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0.益胃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5 发布于山东

140.益胃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益胃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加减;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 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功用] 养阴益胃。
 [主治] 胃阴虚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或干呕、呃 逆,舌红少津,脉细数者。 本方为滋养胃阴的代表方剂。临床以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 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益胃汤  (《温病条辨》卷2)
    [组成]  沙参三钱(9g)  麦冬五钱(15g)  冰糖一钱(3g)  细生地五钱(15g)  玉竹炒香一钱五分(4.5g)
    [用法]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滓再煮一杯服。
    [功用]  养阴益胃。
    [主治]  胃阴虚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者。
    [病机分析]  胃主受纳腐热水谷,喜润而恶燥,其气以下行为顺。若胃病久延不
愈,或热病消灼阴液,或平素嗜食辛辣之物,或过用吐、下之剂,每致胃阴耗损,虚热
内生。胃阴不足,络脉失润,则胃脘疼痛隐隐,灼热不舒;胃阴不足,影响水谷之受纳
腐熟,则饥而不欲饮食。唐宗海说:“人之所以能化食、思食者,全赖胃中之津液”,“有
津液则能化食、能纳食,无津液则食停不化”(《血证论》卷6)。胃阴亏虚,津液不足,
上不能滋润口腔则口干,下不能濡润大肠则便结;胃失濡润,气机上逆,则见干呕、呃
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亦为阴虚内热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所治诸症皆由胃阴不足而致,故治宜滋阴益胃生津为法。方中重
用生地、麦冬,味甘性寒,功擅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共为君药;
配伍北沙参、玉竹养阴生津,助君药益胃养阴之力,共为臣药;冰糖润肺养胃,调和药
性,用为佐使。五药甘凉清润,清而不寒,润而不腻,药简力专,共奏养阴益胃之功。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滋养胃阴的代表方剂。临床以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散合用)以益
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柿蒂以降逆和胃。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辨证属胃阴亏损者,以
及热病后胃阴未复,胃气不和,饮不能食,口燥咽干者。
    [使用注意]  本方甘凉滋润,若脘痞苔腻者,不宜使用。
    [源流发展]  本方为清代温病学家吴瑭所制,用于治疗“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
阴受伤”之证。由于温邪外感,病从热化,易伤阴液,故滋阴生津为温病的重要治法,
擅用滋阴之剂亦为温病学派的特色之一。吴氏虽为温病大家,但十分精通伤寒之学,对
仲景《伤寒论》的研究造诣颇深,其所用滋阴诸方多从炙甘草汤化出,同时根据所治证
候的特点,加以灵活变通。如燥伤肺阴者以沙参、麦冬、天花粉为主,热伤胃阴者以麦
冬、生地、玉竹为主,肠燥津伤者以麦冬、生地、玄参为主,真阴大亏者则以麦冬、生
地、阿胶、麻仁为主。师而不泥,变而有度,深为后世医家所称道。由于本方甘凉滋
润,药简力专,益胃生津之效甚佳,故今之临床运用时,往往不拘外感、内伤,凡属胃
阴不足之证皆以之加减治疗,从而使本方成为益胃养阴生津的代表方剂。
    [方论选录]  张秉成:“夫伤寒传人阳明,首虑亡津液,而况温病传人阳明,更加
汗、下后者乎?故虽邪解,胃中之津液枯槁已盛,若不急复其阴,恐将来液亏燥起,干
咳身热等证有自来矣。阳明主津液,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凡人之常气,皆禀于胃,胃中
津液一枯,则脏腑皆失其润泽。故以一派甘寒润泽之品,使之饮人胃中,以复其阴,自
然输精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津自生而形自复
耳。”(《成方便读》卷3)
    [评议]  张氏详尽分析了本方治证的病因、病机及预后,指出本方选用“一派甘寒
润泽之品,使之饮人胃中,以复其阴,自然输精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津自生而形自复耳”,说理透彻,颇有见地。
    [验案举例]  眩晕  《浙江中医杂志》(1994,6:258):某男,54岁。眩晕3年,诊
见头目眩晕,口苦口干,急躁易怒,少寐多梦,二便无殊,遇恼即发,面色潮红。舌质
略红,舌苔薄黄,脉来弦数。曾服硝苯吡啶片、镇肝熄风汤、杞菊地黄丸、天麻钩藤饮
等中西药物不效。测Bp 150/92mmHg。遂予处方:麦冬、天冬各24g,北沙参15g,生
地18g,玉竹10g,代赭石(先煎)30g,竹茹6g。7剂后复诊,诸症衰减,效不更方,
继服7剂,诸症悉平,再进7剂以善后。另治某男,26岁,未婚。手淫多年,常感眩
晕,精神委靡,记忆衰退,耳鸣腰酸,失眠梦遗,纳谷不香,已戒手淫。曾多方求治,
先后服知柏地黄汤、左归丸等效不显。诊见舌质红,脉细。处方:天冬、麦冬、北沙参
各30g,生地、黄精各15g,炒酸枣仁10g。7剂后复诊,症状减轻;续方8剂,症已减
半;再连服14剂,诸症若失。
    按语:上述2例,前者乃素体阴虚阳旺,风阳升动而为眩晕。阴虚为本,阳亢为
标。前人曾云:“五脏不足,调于胃”(《备急千金要方》卷16),故以益胃汤滋养胃阴,
以资肝阴,肝得柔养,虚阳自潜;再以代赭石配竹茹清胃降气,胃气顺降,肝经之气火
亦随之而下。后者乃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而发眩晕,仍以益胃汤加黄精,
滋养胃阴,以资肾精,肾精渐充,眩晕亦止。
    [临床报道]    眩晕  以益胃汤加味,治疗眩晕108例。其中高血压病37例,内
耳眩晕症38例,颈性眩晕20例,原因不明者13例。处方:沙参、生地各15g,麦冬、
玉竹各10g,加适量冰糖。若肝阳上亢者,加代赭石、竹茹;气血虚弱者,加生黄芪;
肾精不足者,加黄精。水煎服,每日1剂。结果:显效(3周内临床症状消失)89例,
有效(3周内临床症状减轻)13例,无效6例(3周内临床症状未见减轻)。总有效率为94%CLJ。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