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zhaocj0219 2016-01-01

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Yue mei

  乔布斯生前曾经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我想如果苏格拉底活着,乔布斯未必愿用的全部科技只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他可能愿与苏格拉底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的相处。但乔布斯对苏格拉底的高度崇敬确是毋容置疑的。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正是有这种精神,苏格拉底坚持不懈对真理不断追求,苏格拉底也敢于告诉我们人类所知多么有限。智者与哲学家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苏格拉底真正的哲学家,而乔布斯是智者。我想乔布斯说这句话时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的。也正是苏格拉底式的理性批判反思创新一无所知的启发,乔布斯才能成为IT行业的哲学家艺术家,也使我们渐渐地感受到了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人们常常说哲学玄虚、抽象、艰涩,其实不然。用哲学的定义来衡量,你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孩子都是哲学家。做父母的只要留心,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问过许多的问题,而许多问题我们回答不了。这类问题之所以回答不了,原因不是缺乏相关知识,而是因为超越了知识的范围,是所谓终极追问。这正是哲学问题的特点。

    请回想一下,在童年时代,当你仰望星空之时,何尝不是对宇宙之谜怀有一种神秘感?当你知道生必有死之时,何尝不是对生命意义产生了一种困惑?反过来说,面对浩渺宇宙不感到惊奇,面对短暂人生不感到疑惑,岂不是最大的麻木?所以,哲学问题绝不是某几个头脑古怪的哲学家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人生本身就包含着的。如果你葆有孩子般纯真的心智,它们一定仍然是你的问题。

公元前5世纪是哲学的世纪,东西方各有圣人出——老子、孔子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分别奠定了中西两千多年的精神传统。这大哲,一生致力于做一件事,就是和年轻人谈心。他们都抽出一些时间和自己谈心的,而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进入了一种哲学的生活状态-------谈宇宙,谈人生,总之是谈大问题。从事中跳出来,看宇宙和人生的全景,想大问题,你的心就会变得开阔。老子有言;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柏拉图有言: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和疑惑。惊奇,面对的是宇宙;疑惑,面对的是人生。无论人类,还是个人,一旦对宇宙感到惊奇,对人生感到困惑,哲学就开始了。在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开始于仰望星空,早期哲学家多半是天文学家。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总是专注于抬头看天,有一回不慎掉入井中,因此遭到身边女仆的嘲笑,笑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地上的事物。我替泰勒斯回答她:宇宙无限,人类的活动范围如此狭小,忙于地上的事情而不去探究天上的道理,岂不是更可笑的无知?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发生了一个转折。按照西塞罗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他的哲学聚不设课堂,不留文字焦于人生,看见人们似乎明白实际是麻木地生活着,他就用追根究底的提问使之产生疑惑,激励其开始思考人生。他的这种做法得罪了许多人,因此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宣判之时,他在法庭上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敬畏的两样东西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无非是做两件事,一是思考头上的星空,宇宙的奥秘,二是思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

所以,可以这样给哲学下定义: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谈心是他们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只是到了身后,弟子把老师的言论整理成书,于是中国有《论语》,西方有柏拉图对话录,成为中西哲学之元典。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在这个定义中,请注意两个关键词。其一,根本问题。哲学不只是方法论,如果你撇开根本问题,只是琢磨用什么聪明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枝节问题,你就仍然与哲学无缘。其二,思考。哲学不是教条,如果你放弃独立思考,只是记诵一些现成的结论,你离哲学就比没有学这些教条的时候更远了。

哲学的原义是爱智慧,什么是爱智慧?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是最好的注解,就是绝不肯糊里糊涂地活,一定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可是,教条式的哲学教学做的正是相反的事情,恰恰是要给你一个不思考的人生。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哲学问题没有最终答案,思考它们又有何用?我的回答是:想这些无用问题的用处,就是让你有一个好心态。首先,一个想宇宙和人生大问题的人,眼界和心胸比较开阔,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比较超脱。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有些人仰望星空。”可以想见,当人们热衷于阴沟里的争斗之时,仰望星空的人是不会参与其中的。相反,如果你的人生没有广阔的参照系,就容易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情上,事情多么小也会被无限放大,结果便是死在一件小事上。其次,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价值观问题上,当然也不存在最终答案,但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选择事关重大。唯有从人生的全景出发,你才能看明白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而这正是哲学的作用。因此,对于重要的东西,你可以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东西,你可以看得开、放得下,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纠结,从而活得更积极也更超脱。说到底,哲学解决的是心的问题,是要让你的心有一个好的状态是要让你时时感到人生的温情和光辉。

    福克纳在加缪猝死那一年写道:加缪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抛掷在探究唯有上帝才能解答的问题上了。其实,哲学家和诗人都是这样,致力于解开无答案的人生之谜,因而都是不明智的。也许,对人来说,智慧的极限就在于认清人生之谜的无解,因而满足于像美国作家门肯那样宣布:我对人生的全部了解仅在于活着总是非常有趣的。

 

