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讲座丨马一弘山长专场讲座《大学》一

 昵称29820716 2015-12-31

点击「箭头所指处」可快速关注
复兴书院之精神 儿童教育之典范




经典
class
马一弘山长清华大学专场讲座《大学》一
11月13日晚上七点,北京七宝阁书院马一弘院长在文图未央厅给我们讲述了《大学》的开篇。发人深思,予人启迪。汇老师精华语录,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学习《大学》序言
一、为什么学习经典

1、今日学习“大学”,非字、句、章、篇的学习,亦非训诂之学问。


2、今日经典的学习,是通过对字、句、章、篇的理解过程,终止我们无文化主体的思维和无文化主体性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由以前的非中国人,更有甚者,不为“人”之人,复性为人,或者说中国人。


3、何谓也,说他不为人,是因为有不为人之事,比如,需要 见义勇为之时,而不敢举;见其利而不思义;普天之下以觅正义。无正义者,见利不思义者,非人也。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


4、中国文化有固有的思维方式:动态的,普遍联系,不偏挚的,知“时”的,天人合一的,内圣外王等思维方式。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


5、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迎来送往、饮食起居。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迎来送往都要以礼而用;饮食起居: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我们要合理饮食,不能偏执,应当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补充人体气血精微。

五谷,养长寿

五果,健脾胃

五畜,丰肌肉

五菜,充营养

五味,合而入脏

故,处处行之有道,守其道而行谓之有德。


6、今天学习《大学》开启了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学习经典,就是要我们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今日的大学生,更多的是具备了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更多的是“术”的层面,即“技术”,只能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用,缺少了文化的修养。形成了“有知识,无文化”的一代人。

希望各院学生,能通过中华经典的学习,重新构建我们有文化主体性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体系,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最终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上升到道德境界,最终达到天地境界。



二、如何学习《大学》

1、四书的形成

《论语》孔子

《大学》曾子,孔子的弟子,出自《礼记》

《中庸》子思,曾子的弟子,孔子的孙子

《孟子》孟子,子思的弟子。

构成了有传承的体系。


2、四书的学习次第

朱子语录说: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程颐,北宋五子之一: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①“孔氏之遗书”,道统相传。

“初学入德之门”,即入门之书,入何门?德行之门,修德行,就是修身,修身就是格物、意诚、心正,及行为的修正。

③“为学次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有了《大学》入门德行的功夫,学其后自易得。

④按此学习则无差错了。


三、《大学》的核心

1、按《大学》章句划分,《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孔子之遗书;传,曾子门人所作。


2、朱熹作“四书”章句时,《大学》独作《大学章句序》。


3、所以我们学习大学,从结构上应该重点学习:

①《大学章句序》

②“经”二百伍字

③“传”释“经”

④熟读详味


4、学习的重点

其一,重点应放在“格物——修身——明明德”。这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不格物不能致理,不能致理,则无修身之方向;不修身,则不能明理,还是记诵之学问,故非下狠劲修身不可,方能事理无碍。

②明明德。复天命之性,《大学章句序》说:“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其二,齐家,亲民

①有了修身的功夫“身修而后家齐”,则可齐家。齐家治国一也;“家齐而后国治”,《大学》说:“孝者,所以事君也”,孝者,家也,事君,国也;“弟者,所以事长”,弟,家也,事长,国也。

②治国,在新民而止于至善。

“慈者,所以使众”,慈者,家也,使众,国也。

新民:新者,革其旧之谓也;

新者,自明其明德;

新者,去其旧染之污也。

唯去其旧染之污,才能不受气禀、欲蔽,而复其天命所赋之初性。






第二部分:《大学章句序》解

做为初学者,特别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经典的来说,《大学章句序》可以简单的疏理我们的学习思路。

比如:大学教人之法,小学之教,大学之教。学校教什么,学者学什么,《大学章句序》中都有所强调。

一、《大学章句序》

《大学章句序》讲了八个部份的内容:

1、大学之书,乃这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以复其性;

2、三代之始莫不有学;

3、小学之教;

4、大学之教;

5、学校、学者、 教;

6、无小学之功,则无大学之法

7、乱世在人心之坏,人心坏在学术不明

8、二程接续前贤,朱子不敏犹注章句。


二、《大学章句序》解

1、原典:

①《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②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③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④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解:

①《大学》之书乃教成人之法也;

教与学所以可能,乃天所赋予人留有仁义礼智之命,而人所受成性。阴阳、五行气之禀也,故有不齐或偏。

③然,总有全知并尽其性之人,于是天就命他为君以治,为师以教人,使之复其性也。

④古之三代,就有了“司徒”之职,管教育和教化;有乐官,实行礼乐教化。

2、原典:

①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②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解:

①八岁启蒙,至入大学,即大学之前皆小学,古之小学七年,今之则九年。

②大学之前以教事为主,包括礼,也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磨炼。

比如《礼记·内则》曰:“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又曰:“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记,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长者,父兄也,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八岁始教以逊长让者,所以因其良知良能,而启之以教弟子之端也。《礼记集解·孙氏曰》

