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枕的那些故事~

 白田闲人 2015-12-30

这是2012年2月沙龙举办《高枕无忧专题展》中写的一篇随笔,现整理出来,与同好们分享交流。


当时做这个展览,前后收集了上千方枕的资料,先欣赏一批流落于全球各处的好枕。

第一方枕是宋代饶州窑瓷塑的顶级品。有修,2010年大拍以近300万人民币成交。前年一位刚刚喜欢宋瓷的朋友让我帮他追,愿意再加300万,真是魅力四射。第二/三件都是钧窑枕。第二件即是枕,又是盒,盒内放入贵重之物,枕着睡,踏实~



这件断代标准枕流落在大英博物馆,其枕面文字“家国永安”的意义远超其枕本身的价值。注定其为一方名枕。



牛枕,剔刻的劲道,布局的爽朗,当世无双!




扑捉的生动被凝固千年。





定窑孩儿枕,托举的荷叶缺失,枕底破损,藏家木制了个底座与其暗合。足见藏家喜爱之甚。



影青狮枕,凶悍!




这方完整,荷叶下阴凉。安静的睡着,不忍打扰。


当阳峪窑的剔刻精品。


磁州窑“福德枕一双”,美好的寓意。




在大英博物馆的一方磁州窑名枕,熊被绳于树桩。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器形,为陶瓷寝具,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由于瓷枕与生者关系密切,因此也常随亡者下葬,故少有传世品。品种有低温釉陶和高温釉瓷两大类。始烧于隋代,唐代开始南北方各窑场大量生产。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画、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造型各异,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六角、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戏、卧女、伏虎、双狮、戏曲楼阁等多种形式。总的来说,随着年代推进,枕的造型是由小逐渐演绎到大,由简逐渐演绎到繁的一个过程。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明清枕及隋以前的石枕,之后还有玉、木、竹、铜等材质的枕,都先放一边,不做更多论述。我们主要来分享隋唐至宋、金、元各时期的陶瓷枕。




箱形枕是贯穿各个年代的基本造型,多做长方形或多边形,无论方圆,均有枕面、四壁和枕底构成,枕面前低后高,枕体中空。为防止烧造时炸裂、变形,一般在除枕面以外的四周或枕底都留有透气孔。透气孔虽看似简单的一道制作工序,但往往是最不好处理的一道工序,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洞,可戳不好就显得突兀,影响了枕的美观,卖相就差了。在这方面,古代窑工给我们展示了他们非凡的智慧,普通的素枕由于可发挥的空间小,通常就在底部或背部、侧部不起眼的地方开透气孔,但唯独没有在枕面上开的。有剔、画花卉的枕就有了想象的空间,窑工们把透气孔巧妙的开在“花芯”上,这样看起来显得隐蔽,更为整体。兽形枕发挥余地最大,如虎枕,戳在两鼻孔中,惟妙惟肖。我所见到最精彩的透气孔处理是在右图这方狮枕上,娴熟的刀法在狮的嘴角处一转,透气孔完全融入整个雕塑中,没有半分生硬处,妙!


在瓷枕的发展史上,不能不提宋枕。宋代瓷枕造型最为丰富,装饰技法也最为多样,故事题材也最为广泛、精彩,烧造的窑口也最多。许多枕底还都有作坊标记,如裴家花枕、张家造等,非常注重品牌意识。




就工艺来说,有些装饰性很强的工艺仅宋金独有,之前未见,之后失传,如“珍珠地”。珍珠地---一个既形象又很好听的名字,其工艺特征通常是利用北方瓷土胎质不白的缺点,在器物表面上一层白色的化妆土之后,用尖头工具划出图案开光布局,在开光中划出花卉、动物等吉祥纹样(全部是线条完稿),之后再以细竹管或金属细管在纹样以外的空隙处戳印出整齐密布的小圈为背景(就是地),利用化妆土与胎土的色差,来展示图案。因满地小圈似珍珠状,故美名“珍珠地”。其实珍珠地就是一种背景渲染方式,因其借鉴了唐代金银器的錾花工艺而创制出了这一效果独特的装饰工艺。此工艺开始于晚唐河南密县窑,宋时传播到河南全省各窑及河北、山西两省的窑场。如:河南密县西关窑、窑沟窑、登封曲河窑、郏县窑、宜阳窑、鲁山窑、宝丰清凉寺窑、修武当阳峪窑、新安城关窑,山西介休窑、河津窑、交城窑和河北磁县观台窑等均有烧制。就工艺而言,南北方各窑口均有差异,究其根源是因当地瓷土不同而演变而来。比如,江西景窑、河北定窑都可采集、淘洗到细腻洁白的瓷土,因此他们不仅能够捏塑出精美的人物、动物造型的枕座,而且还不用去为美白而上白化妆土。由于胎土的细腻,完全可以展示其鬼斧神工的半刀泥技法。陕西耀州窑也可采集、淘洗到细腻的瓷土,从陕博的镇馆之宝耀州倒流壶上便可感受到其融捏塑、剔刻为一体的精美工艺。可为什么耀州窑的瓷器多数是绿色的呢?估计这和当地的胎土不够白有关,既然烧不了邢、定这样的白瓷,就烧制绿的,一样也很好看,烧着烧着就名闻天下了,甚至超过了唐代一样以绿见长的越窑。而豫北、晋南、冀西(南)的窑口在当地就没办法获取这么优质的瓷土。因此,精美的瓷塑做不了,非强项,就不硬努了,胎质不白就用化妆土美白。化妆土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了化妆土,工艺开始有了延伸,窑工们充分利用化妆土与胎的色差,结合釉这三层的关系,演绎出了无与伦比的精美作品,这些地方性窑口异彩纷呈的同时,江湖地位也得到稳固。




