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熟语典故探源(21-----30)

 闲之寻味 2016-01-02

熟语典故探源(21)

 

 

 

    “足下”来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介子推的大臣,曾跟随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过国外十九年,在流亡的过程中,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来让重耳充饥,并且骗他说是麻雀的肉。后来看见介子推一瘸一拐的走路,重耳才知道他吃的是介子推的肉,重耳非常的感动,说在回国以后一定会重重的赏赐介子推的。后来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并且做了国君,可是他竟然一再的疏忽介子推,介子推在很伤心的情况下,离开朝廷,过上了隐居山林的生活。重耳知道后曾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都被他拒绝了,于是重耳就派人在介子推所隐居的山林放火,想用此办法来逼迫介子推出山。没想到介子推性情刚烈,宁死不愿意答应晋文公的请求,于是晋文公抱着大树烧死在山林里。晋文公听说以后,悲痛万分,就用介子推抱着的那个树做了一双鞋,每天穿在脚上来怀念患难与共的日子。

    今天我们用“足下”一词来表示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引申为睹物思人,感怀昔日之情。

 

阿堵物

 

    “阿堵物”是钱的一种别称,具有讽刺意义。

    典出《世说新语·规箴》: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王衍的人,他自认为品德高尚,自命清高,在他的口中你永远听不到“钱”这个字,他的妻子就想试探一下,看看他是不是确实是一个如此清高的人。有一次王衍睡着了,她就叫仆人在床边摆放了一堆钱,等到早上王衍醒了发现了床边的钱阻碍了自己的行动,于是就叫来仆人说:“把这些阿堵物都拿开。”

    “阿堵”本是一个代词,指这个,后来经过王衍这么一用“阿堵”就变成了钱的代名词,由于一些自命清高的人不愿提钱字,所以就用“阿堵物”来替代了。

    “阿堵物”一直沿用到今天,始终都用作在人们不愿意提“钱”时钱的代称。

 

哀王孙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呼!”

    汉高祖时期的韩信是一个大将,可是最初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中非常穷困,韩信本人也没有什么可以维持生计的本领,于是他到处去乞食,时间久了大家都很讨厌他,韩信多次去亭长家乞食,结果人家发现了他的习惯以后很早就把饭做好了,在床上就吃完了,韩信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很生气,以后就不去了。有一次韩信在河边钓鱼,正好河边也有很多大娘在洗衣服,一位大娘见韩信饥饿的样子很可怜,就拿饭给他吃,一吃就是十多天,韩信说:“大娘我以后一定会报答您的。”大娘非常生气地答道:“我不是想要你的报答,我是看你这么年轻却以乞食为生,我是为你们这些王孙公子感到悲哀啊。”

    后来人们就用“哀王孙”一词来表示对贵族子弟的同情与怜悯。

 

安乐窝

 

    “安乐窝”指安逸舒适的生活处所。

    典出宋·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在古代知识分子都追求道德上的修养,不在乎物质上的奢华,即使生活贫贱也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宋代的邵雍就是这类人中的一个典型。在邵雍刚到洛阳时,生活十分贫困,他住在破旧的只能遮风挡雨的茅草房里面,白天还要出去砍柴,自己做饭,晚上回来还要侍候父母,生活真的是举步维艰。然而邵雍却是安贫乐道,并且附庸风雅的为自己的茅草房取名为“安乐窝”,字号为“安乐先生”。

    从此“安乐窝”一词便开始广泛使用,并沿用至今天。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安乐窝”已经不是邵雍的茅草房了,而是指的舒适的豪宅。“安乐窝”的标准是上为父母,中为己身,下为儿女,做得清方了平生事;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

熟语典故探源(22

 

八斗才

 

    典出宋朝无名氏的《释常谈》:谢灵运常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人之一。谢灵运自小聪明好学,八岁时就袭承了祖父的“康乐公”称号,俗称“谢康乐”。但后因在朝廷受排挤,被派到永嘉做太守。谢灵运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所以整日地游山玩水,写出了很多诗。他的诗大多是描写景色的,在当时深受人们的欢迎,大家都竞相抄录。宋文帝也很赏识他的文采,后来就把他召回京任职,这使得他更加自以为是。在有一次谈到三国时期的曹植时,谢灵运说:“天下的才华共分为一石,曹植才华横溢,他独占去八斗,我占一斗,剩余那一斗属天下其他人共有。”这里谢灵运用“八斗才”来称赞曹植的文采,这也足以看出谢灵运的自负与高傲。

    自此以后人们便用“八斗才”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华出众,也常用作对有学问人士的恭维语,亦作“才高八斗”。

 

百宝箱

 

