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防已茯苓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防已茯苓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防已9克 黄芪9克 桂枝9克 茯苓18克 甘草6克 加减;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2.若脾虚重者,加党参以益气健脾; 3.肾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脾等温壮肾阳; 4.水湿较重者,加泽泻、茯苓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 本方现代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子痫、关节炎、营养不良性浮 肿、心性浮肿等属脾虚失运,水湿潴留四肢皮中者。1.皮水 2.肾炎 3.妊娠子痫 4.手足振掉 1.充血性心衰合并水肿 2.特发性水肿 妇女突发性肥胖 肝硬化腹水、慢性水泻 急性羊水过多症 肌肉瞤动、慢性肾炎水肿、冠心病合并心衰水肿 [主治] 皮水。四肢肿,肢体沉重疼痛,四肢聂聂动者。 本方主治皮水证。临床应用时以四肢浮肿,聂聂动者为证治要点。 防己茯苓汤 (《金匮要略》) [异名] 木防己汤(《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20)、防己汤(《圣济总录》卷 32)、茯苓汤(《鸡峰普济方》卷19)、防己加茯苓汤(《赤水玄珠全集》卷5)。 [组成] 防己三两(9g) 黄芪二两(6g) 桂枝三两(9g) 茯苓六两(18g) 甘草二两(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功用] 益气通阳,利水消肿。 [主治] 皮水。四肢肿,肢体沉重疼痛,四肢聂聂动者。 [病机分析] 本方主治皮水证。皮水为病,多由水肿实证迁延失治,日久损及脾 阳,或因劳倦伤脾,脾虚运化无权,阳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停聚而成。脾主四肢、肌 肉,水气外溢,潴留于四肢皮中而出现四肢浮肿,肢体沉重疼痛。四肢聂聂动者,形容 四肢肌肉肿处悯动如风吹树叶样轻微而动。前人根据其证型推断,当有“脉亦浮,外证 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等症状。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脾虚失运,水湿潴留于四肢皮中而致皮水。治宜益气通阳, 利水消肿。方中茯苓渗湿利水以消肿,健脾扶正以杜生湿之源,一药二用,标本兼顾, 防己走表,通腠理,去水湿,“利大小便,主水肿,通行十二经”(《本草纲目》卷3), 助茯苓利水消肿,共为君药。桂枝通阳化气行水,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为臣药。黄 芪益气健脾,且可补卫实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其中茯苓配桂枝,一温 一利,通阳化气利水之力更强;桂枝配黄芪,通阳行痹,振奋卫阳,使肌表皮中之水湿 易散;黄芪、甘草、茯苓三药相伍,健脾益气,使脾之运化有力,水湿不再停留,为治 病求本之图。诸药合用,则脾气健,水湿散,共奏益气通阳,利水消肿之功。 方以防己、茯苓为君药,制成汤剂,故名防己茯苓汤。 本方配伍特点是补中有利,扶正祛邪,两相兼顾。 [类方比较] 防已茯苓汤由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姜、枣,加桂枝、茯苓而成。二方 均有防己、黄芪、甘草以益气利水,为治水气在表所致水肿之常用方。不同的是:防己 黄芪汤以防已、黄芪为君,白术为臣,方中补益药偏多,故适用于风水表虚证,症见脉 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以防己、茯苓为君,桂枝为臣,全方重在通阳利水, 故适用于皮水而气虚之证,症见四肢皮肤肿盛,按之没指,不恶风,身肿而冷,四肢聂聂动者。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皮水证。临床应用时以四肢浮肿,聂聂动者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脾虚重者,加党参以益气健脾;肾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脾等温壮 肾阳;水湿较重者,加泽泻、猪苓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 3.