凡人质性之偏,莫不喜凌傲其上,帮古人首以让教之。出入后长者,行之让;即席后长者,坐之让;饮食后长者,食之让。所以抑其骄慢之气,而养其德性之和者至矣。《礼记集解·孙氏引高氏》


<>就傅>

外傅:教学之师也;不用帛为襦袴,为大温也,伤阴气。

居宿:曰居,夜宿也;

书记:六艺中的六书,九教之学也。

礼帅初者:谓初所教长幼之礼,帅而行之,而不敢忘也。


<入大学>

解:

小学七至八年,而有时间,大学十五岁开始,而无终。故小学之后皆大学,毕其生于此,其身有一日之存,则惟学不厌而已矣。

②教人之法成人之道,政治之基础,故,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礼记·内则》曰:“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

故,程子曰:”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有二十五年学……古从必使四十而仕,然后志定。

以上大学之教,小学之分。


3、原典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解:言,学校之设乃人君躬行心得。何谓“人君,躬行心得”。谓聪明睿智者,尽其性之所造。

原典:“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

解:性分,仁义礼智,天命之所赋予,不假人力,谓固有。职分者,如君,如师及亿兆之民各有其不必不可逃者故当为。各有其责,尽其力,职份所在。






第三部分:《大学》经、传

读《大学》当首经,次传,次朱子注,次取朱子《大学或问》等以参考。

经章:二百五字,朱子分作七节。

第一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二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第三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四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第五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六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第七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一、三纲领,八条目

1、三纲领明明德、在亲(新)民、止于至善。

2、八条目: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三纲领”之“明明德”

1、经典中经常出现双字,一般讲,第一个字为动词,第二个字多名词或形容词。


2、前一“明”字,朱子解曰:“明之”,则动词也。后一“明”字,形容词也。朱子曰:“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德”,德者,得也,得乎天之谓德。此德为至光明者。本体已是光明者。


既然,本体已是光明者,又何须前者之“明”而“明”之呢?

朱子曰:“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3、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①《康诰》、《大甲》、《帝典》皆在尚书。

康:周武王弟,卫康叔也;诰,诰命。

大甲:商王名,汤之嫡长孙也。

帝:指尧;典,典章。

②“克明德”,克,能也;

“顾諟天之明命”,顾:朱子解,“常目在之”。常,恒也;目,视也;在,存也。“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

“克明峻德”,朱子解曰:“峻,大也”;峻德即“明德”;克明,此明是“明之”之意。引用《康诰》、《大甲》、《帝典》等书释“明明德”之意。

天命所赋——谓体之明——有此教和学,皆能自明其德。

三、经章,第四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①若将“明德”,“明之”于天下;此“明德”一旦“明之”于天下,则天下平。


②然而,何以能将此“明德”“明之”于天下呢?

“先治其国”,治国,就是将此“明德”“明之”于其国也。以下皆然:

齐家:就是将此“明德”“明之”于其家;

修身:就是将此“明德”“明之”于其身;

正心:就是将此“明德”“明之”于其心;

诚意:就是将此“明德”“明之”于其意;

致知:就是将此“明德”“明之”于其知;

格物:就是将此“明德”“明之”于其物;

“明德”就是天赋,故,国有,家有,身有,心有,意有,知有,物有;

君师之所教,而新民,就是将此本有的“明德”,以一力推之。

四、“三纲领”之“亲(新)民”

1、“亲”当作“新”,《大学》传之二章只曰“新”而未提“亲”。故以传证经也。


2、“新”朱子解曰:“革其旧之谓也。”

故,革,变也,除也;则“新”字动词。除旧以布新。


3“新民”

朱子解曰:“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旧染之污”,即前所谓“所禀所拘,人欲所蔽”之类。


4、传二章释“亲民”

传二章引——汤之《盘铭》、《康诰》、《诗经·大雅·文王》以释“新民”

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商之圣王;盘:大盆也;铭:刻文也。

苟:朱子解曰:“诚也。”此非“诚实”之“诚”乃“诚若”之“诚”,意为诚能、真能、如果能。

“苟日新”之“日”,某一日,任何一日,只要有这一日开始;

“日日新”日复一日,谓第一日;

“又日新”一切时日之后,增上一日。

假设其人不肯自新,故无后续之所谓日新又新了。

②康诰曰:“作新民”

作:朱子解曰:“鼓之舞之”,即振“作”之“作”。

新民:朱子解曰:“自新之民”,即一切能自新的人民。

“作新民”:就是振作其人民能以自新。

③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诗经·大雅·文王》

周出后稷,尧舜时封于周地,是一个旧的诸侯国。但列祖列宗至于文王,厥受天命,故谓之旧邦新命。

稷:五谷之长。《说文》

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本草纲目》(黍:黄米,比小米略大;稷:高粱)

周德累世之功,至文王乃大,而文王亦是其祖宗之肖子肖孙,不敢掠美于先世,故曰,旧邦新命。

“旧”,以德言之,所积厚矣;

“新”,时时新,久久新,虽旧命却时时能新。

④“欲明明德于天下”,实可谓,“欲新民于天下”。新民于天下,新天下之民;天下之民新,则“天下平”。

附讲座音频链接,欢迎收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iU1uScDPu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