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憧憬2016年课改:将“深度”进行到底

 人丁一口 2016-01-02

憧憬2016年课改:将“深度”进行到底

文/樊瑞

过去的一年,课改成绩单中最耀眼的亮点莫过于“深度”。从有效到高效,高潮迭起;从狂热到理性,反思不断。大家终于可以在争鸣甚至骂仗声中走出来,安静地坐下来,谈论超越于技术与方法层面的话题了。我们发现,研究“怎么教”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教什么”似乎更有意义。因为方向永远比方法重要,当方向错了的时候,停下来就是进步。于是,大家开始研究基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与任务,开始重视人的情感的丰富性问题,开始研究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于是,文化,便提到了课改关注的议事日程。

憧憬2016年课改之一:将“深度”进行到底。

深度课改,将从关注方法走向关注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深度研究学生实际,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难度、深度、宽度、长度和速度——这里的“适合”,并非适合所有学生,事实上,并没有可以适合“每一个”的东西,面对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和千奇百怪的孩子,再完美的东西都只能适合“这一个”。

深度课改,将从关注效率走向关注生命:效率体现于结果,生命则充盈于过程,过往的课改,我们走出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多向对话,深度课改则将对话指向于学习者与自我之间,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就是对自己生命与灵魂的叩问,才会有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的真实发生;这样的课堂,才真正释放出人性的光辉,这个转向,其实是从关注物到关注人的转向。

深度课改,还将从关注技术走向关注文化:不仅让学习者获得知识与能力,而且使之在对话与交往中实现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和成全,实现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义与架构,彼此尊重、包容、欣赏,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让课堂学习之旅同时成为文化共美之旅。

深度课改,将从课堂走向课程,课程改革因课堂而实现落地,课堂改革则终将因课程实现升华,当我们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课堂,课堂在会实现哲学、智慧、文化和生命化。

2016,课改终将因“深度”实现“共美”。

憧憬2016年课改之二:把“共美”做到极致。

课改前与课改中又一个显著的区分标识,是单打独斗还是协同作战。未来课改是互联网背景下的课改,海量信息最需要的是融合与共享。缺席了协同互助的课改将不可思议:“独学”是伴随学习者一生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各美其美”是“独学”方式的基本状态与需求,是发现与创造最好的自己的必由之路。“对学”则为“美人之美”提供了优秀的平台与机会,学伴之间彼此欣赏、敦促、订正、补充、提升,然后享受“共美”成果。“群学”则是“美美与共”的大同局面,教育之功,本就是发展人、成全人的宏大事业。实现“共美”的基本途径是彼此成全。包括对学生的成全,还有对教师的成全,还有教师—学生、学生—教师间的融通与成全。

憧憬2016年课改之三:用管理保障长效。

无论是洋思中学课堂结构,还是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貌似简明易行,实则奥妙无穷。太多的学校顺风而至,虔诚向学,但学成者无几,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课改成败的第一要素是观念,关键在校长;第二要素是团队,关键在中层;第三要素是管理,关键在评价。过程管理,步步为营;知行合一,初心不忘;一以贯之,赢在细节。当下课改不缺理念,也不缺行动,缺的是矢志不移的坚持。靠什么实现坚持,当然要靠信念,但更多的要靠管理。所以,能否建立温和而坚定的管理文化,是关乎课改成败而且能否持久最关键的要素。

憧憬2016年课改之四:让“科技”成全孩子。

决定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核心因素是是否实现了“个别化”:只有实现了个别化,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只有实现了个别化,才有可能让教室里的一群孩子成为“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班”或“这一类”。自“班级授课制”传入我国,课堂教学的“个别化”问题就一直是困扰整体质量的主要原因。近十数年来,源自民办学校的“小班制”使该问题稍稍有所缓解,但依然不能从根子上得以解决。专业教科书上反复强调的“备课要备两头”中的“备学生”始终停留在笼统和抽象的层次,而将“备两头”很好结合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并非理念不先进,也非教师不用心,而是教师精力实在跟不上。所以,以“学信科技”为代表的一批信息科技产品(学生手持设备)走进具体真实的课堂情境中,令我们感到神奇的是“先学前测”和“达标测评”的结果竟能在瞬间完成,这份关于“每一个”的效果反馈,不仅为教师即时制定或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提供了真实的依据,而且还能决定课堂教学的宽度、高度和速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