    “百宝箱”来源于明代冯梦龙的白话小说《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京城名妓,名字叫做杜十娘,她才华过人,但不幸堕入红尘。一心想要随一个爱自己的人从良,重新过回正常人的生活的十娘,深知一个红尘女子为世人接受不易,于是私下积攒了大量的金银珠宝,放在一个百宝箱内,以备不时之需。在这期间,软弱并盲目尊崇礼教的太学生李甲进京,偶然与十娘相识。李甲迷恋十娘的美貌,不顾家人的反对,长期住于十娘处,两人恩恩爱爱,以致李甲与家人反目。李甲借来一百五十两银子为十娘赎身后与十娘泛舟湖上,准备在得到父母的谅解之后双双返家。与家人断绝关系的李甲日益窘迫,靠十娘的救济维持生计,正在这时碰到了好色的孙富,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李甲将十娘以千金转卖给了孙富。十娘得知后万念俱灰,在孙富来接十娘的时候,十娘将自己的百宝箱打开,一层层的珍宝在李甲和孙富面前倒入湖水之中,随之自己也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百宝箱”来表示装有贵重物品的箱盒。

 

闭门羹

 

    典出唐朝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传说,在唐朝的宣城有一位名妓,叫做史凤,她生得如花似玉,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一时之间,名人贵胄、风流才子都不惜一掷千金来一睹芳颜,并希冀博得美人一笑。可史凤见客却自有自己的标准,在通报之时需要递上自己的诗文一篇,并将来客的品貌才学分为三等,有貌无才或是无才无貌的纨绔子弟史凤也从不直接表示回绝,只在待客厅里奉上羹汤一碗,而史凤却不再接见。时间一长,人们都知道了史凤的规矩,每次有人一见到羹汤便自动地拍拍屁股走人,也不必史凤下逐客令了,这样史凤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也保全了彼此的颜面。

    “闭门羹”便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的,后人自此便经常用“闭门羹”来表示拒绝客人的求见。

 

变色龙

 

    “变色龙”是脊椎动物的一种,表皮下有色素块,能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典出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短片小说《变色龙》。

    “变色龙”,学名是蜥蜴,它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肤色来适应外部的环境。契诃夫就是借用“变色龙”的这一特色写出了小说《变色龙》来讽刺那些没有立场、原则,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小说中写道:奥楚蔑洛夫在巡查的时候遇见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被狗咬伤的事情,他十分气愤,并且决定要严惩狗的主人,可是当他听说那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他反倒把赫留金训斥了一顿,这时又有警察说这并不是将军家的狗,于是他开始大骂这只狗,正在这个时候将军家的厨师来了,并且确认了这只狗就是将军家的,奥楚蔑洛夫又满脸笑容毕恭毕敬地把狗还给了将军家的厨师。在短短的时间内奥楚蔑洛夫的三次改变就像是变色龙一样,这一比喻真是形象生动。

    后来人们就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人,今天一直在使用。

熟语典故探源(23

 

吃豆腐

 

    “吃豆腐”源于古代的家庭式豆腐店。

    据说,古代的豆腐店大都是家庭式的小店。丈夫半夜起来磨豆汁,做豆腐,白天自然需要休息,这样日常的开店经营就交在自己的老婆身上了。俗话说的好,和气生财,老板娘整日在店里做生意,跟各色的人等打交道,自然与不同的人交际的方法也是练得如鱼得水。面对男客们的一些开玩笑式的调情,甚至是动手动脚的动作也是应付自如,不用加以呵斥也能脱身,这样男客们对豆腐店的老板娘和豆腐店自然也是非常有好感。于是爱吃豆腐的人也就经常光临这样的豆腐店,在吃豆腐的同时跟老板娘开几句玩笑,调情甚至偷偷在老板娘的身上占点小便宜。当然家里的老婆也会对此有所耳闻,每当丈夫面带春风地回家,老婆就质问一下:“怎么,又去吃豆腐了?”

    现在,“吃豆腐”一词演变成用来形容男人占女人小便宜的专用词。

 

穿小鞋

 

    “穿小鞋”是因李后主的喜好而来。

    据说,南唐后主李煜非常喜欢小脚的女人,从那以后,中国妇女便有了缠小脚的习惯,而且竟延续了千年之久。

    “三寸金莲”是对古代小脚的美称,小脚甚至成为女孩能否顺利出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定亲的时候,婆家会先要未来媳妇的一个鞋样,若是鞋样小巧而秀美,婆家就会满心欢喜,并按照鞋样做一双漂亮的小鞋子随着彩礼送到女方家里,女方在出嫁之时必须穿着这双鞋子进入婆家。

    传说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女子名字唤作巧玉,她自幼母亲早逝,在她成人之后继母贪图丰厚的彩礼,想要把她嫁给一个身患重病的富翁,巧玉宁死不从,继母没有办法便怀恨在心。后来一位很有才华的秀才看上了巧玉,继母借机将一个远小于巧玉脚的鞋样送到了她的婆家。到巧玉出嫁的那天,却怎么也穿不上那双嫁鞋,巧玉羞愤之下居然上吊自杀了。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穿小鞋”来比喻暗中打击报复的行为。

 

吹牛皮

 

