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防风通圣散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防风通圣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酒大黄1.5克 芒硝1.5克 防风1.5克 荆芥1.5克 麻黄1.5克 栀子1.5克 连翘1.5克 川芎1.5克 当归1.5克 薄荷1.5克 白术 1.5克 桔梗3克 黄芩3克 石膏3克 甘草6克 滑石9克 生姜1片 葱2根 加减; 1.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无憎寒者,去麻黄; 3.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感冒、高血压、偏头痛、肥胖症、习惯性便秘、急性结膜炎、老年性瘙痒、面 部蝴蝶斑、斑秃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均可用本方治之。1.面肿风 2.咽喉肿痛 3。暴风客热 4.眩晕 5。扁平疣 1.偏头痛 2.肥胖症 3.急性结膜炎 4.面部蝴蝶斑 5.老年性瘙痒症 6.扁平疣 [功用]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而干,咽 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 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 本方主治表里俱实之证,以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苔黄, 脉数为证治要点。 防风通圣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3) [异名] 通圣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 [组成]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各 15g)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各30g).滑石三两(90g) 甘草二两(60g)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一分(各3g) . [用法] 上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功用]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主治]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而干,咽 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 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 [病机分析] 本方是为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而设。风热之邪在表, 正邪相争,以致憎寒壮热,风热上攻,以致头目昏眩,目赤睛痛;风热上淫肺胃,故见 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内有蕴热,则口苦口干,便秘溲赤;至于 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亦为风热壅盛,气血怫郁所致。 [配伍意义] 对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治当疏散风热以解表邪,泻热攻下以 除里实。方中薄荷、防风、荆芥、麻黄疏风散表,使表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 便,荡涤积滞,使实热从下而去。两组药物相配,既可表散外邪,又能泻热除实,解表 攻里,表里同治,为方中主要药物。石膏辛甘大寒,为清泄肺胃之要药,连翘、黄芩苦 寒,为清热解毒泻火之要药,桔梗苦辛性平,可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四药合用,以 清解肺胃之热,栀子、滑石清热利湿,与硝、黄相伍,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火热之邪, 灼血耗气,汗下并用,亦易伤正,故用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 草和中缓急,又能调和诸药,以上均为辅助药物。煎药时加生姜三片,意在和胃,与白 术、甘草相配,尚有健脾和胃助运之功。