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关丸(滋肾丸)

 学中医书馆 2015-12-30

通关丸(滋肾丸)
    (《兰室秘藏》卷下)
    [异名]  坎离丸(《明医指掌》卷2)、知母黄柏滋肾丸、大补滋肾丸(《医林绳墨大
全》卷6)、泄肾丸(《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65)、通关滋肾丸(《全国中药成药处
方集》上海方)、滋肾通关饮(《丁甘仁医案》卷6)。
    [组成]  黄柏去皮,锉,酒洗,焙  知母锉,酒洗,焙干各一两(各30g)  肉桂五分
(1.5g)
    [用法]  上为细末,热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顿两足
令药易下行(现代用法:上药为末,水泛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
服)。    .
  [功用]  清热滋阴,通关利尿。
  [主治]  热在下焦之癃闭。小便不通,小腹胀痛,尿道涩痛,口不渴。
  [病机分析]  本方证主要由热在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而致。“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热在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故
小便不通,尿道涩痛,或有热感;水湿不行,气机受阻,故小腹胀满;阴分受邪,热邪
熏蒸,津液上腾,故口得以暂润而不渴。
  [配伍意义]  本方证为热蕴膀胱,气化不利,兼有阴伤。李呆曰:“热在下焦,填塞
不便,须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气味俱阴之药,以除其热,泄其闭塞”(《兰室秘藏》卷
下)。故治宜清热滋阴,通关利尿。方中黄柏苦寒,人肾与膀胱,善清下焦之热,使热
去而津存,为君药。正如罗美所说:“此时以六味补水,水不能遽生也;以生脉保金,金
不免犹燥也。惟急用黄柏之苦以坚肾,则能杀龙家之沸火,是谓浚其源而安其流”(《古
今名医方论》卷4)。知母苦寒而质润多脂,寒可清热,以增强黄柏清泄下焦邪热之功;
且可滋阴养液,使已伤之津液得补,阴足阳化,气化出矣,为臣药。肉桂辛热,既可引

火归源,使火安其位,不肆虐伤津;又可通阳化气,使膀胱气化得行而小便自通,为佐
药。李畴人谓:“知母、黄柏苦寒,泻下焦相火而平虚热,少用肉桂通阳化气,则。肾阳振
动,膀胱气化得力,使知、柏纯阴不致呆滞。乃滋肾在知、柏,通关在肉桂”(《医方概
要》)。其说甚为确当。诸药相合共奏清热滋阴,通关利尿之功。原书有“如有小便利,
前阴中如刀刺痛,当有恶物下为验”字样,此恶物指血丝、血条或血块等,乃热在下
焦,灼伤血络,血液离经外出而致。本方可使火热除,小便通,故恶物随之而下。
    本方具有清热滋阴,振奋肾阳,化气行水之功,可使下关通,小便利,主治下焦肾
与膀胱阴分受热,闭塞其流所致之小便不通,故名通关丸。
    本方配伍特点是,清热之中兼顾滋阴,苦寒为主佐以辛热。
    [类方比较]  本方与大补阴丸均用知母、黄柏降火。但大补阴丸配伍大量滋阴药物
如熟地黄、龟甲以滋阴潜阳,用于肝肾阴虚,相火亢盛所致之潮热盗汗,遗精咯血诸
症,其证偏重于阴液虚;而本方仅配肉桂以通阳化气利水,用于热在下焦,膀胱气化不
利,小便不通,其证偏重于邪热盛。
    本方与八正散均属清热祛湿之剂,皆治膀胱有热,气化不利之小便不通。但本方以
黄柏、知母配肉桂,功能清热滋阴,通阳化气,适用于热在下焦,灼伤肾阴者。八正散
以车前子、木通、瞿麦、篇蓄、滑石配大黄、栀子,长于清利湿热,泻火通淋,适用于
膀胱湿热之证。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主治热在下焦之证,以小便不通,口不渴,舌红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方中可加桔梗,以宣上焦,助利尿;湿热较甚者,可加车前子、滑石、
