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智慧是无法看出来的

 传闻汇总书馆 2016-01-02
真正的智慧是无法看出来的



所谓智慧和慈悲一样,在外表和内心都难以检查。智慧在“佛教”中称为般若,就是微妙、玄妙、奥妙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三昧和伟大的空性。佛经里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叫:“迦叶三昧,迦叶不知;阿难三昧,阿难不知。”迦叶尊者证得三昧时,他自己并不意味是最高境界;阿难尊者证得三昧时,也不意味自己证得了三昧。

佛教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修行人叫阿难,他的修行非常精进,有一天他从中国北方到南方的普陀山去朝观世音菩萨,走到半路遇到另外两个也要去朝圣的师父,三个人就结伴往普陀山的路上走,走到半路不慎误入沙漠,三个人又渴、又饿、又累,其中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听说在某座山有个修行者叫阿难,修行很好,重要专心向他祈请,就可以有饭吃,我们现在坐下来开始专心念他的名字。”两人专心地一直念,果然涌现饭和水,就开机吃。阿难在旁边看了很奇怪,就问:“为什么你们有饭吃,有水喝?”他们说:“我们祈求一位伟大的修行者得到的饭。”阿难问:“这位伟大的修行者住在哪座山?”他们说住在某某山。阿难一听,那不是我住的山吗?就问他们:“那位修行者叫什么名字?”他们说:“叫阿难。”阿难一听,那不是我吗?为什么他们念我的名字就有饭吃,我自己却没有?其他两人便劝阿难念自己的名字,他就坐下来专心念自己的名字,果然有水可喝,有饭菜可吃。

读到这个故事真令人感动,阿难已经修行很好了,可是他从来都不觉得自己很好,还向自己祈求。我们在庙里常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塑像,有的塑像脖子上还戴着念珠,或者手上拿着念珠。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走到一座庙里,看到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着一串念珠,他就问佛印和尚说:“观世音已经是菩萨了,手上为何还拿着念珠?”佛印回答说:“她在念菩萨。”苏东坡又问:“她在念哪一个菩萨?”佛印说:“她在念观世音菩萨。”苏东坡不解地问:“她自己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还要念自己的名字?”佛印说:“求人不如求己呀!”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般若、空性、三昧这些东西都非常难以检验。

禅宗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师傅的印可,譬如说一个人已经悟道了,却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悟道,这时候就要去行脚,参访善知识,有时为了参访一个好老师,有时为了寻找一个得到的印可。为什么要印可,因为只有比人才能清楚看到你的般若、空性、三昧。所以大家不必怀疑自己是否是佛有智慧、空性、三昧,不必经常想这些问题,因为这些答案不是思索可以得到的,只要努力修行就够了。

智慧不仅是内在难以检验,从外表山个,我们也是看不出这个世界上谁最有智慧。常常有人跑来告诉我:“林清玄,从你的书看来,你实在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我听了很惭愧,回家后想到几个问题:第一,我的智慧还不够,不然别人怎么会那样轻易看出我的智慧,如果智慧很高的话,别人就看不出来。像南泉普愿禅师有一次到一个村庄去访问,走到村庄入口时,村长带了很多居民出来迎接,普愿禅师深感奇怪说:“我要到哪里,出来不曾告诉过别人,你们怎么知道我要来,还出来迎接?”村长说:“因为昨晚土地公托梦给我,说你今天要来我们村庄,所以我特地出来迎接。”浦沅禅师听了长叹一声:“唉,我的修行还不够,要不然怎么会被鬼神看见!”所以,当别人赞叹我们有智慧时,不要太高兴,别人能够轻易看出我们的智慧,表示我们的修行还不够。

我想到的第二个问题是:赞叹我有智慧的人一定比我还有智慧,不然怎能看出我的智慧?前几天,台中有一位姓许居士听到我的演讲的录音磁带非常感动,一天早上,他六点就起床,发愿当天一定要见到我,于是从台中坐车上了台北了,那时我住在桥仔头乡下,他找不到我,就跑到九歌出版社去问,出版社的人也不知道我在哪里,他便又跑到《福报》去问,回来《福报》的人告诉他我在乡下,他跟我通过电话后,便开着车到乡下来看我。他为什么要来看我呢?因为他从我的文章中感觉出我很穷困,他热情地对我说:“林清玄,你有什么需要就打电话给我,你需不需要房子、汽车?”我说:“不需要。”他说:“我刚才在外面看到你的汽车很旧了,我买一部心的给你。”我听了感动,可是我觉得有旧车开也不错。为什么他觉得我需要这些东西?因为他很有钱,所以看出了我的穷困;若是一个人比我穷困,就会看出我很有钱。 同样的动力,如果有一个人告诉你:“你怎么那样有智慧?”正表示他比你有智慧,不然怎可评断你呢?

第三个问题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很有智慧,可是他们却没有说出来让别人知道,不像我们有一点点的领悟和开启就想告诉别人,所以,当别人赞叹我们时,要怀着惭愧的心。
我想到第四个问题是:我要学习阿难和尚的精神,不要让别人看出自己的特殊,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真正的智慧是一种空性,无法看出来的。
回想一下,我们经常讲的慈悲和智慧,可是二者却很难检验,不仅凡夫如此,即使修行很高的师父,也很难检验自己的慈悲和智慧。我举一个例子,从前在西藏有一个高僧,大家都公认他的修行很好,这个高僧也是庙里的住持。有一天,他听到有一位大施主要到庙里来布施,心里非常高兴,想着大施主以来,一定会捐很多钱,他便可以将残破不堪的庙重建一番。为了给这位大施主良好的印象,他率领着庙里的师父刻意将环境打扫整洁。当打扫工作快结束时,这位高僧突然想起自己的动机,顿时非常惭愧,便抓起几把扫好的灰往庙里撒过去,然后走出了庙。

这个故事非常有启发性,即使像这样一位大家公认的高僧,也是到快打扫完时,才检验自己的空性受到污染,何况是凡夫?
所以,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即使对于一个修行或者学佛的人而言,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用来检验自己的慈悲和智慧?
同时要如何在自我反省中,开发智慧和慈悲?
我自己认为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则,那也是我今天所要讲的题目:“柔软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