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长大讲堂】房敏:上海申康模式,如何横向整合38家医院

 txw40 2016-01-02

房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国家973首席科学家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岳阳临床医学院院长。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室推拿生物力学三级实验室主任、全国推拿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上海市教委针灸推拿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针灸推拿医学杂志》副主编、《颈腰痛杂志》编委、《中西医结合学报》编委。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

房敏是中国推拿界中坚力量的代表性人物,全国首位推拿学专业博士,率先结合生物力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和技术,在颈椎病关键致病因素、干预手段、疗效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颈椎病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先后荣获过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银蛇奖”、“科技启明星”、“曙光学者”、“优秀曙光学者”首届“医苑新星”、“医苑新星20年20人”特殊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房敏在医院管理上不断进取,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示范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卫生部数字化医院示范点单位,连续九届蝉联“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成为全国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主要临床研究基地和上海东北部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在2012年全国所有中西医结合医院三级医院等级复评审中,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获得了第一名。2014年,房敏获评全国健康促进卓越院长。

编者按

上海建了一个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横向整合了38家医院,通过建立出资人管理制度,实行统一的规划、预算、绩效评价、资产监督、审计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为房敏在12月19日举办的“2015年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年会”上的演讲。未经本人审阅。

感谢大会主席,感谢中国中医药报社,今年我前后参加过两轮咱们全国的院长交流,有非常多的收获和启发。今天,我就结合我们上海正在进行的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中的认识和实践,跟大家做个分析。


从国家这个层面,对分级诊疗的作用认识非常明确,原则、方向都有了,但是我们中国实在是太大了,病人实在是太多了,分级诊疗和医联体的模式有很多,广东省中医院的模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模式,包括我们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模式,还有江苏的模式等等,但我们能照搬吗?我的体会是,在现在变革的阶段当中,打铁还要自身硬,还要做好自身的特点,技术落差是做医联体的关键,否则如果你没有整合别人,你一定被别人整合。


不管你什么样的方式去做分级诊疗,做医联体,医疗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治病救人,就是仁爱兼得、救死扶伤。而医疗服务本质是“确保人们生命健康为直接目的的特殊服务”。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去做分级治疗,就可以服务你应该服务的人群,提供你应该提供的服务。


在谈到上海的分级诊疗做法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60多年来的医改之路,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要面对的分级诊疗改革。


66年风雨沧桑,中国医改经历了什么


回顾一下我们的医卫体系变革之路:50-60年代:缺医少药;60-70年代:赤脚医生成为“主力军”;80-90年代:改革开放让医疗硬件“硬”起来;新千年以后:中国人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


第一阶段:培育成长、打基础,布局“面”(1949~1977)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十年的新建、改造、公私合营,到改革开放前以赤脚医生为特色的农村医疗,完成了中国人口近2倍的增长,国人平均期望寿命增长了33岁;这个三十年,打基础,布局“面”,硬件条件不行就强化服务来弥补,但是成效显著;标志——WHO在1978年大会发布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对中国基层的面上的肯定。这个阶段,即便这个时代缺医少药,和我们硬件和软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但我国的人口数量从5.4亿,增长到9.6亿。人口寿命从35岁增长到68岁。更可喜的是,我们把国民平均渴望的生命值从35岁提到到68岁,整整提高了33年。


第二阶段:全面发展,以药补医(1978~2000)


这二十年间,中国医疗的整体上了几个台阶,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大为提高。这个阶段,是布局“点”和形成“条块”,主要的成效是硬件支撑条件显著改善,服务接纳患者的能力全面提升。


这一时期,也是几十年以来,社会前所未有地对我们这个行业认可度低,医闹、暴力事件,等等层出不穷,哪怕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当中,这样的情况也不少。我们院长在面对这样的现状还要发展医院,还要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还要推动医疗发展,我们到底该怎么去做


我们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医疗资源太不平衡了,我在西部工作过,当地的医院还在为生存苦苦挣扎时,我们今天在讨论的这些模式,对他们来讲,可能非常遥远。包括现在推的互联网+,在东部城市,它作为一种服务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对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在相对偏远的这些地区,如何来体现这样一种理念,值得我们很多院长去考虑。


第三阶段:完善医改(2000~2009)


推行国家医保,布局“点线块”全面完成。这十年,全面推行国家医疗保险,改变和不断完善医疗改革,以患者为中心,与国际接轨;这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总和,布局“点线块”全面完成;这十年,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迅速达到了瞠目结舌的高度,机构各自为政,求量变,求大而全;然而这十年,患者和社会满意度也是几十年来前所未有得低。


第四阶段:医改持续深化(2009~2015)


走“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近五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倡导的深化、完善和优化医改,加强横向合作,着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走“否定之否定的扬弃”路径已成共识,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互联网+”与医疗信息化的理念与建设成效,成为有利手段。


申康模式:由办医主体横向整合上海38家医院


医疗资源的分割和碎片化是各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绩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它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医疗服务的质量,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高涨。医疗资源整合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医疗保健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总量不变的前下,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提供更有效率、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上海现在有不同层面的医疗资源整合形式,纵横交错。包括: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模式;医疗集团(瑞金、华山等) 医院层面;共建专科科室;工作室人才层面等。