    “吹牛皮”据说来源于陕西、内蒙古一带。

    黄河上游一带多高山,地势起伏很大。水流落差很大,并且流势湍急,一般的木船很难在其中行驶。生活在两岸的人们过河非常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发现皮筏可以解决他们遇到的这个难题。于是聪明的人们用牛皮或是羊皮组成一个皮筏,按照所要承受的重量决定他们要缝制的皮筏的大小,这种皮筏用的时候就往里面吹气,使其能够漂浮在河水之上并且承受住河水的剧烈冲击,在不用时又可以将里面的气放出以方便平时携带。皮筏里吹进气之后会涨成原来的几倍大,特别是大的皮筏,这个吹皮筏的工作做起来非常费力。于是每当有人在说空话时,人们便说你这么有本事不如去河边吹牛皮。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吹牛皮”来表示说话不切实际。

 

打油诗

 

    典出唐代张打油的《咏梅》: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中唐时代有一位名叫张打油的诗人,诗句盛行的唐朝在写诗方面却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有一天,天下大雪,张打油便作诗一首:“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是张打油写的最著名的一首诗,以致当时所有的此类诗歌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于打油诗还有一个的故事:有一天,依然大雪纷纷,一个朝廷重臣去寺庙祭祀,刚一进门就发现白墙上写了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官员一看这不是破坏风景吗?便令手下的人将写诗的人带来,这人正是张打油,官员质问他,他回答说:“这诗写的水平太低了,哪能比的上我写的啊!”官员一听,兴致一来,便让他以安禄山叛变为题写一首诗,张打油不慌不忙的吟出几句:“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官员一听乐了,说你念的跟墙上写得完全都没有区别,这不是不打自招吗?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打油诗”来表示用来游戏的通俗诗句。

熟语典故探源(24

 

大手笔

 

    典出《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晋代孝武帝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王导的孙子王珣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字潇洒飘逸,同时他的文采也非常出众,深受当时人们的爱戴。因为孝武帝非常爱好读书,因此很有才华的王珣、殷仲堪、王恭等人都非常受晋孝武帝的器重,甚至孝武帝把与他们不和的人调往地方任职,王珣在任尚书省长官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人给他了一只像是椽子一样大的毛笔,他醒来后跟旁边的人说:“应该会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发生了。”果然不久后,晋孝武帝去世,哀悼晋孝武帝的册子和评议、晋孝武帝生平事迹、拟定谥号、奏请钦定等都是由王珣执笔来写。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大手笔”来表示伟大的作家或是著作,也经常用来比喻将要实施一些宏伟的计划。

 

登龙门

 

    “登龙门”传说源于大禹治水的结果。

    相传在远古时代,黄河水在龙门受阻,导致黄河水倒流,泛滥成灾。大禹的父亲治水九年没有任何的进展被杀,在舜的命令下,大禹接手继续治水。他采取疏导的方法,将龙门山凿了一个口,终于将大水疏通。但是这样一来,龙门山这一带的形成了一个大瀑布,黄河中游的鲤鱼被湍急的河水冲出龙门,但是因为高达七里的龙门阻挡无法溯游而上,返回故乡。鲤鱼们都纷纷的向大禹抗议,大禹对此一筹莫展。大禹的妻子、玉皇大帝的女儿见了,便向玉皇大帝申请,给这些无法返乡的鲤鱼们一个机会,若是暮春时节有鲤鱼可以跃上龙门,便将其化为飞龙。于是一到暮春时节,便有无数的金色鲤鱼循着黄河水溯游而上,聚在龙门跳跃,希望可以化为飞龙。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登龙门”来比喻境遇变化后便可以身价百倍。

 

登徒子

 

    “登徒子”源于战国时代楚国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登徒子,原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有一次,他对楚王说,文学侍从宋玉是一个好色之徒,并且劝说楚王不要让宋玉接近他的后宫。宋玉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辞赋作家,据说还是屈原的学生。楚王有一次问及宋玉,宋玉回答说:“我体貌闲丽,是上天所赐,经常说的一些话是跟老师学的,至于好色,我是没有的。”他举例说:“天下的美丽女子都聚集在楚国,楚国的美丽女子,又大都在我出生的家乡,我家乡的美女都不如我家东边邻居的女子,她生得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施粉就太白,用胭脂就太红,如此美女,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她趴在墙头偷看我三年,我都没有接受她。”他又批判登徒子说:“登徒子的妻子衣冠不整,牙齿凌乱,驼背弓腰,身上还生疥生疮,登徒子却还是很喜欢,还跟她生了五个孩子,这样一看,您觉得谁更好色呢?”