猪苓、木通等以加强渗湿清热,利尿通淋作用;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以益气;阴虚
者,加生地、女贞子等以养阴;热毒甚者,加葎草、贯仲等以清热解毒;兼瘀血者,加
琥珀以利尿通淋,活血化瘀。若服本方效果欠佳,可配合肉桂、芫花外敷中极穴以助膀
胱气化而利尿。
    3.本方现代常用于前列腺肥大、尿潴留、妊娠期急性尿路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
紧张性排尿迟缓综合征、前列腺摘除术后排尿功能紊乱等而属热在下焦者。
    [使用注意]  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尿道瘀阻,肾气虚弱而致的小便不
通,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发展]  通关丸,一名滋肾丸,为金代名医李呆所创,出《兰室秘藏》卷下小
便淋闭门,治“热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大燥,小便不通”之证。原书冠以“滋肾”之
名者尚有两方,均见卷上眼耳鼻门。一为加味滋肾丸,即本方加姜黄、苦参、苦葶苈、
石膏,主治眼内障;一为疗本滋。肾丸,即本方去肉桂,主治肾虚目昏。三方皆有黄柏、
知母为核心,清热泻火以保肾阴。后世医家宗其旨,衍化形成了若干新的方剂。用于利
尿通淋方面的,如《古今医鉴》卷8之通关丸,即在本方的基础上加滑石、木通,主治
热在下焦血分,小便不通,兼治诸淋;《鲁府禁方》卷2去肉桂加青盐,名加味滋肾丸,
主治热淋管痛,并两足热;《杂病证治新义》加车前、木通、滑石,名加味滋肾汤,主治
湿热结于下焦之淋病,尿意频数,淋沥不畅。用于其它方面的,如《医方集解.补养之
剂》黄柏滋肾丸,即本方去肉桂,加黄连清心泻火除烦,主治上热下冷,水衰心烦。
    李呆之后,本方的临床应用有所延伸扩展。如《卫生宝鉴》卷6用本方“治下焦阴

虚,腰膝软而无力,阴汗,阴痿,足热不能履地”;《证治准绳.疡医》卷2“治疮疡肾
经阴虚,发热作渴,便赤足热”;《医学正传》卷5“治耳鸣耳聋”;《医学入门》卷5
“治睛痛有火者”,此乃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候。(临证指南医案》曾多处运用本方:
卷1用治肾虚有热,腿肢筋骨痛;卷3用治遗泄;卷4用治足麻偻废;卷6用治火升头
痛,来去无定期,咽喉垂下,心悸,二便不爽及带下不已;卷8用治久疝、疝瘕、风火
证,头巅至足麻木刺痛等。上述诸证虽各不相同,但细细推敲,皆不外肾虚有热。《薛
氏医案》则用本方“治小儿脾肺积热作喘”。其热虽不在下焦,仍用本方清热利尿,导
热下行,有上病下取之意。另外,《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还用本方治疗热盛伤阴之肺
痿。可见,举凡既有热邪又有阴伤者,无论病在下焦还是上、中焦,均可投本方泻火保
阴,引热下行而获效。在剂型方面,原方以熟水为丸,《中药成药学》以蜜制为丸,《丁甘
仁医案》卷6改为汤剂。在炮制方面,原方黄柏、知母二药是用酒洗,焙;《中药成药
学》却为盐制,以盐味咸人肾,引药达病所也。
    [疑难阐释]
    1.关于方中滋肾药  通关丸又名滋肾丸,可见作者认为本方有滋肾之功。那么方
中何药滋肾?对此历来众说纷纭,有曰黄柏者,如罗美曰:“惟急用黄柏之苦以坚肾,则
杀龙家之火……于是坎盈客而流渐长矣”(《古今名医方论》卷4);王肯堂亦说:“黄柏
之苦寒,泻热补火润燥”(《证治准绳.类方》卷6)。有曰知母者,如徐大椿曰:“知母润
燥,滋肾水之不足”(《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4)。有曰黄柏、知母者,如汪昂云:“黄
柏苦寒微辛,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人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
