初题额。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绮园
  坐落在县城武原镇绮园路。清同治十年(1871)海盐商人冯缵斋建宅于此,名“三乐堂”。翌年,在宅后的明代废园上建“绮园”,俗称“冯家花园”,是冯缵斋将其岳父、清代著名剧作家黄燮清的“倚晴楼”之精华移建而成。解放后,冯氏后裔将宅园捐献给国家。绮园占地9887平方米,其中水面占25%,绿地占71。4%,建筑占0。25%。园内植物有58科、1158棵,其中百年以上古树有40余株。造园特点:以树木、山、池为主,略略点缀建筑,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各得其宜,与今日以风景为主的造园手法相似。绮园能集办州、扬州两地园林之精华,颇具江南山林野趣。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称“绮园”为“浙中数第一”。1963年6月,海盐县人民委员会批准绮园对外开放。1981年1月海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列为“全国十大名园”之一。著名油画家、书法家、邑人朱乃正为“绮园”题额。


    
4、张元济图书馆
  坐落在县城武原镇文昌东路,是为纪念我国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版本目录学家张元济先生而建造的,陈云同志为图书馆题写馆名。1987年落成,占地80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体现江南园林特色的仿古建筑。院内黛瓦粉墙、曲桥卧波、阁亭相接、自然成趣,是一个安静、舒适、典雅的读书园地,蜚声海内外。图书馆现有藏书15余万册,除了具有一般县、市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外,还有其自身的两大特色:一是专设了张元济先生纪念室,陈列保存着张元济先生的著作、手稿和生平事迹资料,供研究参观之用;二是设置了商务印书馆版本阅览室,保存和陈列着商务印书馆100年来的出版物,其中一套《四部丛刊正编》精装150册,已成为大陆收藏的台湾商务版之孤本。


  
5、秦山核电站
  坐落于海盐县秦山双龙岗,面临杭州湾,背靠秦山,这里风景似画、水源充沛、交通便利,又靠近华东电网枢纽,是建设核电站的理想之地。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研究、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一期工程额定发电功率30万千瓦,采用国际上成熟的压水型反应堆,1984年破土动工,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设计寿命30年,总投资12亿元。厂区主要包括七个部分:核心部分、废物处理、供排水、动力供应、检修、仓库、厂前区等。全厂设备约28,000余台件,由国内585个工厂和10余个国家(地区)供货,汽轮机、发电机、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核燃料元件等重要设备都由我国自己制造,进口设备主要有反应堆厂房环形吊车、压力壳、主泵等,电站动力装置主要由反应堆和一、二回路系统三部分组成。秦山核电站设计广泛采用了国外现行压水堆核电站较成熟的技术,并进行了相当规模的科研和试验工作,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为阻止放射性物质外泄,设置了三道屏障,第一道锆合金管把燃料蕊块密封组成燃料元件棒;第二道为高强度压力容器和封闭的一回路系统;第三道屏障则为密封的安全壳,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加外还有安全保护系统、应急堆蕊冷却系统、安全壳、喷淋系统、安全壳隔离系统、消氢系统、安全壳空气净化和冷却系统、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等,使反应堆在发生事故时,能自动停闭和自动冷却堆蕊。秦山核电站的建成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投产以来,机组运一直处于良好状态,成为中国自力更生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

  
6、杭州湾跨海大桥(Hangzhou Bay Bridge)
  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北起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后世界第二长的桥梁。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 120余公里,从而也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大桥总投资预计超过140亿人民币,其中大桥36公里118亿;北岸连接线29.1公里17亿;南岸连接线55.3公里34亿。来自民间的资本占了总资本的一半,包括雅戈尔、方太厨具、海通集团等民营企业都参与了对大桥的投资。大桥收费年限为30年,收费标准预计为55元/辆。


  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km/h,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m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m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除南、北航道桥外其余引桥采用30~80m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或在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主体工程确保2003年内顺利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通车。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的,工程创6项世界或国内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以抵抗12级以上台风。

7、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
  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盐北路,距杭州湾跨海大桥和亚洲最大的高速公路互通枢纽仅数公里路程。项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规划图目净占地面积335亩,总规划建筑面积50万平米,按展示交易、商务配套、国际展示采购中心和仓储物流配套四大功能分区,设有2千多间铺位。由36万平米主体交易区和14万平米仓储物流配套区构成:其中产品交易区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标准铺位每间约110平方米;国际展示采购中心建筑面积8万8千平方米,商务配套区建筑面积5万2千平方米,另外还有约14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配套;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将以50万平方米的总体量和完善的项目规划,建设成为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全球最大紧固件博览采购中心。