    这样看来宋玉被称为好色之徒还真是冤枉,但是随着《登徒子·好色赋》的流传,后人便从这篇赋里提炼出“登徒子”三个字用来比喻好色的男人。

 

东道主

 

    “东道主”指请客的主人。

    典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皇位之争曾经被流放到郑国,郑文公对他非常冷淡。后来重耳重新回到晋国,并且做了国君,就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郑文公眼见郑国就要灭亡了,于是他找到昔日的老将烛之武,替他出谋划策。烛之武趁夜晚的时候偷偷见到秦穆公,他说:“秦国和郑国本来就是好朋友,现在郑国快要灭亡了,对秦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那只能是让晋国更加强大,对秦国是十分不利的。但是如果你撤出秦国的军队,让郑国做你们的东道主国,以后凡有秦国人经过我们都会好好招待的,这样对秦国和郑国都有好处啊。秦穆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撤走了秦国的军队,并派几名大将共同留守郑国。晋国见秦国撤兵了,无奈之下晋国也只好把军队撤回本国。

    此后“东道主”一词就开始流行使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指邀请或接待客人的一方。

熟语典故探源(25

 

东坡肉

 

    典出清代翟灏《通俗篇》卷十四:“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的自家君莫管”按今俗谓烂煮肉曰:“东坡肉”,由此。

    东坡肉是现在家喻户晓的杭州名菜,这个菜名出自北宋大诗人苏轼所戏作的一首《食猪肉》诗,他在诗中说:“黄州好猪肉,价格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的自家君莫管。”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黄州产一种猪肉,价格非常便宜,富人家都不屑于吃,而穷人吃却又找不到煮的办法,其实只要将它浸在很少的水中,小火慢炖,火候只要到了这种猪肉自然味道就会变得很鲜美,每天早上吃上一碗,皇帝老子也管不着。”

    自此,人们便将小火炖烂的猪肉统统称之为“东坡肉”。

 

夺锦袍

 

    典出《新唐书·宋之问传》: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使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

    唐代有一个叫宋之问的文人,在唐中宗时期曾被选为修文馆学士,他很擅长写诗,文章浮艳华丽,较好的作品也很多。有一次,女皇武则天到洛阳去游览南龙门,宋之问、东方虬等几位大臣也作为随从一起去了,武则天就命令各位大臣每人写一首诗,谁写的好就赠送锦袍一件,不一会儿东方虬第一个把诗写好了,武则天看了之后就把锦袍则给了东方虬,又过了一会儿宋之问也写好了,呈给皇帝一看,武则天赞叹不已,从东方虬的手中夺回了刚才赠送的锦袍,重新赠给了宋之问。

    从此以后就有了“夺锦袍”一词,用来表示一个人文采出众,压过他人。有时文人写诗把“夺锦袍”写作“夺锦”。

 

堕楼人

 

    典出《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乃劝伦诛崇、建。崇、建亦潜知其计,乃与黄门郎潘岳阴劝淮南王允、齐王冏以图伦、秀。秀觉之,遂矫诏收崇及潘岳、欧阳建等。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在晋代有一个美女名叫绿珠,她是石崇家的一个歌妓,人长得秀美俏丽,而且很善于吹笛子。孙秀派人来邀请她,于是石崇把家里的婢和妾都叫了出来,各个美貌风雅。令前来要人的使者魂飞魄散,石崇说:“这些美女任你挑选吧。”可是使者却说:“我是奉命来请绿珠小姐的,虽然您的侍女各个都是国色天香,可是我不知道哪个是绿珠呀,这叫我如何回去复命呢?”石崇一听勃然大怒,说:“绿珠是我爱的人,我怎么能把她送给你们?”因为这事孙秀从此怀恨在心,终于找机会要杀害石崇。石崇知道此事以后就对绿珠说:“我因为你而得罪了孙秀,现在他要杀害了我。”绿珠哭了,说:“既然是这样,那我就以死来表明我对您的真心吧。”说着绿珠就跳楼而死了。

    后来就有了“堕楼人”一词,用它来表示女子红颜薄命,多灾多难。

 

恶作剧

 

    典出《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宋代王谠《唐语林》:僧初若不觉,凡五发中之,僧始扪中处,徐曰:“郎君莫恶作剧。”

    在唐代的时候,有一个儒生名字叫做韦生。一年,他要举家搬迁到汝州,在搬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和尚,他们相谈甚欢,不自觉间已是夕阳西下。和尚指着前面说:“再往前就是我居住的寺庙了,你若是不嫌弃的话可以到那住一晚之后再赶路”,韦生正觉得与那和尚谈得意犹未尽呢,于是甚是爽快地答应了。韦生让他们的家属坐车先行,他与和尚在后边,边聊边走。渐渐的天已经晚了,可是走了几里之后和尚所说的寺庙仍然一点踪迹都看不到,韦生渐渐生疑,再走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到,韦生确定这个和尚是一个盗贼,于是拿出自己经常用的弹弓和铜弹向前边正在走路的和尚射去,刚开始的时候,和尚像是没有觉察到一样,直到射中他五下之后,和尚才抚摸着自己被射中的地方缓缓地说:“请施主你不要恶作剧”。韦生见和尚本领如此高强,便放弃了攻击他的打算,跟在和尚后边一直走到和尚居住的寺院门口。韦生发现自己的妻子安然无恙的和一大队的人在门口迎接自己,这时和尚对韦生说:“我确实是一个盗贼,而且也真的如你所想,打上了你们的主意,但是你我相谈甚欢,我已经不忍心下手了,我也没有想到先生你的本领也是如此高强。”说完之后,和尚便设宴招待韦生及他的家人。