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提到叔本华多数人最推崇他的《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哲学原著类书籍中相比康德等人,这本书更加容易让人着迷不过《叔本华论说文集》观点更加另类,精辟,文笔也更加优美,叔本华对于世界,人生的所有思考都清晰的展现在这本书里了。

 

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尼采更像是一位悲观主义气质浓烈的诗人,他的书总是充满了愤世嫉俗的警句格言,没有冗长的论证和繁琐的注释。全是短篇的言辞很洗练拔俗的独到见解。

 

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我觉得了解哲学为何物时绝不能跳过我国哲学家周国平,有些作家很有学问,但是他不屑于做普及哲学的工作,他认为这样会很掉价,周国平不一样,他是一直致力于用平易近人的文风来讲述古奥精深的哲学问题。

   哲学书籍汗牛充栋。 有些书只介绍哲学家的观点,而关于哲人们在生活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却被介绍得很少,《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这本书弥补了这个缺憾,在书中,哲学家们一个个蹦出来,叔本华是怎样奚落黑格尔时的自傲,康德的生活准的像一只钟表,尼采痛苦得像受伤的狮子:吼出这样一阵来自灵魂最深处的呼喊后,仍然没有回音,这真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罗素像个孩子一样喷洒他的爱与愤怒,苏格拉底拒绝美男的诱惑,甘心于悍妇的咆哮,这些哲学家的群画像上 刻着悲观者的忧郁与思考者的幸福,同时,痛苦也深深地印在他们的灵魂里,像是一把穿透灵魂的匕首。 正是痛苦、灵魂和匕首,让我们感到哲学的博大和深沉,让我们感到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21世纪把我们带入了大众文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崇高受到嘲笑,深刻遭到唾弃,我行我素、无知无畏成为时尚,点击率、收视率等商业价值成了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而“求欲”、“灵魂的尊严”、“情感”这东西是物质无法满足的,是“物质化”所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东西被异化,人类将彻底沦为物质行尸走肉。最近,法国Ipsos发布了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调查,大陆人对于物质的热衷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美国人的人生追求是家庭幸福,大陆人人生目标是变得更有钱。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大陆,民众安全感却是只能靠占有物来填充的社会性贫瘠:个人价值一文不值;制度保障依然残缺,心灵与信仰荒芜不堪。毫不夸张的说,目前中国社会是没有头只有胃的蟑螂型社会。

      哲学所要做的正是对人的精神的关怀,坚守这块神圣的阵地,对这个残缺的趋于极端物质化时代的一个补充,将社会所普遍忽视和遗忘的而又实为人们所普遍需求的精神食粮发扬光大,让我们发现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也许你不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因为哲学太枯燥,太方脑筋。然而,对于一个活得清醒自觉的人来说,生活中是不可以没有哲学的。哲学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宇宙(物质世界)和人生(精神世界)的思考,帮我们走出心灵困境和眼前的不快,重新获得开朗的心境和快乐平静的人生。有位学者写了本书,叫做《哲学的慰藉》,他认为哲学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当人遇到世间的艰难困苦疑惑时,应当到哲学中去寻找慰藉。

   哲学家周国平说, 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只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由此获得一个广阔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用全局指导局部,明确怎样做事和生活才有意义。

    哲学让人从当下的具体生活中跳出来,给人一个更高的视角。有没有这个更高的视角很重要,如果有,大苦难也会缩小,不能把你压垮,如果没有,小挫折也会放大,把你绊倒。你尽可以在人世间执着和追求,但是,有了哲学,你就有了退路。有了哲学,你就有了生活的温情和光辉。

    哲学是分身术,把精神的自我从肉体的自我中分离出来,立足于精神的自我,与那个肉体的自我拉开距离,不被它所累。如果这个距离达到无限远,肉体的自我等于不复存在,便是宗教的境界了。

    哲学想的是根本问题,它让你与具体生活拉开一段距离。

    如果没有哲学,我会沉溺于当下具体生活中,把它看成整个世界。有了哲学的思考角度,我就不会把某一个具体的苦难看成我人生的全部。

    哲学是一种分身术,它能将我分成两个,一个是有很多尘世欲望的具体的我,在红尘中奋斗、挣扎。另一个是哲学的我、理性的我、灵魂的我会站在更加开阔的天地之间,从更加超脱的角度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哲学不能消除我遇到的具体的苦难,但它让我拥有一个站在高处的自我,这个自我能站在永恒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会感觉眼前的任何遭遇都是短暂的、渺小的,从最后结果来看都是一样的。这样,就把那个具体的我从苦难中拔了出来,使它不至于被苦难压垮。

    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惬意、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

    对于自己的经历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尽可能地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尤其是不愉快的经历,把经历当作人生的宝贵财富;二是尽可能地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看它们,把经历当作认识人性的标本。

    人生最无法超脱的悲苦正是在细部,哲学并不能使正在流血的伤口止痛,对于这痛,除了忍受,我们别无办法。但是,我相信,哲学所启示给人的那种宏观的超脱仍有一种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把自己从这痛中分离出来,不让这痛把我们完全毁掉,这也许正是哲学的温情和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