8、亚洲最大高速公路互通枢纽
  由于原来交通闭塞而被称为交通末梢的海盐,其北大门将崛起亚洲目前最大的高速公路互通枢纽。正在建设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接线第四合同项目——海盐枢纽工程,将使杭浦(杭州—浦东)、乍嘉苏(乍浦—嘉兴—苏州)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连接线3条高速公路大动脉实现互连互通,海盐在两年内将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交通神经中枢。目前这座气势恢弘的高速公路互通枢纽已初现雏形。“作为一下子连通三条高速公路的互通工程,光土石方就达上百万方,横跨乍嘉苏一条高速公路就有6座立交桥梁,无论从工程量还是从公路网络密集程度来说,这个枢纽工程在目前属亚洲最大。”总投资6亿元的整个互通工程占地1200公顷(1平方公里100公顷),整个工程预计明年10月完成土建工程,二期工程将在2007年年底前后完工并正式通车。

五、乡镇




1、武原镇:海盐县城所在地,是个千年古镇。光绪《海盐县志》里,知县王彬在序首说:“海盐,故越地也,自嬴秦置县以迄于今,疆域五析,治城四徙,而不易旧名。”武原镇,水多,桥多,弄多,宅第园林也多。旧时的武原镇,小街陋巷,遍布四隅,素有“七十二条半弄”之称。在海盐县城西、欤城两乡之间,有一个地方叫三环洞,那里原来有一座三个环洞的石拱桥,人称三环洞桥。现已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了。这座桥还有个名称叫尚胥桥,同时在离桥东北二三里的地方(城西乡胥溪村)还有一座尚胥庙。桥和庙都是为纪念伍子胥而建造和命名的。









2、沈荡镇:
沈荡历史悠久,秦王政海盐建县始就有记载。古为沼泽地,多水荡,沈荡即沉塘,因此得名。嘉兴至海盐,有一古老塘河,古称官塘,现叫海盐塘,为历代漕运之通道。横跨在古塘上有一座三孔拱形古石桥巍然屹立,凝重壮观,这就是遐迩闻名的沈荡大桥,在古代叫永庆塘桥,是县内仅存的一座石拱桥。原坐落在沈荡镇东首,跨盐嘉塘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建,雍正三年(1725)重建。由于受南排二期彭城港工程的建设影响,1998年按原貌迁移到距老桥3公里处——镇南陈家港众坟漾。桥为三孔拱形石桥,桥长48米、宽4.9米,中孔净跨14.4米,梁底标高11.32米,两侧各有石级43级,整座桥用花岗岩条石砌成。3个拱形桥内壁,用弧形条石砌成,合缝严密。千年古桥成为海盐古老历史的见证。


3、通元镇:

通元原名通玄,得之寺名。据志书记载,在县西南30里有法喜寺,旧名通玄寺。唐时,通元地属尚父乡,后入德政乡。民国21年(1932),始为建制镇。在通元一带流传着“先有梅园,后有通元”的说法。而根据《海盐县志》和《澉水新志》记载,适与此相反,其实通元要比梅园早一千年左右 。大约公元220年的时候,在我国历史上正是三国初期,海盐属东吴,据《吴地记》记载:吴大帝孙权的夫人在离今县城(武原镇)西南三十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座通元寺(在今通元镇西市肉店后面),“通元”两字就成了该地区的地名。距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通元寺到唐代武则天时改名为重云寺,到了宋祥符元年(1080年)又改为法喜寺。梅园地处通元镇东三里(今划水村)。据《海盐县志》、《澉水新志》记载,关于梅园,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法喜寺幡杆石上刻有“梅园弟子周良弼,绍兴三十年”等字样。宋绍兴三十年是公元1160年,这就说明在那时已有梅园这个名称了。另一说,在宋嘉熙年间(1237-1240),有个名叫许棐的人隐居在那里,构屋读书,植梅成林,故后人称那里为梅园。两说在时间上虽有差异,然“绍兴”与“嘉熙”这两个年号同属南宋,由此可见梅园名称的来历,当在南宋时期。