    自此,后人便经常将“恶作剧”引申为与别人开玩笑,故意捉弄别人的行为。

 

熟语典故探源(26

 

耳旁风

 

    “耳旁风”典出《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儿。

    春秋时期,吴国的君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诸樊,二儿子叫余祭,三儿子叫余眛,四儿子叫季札。季札才德出众,备受吴王寿梦的喜爱,吴王在临终前有意传位给季札,可是季札百般推脱。后来寿梦传位给长子,并且让诸樊记住自己的遗言,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可以传位给季札。在诸樊继位以后,他和余眛,余祭两兄弟立下誓言今后王位由兄弟依次继承,最后一定让季札继承皇位。果然三兄弟依次继承了皇位,可是传到季札的时候,季札坚决不从,他说:“父皇在位的时候我就表明心智不当皇帝,现在也不会改变。”他说:“做人只要正直品德高尚就行了,至于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吹过耳边的清风,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后来他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还隐居起来,在余眛的儿子继位后又出来辅助他。

    后来人们就用“耳边风”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丝毫不往心里去。

 

二百五

 

    “二百五”传说是因战国时期的苏秦被刺而来。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费尽周折终于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秦。六国的国君对他期望甚高,均将其封为本国的宰相,苏秦身戴六国相印,正在春风得意地布置对抗秦国大计之时,却在齐国被一个刺客行刺,并在当天晚上因伤重不治身亡。齐王震怒,当即下令捉拿刺杀苏秦的刺客。但是人海茫茫,而且也没有有利的线索,齐国官府的人非常为难,后来有人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将苏秦的头割下来挂在城门之上,并发下榜文说:“苏秦乃是他国的奸细,将其刺杀的人赏千金,请前来领赏。”果真不久就来了四个人,各个都一口咬定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问:“那一千两的赏金你们每人分多少?”四个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一人二百五!”齐王怒极,说:“来人,将这四个二百五都推出去斩了!”

    “二百五”一词一直延续到现在,被引申表示说话办事经常出洋相的人。

 

父母官

 

    典出《汉书·循吏传》: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后汉书·杜诗列传》: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西汉元帝时期,有个叫做召信臣的到南阳郡做太守,他为人很正直,并且非常关心百姓疾苦。到南阳后,他视民如子,劝百姓耕田种植,帮助百姓兴修水利,并且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使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召信臣在职期间南阳社会稳定,门不闭户,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召信臣深受百姓喜爱,人们称之为“召父”。

    不到百年后的东汉时期,又有一叫杜诗的到南阳郡做太守,他很有才能,处处替老百姓着想,为百姓铸造新的农具,带来便利,使得百姓丰衣足食。南阳百姓很受感动,说:“以前有召父,现在有杜母。”

    后来人们便以“父母”来称呼为百姓带来福利的地方官。“父母官”专指封建社会人们对地方官的一种尊称。

 

搞名堂

 

    “搞名堂”与武则天修建明堂有关。

    “明堂”是先秦时期帝王会见诸侯和进行祭祀的场所,也是帝王颁布教化、发布政令、举行典礼的地方。这种建筑始创于黄帝时期,周代时才叫作“明堂”。唐朝武则天在位时,经济繁荣,国势强大起来,她也提起了修建明堂。武则天让各贤才献计献策,于是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描写了明堂的宏伟与壮观,华丽与尊威,武则天就动了修建明堂的念头,准备动工。这时大臣刘允沦觉得这太劳民伤财,于国于民都不利,于是又写了《明堂赋》,指出,《黄帝明堂经》里说的都是子虚乌有,劝武则天打消这个念头。

    大概在《明堂赋》中有“弄什么明堂”,“搞什么明堂”之类的语言,所以百姓们就流传开了“搞明堂”这个词,又因“名”与“明”同音,后来就成了“搞名堂”。“搞名堂”在古代用来形容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现指出一些莫名其妙、不伦不类的主意。

熟语典故探源(27

 

狗腿子

 

    “狗腿子”来源于一个家奴讨好主人的馊主意。

    据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富翁,这个富翁有一个家奴,使尽浑身的解数来讨好自己家的主人,也帮助自己的主人办了很多的坏事。有一次,这个富翁骑马出门办事,马惊了,富翁控制不住从马上落下,摔伤了腿。此后请遍名医也没有办法把自己腿治好,后来这个惯常讨好自己主人的家奴主动说要将自己的腿接到富翁的腿上,富翁说:“那你怎么办?”家奴说:“我接上一只狗腿就行了。”富翁又问:“那狗怎么办呢?”家奴想了一下说:“给它接一个泥腿吧!”于是富翁便应允了。这个家奴接上狗腿之后,居然比以前跑得还快,而狗接上泥腿之后总怕把它弄湿了,撒尿的时候总是将腿抬起来。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狗腿子”来表示为恶势力效劳,做帮凶的人。