下面着重说说,利用化妆土、胎、釉这三层的关系演绎出的各种工艺成就的各类美枕。上面所说的珍珠地就是利用这三层关系演绎出的一道工艺,特点就是以小圈圈为地的渲染方式。与此类似的还有以篦纹为地的渲染方式,这种梳划更为简单、效率,此工艺也一直延续到了元代。再有就是剔,把白化妆土剔掉露出深胎色,不仅形成色差对比,还形成了高低对比,有半浮雕的感觉,非常漂亮。例如,修武当阳峪窑的剔花枕、行炉、缸、瓶、罐、盆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类剔、划化妆土的工艺被豫北、晋南、冀西(南)的窑口普遍综合运用,加之与釉色的搭配又演化出丰富多彩的作品。比如绿釉与白化妆土、红砖胎的结合:剔、划完化妆土之后,整个施了一层绿釉,烧成后又呈现出另一种效果。绿釉覆盖在白化妆土上呈现绿色,绿釉覆盖在红砖胎上就呈现黑色了,黑绿对比,另有一番意境。如果表层施的是黄釉,烧成后的感觉又是另一番精彩。我有一个玉壶春的标本,红砖胎的,中间的白化妆土是随意附着、流淌在胎体上的,通常说是绞釉工艺(确切的说是绞化妆土工艺),上面一层施黄釉,成品黄、褐对比把中间流淌的化妆土凸显出来,非常好看。我还见过一方稀有的虎枕,通过剔化妆土露红砖胎并施黄釉来表现褐色虎纹,工艺运用得非常恰当,独具匠心!除了上单色釉外,还有上三彩的,把唐三彩的美延续了下来,极具视觉享受。


釉能做的文章不仅是自然流淌的色彩,更重要的是能人为画出图案的变化。窑工们掌握了以釉为墨的技法,画在瓷器表面犹如墨画纸上般自然、娴熟。这无疑大大丰富了瓷枕的内容,为许多精美的瓷枕赋予更多人文的色彩。北方众多窑口的白地黑花技法就是运用广泛的工艺。在枕面画个开光,在开光内画些喜闻乐见的题材,通常有花的象征富贵花开,有鸟、鸳鸯的象征比翼双飞,有鱼的象征年年有余,有松、鹤的就松鹤延年,有喜鹊的就是喜上眉梢等等。有些就画逗趣的场景,或流传已久的经典故事。有些就干脆在枕上直接写些通俗易懂的警示名言,每晚卧床,清晨早起都能目睹谨记。长期以来都有不少人认为瓷枕是明器而不是生活用具,其理论主要是:硬邦邦,枕着不舒服,不太可能拿来当生活用枕。而事实并非如此。第一,古人束发,一把头发搁在枕颈之间有减震作用,不会如想象中那般难受。第二,夏日炎热,头枕一方瓷枕是很凉快的。有诗为证:宋徽宗时太常寺卿张耒曾作《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其中写道:“巩人作瓷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通过这几句诗,我们不仅能看出诗人很喜欢这方朋友送的巩窑绿釉瓷枕,而且能确切证明瓷枕是夏天卧室内的使用器物。第三,许多枕面文字信息提示我们,瓷枕多是生活用枕。比如有枕面写道“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如是明器,这个场景是恐怖的,我记得马未都先生说过这事,我认同。还有写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颇有清凉一夏的意境,又有“风吹前院竹,雨洒后庭花”,夏日,枕在这样的枕头上小憩一会,那将会很舒服。


文·正上生




这是当时《高枕无忧》专题展的现场掠影。






以下是展上的部分精品。

青山临黄河,下有长安道。世上利名人,相逢不知老。《劝世枕》







此方虎枕入展之后,破译出了竹叶的密码:平平安安在世。

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记忆犹新~




凤穿牡丹,那一期封面展品。






















先到这,关于枕的故事还很多,留些以后再和大家聊吧~




----------感谢大家对沙龙的关注----------


其实历史并不遥远,我们触手可及;辉煌未曾泯灭,我们有迹可寻;文明也从未破碎,我们携手相传。。。摘自《正上生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