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在战争中诞生的美食

 茶香飘万里 2016-01-02



部队火锅


部队火锅的来源有一个说法,二战结束后,韩国老百姓的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甚至为了充饥吃起了树皮。而当时驻韩美军的物资供给却十分富足,一些美国大兵把还没有吃完的香肠或者罐头随手扔掉。这对饥饿的韩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地人将这些“食材”捡回洗干净,再加上自制的泡菜、豆腐、豆芽等一起煮来充饥。后来,这道菜慢慢传遍了韩国,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部队火锅。


涮羊肉火锅


涮羊肉的起源,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相传,当年忽必烈大军南下。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立即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发现有敌情。厨师此时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迎敌,获得胜利。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赐此道菜肴名“涮羊肉”。


冒菜

冒菜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种,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是:东汉末年的军队由于连年的征战出现了各种疾病。军医在饭菜中加入一些中药,即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香味。后经伙夫的改良,大部分的药都被做成卤料,再加入烫熟的蔬菜,味道比之前的饭菜更受欢迎。因蔬菜多为烫熟,故名曰“冒菜”(“冒”在四川话里意为“快速地在热水里过一遍”)。


锅盔


相传,锅盔因保存时间长,周文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作随行军粮。据说锅盔最初叫墩饼,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士兵往往将两个墩饼同时携带:在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让墩饼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士兵们叫墩饼为“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由此而名声大振。


萨其马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满语里“萨其”是“萨是非”、“马拉本壁”的缩音,拥有“切”的意思,再加上“码”的工序,跟“切糕”极为相似。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满文字典中,萨其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种砂糖果子(汉语称为金丝糕)。萨其马具有高热量、易携带、耐储存的特点,是可以快速提供能量的食物。这也符合行军打仗的需求。


炒面

春秋战国时期,除粮食外,士兵还携带一种成品干粮——“糗粮”。做法很简单,将米、麦、小米、高梁等谷物炒熟,有粒状的,也有碾成粉状的,便于作战时携带,食用也比较方便。这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军队野战食品。


一直到近现代,炒面依然被用作军队作战的军粮。抗美援朝时的“一口炒面,一口雪”就是当时艰苦战斗场面的真实写照。


蚵仔煎

蚵仔煎又叫海蛎煎,是闽南地区一道考验妇女厨艺的菜。蚵仔煎是韭菜和牡蛎两者的奇妙组合。


据传,当年郑成功军队初到台湾,势如破竹,节节败退的荷兰殖民者将米粮全部藏了起来。当时郑成功的军队物资急缺。找不到食物的郑军只好就地取材,将蚵仔、地瓜粉和着水一起煎成了饼吃,这就成了如今著名的小吃。


茶泡饭


日本战国时代,武士在行军作战中,常用热茶泡米饭,再加一点盐,并佐以梅干、海苔等配料。有钱的武士,在吃茶泡饭时还会加上鱼肉。泡饭所用的茶一般是绿茶,压紧之后切成条状,和饭一起冲泡。由于制作方便,取材简单,便于携带,吃起来也节约时间,因此武士阶层在战斗中,普遍是以茶泡饭为主食。


茶泡饭做起来简单,还具有解酒、消食、养胃的功效。茶泡饭是地道的日本家常菜,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导演小津安二郎拍摄过电影《茶泡饭之味》用这道清淡的美食来比喻平凡却复杂的日常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