 

狗仔队

 

    “狗仔队”一词源于意大利摄影师Signor Paparazzo

    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报章杂志的编辑对于千篇一律的样板式的照片感到非常厌倦,这时意大利的摄影师Signor Paparazzo和他的同事开创了一种新的拍照模式,他们等待在名人聚集的著名罗马茶座ViaVeneto,然后成功地拍到了很多明星、达官贵人私下不为人知的粗鲁、不文明的一面,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之后意大利导演费力尼主导的电影《甜美生活》和《八部半》将Paparazzo的形象确定了下来,并广为人知。最初的时候Paparazzo在中国被译为“追踪摄影队。”同样50年代末的香港警察“O记”同样以擅长跟踪、窃听等方式取证而闻名,他们因此被戏称为“小狗队”。这种调查的方式进入香港的娱乐圈子,被娱乐记者们发扬光大,因此香港将娱乐记者称为“狗仔”,但是跟踪明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是一个人做得来的,所以在香港首先出现了“狗仔队”这个名词。

    自此,人们便经常用“狗仔队”来表示追踪在名人身后,为获取名人一些不为人知信息的娱乐记者。

 

刮地皮

 

    典出《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唐朝时期,在沧州有一个刺史,名叫李固烈,他是一个很贪财的人,即使是有燕子从家门口飞过,他也要拔一根羽毛下来,他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不顾百姓的死活。后来因为一些调动,李固烈被派到偏远的地方去任职了。在准备离开的时候,他派手下的人把金库里的钱装了几车准备一起带走,没想到这时被传得沸沸扬扬,军队里的官兵们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战马都瘦得皮包骨,士兵也都饿得半死不活的,李固烈有钱都不拿出来解救我们,反而要把地皮刮去一层,我们还能指望他什么呀,”于是军民们都非常愤怒,冲进了李固烈的家,将他杀死,并且剁成了肉馅。

    从此“刮地皮”一词就开始流传使用,表示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

 

广陵散

 

    语出《晋书·嵇康转》: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三国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家境贫寒,以打铁为生。嵇康为人清高,经常孤芳自赏,不愿与人来往。有一日,钟会因听说嵇康的才学就特地来拜会他,当时嵇康正在打铁,没有理会钟会的到来,钟会呆了一会便要离去。嵇康就问他:“你听到了什么而来的?现在又看见了什么而要离开?”钟会说:“听见我所听见的,就来了,现在看见我所看到的,就要走了。”后来,因为这事钟会对嵇康怀恨在心,终于找到机会把嵇康杀害。嵇康临死前有很多人来为他求情,可还是没有免去他的死刑,嵇康看着太阳,知道行刑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他要求能够得到一把琴,他仰天长叹:“以前有人想要跟我学习弹奏《广陵散》,但因觉得此曲很珍贵就没有教授于他人,而今这《广陵散》就要绝响于世!”嵇康当时只有四十岁,四海之内皆为之悲痛不已。嵇康死后《广陵散》的弹奏方式果真失传了。

    后来人们用“广陵散”来指代人世凋零,或者是悼念死去的朋友。

熟语典故探源(28

 

邯郸梦

 

    “邯郸梦”一词来源于唐传奇的《枕中记》。

    在唐玄宗时期,有一个读书人叫做卢生,他经常感叹自己家庭贫寒,仕途渺茫。这一天,他在邯郸的一家客店里碰到了一个道士,名字叫做吕翁。吕翁听到他的抱怨以后,微微一笑,从自己的行李中拿出一个枕头,递给卢生说:“你枕着它入睡,便会梦想成真。”卢生接过枕头之后躺在上边,看到老板娘在蒸黄粱(小米)饭,看了不一会便昏昏沉沉地睡去了。他在梦中娶了一家大户人家的女儿,并生了五个儿女,自己中了进士之后不断地升迁,最后升为中书令,并被封为燕国公。他的五个孩子也都高官厚禄,嫁娶皆为富贵人家。卢生一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时,因皇帝器重不肯让他退隐,他终于任上。卢生梦醒之后发现客店里老板娘蒸的黄粱饭居然还没有煮熟。后人也因此又将其称为“黄粱一梦”或是“黄粱梦”。道士见卢生惊讶便笑着对他说:“人生所有的事情也不过如此啊!”