火,下润肾燥而滋阴,故二药每相须而行,为补水之良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还有认为方中无滋肾之药者,如刘德仪曰:“滋肾丸并无滋养肾阴之药,其意在降火利
湿,火清湿去而保肾阴”(《中药成药学》)。考《兰室秘藏》名曰“滋肾”的方剂尚有两
首,一为加味滋肾丸,即本方加姜黄、苦参、苦葶苈、石膏;一为疗本滋肾丸,即本方
去肉桂。三方的组成中皆有知母、黄柏。显而易见,李呆原意是用黄柏和知母来“滋
肾”的。我们认为本方之滋肾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以苦寒之黄柏清泻下焦之
火,使火去而肾阴得保;二是以凉润之知母滋养肾阴,使阴生则能制火,同时其也有清
热作用,可增强黄柏清热泻火之功。正如李畴人所说:“乃滋肾在知、柏,通关在肉桂”
(《医方概要》)。以滋阴与清热二者相较,则本方重在清热泻火,方证病机应以热在下焦
为主。
  2.关于“热在下焦血分”  原书云:“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我们
认为此血分不同于卫气营血辨证中之血分,而是指下焦为阴,也就是说“下焦”、“血分”
为意义相同的词叠用。如李杲在原书中曰:“热闭于下焦者,肾也,膀胱也。乃阴中之
阴,阴受热邪,闭塞其流。”一目了然,原书中的血分即“阴受热邪”中的“阴”,亦即
肾、膀胱。原书又日:“热火之邪,而闭其下焦,使小便不通也。”再次明示下焦与血分
意同,择一即可。另外,口不渴并不一定为热在血分,“凡病在下焦者,皆不渴也”(《医
学正传》卷2)。
  3.关于用法中的“顿两足”  本方证之病变部位在下焦,丸剂一般无汤剂流畅,多
涩而难行,为使药力立即到达病所,故“顿两足令药易下行故也”(《兰室秘藏》卷下)。
另外,顿两足也有利于恶物从下排出。

    [方论选录]
    1.李呆:“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热在下焦血分,故不渴而大燥,小便不通也。热
闭于下焦者,肾也,膀胱也。乃阴中之阴,阴受热邪,闭塞其流。易上老云,寒在胸
中,遏绝不入,热在下焦,填塞不便。须用感北方寒水之化,气味俱阴之药,以除其
热,泄其闭塞。《内经》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财阳无以化。若服淡渗之药,其性
乃阳中之阴,非纯阳之剂。阳无以化,何能补重阴之不足也?须用感地之水运而生大苦
之味,感天之寒药而生大寒之气。此气味俱阴,乃阴中之阴也。大寒之气,人禀之生膀
胱。寒水之运,人感之生肾。此药能补肾与膀胱。受阳中之阳,热火之邪,而闭其下
焦,使小便不通也。夫用大苦寒之药,治法当寒因热用。又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
因。其始则气同,其终则气异也。”(《兰室秘藏》卷下)
    2.虞抟:“上二味气味俱阴,以同肾气,故能补肾而泻下焦火也。桂与火邪同体,
故以寒因热用。凡病在下焦者,皆不渴也。”(《医学正传》卷2)
    3.吴昆:“肾火起于涌泉之下者,此方主之。热自足心直冲股内而人腹者,谓之肾
火,起于涌泉之下。知、柏苦寒,水之类也,故能滋益肾水;肉桂辛热,火之属也,故
能假之反佐。此《易》所谓水流湿、火就燥也。”(《医方考》卷2)    ,
    4.王肯堂:“《内经》曰:热者寒之。又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柏之苦
寒,泻热补水润燥,故以为君;以知母之苦寒,泻肾火,故以为佐;肉桂辛热,寒因热
用也。”(《证治准绳.类方》卷6)
    5.罗美:“此丸为肾家水竭火炎而设。夫水竭则肾涸,肾涸则下泉不钟,而阳盛于
上,斯喉痹、痰结、烦躁之证作;火炎则金伤,金伤则泽嫫高源,无以蒸昀布沤,斯声
嘶、咳血、焦痿之证生。此时以六味补水,水不能遽生也;以生脉保金,金不免犹燥