通过以上配伍,使汗不伤表,清、下不伤里, 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 综观本方,有薄荷、防风、荆芥、麻黄以解表,又有石膏、黄芩、连翘、桔梗以清 里;有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又有栀子、滑石清热利湿;有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 血,又有白术、甘草益气和中,故为汗、下、清、利、补五法并用之剂,具有表里双 解、前后分消、气血两调之功,寓补养于散泻之中,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又不碍邪。 但从其配伍及用药剂量来看,是以解表、泻下、清热为主,为治疗表里实热证候的有效 方剂。《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云:“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 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表里俱实之证,以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苔黄, 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作汤剂运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加减。如涎嗽者,加姜半 夏下气化痰;无憎寒者,去麻黄;内热不盛者,去石膏;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体质 壮实者,去当归、芍药、白术等扶正之品。 3。感冒、高血压、偏头痛、肥胖症、习惯性便秘、急性结膜炎、老年性瘙痒、面 部蝴蝶斑、斑秃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 本方汗、下之力较峻猛,有损胎气,虚人及孕妇慎用。 [源流发展] 本方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刘完素所创。刘完素的主要学术思想是火热学 说,火热论的主要论点是“六气皆能化火”,他对火热之所以有较深的认识,是来源于 医疗实践,从临证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在其所处的年代,热性病广泛流行,在这样的条 件下,刘完素结合医疗实践,研究《素问》病机,探讨火热病的种种原因和机制,并总 结出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火热在表,用辛凉、甘寒之法以汗解;火热在里,用承气诸 方以下解;表里俱热,则用表里双解的方法,防风通圣散即为两解表里的代表方剂。他 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炫,,理在其 中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王泰林认为,本方为《局方》凉膈散去竹叶、 白蜜,加发表、调和气血之药而成,从而由泻火通便,清泄里热之方变为解表攻里,调 气和血,三焦通治之剂。在原书中,本方用治:“风热怫郁,筋脉拘倦,肢体焦萎,头目 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 肠胃燥热结,便尿淋闭,或夜卧寝汗,咬牙睡语,筋惕惊悸;或肠胃拂郁结,水液不能 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郁,而时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闭 者;或因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 或表之,阳中正气与邪热相合,并人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或虚气久不已者; 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真阴衰虚,心火邪热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语;或 一切暴喑而不语,语不出声;或喑风痈者;或洗头风;或破伤;或中风,诸潮搐,并小 儿诸疳积热;或惊风积热,伤寒疫疠而能辨者;或热甚怫结而反出不快者;或热黑陷将 死,或大人、小儿风热疮疥及久不愈者;或头生屑,偏身黑黧,紫白斑驳;或面鼻生紫 赤风刺瘾疹,俗呼为肺风者;或成风疠,世传为大风疾者;或肠风痔漏,并解酒过热 毒,兼解利诸邪所伤,及调理伤寒未发汗,头项身体疼痛者;并两感诸证。兼治产后血 液损虚,以致阴气衰残,阳气郁甚,为诸热证,腹满涩痛,烦渴喘闷,谵妄惊狂,或热 极生风而热燥郁,舌强口噤,筋惕肉困。一切风热燥证,郁而恶物不下,腹满撮痛而昏 者,兼消除大小疮及恶毒,兼治坠马打仆伤损疼痛,或因而热结,大小便涩滞不通,或 腰腹急痛,腹满喘闷者。”后世医家对本方的主治范围有所拓展,用于治疗“面肿风” (《儒门事亲》卷6),“痢后鹤膝风”(《医学正传》卷1),“冻耳成疮者”(《片玉心书》), “风热实盛发狂及杨梅疮”(《寿世保元》卷9),“时行暴热,风肿火眼,肿痛难开,或 头面俱肿”(《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卷6),“胃经积热生疮而致秃疮”(《医宗金鉴》 卷63)等证。