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 | 深度课改与深度学习④深度学习不深奥,这样走近它!

 tjsdhxx 2016-02-27

 


头条   TouTiao 


深度学习,这个国际教育新概念经中国教师报聚焦后,最近正在不断发酵。

近几个月来,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深度课改与深度学习”的话题讨论中来。

让小编欣喜的是,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不是越谈越深奥、走向神秘,而是逐渐清晰地指向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也坚信,深度课改要落地在课堂上,好的课堂必然要指向深度学习,那么,深度学习要解决什么问题?深度学习要怎样才能真实发生?

来听听这几位教师的见解。

构建全新的学习场


曹鸿飞


深度课改需思考三个深层次问题: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学习是不是有力量?为此,有必要构建课堂教学全新的学习场。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目前进行课堂变改革的学校或区域,大多取得了一些进展:教学组织形式得到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得到调整,从重教轻学逐渐转变成学为中心。

但课改显然不能仅限于此。我认为,深度课改还需要思考三个深层次问题: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学习是不是有力量?为此,有必要构建课堂教学全新的学习场。

让核心素养统领教学内容。只有明晰了教与学的价值与内容,教学方法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教学要重点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推进课程改革,制订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无疑,这是对课堂最应该让学生学习哪些有价值内容的有力导向和引领。而如何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课题。换言之,要重新发现学科深藏的育人价值,重新梳理学科独特的素养,改变学科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课堂改革再出发的转折点和最有价值的探索空间。

让审美情趣充满课堂学习。课堂有其特殊的场域特征,是师生、生生生命的交流与交融场。因此,课堂改革不能过分强调教与学在程序上的翻转,不能简单地让师生关系停留于活动时间的限制中,更不能让课堂变成死板的几大环节、几个步骤,或以单纯的训练取代知识学习的过程,忽视了知识学习本身的趣味性及审美心态,忽视了师生生命的情感交融。课堂改革还应站在美育的角度改造课堂教学的流程,让审美情趣充满课堂,让知识充满生命的温度,这样的课堂才是舒展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命成长的力量,这样的课堂改革才具有持续性,才会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

让课堂改革回到学科本身。每一个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常常用相同的方法推进课堂改革。尤其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和学习方式,一刀切的课堂改革终究会被教师抛弃。同时,要避免课堂改革的繁文缛节,不能人为地弄出许多流程、许多环节,浪费了师生宝贵的时间,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有效的课堂改革应尊重学科本身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推动学习过程的再造或优化,努力将课堂从“讲台上的教学”变为“课桌上的学习”。比如,数学的学习需要举一反三,即学习了一个例题,就相应地懂得了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这是理科的学习方式;但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反三归一,语文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获得一点感悟。如果语文学科也以“前测、导学案、后测”等作为课堂改革的要点,那课堂教学将会误入歧途。

 让自主建构促进转识成智。学习是否有力量,关键看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但在当下,大多数课堂教学仍属于“指令性教学”,其特征是传授知识,强加要求,强化训练,注重成绩等,并按照刻板的步骤进行。教师掌控教与学,学生跟随教师的教而学,并非教师跟随学生的学而教。所以,学生是学到了知识,但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枯燥和厌倦。

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课堂改革的关键是通过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将知识、信息转化为智慧,通过自主建构促使学生转知成智,促进自我发展。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深度课改的高阶思维


崔成林


深度课改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不断深入的课改才有生命力。深度课改是前期课改的扬弃,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教学策略、操作模式需要递进式发展,教学思想和教育目标也需要阶梯式提升。

在我看来,深度课改是以能否发生深度学习为标志。

深度学习是针对简单学习而言的。简单学习是指学习者可以一次学会的,不需要反馈或纠错,很少或没有歧义的学习。而深度学习,学习者需要经过一步以上和多方面分析或加工,能够实现思维迁移的学习。也就是说,深度学习必须聚焦高阶思维。

我认为,前期的“改课”注重了两个词——展示与合作,但忽视了反馈与创造。而研究表明,以下3种方式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很有帮助:对话、解决现实问题和导师辅导制。对话是指教师引导课堂讨论,增加学生之间交流对话的机会,通过对话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解决现实问题,是指在课堂上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再引入“一对一”导师辅导制,三者协同运作,有效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没有高阶思维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更不是智慧课堂。

但必须提醒的是,课改不能排斥“应试与知识”,知识是智慧提升的媒介,应试是检测学习成果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成绩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重视反馈,改进教育最简单的处方是“智慧反馈”,展示、反馈是对话的一体两翼,没有反馈就无法形成有效对话。因此,要搭建生生对话的平台,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才能让学生之间真正形成思维碰撞。这里的对话不是各自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而是一种论证,是一种各持己见的交互形式,是学生从支持或反对的角度寻证、辩护、比较和发展彼此观点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阶思维。

深度课改强调在展示的基础上聚焦“交互反馈”,目的是以此搭建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促进思想的共鸣、情感的交融,实现生命活力与成绩提升的双赢。

    深度课改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创造”。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呢?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某种特定社会环境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的过程。因此,深度课改需要借鉴项目学习、问题教学等理念,让学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养育人格,并通过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满创造力。

    深度课改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过程,深度课改需要聚焦高阶思维,而高阶思维必须通过深度学习来实现,以反馈促进对话,以产品体现创造,这是深度课改的基本理念。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深度学习的五个课堂指标


孙玉生


深度学习应包括知识再建、问题意识、学以创新、不懈批判、多维思辨、高阶思维等要素。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取代了告知式、灌输式学习方式。但是在不少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仅仅解决了较低思维层次上的记忆、理解、简单应用等问题,没有或很少涉及高阶思维,更谈不上深度学习。那么,深度学习具体应包括哪些要素呢?

知识再建。知识再建就是指知识系统的重组及反思。深度学习倡导要把新知识的学习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系统的、有体系的。而且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只要是相关的内容都可一并归纳。同时,对于重新组建的知识系统要重新审视、甄别、检验,以便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深度学习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困,而是通过现象直达事物的本质。

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真问题是思维的助推器。只有学生的真问题存在,才能谈得上课堂的深度学习。对于一堂课,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课后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都是真问题,是学生想象力、求知欲、思维力的来源。呵护这些问题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才是课堂有意义的基石。没有真问题,学生就是知识的奴仆。

学以创新。深度学习重视学以致用,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学以创新,懂得知识的迁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及现实问题。如通过学习电阻相关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白蚁的危害问题。否则学习就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肤浅的记忆、复制、强化的过程,仍属于浅层的学习。

不懈批判。深度学习倡导批判性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一味地否定、怀疑、排斥,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使学生质疑、反思,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独立的人格。深度学习的课堂必然是开放的课堂,课堂上多种观点并存,多种学习方式并存……他们互相包容、互相碰撞、互相悦纳。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等,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提升。

多维思辨。深度学习倡导多维思辨,就是让学生围绕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学生的潜能被发掘,灵性被激活,心智的火焰被点燃。思辨的过程中,重组思维、发散思维、臻美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交互呈现,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深度学习重点关注高阶思维,即达到布卢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中的分析、评价及创造层次。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独立思考、独立求证,考虑多种不同方案,筛选、甄别、选择最佳方案,在促进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当然,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深度学习还需要充分利用交互式反馈评价、思维导图式学习等工具。所有这一切都构成深度学习的要素,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真正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建构。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