也。惟急用黄柏之苦以坚肾,则能杀龙家之沸火,是谓浚其源而安其流;继用知母之清
以凉肺,则能全破伤之燥金,是谓沛之雨而腾之露;然恐水火不相人而相射也,故益以
肉桂之反佐为用,兼以导龙归海,于是坎盈客而流渐长矣。此滋肾之旨也。”(《古今名
医方论》卷4)
    6。柯琴:“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人知肾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肾中有火始能
致水耳。盖天一生水,一者,阳气也,即火也。气为水母,阳为阴根,必火有所归,斯
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温,引知、柏人肾而奏其效。此相须之殷,亦承制之理也。”
(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4)
    7.汪昂:“此足少阴药也。水不胜火,法当壮水以制阳光,黄柏苦寒微辛,泻膀胱
相火,补肾水不足,人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润肾燥而滋阴,
人肾经气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为补水之良剂。肉桂辛热,假之反佐,为少阴引经,
寒因热用也。”(《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8.王子接:“东垣滋肾丸,原名通关丸。《难经.关格论》云:关则不得小便。口不
渴而小便不通,乃下焦肾与膀胱阴分受热,闭塞其流,即《内经》云无阴则阳无以化
也。何则?膀胱禀大寒之气,肾感寒水之运,运气窒塞,故受热而闭。治法仍须用气味
俱阴之药,除其热,泄其闭。治以黄柏泻膀胱之热,知母清金水之源,一燥一润,相须
为用,佐以肉桂,寒因热用,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则郁热从小便而出,而关开矣。再
议膏粱酒湿,损伤肾水,以致关阴者,亦能使火逆而为格阳,或为呃逆,为咽痛。东垣

尝谓阴火上冲,而吸气不得人,胃脉反逆,阴中伏阳,即为呃。又谓肾虚蒸热,脚膝无
力,阴痿、阴汗,冲脉上冲而为喘、为咽痛者,用之亦效。”(《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9.徐大椿:“肾水不足,阴火炎而神机闭遏,不能开发灵动,故舌本强硬,舌音不
正焉。黄柏泻热,清阴火之上炎;知母润燥,滋肾水之不足;肉桂导火归原,足以开发
神机而正舌音也。蜜丸滚水下,使阴火下潜,则心肾交通而水火既济,安有舌本强硬,
舌音不正之患乎?此壮水导火之剂,为阴火上炎舌强之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卷3).
    “妊娠肾水不足,不能施化津液,故小便不通,即无阴则阳无以化,小腹鼓胀,胎
孕不安焉。知母滋肾水不足,黄柏降龙火之有余,稍佐肉桂之辛温以导水闭也。白蜜丸
之,沸汤下之,俾阳化阴施,则肾水内充,而膀胱无闭塞之患,小便无不通之虞,其臌
胀无不退,胎孕无不安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卷3)
    工O.李畴人:“知母、黄柏苦寒,泻下焦相火而平虚热,少用肉桂通阳化气,则肾阳
振动,膀胱气化得力,使知、柏纯阴不至呆滞。乃滋肾在知、柏,通关在肉桂。治阴虚
阳结气闭而小便不通之症,与湿热秘结,肺脾之气不化者,未可同语。”(《医方概要》)
    u.李飞,等:“本方在后世方书中亦名通关滋肾丸、滋肾通关丸,具有滋肾降火、
助气化之功,适用于热在下焦,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者。方中重用黄柏、知母为君,以
泻下焦肾经之火,知母并能滋阴而润燥;反佐以少量之肉桂,助膀胱气化以通小便。李
畴人谓此方:‘滋肾在知、柏,通关在肉桂。’颇有见地。本方原治:‘不渴而小便闭,热在下
焦血分也’,后世医家扩大其用。例如罗天益《卫生宝鉴》用于下焦阴虚,腰膝软而无力,阴