今之临床将其用于肥胖症、皮肤病等,借其解表攻下之用,亦获良效。 由本方加减衍化而成的同名异方亦有数首。如《医学启源》卷中防风通圣散在本方基础 上去芒硝,加牛蒡子、人参、半夏,治一切风热郁结,气血蕴滞,筋脉拘挛,手足麻 痹,肢体焦痿,头痛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 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疠疡机要》卷下防风通圣散由本方加蒺 藜、鼠粘子而成,治风热炽盛,大便秘结,发热烦躁,表里俱实者。《麻症集成》卷下 亦载防风通圣散,即本方去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芒硝、黄芩、滑石、白术,加大 力子、元参、木通,治麻症表里三焦俱实,昏睡壮热,目赤舌干咽痛等。 本方原为煮散,亦有改为丸用,名“防风通圣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北京等方。 [疑难阐释] 风热在表为何配伍辛温解表药?本方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 风热之邪在表,理应药用辛凉,为何在方中配伍了麻黄、防风、荆芥等辛温解表药?其 一,金、元以前的医家,解表药习用辛温,迨明、清以后,辛凉解表药的应用才有较大 发展。其二,风热在表,阳气郁闭,伍用辛温发散开通力强的药物,可解除佛郁,使风 热之邪从汗出而散,若单用辛凉之品,恐难收效。其三,辛温解表药与辛凉及苦寒药, 如薄荷、连翘、黄芩、石膏等结合应用,则主要取其发表之功,而无助热之弊。但在运 用本方时尚需注意,如无憎寒,麻黄可去之,尽可能选用一些辛温而不燥之药。 [方论选录] 1.吴昆:“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 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 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 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 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 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医方考》卷1) 2。喻昌:“此方乃表里通治之轻剂,用川芎、当归、芍药、白术以和血益脾。所以 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可多服也。”(《医门法律》卷3) 3.汪昂:“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血气药也。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 表散寒,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风 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泻胄;风之为患,肝木受 之,川芎、归、芍、和血补肝。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甘草缓峻而和中 (重用甘草、滑石,亦犹六一利水泻火之意),白术健脾而燥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而能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也。”(《医方集解。表里之剂》) 4。费伯雄:“虽云通治一切内外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实者,方可用。否则 硝、黄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寻常之症,岂能堪此?”(《医方论》卷1) 5.王泰林:“此即凉膈散变法,去竹叶、白蜜,而加发表和气血药。荆、防、麻黄、 薄荷发汗而散热搜风,栀子、滑石、硝、黄利便而降火行水,芩、桔、石膏清肺泻胃, 川芎、归、芍养血补肝,连翘散气聚血凝,甘、术能补中燥湿,生姜通彻表里。汗不伤 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王 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 6.谢观:“此方以防风、麻黄,解风热之在皮肤者,使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 上焦风热之在巅顶者,使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肠胃风热之在内部者,使由后而 泄;滑石、栀子,利水道风热之在膀胱者,使由溺而泄;石膏、桔梗,清肺胃之邪;连 翘、黄芩,祛诸经之火;川芎、归、芍和血以平肝;甘草、白术,和胃而健脾。于表里 三焦之病,皆可解矣。然非表里俱实,大小便秘者,宜慎用。”(《中国医学大辞典》) 7。秦伯未:“防风通圣散治疗寒热、目赤、鼻塞、口干、咳嗽、咽喉不利,便秘溲 赤等证。