本方现代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子痫、关节炎、营养不良性浮 肿、心性浮肿等属脾虚失运,水湿潴留四肢皮中者。 [使用注意] 若皮水病人而内有郁热者,不宜应用本方。里水证,一身面目黄肿, 其脉沉者,本方不宜使用。 [源流发展] 防已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后世医家对本 方的发展,在组成方面,《备急千金要方》卷8将其去黄芪,加白术、生姜、乌头、人 参,即用防己、乌头、桂枝、生姜等发散风寒之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 脾,治疗血气虚弱,风寒侵袭,以致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之“历节风,四肢疼痛如 锤锻,不可忍者”。《圣济总录》卷20将本方去桂枝、茯苓,加麻黄、白术以发汗散 寒,益气健脾,燥湿固卫,“治风湿痹,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普济方》卷243以本 方去黄芪,加桑白皮、麻黄以利水消肿,赤芍药以散瘀止痛,“治脚气痹挛肿闷”。此外, 《普济方》卷251将本方去黄芪、茯苓,加防风,名防己散(《备急千金要方》卷24亦有 该方,但无方名),以“解芫花毒”。《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310用本方加桑白 皮,亦名防己散,“治脾虚水肿如裹水在皮肤中,四肢习习然动”等。在主治方面,历代 医家用于治疗多种水肿病。如《圣济总录》卷52用其“治伤寒后气虚,津液不通,皮 肤虚满”。现代广泛用于肾小球肾炎、尿毒症、关节炎、营养不良性水肿、心性浮肿等属脾虚而水湿潴留者。 [疑难阐释] 、 1.关于防己 《本草求真》卷4说:“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 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概括起来,本药主要作用:一 是苦寒降泄,善走下行,能清湿热,利小便,尤以泄下焦膀胱湿热见长;二是本品辛能 宣散,苦寒降泄,能祛风湿,清热通络止痛。然其品种有二:一名汉防己,一名木防 己。二者虽然功用主治相似,但各有所长。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好;木防己祛风止痛 功效较强。从本方之功用、主治看来,方中宜用汉防己为佳。 2.关于四肢聂聂动 聂聂,枝叶动摇貌。四肢聂聂动,是形容四肢肌肉瞤动的样 子,即肌肉有轻微跳动。由于水湿潴留于四肢皮中,则阳气被郁,邪正相争,故四肢肌 肉有轻微跳动。正如《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卷2l所云:“皮水之病,是水气相搏 在皮肤之中,故四肢聂聂动也”。 [方论选录] 1.赵以德:“此证与风水脉浮用防己黄芪汤同,而有浅深之异。风水者,脉浮在表, 土气不发,用白术、姜、枣发之。此乃皮水郁其荣卫,手太阴不宣。金郁者泄之,水停 者以淡渗,故用茯苓易白术;荣卫不得宣行者,散以辛甘,故用桂枝、甘草以易姜、 枣。《内经》云:肉蠕动,名曰微风。以四肢聂聂动者,为风在荣卫,触于经络而动,故 桂枝、甘草亦得治之也。”(录自《金匮玉函经二注》卷14) 2.徐彬:“皮水……四肢聂聂动,以申明水气在皮肤中之状,而后皮字义晓然矣。 药亦用防己黄芪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 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湿不在上焦之荣卫,无 取乎宣之耳。”(《金匮要略论注》卷14) 3。汪昂:“本方(防己黄芪汤)去白术、姜、枣,加茯苓(为君)、桂枝,名防己茯 苓汤。治水在皮肤,四肢聂聂而动,名皮水。防己行经络,茯苓善渗泄,黄芪达皮肤, 桂枝走肢节。”(《医方集解.利湿之剂》) 4.沈明宗:“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人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 肿四肢,即皮水也。皮毛气虚,受风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虚内鼓, 故四肢聂聂动,是因表虚也。盖肺与三焦之气,同人膀胱而行决渎,此肺虚抑郁,不入 膀胱,而水亦不行,则当使小便利而病得除。故用防己、茯苓除风湿而宣水道,以黄芪 补卫而实表气,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营卫,又行阳化气,而 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沈注金匮要略》卷14) 5。