汗,阴痿,足热不能履地;薛已《校注妇人良方》用其治下焦阴虚,小便不利,肚腹肿胀,或皮
肤胀裂,眼睛突出,并称其为‘神剂’,李梃《医学入门》又用于阴虚火动之耳鸣耳聋;王肯堂
《证治准绳》则用其治疮疡肾经阴虚,发热作渴,便赤足热等。以上诸书所谓‘阴虚’,实际
上均属下焦有热,热灼阴伤所致。黄柏、知母均为苦寒之品,能清热降火,肉桂导火归原,
使热清火降,则真阴自复。若肾水不足而肾火又甚者,法当滋阴与降火并重,须用知柏地
黄丸之类,方能获效。”(《中医历代方论选》)
    [评议]  李呆借用《内经》“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理论论述方证
病机及配伍原理深刻确当。关于本方证之病变部位,有些医家认为在肾,如吴昆曰:“肾
火起于涌泉之下者,此方主之”;王肯堂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汪昂曰:“此足少
阴药也”;徐大椿曰:“肾水不足,阴火炎而神机闭遏”。而罗美首先肯定“此丸为肾家水
竭火炎而设”,接着又提到火炎金伤,并“用知母之清以凉肺。”李杲自己则认为:“热闭
于下焦者,肾也,膀胱也”;王子接亦曰:“口不渴而小便不通,乃下焦肾与膀胱阴分受
热,闭塞其流”。我们同意后一观点,即热在下焦肾与膀胱,灼伤阴液,使气化无力,
小便不出。本方何药为君?有曰黄柏者,有曰黄柏、知母者。我们认为前一观点比较确
当,方中用黄柏泻热,清阴火之上炎为君;知母润燥,滋肾水之不足为臣。二者相配,
则火热去,阴液复,有相得益彰之妙。
    [验案举例]
    1.癃闭  《名医类案》卷9:东垣治一人,病小便不利,目睛突出,腹胀如鼓,膝
以上坚硬,皮肤欲裂,饮食且不下。服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李曰,疾深矣,非精思不
能处。思之半夜曰,吾得之矣!内经有云: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能出焉。今服
淡渗之药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也,启元子云,无阳则阴无以为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甘淡气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明日以滋肾丸群阴之剂投之,再服而愈。
    《名医类案》卷9:东垣治长安王善支,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大,坚硬如石,
壅塞之极,腿脚坚胀,裂出黄水,双睛突出,昼夜不得眠,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
伊戚赵谦甫诣李求治视归,从夜至旦,耿耿不寐。究记《素问》有云,无阳则阴无以
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病小便
癃闭,是无阴而阳气不化也,凡利小便之药,皆淡味渗泄为阳,只是气药,阳中之阴,
非北方寒水,阴中之阴所化者也。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北方之阴。、肾水不足,膀
胱肾之室,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非膈上所生也。独为关,非格
病也。洁古云,热在下焦,填塞不便,是关格之法。今病者内关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
夕。但治下焦可愈。随处以禀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大寒之味者,黄柏、知母,桂为引用。
丸如桐子大,沸汤下二百丸。少时来报,服药须臾,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痛,尿如瀑泉以