其中,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全国就上海搞了一个这样的模式,有点类似于北京的中医药管理局,它和我们的行业管理部门卫计委不同,功能和职责不同。


2005年9月,上海把整个资源配置进行了统筹,市政府批准设立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为国有非营利性事业法人,是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接受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


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职责,就是贯彻执行卫生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规范和规划,坚持正确的办医方向,办好市级公立医疗机构,负责市级公立医疗机构的重大决策、资产权益和经营者聘用,负责市级公立医疗机构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考核,确保政府办医宗旨的实现和国有资产运营的安全有效,推进市级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完善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进退盘活,提高办医质量和效率。


现在我们医院的资产都给了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它也是推进市级的大型的公立医院的改革,完善管理机制,把办医院和管医院分出来,分开了,我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管办分开”,像我们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交大的附属医院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系统、还有同济大学的附属医院系统,我是大学的附属医院,人事归大学管;业务归卫计委管。也就是说它把你分开了。


申康医院管理中心按照投入来对上海38家医疗机构做了一个横向的整合,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为患者提供更多服务。


申康医院管理中心的四点实践经验


一、建立出资人管理制度统筹医疗资源的规划和管理。


建立出资人管理制度,统筹医疗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现在已经变成38位院长的基本共识。包括:1. 实施战略规划管理;2. 深化全面预算管理;3. 开展绩效评价;4. 加强资产监管;5. 形成审计工作格局。


二、推进市级医院专业化管理。


加强医院管理队伍建设、推进医院基本建设的专业化管理、推进医院服务的统一引导。


三、建设信息整合平台和科研整合平台、推进开展跨医院、跨学科协作。


推进“医联工程”项目和数字化医院建设,实现市级医院临床信息交换共享、探索建立临床科技创新共享平台,推进跨医院、跨学科的科研协作、(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市级医院临床科研资源平台、共享项目、市级医院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组织建设市级医院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信息整合平台、探索组建市级医院专科协作网络。


四、组织开展集团化采购。


在新建4家上海郊区三级医院建设中,于2012年组织3次大宗设备集中采购,采购总额1.75亿元,集中采购率61%,结余率37%。开展市级医院8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集中采购,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


我们在医院管理面对母医院的时候,也是这种形式,分配工作计划,包括全年的预算、年底的决算、绩效考核和内部考核,资产审计等等,通过对横向资源的医疗机构的整合,变成一家医院。包括医院管理的队伍建设,包括医院服务统一的引导,医院基本建设的专业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的支持,搞全市联网的系统,来进行县级医疗的整合,让我们每位医院的院长,做好自己医院的同时,可以很便捷地了解相关专科和学科的运行信息,以及把它运行到你管的分院,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


通过由办医主体推进的资源整合的优势,是的“上海医疗”品牌彰显。市级层面,资源配置、优化聚集;绩效考核,促进质变;中西医协调发展;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互补。


各位院长,不知道这个思路是不是可以给你们有所借鉴,大家可以做一下思考。与此同时,我们各地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和支持,尤其是对中医医疗服务的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现在讲中医药强省建设,我最早听到的是广东,现在四川也提出来了,但在北京和上海还没有听到“中医院强市”的战略。

 

未来的路,我们需要回归医疗和医疗服务的本质


未来的路,我们需要回归医疗和医疗服务的本质:仁爱兼得,救死扶伤。包括一个“核心”、二个“条件”、三个“助力器”。


一个“核心”就是,管理者、医务人员、患者,讲到最后还是人的问题,我们作为共同体,面对人的工作和政策,我们院长应该要去考虑的。


两个“条件”就是:真正解放医院,符合医院发展的政策;真正推进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


三个“助力器”就是:


1、客观的宣传,我们宣传卫生服务的东西,大家知道,现在媒体对我们行业的宣传,实际上就像今天上午我们人民日报记者谈到的“供给侧”的变革,今天我们做诊疗,面临这么多困难,进行实事求是的宣传,有利于我国的医疗体制变革;


2、商业保险,在我们国家还是非常薄弱的;


3、以临床医学发展、预防医学发展和康复医学发展为导向的医学高等教育改革。这是需要的,尤其是我们中医的现在的高等教育,24家中医院校在培养我们明天的中医师。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破解这个难题,既要遵循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逐步推进。


谢谢大家!

”全国中医院院长管理研习班”简介


“全国中医医院院长管理研习班”是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面向全国的中医院院长推出的高级医院管理培训课程。拥有吕玉波、陈达灿、王耀献、范吉平、唐旭东、房敏等55位国内最优秀的医院院长担任授课导师。目前已在广东、浙江、山东、河南、安徽、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20余个省份举办了超过20场培训班。培训了近3000名中医院院长。


中国中医药报社由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主管,是我国中医药领域内的最高媒体。旗下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挥中国中医药报国家级媒体的平台价值,广泛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各方力量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广大的企事业单位服务,成为中医药管理者,中医临床专家的良师益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