用麻、防、荆、薄、桔梗宣肺散风;芩、栀、翘、膏、滑石清里热,硝、黄泻 实通便;又因饥饱劳役,气血怫郁,加入归、芍、芎、术、甘草等调肝健脾。此方用药 较多,牵涉面较广,总的说来,也是以祛除表里之邪为目的。所以双解不等于和解,和 解是双方兼顾,重在祛邪,双解则着重在清除表里之邪。虽然防风通圣散亦用了调气养 血的药,但主力仍在散风、清热、通便。”(《谦斋医学讲稿》) [评议] 诸家皆认为本方所治乃表里三焦俱实之证,故以上下分消,表里同治立 法。对方中药物的论述基本相同,其中尤以汪昂之说较为精辟全面。惟喻昌“此方乃表 里通治之轻剂”之说,与其他医家所见存有分歧。费伯雄云:“寻常之症,岂能堪此?” 谢观更指出“非表里俱实,大小便秘者,宜慎用。”我们认为,此方解表、清热、攻下 之力较为峻猛,方中虽配伍少量养血健脾之品,亦是于祛邪之中兼顾正气,非表里俱实之证,不宜轻用。 [验案举例] 1.面肿风 《儒门事亲》卷6:南乡陈君俞,将赴秋试,头项偏肿连一目,状若半 壶,其脉洪大,戴人出视,《内经》“面肿者风”,此风乘阳明经也。阳明气血俱多,风 肿宜汗,乃与通圣散人生姜、葱根、豆豉,同煎一大盏。服之微汗,次日以草茎鼻中, 大出血,立消。 2.咽喉肿痛 《齐氏医案》卷4:齐有堂治一患者,咽喉肿痛,作渴引饮,大便秘 结,按之六脉俱实,乃与防风通圣散。因其自汗,去麻黄,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 夏,重用硝、黄,下之而愈。作者积五十年之经验,发现临床虚热者多,实热者少,故 认为本方不可轻用。 3。暴风客热 《中医杂志》(1986,3:40):某男,12岁,学生,1984年9月20日 诊。双目发红,羞明流泪,痛痒并作三日,时感恶风发热,头痛鼻塞,眵多胶粘,口渴 欲饮,溲黄,大便2日未行。检查:体温37。8℃。两眼睑肿胀,色泽紫红,球结膜充 血水肿,角膜边缘可见散在性点状浸润,虹膜(一),瞳孔正常大小,对光反射良好。 舌红,苔黄,脉浮数,证属肺胃热盛,外感风邪所致。治当宣肺解表,清热泻下。处 方:荆芥4.5g,麻黄3g,薄荷5g,防风6g,黄芩6g,连翘6g,炒栀子4.5g,赤芍6g, 大黄4.5g,芒硝4.5g,生石膏18g(先煎),水煎服,日服l剂,连服3剂后,诸证俱除。 按语:暴风客热相当于西医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病因常由肺胃热盛,外感风邪所 致。本例表现风热俱重,故以防、麻、薄、荆发散解表,栀、芩、芍、翘、石膏清热散 肿,黄、硝泄热下行。药中肯綮,如鼓应桴。 4.眩晕 《陕西中医》(1985,8:353):某男,59岁,1980年4月4日诊。患者素 有高血压史,近因事不随心,急怒之下而突然发生彻夜不眠,口苦咽干,头昏头痛甚 剧,面红升火,溺赤便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80/100mmHg。证属怒气伤 肝,肝郁化火,上犯清空。治宜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用本方去桔梗,加生牡蛎30g, 野菊花12g,4剂,水煎服。再诊:1剂尽后头痛减,面红退;4剂尽睡眠好转,二便 畅。现舌苔稍退,脉弦,血压降至170/95mmHg。效不易方,照方去芒硝,共服10剂, 症状除,血压稳定在160/80 mmHg。 按语:本例高血压患者属怒气伤肝,肝郁化火,上犯清空。从其面红口苦,溺赤便 结,舌红苔黄等表现看,皆为表里俱实之象。防风通圣散可散风平肝,泻热通便,恰合病情,故而有效。 5。扁平疣 《新疆中医药》(1990,3:60):某女,18岁,学生,1983年4月20日 初诊。颜面起扁平疣2年。2年前开始颜面起数个疣赘,逐日增多,曾用板蓝根、聚肌 胞、病毒唑、乌洛托品等中西药治疗均无效。检查:颜面见密集粟米大的扁平丘疹,表 面光滑,部分皮疹成线状排列,舌脉正常。诊断:扁瘊(扁平疣),为肝胆风热血燥, 感染风热毒邪所致。处理:防风通圣丸,每服1丸,日1次,连用20天。1月后复诊, 颜面疣赘全消,半年后复诊未见复发。 按语:扁平疣多与肝火内动,复感风热邪毒有关。防风通圣散能散风平肝,清热解毒,故而对扁平疣有效。 [临床报道] 1.偏头痛 用防风通圣丸治疗偏头痛15例。治疗前先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按 规定早上空腹抽血,用PMA.2型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及LMl4—164型自动平衡仪进 行常规操作,吸200微升血小板分别加诱导剂ADP及肾上腺素,观察记录所出现的聚 集曲线,分别算出ADP及肾上腺素在半分钟、1分钟的有效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抽 血后即给患者服防风通圣丸6g,1日2次。服1个月及2个月再分别抽血,按上述方法 检查、计算血小板聚集率,进行自身对比。结果:偏头痛患者对ADP及肾上腺素诱导 的血小板半分钟、1分钟的有效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人。