陈梦雷,等:“谨按本方与上(防己黄芪汤).风水相仿佛,盖同一开鬼门,而标 中之本,则微有分。风水郁其土气,则用白术祟土,姜、枣和中,皮水内合于肺,金郁 泄之,水渍于皮,宜淡渗之,故以茯苓汤,去白术加桂枝解肌散水于外,不用姜、枣之 和于中也。况四肢聂聂,风在荣卫,触动经络,桂枝尤不可少耶。”(《古今图书集成。医 部全录》卷310) : 6.尤怡:“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 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似行 防己、茯苓之力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 7。王子接:“汉防己,太阳经人里之药,泄腠理,疗风水,通治风湿、皮水二证。 《金匮》汗出恶风者,佐白术;水气在皮肤中聂聂动者,佐桂枝。一以培土。一以和阳, 同治表邪,微分标本。盖水湿之阳虚,因湿滞于里而汗出,故以白术培土,加姜、枣和 中,胃不和再加芍药;皮水之阳虚,因风水泄于表,内合于肺,故用桂枝解肌散邪,兼 固阳气,不须姜、枣以和中也。黄芪汤方下云:服药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可知 其汗仅在上部而不至于下,即用白术内治其湿,尤必外用被围腰下,接令取汗,以通阳 气也。余治太阳腰髀痛,审证参用两方,如鼓应桴,并识之。”(《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8.吴谦,等:“皮水之病,是水气相搏于皮肤之中,故四肢聂聂动也。以防己茯苓 汤补卫通荣,祛散皮水也。”(《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卷2工) 9.黄元御:“阳受气于四肢,皮水为病,阳衰湿旺,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之中, 郁遏风木之气,故四肢聂聂动摇。《左传》:风淫末疾,譬之树在风中,根本未动,而枝 叶先摇。防己茯苓汤,甘草补中而培土,黄芪、桂枝宣营卫之郁,防己、茯苓泻皮肤之 水气也。”(《金匮要略悬解》卷lO) 、 10.王泰林:“水在皮肤,卫阳必虚而汨没,故用桂枝宣卫阳以解肌,君茯苓泄皮中 水气。黄芪益卫气,生用亦能达表,治风注肤痛。汉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腠 理,泄湿热。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无水气,故不须白术以固里。”(《王旭高医书六 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n。周岩:“皮下宜发汗,而防己茯苓汤,虽水气在皮肤中而脉不言浮,四肢则聂聂 动而肿。《经》云:肉蠕动名曰微风。是水浸其脾,脾阳不能达于四肢,而又为微风所 搏,故动而肿。动而不痛,脉不浮,则发汗非宜。防已为风水要药,偶以茯苓,使直泄 于小便。病在皮肤,非黄芪不能益气疏表,故加之。辛甘合而生阳,加桂、,草者,又兼 以治其本也。”(《本草思辨录》卷1) 12.矢数道明:“防己利水去湿不分表里三焦,善能利水去湿,借桂枝治风湿汗出, 借茯苓去皮肤水气。总之能散外表之湿。黄芪补表虚,去表水,桂枝补表虚,茯苓逐里 水,甘草补中利水。近似防己黄芪汤,或为木防己汤之附方。”(《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评议] 本方茯苓用量独重,所以汪昂、王旭高等均以为茯苓是君药。但方中之防 己,既能开泄腠理,使水湿从肌表外出;又能通利水道,使水湿从小便下行,因此防己 亦应为君药。对于方中的桂枝,沈明宗认为“以和营卫,又行阳化气”;王子接认为: “解肌散邪,兼固阳气”;王泰林则谓“宣卫阳以解肌”,总不离解肌、和营卫之论。诚 然,水湿郁于皮肤,营卫因之壅滞而失和,但温阳利水,表里分消,则营卫自和,这与 外感风寒表虚所致营卫失和者不同。桂枝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与不同药物的配伍密 切相关,邹澍指出:“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本经 疏证)卷4)。所以,“方中桂枝意在温阳化气,以助利水退肿之功,并非解肌散邪,调 和营卫。以上医家强调桂枝行阳化气,或宣通卫阳,亦有切合方义的一面,但与解肌散 邪,调和营卫合论,未免使后学无所适从,应加以辨别”(《中医历代方论选》)。 [验案举例] ' : 1.皮水 《谦斋医学讲稿》:某男,28岁。病浮肿1年,时轻时重,用过西药,也 用过中药健脾、温肾、发汗、.刑:尿法等,效果不明显。