涌出。卧具皆湿,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李惊喜曰,大哉圣人之言,岂可不
遍览而执一者也。其症小便闭塞而不渴,时见躁者是也。凡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
之病,一居上焦,在气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湿,故不渴也。二
者之殊,至易别耳。
    《名医类案》卷9:滑伯仁治一妇,年六十余,病小溲闭若淋状,小腹胀,口吻渴。
诊其脉沉且涩,曰此病在下焦血分,阴火盛水不足。法当治血,血与水同,血有形而气
无形。有形之疾,当以有形之法治之,即以东垣滋肾丸服之而愈。
  、2.小便淋沥  《续名医类案》卷20:薛立斋治一妇人,素善小便淋沥不利,月经不
调半载矣。或两胁胀闷,或小腹作痛,或寒热往来,或胸乳作痛,或咽喉噎塞,或两脚
筋牵,或肢节结核,面色青黄不泽,形气日瘦,左关弦洪,右关弦数。此郁怒伤肝脾,
血虚气滞为患。朝用加味归脾汤,以补脾气、解脾郁、祛肝火。夕用滋肾丸、生肝散,
滋肾水以生肝血,抑肝火,舒筋膜。兼服月余而愈。
    3.淋浊  《临证指南医案》卷3:汪,脉左坚人尺,湿热下坠,淋浊痛。滋肾丸。
    《临证指南医案》卷3:周,二二,便浊茎痛。滋,肾丸三钱。
    按语:以上六案例皆为小便异常,症状虽不同,病机则相类,都由热在下焦。损及
阴液,气化不利所致,故均以清热滋阴,通关利尿的通关丸而治愈。
    4.热淋  《蒲辅周医疗经验》:某女,30岁。三年前患过急性膀胱炎,服呋喃西林
与合霉素等好转。今年在3—6月先后发四五次。现(8月15日)尿短频,尿道有灼热
感,腰痛,食纳正常。脉右寸关弦虚,右尺微弱,左寸尺沉数,左关弦数;舌质暗红,
苔黄腻。属湿热蕴郁下焦,清浊互结,治宜升清降浊。萆藓三钱,益智仁一钱半,石菖
蒲二钱,赤茯苓二钱,山茵陈二钱,泽泻一钱半,黄柏(盐水炒)一钱半,知母一钱
半,上肉桂(去粗皮细末冲服)二分,白通草一钱,3剂。服上药6剂,并自用六一散
代茶饮,尿频及尿道灼热感均减轻。脉沉细微数,左关弦数,舌淡苔白腻。仍宜和脾利
湿。原方去菖蒲,加滑石三钱,甘草梢五分,生白术一钱。五剂。服药后症状消失。
    按语:此案用萆薢分清饮合滋肾通关丸加减,重在清利湿热,升清降浊,方药对
证,故药后症状消失。
    5。肢体痛麻  《临证指南医案》卷1:王氏痛从腿肢筋骨,上及腰腹,贯于心胸,

若平日经来带下,其症亦至。此素禀阴亏,冲任奇脉空旷,凡春交,地中阳气升举,虚
人气动随升,络血失养,诸气横逆,面赤如赭,饥不欲食,耳失聪,寤不成寐,阳浮,
脉络交空显然。先和阳治络。细生地  生白芍,生鳖甲,生龟甲,生龙骨,糯稻根,煎
药送滋肾丸一钱半。又,前用滋肾丸,痛缓。面浮跗肿,血气俱乏,内风泛越。经言风
胜则动,湿胜则肿。阴虚多热之质,议先用虎潜,每服四钱,四服。
    《临证指南医案》卷4:朱,足麻偻废,大热阴伤,内郁,大便不通,由怀抱不舒
病加,先用滋肾丸四钱,盐汤下四服。
    按语:腿肢筋骨痛或足麻偻废不同于上述小便异常诸症,但机制有相同之处。前案
乃阴血不足,络脉失养,加上湿邪阻滞,后者系大热阴伤。故前案用本方加味滋其阴
血,去其湿热,活其络脉,后案用原方泻火滋阴而愈。
    《临证指南医案》卷8:朱,头巅至足麻木刺痛,热炽。滋肾丸。
    按语:病虽从头至足,但为热邪所致无疑,故用滋肾丸清热泻火,引邪由小便而
出。
    6.火风疼痛  《临证指南医案》卷8:王,脉数而细,忽痛必热肿,且痛来迅速。
思五行六气之流行,最速莫如火风。高年脂液久耗,人身之气,必左升右降。相火寄于
肝,龙火起于肾,并从阴发越。本乎根蒂先亏,内乏藏纳之职司矣。每日服东垣滋肾丸
三钱,秋石汤送,以泻阴中之伏热。
    按语:高年脂液久耗,又伤风火,实中夹虚,滋肾丸清热、养阴邪正兼顾,故治之
甚当。
    7.暮夜痛甚  《临证指南医案》卷8:张,初受寒湿,久则化热,深入阴分,必暮
夜痛甚。医用和血驱风,焉能直人阴分?议东垣滋肾丸,搜其深藏伏邪。肉桂八钱忌见
火,黄柏四两,知母四两,俱盐水炒,水泛丸。