服药后1个月对 ADP诱导的最大聚集率的平均数由64.33%下降至59.67%,均差值为4.67%,经统计 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服药后第2个月下降至5.81%,均差为6.23%,亦有 显著意义(P<0.01),服药后1个月及2个月对诱导剂肾上腺素的最大聚集率的平均 数62.12%下降至54.13%及46.48%,均差值为8。03%及15.68%,亦有显著意义。临 床疗效:15例患者中有8例2个月来头痛未发作,发作明显减少者有3例,发作次数 减少一半者工例,有效率占80%;有3例患者对ADP/。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无下 降,临床表现头痛发作未见减轻,属无效病例,占20%川。 2.肥胖症 用防风通圣散和防己黄芪汤内服,治疗68例女性肥胖患者,其中30% 的人体重得到减轻,20--30岁的女性尤有显著疗效L2,。日本佐藤芳昭氏还报道,用防 风通圣散对于肥胖症伴发无排卵者,亦有较好疗效L3j。 3.急性结膜炎 以防风通圣散治疗急性结膜炎200例,其中单眼74例,双眼126 例,均有眼睑红肿,白睛红赤,怕光流泪,眼球或眼眶疼痛。治疗基本方:防风、荆 芥、连翘各15g,滑石、石膏各30g,薄荷、当归、赤芍、川芎、白术、栀子、黄芩、 桔梗、甘草各12g,麻黄、大黄、芒硝9—15g(根据表里证候之轻重而定量)。加减法: 白睛赤甚,加红花;痒甚,加蒺藜、蝉蜕、蔓荆子;痛甚,加白芷、羌活、没药;眼眵 多,加苡仁、泽泻;眼胞肿甚,加蒲公英、银花、鱼腥草;大便不结,去芒硝;素体阴 虚、血亏、自汗盗汗者,不用或少用麻黄。结果:全部病例均获治愈(基本症状消失, 1月内无复发)。200例中,疗程最短工天,最长5天;1天治愈者5例(占2.5%), 2—3天治愈者161例(占80.5%),4—5天治愈者34例(占17%)。作者认为,本病 以外感风热火毒之邪为主,胆火上炎,肺热上犯,肠胃湿热熏蒸上迫为其内因,属内外 合邪,表里俱病,临床表现俱为实热证,故宜本方疏散、清利、通下并用,上下分消, 其中麻黄、芒硝、大黄、滑石为首选药物L4,。 4.面部蝴蝶斑 用防风通圣丸治疗面部蝴蝶斑89例。方法:防风通圣丸,每袋 6g,1日2次口服,1月为1疗程。89例中,治疗最短的2疗程,最长的6个疗程。疗 效标准:痊愈:面部色素沉着斑片完全消失;显效:色素沉着斑片明显缩小,斑色不显 见;好转:色素沉着斑片有所缩小,斑色较显见;无效:色素沉着斑片的大小、斑色无 改变。结果:痊愈49例,显效17例,好转23例,有效率100%。作者认为,面部蝴 蝶斑属内分泌紊乱之表现,是气机逆乱,邪毒犯表的结果。本方具有表里双解、前后分 消、气血均调之功,寓散泻于补养之中,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故为治疗内分泌功能紊乱蝴蝶斑的良方L5j。 5.老年性瘙痒症 以防风通圣散为基本方:防风10g,荆芥10g,连翘15g,麻黄 6g,薄荷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5g,黑栀子6g,大黄6g,芒硝6g,石膏 15g,黄芩12g,桔梗15g,滑石15g,甘草6g。夜卧不宁者加合欢皮12g,夜交藤15g, 珍珠母15g(先煎);肠胃湿热偏盛者去石膏,减大黄、芒硝用量,加土茯苓30g,苍白 术各15g,苦参15g,白鲜皮20g。外用三合粉擦局部(滑石粉、炉甘石、氧化锌各等 分),每晚1次。2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40例,结果:痊愈:瘙痒 消失,继发皮疹减退,伴见症状消失者35例。无效:瘙痒或其它症状略减或不减,继发皮损无改善者5例L6j。 6.扁平疣 用防风通圣丸治疗94例扁平疣患者(其中75例接受过其它药物治疗, 如肌注板蓝根、维生素B1:、次水杨酸铋,服用病毒灵、疣特灵、溶疣片等),每次服 10g,每日2次,7天为1疗程,1—3疗程见效。结果:痊愈59例,占62.8%;显效 13例,占13.8%;有效9例,占9.6%;无效13例,占13.8%。有效率86.2%。作者 认为,本病由肝火内动,气血失和,复感风热毒邪阻于肌肤所致。用本方散风平肝,清热解毒,收效较为理想L7j。 [实验研究] 减肥作用 以大鼠为对象,连续7周给予高热量饲料制成单纯性肥胖动物模型,将 其分为2组,给药组大鼠的饲料中加人防风通圣散,连续服药11周,另一组为对照。 分别测定大鼠的体重、摄食量、粪便及尿量,并于用药前、用药第u周及停药后第3 周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结果:体重:给药组的体重增加曲线略受抑制。饮水量:给药组 明显减少(P<0.01)。给予防风通圣散后即刻(第8周)至第12周,大鼠的尿量明显 减少(P<0.05),但第12周以后又有增加的趋势。摄食量:没有明显变化。粪量:第 14周以后,给药组有粪量增加的倾向,至第18周明显增加(P<0.05)。血液生化检 查:给药组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过氧化脂质明显降低(P<0.05),臼脂蛋白及 GOT未见明显变化,GPT值明显上升(P<0.05)L8j。还有人对防风通圣散减肥作用的 基础进行研究,认为本方减肥作用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活化BA7(棕色脂肪组织)而引起体重的减轻L9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