会诊时,全身浮肿,腹大腰粗, 小便短黄,脉象弦滑,舌质嫩红,苔薄白,没有脾肾阳虚的证候。进一步观察,腹大按 之不坚,叩之不实,胸脯不闷,能食,食后不作胀,.大便每天工次,很少矢气,说明水 不在里而在肌表。考虑到《金匮要略》所说:“风水”和。皮水”,这两个证候都是在肌 表,但风水有外感风寒症状,皮水则否。所以不采用麻黄加术汤和越婢加术汤发汗,而 用防己茯苓汤行气利尿。汉防已、生黄芪、带皮苓各15g,桂枝6g,炙甘草3g,生姜2 片,红枣3枚。服2剂后,小便渐增,即以原方加减,半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患者全身浮肿,腹大腰粗,小便短黄,但其腹按之不坚,叩之不实,胸膈不 闷,能食不胀,知水不在里,而在肌表。故服防己茯苓汤通阳利水而愈。 2.肾炎 《金匮要略浅述》卷中:某男,6岁。患肾炎已4个多月,面色苍白,四 肢浮肿,。精神疲倦,汗出恶风,食纳不佳,小便短少(化验室检查:红细胞0—1,白 细胞0-3;蛋白+++),舌质胖淡,、脉缓无力。此脾气虚弱,卫阳不振之故。宜振奋 卫阳,健脾制水为治。用防己茯苓汤加味:防己6g,茯苓10g,黄芪6g,桂木5g,甘 草2g,白术6g,陈皮3g。服5剂,食欲稍好,小便增加,再服5剂,浮肿消退,精神 好转(小便化验:蛋白+)。后用参苓白术散加芡实、黑豆、粳米,共研细末,加糖和 匀,蒸熟作健脾糕常服。半年后,据其家长云:患儿小便经多次化验正常,已恢复健康上学。 ' 按语:本案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肌肤所致。防己茯苓汤功可益气通阳,利水消 肿,故投之取效。 , . :3.妊娠子痫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某女,24岁,初孕。妊娠8个月前后, 颜面和下肢轻度浮肿,尿蛋白阴性,血压基本正常。翌月下旬,发生呕吐、头瘾而就 诊。全身浮肿严重,步行困难,尿量减少,尿蛋白变为阳性。诊查中引起子痫发作,血 压170/110mmHg。做应急处理,兼用降压剂,与防己茯苓汤。尿量每日在2000— 700Om]。大体在预产日正常分娩,平安出院。 按语:子痫之痉挛发作,见四肢聂聂而动甚者,又因水气严重而见皮水者,可用本方; . . 4.手足振掉 《勿误方函口诀》:一人身体肥胖不能随意运动,手足振掉。前医用 苓桂术甘、真武之类,或以为因痰所致而投导痰化痰之药,皆无效,以此方治愈。 按语:肥胖之人脾阳多虚,脾虚运化无权,阳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停聚四肢肌 肤,湿性重浊而粘滞,故不能随意运动,手足振掉与四肢聂聂动者类似,为四肢肌肉肿 处e闰动所致。故以防己茯苓汤而愈。 [临床报道] 1.充血性心衰合并水肿 黄氏用本方加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水肿60例。药 用:大枣、防己、茯苓各15g,葶苈子30g,黄芪、党参各20g,丹参18g,车前子、泽 泻、白芥子、桂枝、川芎、莱菔子、苏子各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0—40天 为1疗程,服1—2个疗程。经随访患者140例,其中用本方及西药同时治疗者60例 (甲组),单用西药治疗者80例(乙组)。结果:甲组显效24例,有效18例,无效18 例,总有效率75%。住院死亡人数4例,占6.7%。乙组显效18例,有效34例,无效 28例,总有效率65%。住院死亡人数12例,占15%。经统计学处理,甲乙两组总有 效率及死亡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L1j。 2.特发性水肿 孙氏用本方治疗特发性水肿50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大者52岁, 最小者35岁;病程最长者工O年,最短者2年。均经现代医学确诊。其中多数病人长期 服用西药或采取其它疗法无效而改用中药治疗。药用:防己15g,生黄芪30g,茯苓 15g,桂枝9g,泽泻12g,随证加减。结果:痊愈32例(水肿及全身症状消失,随访1 年以上无复发者),占64%。基本痊愈12例(水肿消退,但劳累后仍有轻度浮肿,然 涩情甚微者),占24%。好转5例(水肿减轻,全身症状也有不同程度改善者),占 10%。无效1例(经用药1—2个疗程,水肿较治疗前无改善者),占2%。总有效率 98%。疗程最长者3个月,最短者15天.j。 3.其他 海氏用本方加红花、泽泻、陈皮、马鞭草治愈妇女突发性肥胖,又用本 方出入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水泻。蔡氏用本方加味治愈急性羊水过多症等。徐 氏用本方治疗肌肉瞤动、慢性肾炎水肿、冠心病合并心衰水肿,均获显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