    按语:本案虽初受寒湿,但久郁化热,且深入阴分,伤及阴血,故暮夜痛甚。用滋
肾丸十分合拍。
    8.二便不通  《临证指南医案》卷4:李,三十四岁。能食知味,食已逾时乃胀,
小便不利,气坠愈不肯出,大便四日一通。沉在小肠火腑,先用滋肾丸。每早服三钱。
淡盐汤送。
    9.遗泄  《临证指南医案》卷3:程,左脉刚坚,火升,神气欲昏,片刻平复,宛
若无病。此皆劳心,五志之阳动,龙相无制,当有遗泄之状。先用滋肾丸三钱,淡盐汤
送。
    10。郁证  《临床指南医案》卷6:徐氏,火升头痛,来去无定期,咽喉垂下,心
悸,二便不爽,带下不已,固奇经,通补阳明,及养肝熄风,展转未能却病。病从情志
内伤,治法唯宜理偏,议先用滋肾丸三钱,早上淡盐汤送,四服。
  按语:案8非但小便不利,还有大便不通,症虽前后有别,实则同为湿热、阴伤。
小肠湿热,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湿热阻滞,津不下渗,加上阴亏则肠失润滑,大便不
通,故可以一方治之。案9因劳心,五志之阳动,龙相无制而遗泄。滋肾丸滋阴泻火,
使龙相得制,遗泄自止。案工0亦是病在上焦,属火升为患,用滋肾丸滋阴泻火,引火
下行。
    n.疝  《临证指南医案》卷8:詹,老年久疝,因嗔怒而肿大,热痛,肝失疏泄,

火腑湿热蕴结不通。温补升阳固谬,盖肝性主刚,湿闭反从燥化。此龙胆苦坚不应,议
柔苦制热,反佐辛热,以开血中郁痹,用东垣滋肾丸。
    《临证指南医案》卷8:倪,疝瘕结聚少腹,大便闭阻,小溲短涩,舌白渴饮,不
能纳谷。无对症方药,姑与滋肾丸尝服。千粒分十服。
    按语:叶氏用知母、黄柏柔苦以制热,反佐肉桂辛热以开血中郁痹,辟治疝之又一
蹊径。惟此方仅适用于肝失疏泄,火腑湿热蕴结不通之证,学者不可不辨。
    12。肾囊痈  《回春录新诠》:胡蔚堂,年近古稀,患囊肿,小溲赤短,寒热如疟。
孟英曰:非外感也,乃久蕴之湿热下流,气机尚未宣泄,予五苓散合滋肾丸加楝实、栀
子、木通,两剂后,囊间出腥粘黄水甚多,小溲渐行,寒热亦去,继用知柏八味去山
药、萸肉,加山栀子、楝实、芍药、苡仁等,久服而愈。
    按语:湿热之邪瘀塞经络而成囊肿,邪毒下流内踞,膀胱腑气不行,发为寒热而小
便不利,究与外感风寒之邪自表侵内有别也,然而古稀之年,肝肾先馁,肾虚而腑不用
事,用五苓散通腑去湿而伐肾邪,加知、柏、栀、楝、木通等以清利下焦湿热。取效
后,继用八味肾气丸去淮山、萸肉之收敛,恐其留邪,更加栀、楝、白芍、苡仁益肾柔
肝,兼清湿热,病渐向愈。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前列腺肥大  用通关丸加味治疗前列腺肥大24例。症状:尿频、尿急、尿流变
细15例,排尿困难、排尿踌躇、尿淋漓6例,尿潴留3例。前列腺增生程度:工度8
例、Ⅱ度u例、Ⅲ度5例。药用:黄柏、牛膝各15g,肉桂、山甲片、芒硝各6g,知
母、大黄、桃仁各lOg,金钱草、黄芪各30g,茯苓20g。偏寒加附子,肉桂量可加至
lOg,减去知母;肿甚加车前子、防己;大便秘结加花粉,芒硝用量可加至lOg;尿道
灼热疼痛加滑石、生地;睾丸、精索胀痛明显加延胡索、荔枝核;腰骶酸痛加杜仲、续
断;性功能减退加淫羊藿、黄精;前列腺液中或精液中有红细胞者,加旱莲草、茅根;
前列腺质偏硬,高低不平或有结节者,加莪术、鳖甲、龟甲。结果:显效(临床症状消
失,肛门指检前列腺至少缩小1度,排尿通畅)6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肛
门指检前列腺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4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4例“j。
    2.癃闭  用通关丸治疗癃闭35例。药用:知母、黄柏各12g,肉桂5g(后下),
水煎分两次温服。15天为一疗程。随证加减。结果:8例临床痊愈(排尿通畅,一年内
未复发);13例显效(小便不利,点滴短少改善,排尿通畅,半年内未复发);11例有    .