4、西塘桥镇:
地处杭州湾北岸,地理位置独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为西塘桥镇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革命老人黄源、“三毛之父”张乐平、奥运名将曹棉英都是西塘桥镇人。场前位于沪杭公路中段,是沿海小集镇,原海塘乡政府所在地,西南距县城8.8公里。场前地名始于明代正统年间,因该地原为海砂场(盐场)场署所在地而得名。场署最初设在县城之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正统元年(1436年),都御使朱鉴奏请将场署迁到县城以东十八里的沙腰村白马庙之东(今场前附近)。海盐地处浙北沿海,历史上盛产食盐,《太平寰宇记》记载“汉,吴王濞置司盐校尉于马嗥城,煮海擅盐利。”当时海盐为我国南方两大产盐中心之一(另一个是江苏的盐城)。到宋代,海盐县还有鲍郎、海砂、芦沥三个盐场。以澉浦为中心,包括六里堰和长川坝以南一带为鲍郎场,故今澉浦镇凤凰山村也有一个叫场前的地名,那里即鲍郎场场署所在地;长川坝起至平湖县乍浦镇之西南为海砂场;乍浦以北为芦沥场(明代宣德年间划归平湖县所辖)。场署是盐场机关办公的地方。场以下分团、灶,均属制盐单位,灶称灶户,有灶丁,亦称盐丁、煎 丁、场丁,是灶户中承担盐役的人。灶丁身受严重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由于长期煮盐烟熏,不少灶丁双目失明。据清光绪《海盐县志》卷十“食货考·盐法”记载:海砂场新聚团额共二十一团,一百四十一灶,有灶丁五千七百二十人。每一担盐卤产盐十五斤,年产食盐约七百零五万斤。同时,官府对盐业历来有盐法,对盐的自制、运、销都有规定,但变化很大。就以产销来说,规定任人产制,由官府收购,再转售给 盐商运销。有时由官府收购,划分运销地区,官、商各自在一定地区内销售。当时规定海砂场所产的食盐,大部分运销本县县城、通元、茶院、沈荡三镇和徐家桥,以及平湖等地。清道光十九年(1834年),海砂场各团因遭海潮侵没,灶舍坍废甚多,损失严重。

5、于城镇:据传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或十年置长水县(今嘉兴),当时为保县城安全,在长水县周围建了七座小城。欤城就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建城,名为于城。到了东晋末期(约公元420年前后),晋皇朝的统治日趋腐败,全国出现了一个群雄割据的局面。这时有一个名叫孙恩的人,打出征东将军的旗号,曾多次从浙东一带海岛上发兵向陆上进攻。其中有一次给他攻占了会稽(即今绍兴一带),然后向今海盐一带逐渐进逼,当时的吴郡太守袁山松为了阻止孙恩继续北进,就在欤城地方筑起了一座方圆一里的土城,这是欤城的第二次建城。后来,孙恩与袁山松大战于沪渎(今上海县东北),袁山松战死,由欤城人李祥载尸归葬在欤城附近。孙恩在攻打临海时被晋军所败,势穷力竭,最后下海而死。欤城这座城也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夷为平地了。至于吕冢,有人说:“吕冢是吕蒙的坟。”据地方志书记载,吕冢是东汉吕荣的墓,而非三国人氏吕蒙。
东汉后期,统治集团趋于极端腐朽,豪强势力日益扩张,宦官外戚专权,残酷压榨农民,加上水、 旱、蝗、风、雹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袭击,农村经济破产,农民处境日益晋化,各地农民被迫纷纷起义。到公元184年,在继绿林、赤眉、铜马起义后,又出现了一次规模更大的黄巾起义,影响之大,不下陈胜、吴广,甚至遍及江南。当时吴郡有一名叫许升的人,他的妻子吕荣在战乱中被起义军杀死。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把农民起义看成是造反,是大逆不道,把起义军称为“匪”或“寇”。所以象吕荣这样不屈辱于起义军的人就称为“义妇”。吕荣死后,由吴郡太守收集银钱为她安葬,名为吕荣冢。后来人称吕冢。由于吕荣、吕蒙仅一字之差,且音亦相近,传到后代,就误为吕蒙冢了。按三国东吴大将吕蒙,转战在湖北荆州、襄阳一带,怎会葬到海盐?据吴地志记载:吕蒙死于湖北公安县。荆州志也有记载:湖北蒲圻县有吕蒙冢。由此可见吕蒙是死在湖北葬在湖北的。欤城之冢,实系吕荣,后人以讹传讹,特为考证。

