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幻世界

 赵东华 2016-01-02
导读:一梦十年,难说再见。当《哈利·波特》终结版出现演员字幕时,电影院里一片安静,许多人依然坐在座位上不肯离去,有女孩子在低低抽泣。电影最后,婚后的哈利一家人和罗恩一家人送着自己的孩子去霍格沃兹,他们期许的目光望着火车远去。那一刻,观众席里有很
  一梦十年,难说再见。当《哈利·波特》终结版出现演员字幕时,电影院里一片安静,许多人依然坐在座位上不肯离去,有女孩子在低低抽泣。电影最后,婚后的哈利一家人和罗恩一家人送着自己的孩子去霍格沃兹,他们期许的目光望着火车远去。那一刻,观众席里有很多人都红了眼眶。 
   
  魔幻风自2001年刮起。自那一年开始,《指环王》、《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阿凡达》、《暮光之城》等电影风靡全球,成为大众电影的主流。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什么魔幻电影这么红火?魔幻电影的魅力究竟何在? 
   
  魔幻电影是关于现实的寓言 
   
  有人说,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让人着迷的不只是魔法,而是那种与现实世界含蓄的、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的对照,深浸哈利·波特的内心世界,你分明能感受到那种冷静对视人性的哀恸,与欺骗有关、与背叛有关、与隐忍有关、与死亡有关,还有绝望、猜疑……那么多我们熟悉的情感全部在电影里一一呈现。不管魔幻造出的世界有多“离谱”,其中人物的情感却始终和现实中人相通。 
  也许在现实中我们要面对太多的纷争、烦恼,就更渴望在电影中进行一次历险、一个传奇、一场狂欢。魔幻世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个清醒理性的世界相对的。电影中磅礴壮观的神魔大战、神奇怪异的法术,均使观众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心潮澎湃之感,使得观众仿佛经历了一场盛大的狂欢节。在狂欢节里,人们尽情释放自己,狂歌肆舞,无所顾忌。 
  哲人说:在纯粹的光明和纯粹的黑暗中我们什么都看不见。人不能只生活在理性的世界中,人永远需要黑夜、窗帘、隐私的角落,永远需要释放、需要激情和幻想。在面对社会时,个体往往是弱者,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有很无助的时候,就会寄希望于奇迹的发生。魔幻电影所营造的魔幻世界能让人们对奇迹的渴望得到满足。那个常被姨妈欺负的哈利·波特身上不就有弱者的影子吗?因为在理性世界处处碰壁,就要在非理性世界中试图挽回。 
  世界是被扔向虚空的一枚硬币,魔幻和现实是紧密,肉骨相连的两面,无论哪一面落下,通行的规则都是殊途同归,大同小异。当《哈利·波特》、《指环王》这些魔幻电影浪潮涌来时,过去将幻想作品简单归为科幻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魔幻电影得以正名:以巨大的视觉迷惑力,在黑暗的2小时里,实现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未能实现的梦想和幻想。 
  魔幻电影,激发人们无穷想象 
   
  人对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以及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魔幻电影主攻的是那个不可知的世界。它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令人折服,正是这种想像力对观众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却也禁锢了想像力的发挥:登陆月球让关于嫦娥的神话灰飞烟灭;探测到太阳系让人们对阿波罗的想象消失。魔幻题材在新世纪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传统神话样式减少的反驳。当人们发现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时,就不再执迷于无限制地征服外部世界,从而回归到对自身能量的再度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也发现光靠理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与自然有着更本体、更神秘的联系。人远远没有用尽自然的耳朵:听风的喧哗,听叶的私语,听鸟儿的歌唱,却已发明了雷达——不知这是让听觉的能力减弱还是增强了?因为发明了各种衣服,皮肤的能力就下降了:在原始时代,人类皮肤与风雨冰雪零距离接触,赤身裸体在野外能生存很长时间。而如今,这些只能在魔幻传说中实现。魔幻的流行启示我们:人类已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比如意志:《指环王》讲的就是靠着勇敢和坚毅的意志战胜了邪恶;比如透视世界的视觉能力:哈利·波特这个11岁的孩子能够透视世界。再比如与自然交往的能力:哈利·波特能与蛇、土地对话。 
  从《指环王》到《暮光之城》到《阿凡达》再到《哈利·波特》,魔幻电影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趣意新鲜的维度,用想像力建造了一个魔法大观园,在地球上呆头呆脑、见识狭隘的“刘姥姥们”,有幸用双眼去碰触只在“传说”中存在的墙壁上可穿越古今的油画、空中腾跃的魁地奇球赛、花样翻新的隐形逃遁以及各式各样的怪兽、魔法、咒语、神奇生物,它们镶嵌在银幕上,处处耀眼,让人在一瞥间便心生欢喜。 
  有人说,《哈利·波特》最大的贡献是“让一代人重拾想象”,其实更本质的是这些魔幻电影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我们谁都没有去过那个世界,也许永远无法抵达那里,但是我们都坚信那是一个必定存在的地方,哈利·波特在那里、吸血鬼在那里,一切神秘的力量都在那里真实存在。 
   
  魔幻是对童年的集体回忆 
   
  2001年,哈利·波特那挂着黑框眼镜的圆圆小脸上满是稚嫩,扮演者丹尼尔只有11岁,仿佛一只毛茸茸的雏鸟,惹人怜爱。他睁开懵懂的眼睛看着魔法世界,难掩一丝慌乱,同他一样,观众们也是第一次见识到送信的猫头鹰、结识了丑陋却又善良的家养小精灵。这初次的相逢让观众心头好一阵兴奋,童年的哈利·波特于是成为了儿童的伙伴,也与成年观众内心驻扎的童趣并肩而立,我们在同哈利一起面对魔法浩瀚无边的诱惑,却又行进在人性复杂的层面上。 
  这个夏天,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和新版蓝精灵接踵而来,席卷影院,不但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魔幻文化热,也让“70后”、“80后”、“90后”的几代中国人都在这个夏天陷入了对童年的集体回忆之中。 
  在我们的童年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曾幻想过自己拥有超人的能力,可以打败强者、保护弱者。魔幻电影无疑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这一心理需求——假如我也拥有一颗魔戒、假如最亲密的人原来是一个吸血鬼或是身边有一个巫师,幻想某天真的有一只猫头鹰或者是其他的动物送来一封陌生的信…… 
  即便是当我们长大成人,那些关于童年的梦想仍会如灵光瞬间闪现。生活,也许使绝大多数人变得沉闷、低调,但是在内心深处,童年仍是最值得怀念和记忆的部分。成年人虽然因长大而告别了儿时的天真,虽然因成熟而失去了童年的幻想,但是,他们对童年的回忆,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并没有因度过了青少年时光而完全遗忘和放弃,旧日的情结和对未来的希望,依然清晰,依然强烈,魔幻电影正好满足了成年人的内心需求。 
  也许,魔幻电影就是一场“成人童话”,人们在这块绿洲上重温童年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幻诉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