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手记】做好自己——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创作记 ■贺炜炜

 昵称2530266 2015-12-31



做好自己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获奖作品创作记


贺炜炜


:大号兼毫

:中浓墨液

:泾县生宣

:端砚

  学习书法好些年了,常常会有些心得,却很少形成文字。不是谦虚,而是不敢写,总觉得想法还不成熟,自己的临摹、创作水平亟待提高。

  我在首师大书法院上学期间,导师欧阳中石先生常常告诫我们少用“创作”二字,他有时会有些“生气”地反问我们:“书法创作,创什么?怎么创?”想想也是,有什么可创的呢?汉字是现成的,经典是古人的,笔墨也是常见的。我们似乎没有“创”的可能。所以,我今天要说的“创作”,不是全新的创造,而主要是在古代经典的模式下,结合时代的新形势,用自己平常学习所得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尝试性、有想法地书写书法作品。

  我平时写字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临摹,但凡经典的法帖我都临。当然,临摹会有选择性,也分阶段。比如这一段时间比较喜欢秀丽典雅一路的,我就会找到相类的法帖进行系统临摹;下一段时间又对雄强粗犷一路感兴趣,同样就会找到那一路的法帖进行临摹,领会各自的用笔、结字等特点。不同风格的法帖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质上道理是相通的。学习书法,最后学的是这个“理”。读书期间,主要以写小字为主,前几年的入展获奖作品也主要以小字面貌出现。近几年大部分时间在写大字,这次兰亭奖作品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件大字行书作品,也算近年来大量临摹、不断尝试、所思所想的阶段性试验品。

  虽说作品在截稿前半个月才开始写,实际上,准备工作从征稿之日就已经开始了。首先是书写内容,兰亭奖鼓励自作诗词,虽平时也胡编乱凑些诗词,但终究少了古人的那份从容和深邃,拿出来怕别人笑话,与其如此,还不如选择经典的唐诗宋词,何况有些经典书作如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就是书写苏东坡的美文。思来想去,最后我选了两首唐代的经典五言律诗作为书写内容。内容选定后,接下来就考虑用什么样的字体和风格了。我手写我心,因最近几年一直在努力追求雄浑、宽博一路所表现出的大气象、大格局,所以,对大字魏碑、颜真卿、米芾、何绍基、赵之谦等大字行书用功最多。之前也想过以《元子直墓志》风格的魏碑来书写,尝试了几遍,不甚满意,最后还是选择了大字行书,风格取于何、赵、颜、米之间。内容和字体风格敲定,形式就不那么重要了。一开始想直接用八尺整纸写,因没有找到合适的纸张,也就作罢。而家藏多年的小八尺用得非常顺手,因此,最后用两张小八尺裁成规定的尺寸,再用浅色粉彩纸条相接,既可作为一种简单的形式,也符合自己书写的感觉。

  一切就绪后,开始书写样稿,先是查字。但凡写作品,我都有查字的习惯,哪怕有些字已烂熟于心。我的书案上,除了临摹的经典法帖外,各种书体的书法字典是不离左右的。经常翻查字典有个好处,除了可以帮助记忆某一家单字字形,还可了解字体发展演变的轨迹,并且可以拿来比较各家风格特点,分析形成各家面貌的宏观和微观所在,可谓一举多得。查完单字,再逐一组合,最后统一到整个章法当中去。用什么字形,怎么处理上下字的关系,行与行怎么统一,墨色怎么处理等都要做到了然于胸。

  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我曾在书写兰亭奖作品期间感慨,写了一刀纸,还是没感觉。有朋友看后说,也没看出来第一件和最后一件有多大区别。的确,一件作品中,我可能会因为每一个点画不到位、每一个单字不准确、每一行字势不顺畅、或者每一个局部不精彩而推倒重来。作品最后能获奖,确属幸运,也算是对自己学习书法的一种肯定。


贺炜炜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