效(排尿滴沥消失,仍尿出无力);3例无效(仍有严重尿潴留,或肾功能不全)。总有
效率92%。本组病便服药最少12天,最多3疗程uj。
    3。排尿迟缓综合征  用通关丸加味作煎剂治疗排尿迟缓综合征15例。所有患者排
尿时间均超过6秒,甚至达数分钟,且伴有心情紧张。病史短者1年,长者10年。药
用:黄柏、知母、肉桂、生地、竹叶各lOg,水煎服,日1剂。一周为1疗程。结果:
显效(公共排尿场合下紧张状况消失;尿排时间小于6秒钟)8例,平均治疗24天;
有效(排尿时紧张状态好转,尿排出时间有明显缩短)4例,平均治疗37天;无效
(治后症状无改善)3例,平均40天L3j。
    4.肾绞痛  将通关丸改成散剂,治疗26例肾绞痛,疗效显著。所治患者均有腰腹

绞痛,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于就诊时立即用温开水送服上药1g,多数患者在3—5
分钟内疼痛减轻,10分钟内疼痛大减,20分钟绞痛基本缓解。若数分钟内绞痛不减者,
可继续服药末lg。一般患者首次服药半小时再服药1g,此后可3小时服药1g,每日4
次。经上述治疗后,一般于3天内绞痛可完全控制L4j。
*  二、妇产科
    1.妊娠期急性尿路感染  用通关丸加味治疗妊娠期急性尿路感染56例。主要症状
为小便频数、短涩、刺痛、小腹拘急,或恶寒发热,或腰酸腰痛,肾区叩痛。药用:淡
盐水炒黄柏、淡盐水炒知母、蒲公英、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各20~30g,肉桂5g,竹叶
lOg。气虚加黄芪、白术;阴虚加生地、女贞子、地骨皮;湿热甚加地丁草、石韦;热
盛者加葎草、贯仲、大小蓟。结果:除2例无效,其余均临床症状消失,小便化验阴
性。其中服l一3剂34例,4—7剂16例,8一10剂6例L5J。
  2.产后尿潴留  用通关丸治疗产后尿潴留20例,均系初产妇,用西药、热敷、导
尿等法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其中有慢性泌尿系炎症史者7例,导尿引起尿路感染者4
例。年龄22—30岁,病程2—6天。药用:黄柏、车前子、猪苓、知母各15g,肉桂
3g,桔梗、木通各12g,茯苓20g,滑石30g。气虚加党参、黄芪;脉数发热,炎症明
显加蒲公英、银花;大便秘结加大黄。结果:17例患者仅用内服药,其中最多3剂,
最少1剂,最快12小时排尿,最慢60小时内排尿。72小时内仍未排尿的3例患者,
加外用药(芫花9g,肉桂3g,共研细末,面粉调成糊状,敷中极穴一夜)后均在工2小
时内排出小便L0j 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