    自此,后人便用“邯郸梦”来比喻人生如梦,后引申用它来讽刺想入非非。

 

喝墨水

 

    “喝墨水”一词据说是来源于南北朝时北齐的一条规定。

    传说,南北朝的北齐梁武帝在位时,在一次为选拔人才而举行的士人考试中,发现了大量滥竽充数的试卷。主考官在看完这些试卷之后哭笑不得。后传到梁武帝的耳中,梁武帝自身在学术研究与文学上有很骄人的成就,甚至超越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因此他非常重视文人写文章的水平。梁武帝将这些低劣试卷拿来,看完之后龙颜大怒,于是下令:此后凡是考试中发现试卷文理不通,书写滥劣者一律罚喝墨水一升,后来这个规定也推行到孝廉、秀才的会试中。这个规定虽然看似荒唐,却对时人的治学态度有所益处,也节约了朝廷为看这些低劣的试卷而造成的人力和财力的支出。这个规定居然就这样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变迁。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喝墨水”来比喻一个人知识的多寡。

 

蝴蝶梦

 

    语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文采飞扬,思维奇特,他的思想境界超过了儒释两家的精神与生命境界。有一次庄周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他非常得意愉快,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本人,一会蝴蝶从翩翩的舞姿中醒来,庄周也随之清醒,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庄周不是蝴蝶。庄周就想:到底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这真的是很难分辨呀,但是蝴蝶和庄周一定是有分别的,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物化吧。

    后来就有了“蝴蝶梦”一词,今天我们用“蝴蝶梦”来泛指幻梦,不切实际。

 

焦尾琴

 

    典出《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爱好音乐,并且自己精通音律,尤其擅长弹琴。汉灵帝在位时,蔡邕因个性刚正不阿,经常批评正在当权的宦官,对灵帝也总是直言相谏,从不留半分的余地,因此在朝中的地位和自身的安全岌岌可危,于是他索性到吴地隐居起来。有一天他出外闲游,碰到了一个人正在用桐木烧火做饭,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所发出的声音,便知道这是一块很好的做琴木料,于是赶紧地将木料从做饭的人手中讨要了过来,做成琴之后果然琴音美妙,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琴尾之上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因此当时的人都将这只琴叫做焦尾琴。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焦尾琴”来指琴音美妙的琴,也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熟语典故探源(29

 

解连环

 

    典出《战国策·齐策》:秦始皇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

    战国时期,齐襄王在位,当时秦国已经非常强大,并且野心勃勃。齐襄王在他的母亲君王后的扶持下,在位的四十余年中,使得齐国百姓一直安居乐业,没有遭受到无妄的战乱之苦。传说有一次,秦始皇派使者到齐国赠给齐国的君王后一只玉环,并且说:“素来听说齐国的人学识渊博,才子异士很多,有人能解得开这个玉环吗?”君王后将这个玉环传给下面的群臣一一观察,群臣都摇头说不知。君王后对此不动声色,在重新拿到玉环后,拿起一个锥子将玉环给锤断了,并且向秦国的使者道歉说:“如果没有别的办法的话,只好用这种方式将玉环解开了。”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解连环”来表示一个人才能过人,可以解决常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紧箍咒

 

    典出《西游记》:“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记载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孙悟空是一个聪明伶俐的石猴,当他刚一降生的时候,生性非常顽劣,不服管教,唐僧虽然是他的师傅,可是也很难调服这调皮的猴子。有一天悟空又和师傅闹别扭,生气驾着筋斗云离开了,这时观世音菩萨来了,大慈大悲的菩萨给了唐僧一顶漂亮的帽子,说是可以用来管制悟空,并教给唐僧一句咒语,说是每当悟空不服管教时就可以念这句咒语。说完之后菩萨就离开了。悟空气消了又回来找师父,无意中发现了这顶漂亮的帽子,并将它戴在头上,正当悟空高兴地要将帽子摘下来仔细看看的时候,他发现这帽子怎么也拿不下来了,这时唐僧在旁边却开始念菩萨教给的“紧箍咒”,帽子越来越紧,最后变成了一个金箍,箍在了悟空的头上,从此以后每当悟空不服管教的时候,唐僧便要念那“紧箍咒”悟空只能一天天学乖了,直到取到真经那一天这个金箍才从悟空脑袋上面自己消失了。

    从此以后就有了“紧箍咒”一词,现在人们用“紧箍咒”来形容约束人、人们又不得不服从的东西。

 

开口笑

 

    典出《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春秋时期有个大盗名叫盗跖,孔子准备说服盗跖,改邪归正不再偷盗。孔子说了一堆仁义道德的话,谁知盗跖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反而把孔子教育了一下,说得孔子哑口无言。盗跖说:“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活的时间长的人可以活到一百岁,是上寿了,再差一点活到八十岁算是中寿,而一般人也只能活到六十岁的下寿,中间还有生病、瘦弱、死亡、丧事等的折磨,可以高高兴兴开口笑的日子,一个月也只不过就那么四五天而已。而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要面临死亡,真的是转瞬即逝,这和白驹过隙有什么区别呢?正是因为人生是如此的短暂,谁不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呢?”盗跖又说:“你说的那些都是陈词滥调,虚伪之词罢了。”孔子见盗跖如此的厉害,只能无功而返,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柳下惠,柳下惠已经猜到了孔子此行的结果,就没有说什么,孔子却说这下真的是摸到了老虎的胡须,差点被老虎给吃了。

    后来就有了“开口笑”一词,用来指开怀大笑,和豁达的处世态度。

 