6、澉浦镇:浦,指濒水的地方,小水入大水的出口也叫“浦”。澉浦就是源于海宁流经海盐的谷水。它在澉浦地方入海,靠近出海的一段河道叫澉川(今已湮没),故该城即名澉浦。澉浦地处沿海,历史上就是一个战略要地。唐代初期,尝设置水寨。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设立镇的建制。宋、元、明各代都设置专门军事机构,强兵戍守。特别是宋高宗南渡以后,澉浦离当时的南宋王朝京城临安(现在的杭州)较近,因此更是倍置重兵防守。最近从开挖长山河工程中,在澉浦出土的九枚铜质军印看来,更足证实这一情况。到了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由千户费进等人量地堆土,筑起了一座土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由都指挥谷祥等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改建成一座南北宽东西狭长的长方形砖石城。城周八里许,城墙高可二丈四尺五寸。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海盐知县郑茂增敌台十六座、陆路城门四座、水城门一座,逐渐形成一座完整的城池。澉浦不仅具有军事上的战略意义,而且自宋代以来,更是一个对外贸易的口岸。宋置市舶场,元置市舶司。南宋时期,海商番泊云集,经济繁荣,商业兴旺。当时澉浦盐业也很发达,鲍郎盐场等处,还设有监税和专管盐业的官吏。

7、秦山镇:因为核电厂而很有名了,先前的得名因为秦驻山,又名秦望山、秦经山,俗称秦山。为海盐县主山独秀,高一百六十丈,周二十里,为一方之垣。它自南而北,五峰参差矗立,东、南、北三面临海,只有西面是平坦旷野,土地肥沃。登山南望,翠屏青 戟,奇峭千状,层叠动荡;西北近城十里,有土山在邑之南,形如高楼。明代宣德诗人郑时敏《登秦山最高处》诗云:“度险复蹑危,跻身于绝岛。翘首而称孤,众山如拜倒。云从足底生,夫在树之杪。城郭烟雾间,一望浑潦草。风雨来半空,俯视人如鸟。谁云霄汉高,相去亦甚少。”秦驻山之西秦驻坞,历来是村民集居的好地方,那里物产丰富,景物尤为秀丽,每当日落余辉反照,林石尽染,历历可数。秦驻还有三种特产:一,秦兰,每当春游秦驻,秦兰发出阵阵幽香,随风扑鼻,令人心旷神怡;二,沙里根,是治夜热症有奇效的中草药,当地有农谚“秦山沙里根,夜热吃断根”;三,沙虎,沙虎属蟛蜞一类,形小如钱,用盐酒渍后,放入杯中,将热黄酒冲入即可饮用,不仅酒味香醇,而且沙虎壳软味鲜,用口嗍之,尽去其壳。本县其他地方虽然也产沙虎,但其味远不如秦驻沙虎之美。
据《海盐县志》记载:秦始皇东巡时曾登临此山,遥望东海,故名秦驻山、秦望山。秦始皇经此时,有一美人(妃嫔)死于此,并葬在山上。相传秦驻山背面沿海有三十六条沙岸和九涂十八滩,与黄盘山想连,经黄盘山至海对面距离很近,当时秦始皇曾想作一桥渡海去会稽,后因海岸变迁,三十六条沙岸经海潮洗荡,仅存一条,从此黄盘山就脱离陆地,陷入海中,桥无法建成,桥柱尚残留在海中。同时,秦驻山下沿海长堤,为秦始皇东巡时的驰道。清乾隆浙江巡抚常安有《登秦山望海》诗云:“祖龙虎视骋东巡,万骑喧阗浙海滨。王气已从芒砀起,雄名不与石桥湮。驰驱城外看初日,惆怅山前葬美人。寂寞断崖残照冷,祠边野草又逢春。”








8、百步镇:因镇政府驻地自然镇(百步亭)得名。清光绪《海盐县志》记载,“福田庵俗名柏婆亭”,据传,清道光年间,在距庙南一百步外建造一亭,名为百步亭,自然镇以亭得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