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诸葛亮常用的一种作战方式,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的空虚。

    典出《三国演义》: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为错用马谡失掉战略要地,魏国大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20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这个时侯,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自有计谋。”于是,诸葛亮让士兵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派几名士兵,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知道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下令军队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是不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我们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不会冒大险的。现在城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如果我军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诸葛亮就是利用这个空城计使得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不战而退的。

    后来就有了“空城计”一词,用来指在危急处境下,骗过对方的一种策略。

 

熟语典故探源(30

 

孔方兄

 

    典出西晋鲁褒《钱神论》: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西晋至元康年间,即惠帝司马衷在位期间,朝纲败坏,官员竞相贪污受贿,强取豪夺。据说,当时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最大的爱好就是拿着算盘整日整夜地计算自己的家产;他弟弟王衍之的老婆郭氏,喜欢将钱绕在床边,以之为乐;驸马则用铜钱将自己的跑马场和射箭场重重围住,以炫耀自己的身份;太子少傅和峤也以“钱癖”闻名当世。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平民百姓生活日益艰苦。西晋文学家鲁褒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惜百姓生活困苦,而作《钱神论》来讽刺当时的世风,以警示时人,鞭策后人。《钱神论》中说,钱财难以折损,象征着其寿命长久,永不匮乏,象征着其若自然万物,永世长存,实乃是世上之神物。人们对待他像自己的兄长,又将称为“孔方”。失去了它则积贫积弱,得到了它便富贵昌盛。

    自此,“孔方兄”便成为钱的代称,含有讽刺、取笑的意味。

 

哭秦庭

 

    典出《左传·定公四年》: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士也。若以君灵抚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国的大夫申包胥,曾经与楚国的仇人伍子胥都立下誓言,伍子胥说一定要消灭楚国为父兄报仇,而申包胥却是立下相反的誓言,如若伍子胥灭楚国,申包胥必定保护楚国。果然伍子胥借吴国的兵力消灭了楚国,于是申包胥就跑到秦国去请救兵。申包胥对秦王说:“吴国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家,如今他攻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要灭亡了,如果楚国灭亡了,那么吴国将与秦国成为邻居,吴国的野心是不会停止的,到时候必定也会攻打秦国,秦国也将受到威胁。如果您愿意现在出兵帮助楚国,那么我们楚国一定会世世代代侍奉您的,如果吴国输了,那么吴国的国土也将成为您的,您又何乐而不为呢?”秦国还是谢绝了他的请求。后来申包胥就坐在城墙外面开始哭诉,说:“我的国君正在流亡受苦,我怎么才可以帮到他啊?”他嚎啕大哭,整整哭了七天七夜,连一口水都没有喝。秦王被他的衷心所感动,吟诵了《诗经》中的《无医》表示愿意出兵救楚。申包胥连磕头九次以表示对秦王的谢意。

    今天我们用“哭秦庭”来表示报国,救国的衷心,有时形容国家灭亡的悲愤之情。

 

苦肉计

 

    “苦肉计”的来源与春秋时期的阖闾有关。

    春秋时期,阖闾将吴王僚杀死后,夺取王位。但是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依然有很大的势力,阖闾为此忧心忡忡,于是找他的大夫伍子胥商议。伍子胥将一位勇士要离推荐给阖闾,但是现在剩下的一个问题,便是怎样取信于庆忌。要离提议说您将我的妻子杀死,砍断我的右臂便能取信于庆忌。不久,要离因为散播谣言被阖闾砍断右臂,将他和他的妻子一起关进了监狱,后来要离逃脱,阖闾便将他的妻子杀掉了。

    要离求见庆忌,要求庆忌帮他报杀妻断臂之仇,并劝说庆忌伐吴。庆忌果然丝毫不怀疑要离,将其留在身边,并对他加以重用。在伐吴的路上,要离趁庆忌不备,用矛刺穿了庆忌的胸膛,庆忌敬要离是一位勇士,没有杀他,但自己却终于因为失血过多而死。而要离虽然完成了任务,却因为自己家毁人残并背弃了庆忌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自刎而死。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苦肉计”来表示故意伤害自己,骗取敌方信任以方便自己能够借机行事。 

 

胯下辱

 

    典出《史记·淮阴侯转》: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自幼家境贫寒,经常以讨饭为生,在小小的淮阴城内尝尽世间的冷暖。城中有一个屠户家的少年欺负韩信,说:“你虽然长的人高马大的,并且喜欢带着刀剑,其实你只是一个懦夫。如果你不怕死,就用你的刀把我杀了,然后你偿命,若是你怕死的话,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当时在旁边围观的众人也跟着起哄,但是韩信将其视而不见,趴下匍匐着从少年的胯下钻出。从这之后淮阴城中所有的人都嘲笑韩信,以为他非常胆小。但是后来韩信投奔在刘邦的麾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最终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元帅。

    自此,人们便用“胯下辱”来比喻一个有才能的人暂时忍受一些委屈终能成大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