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研究》随笔

 正心诚意5 2016-01-03

  四、老子所处的“相县”属何国
  (一)“相县”三国之属的可能性及疑问
  从边韶和郦道元的记述来看,由于该县故城位于古涡水(今涡河)之边,与春秋时宋、陈、楚三国边境接近,即此相县的位置对三国都有所属的可能性。由于当时没留下明确的历史记载,只能依据后来的文献与地理条件去分辨:
  1、属陈国的可能性。支持者理由:(1)老子生于苦县,苦县原属陈地,这有司马迁的《史记》间接为证。(2)即使苦县原为相县,但后来变为了苦县,仍属陈地,说老子为陈国人是有道理的。疑问:一是陈国在春秋时是小国,小国在春秋早中期一般没有设县(陈国后来也被楚灭国为县);二是陈国历史上没有记载相县之说。马叙伦就考证过:“相为陈地,不见春秋《经》、《传》”,他还指出:“陆德明曰:陈国苦县者,春秋之陈无苦,汉则陈与苦并属淮阳国”。[11]三是陈国在涡水南岸两边就有鸣鹿、訾母、焦、城父等城摆着,还需要挤设一个相县来吗,这都说明春秋时代的相县或苦县不属于陈国。

  2、属楚国的可能性。支持者理由:(1)春秋时陈从楚,并对陈几次灭国,说相县属陈或老子是陈国人,就等于说相县属楚国或老子是楚国人,这也有司马迁《史记》直接为证。(2)即使说相县原来属陈或属宋,而在老子出生前,楚国沿涡水的陈、宋边界一线,侵得焦、夷等重要城池,以图北进东御,对相县自然也不会放过。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记载:“秋,楚成德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城顿而还”。(3)老子去世后是楚灭陈国并占宋地后设的苦县,说老子为楚国人没大错。疑问:一是若相县不属陈国,即便楚吞并陈后也没有这块地方。二是楚国放不放过宋之相县得看历史记载。楚国既然占了陈的焦、城父,历史都记得清清楚楚,何况一个相县也不是无名小地。三是楚设苦县是老子去世后之事,相县与后来苦县设置的范围与性质不能等同。也就是说相县若原属宋,与老子去世后改相为苦属楚,就是两个历史语境了。说老子是楚国苦人,等于把老子换了时代与国籍。

  3、属宋的可能性。支持者理由:(1)庄子说孔子“南之沛”访归乡而居的老子,分明是在宋的土地上。(2)相地源于宋之祖先,相县、相城与宋国的联系也最紧密。疑问:一是宋不可能同时设两处相县或相城。二是陈国东北一线曾被楚占据,即使相县曾属宋国,也可能会被楚军占去。
  以上之说各有理由及漏洞。笔者认为,由于相县属陈、楚的依据薄弱些,或存在较大的认证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先解答属宋之疑,且拿出充分理由说明宋国边界建有相县之城的可能性,才能比较出其它问题,从而逐一破解。
  (二)“相县”属宋的主要依据
  1、从地缘上看,相地与宋国紧密些。上节已述,在历史上,相人及后族与宋国也有斩不断的联系。宋是商人后代,上面所说的商祖相土、“河亶甲”迁相、宋共公迁相,都说明这个问题。另外,春秋时的“相地”与庄子言孔子“南之沛”访老子的“沛地”的关系也比较密切,一个是人文区域之称,一个是自然区域之称,两者互有所在,又有各自的范围或指向。《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田于沛。”杜预注:“沛,泽名。”姚鼐在《老子章义序》中说:“沛为宋地”。魏源说:“《庄子》称老子居沛。沛者,宋地”。[4]春秋战国时,沛不是县置,沛泽附近的地方统称沛地,其范围较大,相当于西汉沛郡所辖的地域,相县、萧县等都在其中。沛郡又称四川郡、泗水郡、沛国。《汉书》记载秦设泗水郡,“四川”之名来自于当时境内淮河、沂水、濉水、泗水四条主要河流。秦郡治相县(今淮北市范围),地跨今天江苏南部徐州市周边、河南省东南小部分以及安徽省淮河以北淮北市、宿州市等地区。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是郡北部沛县人氏,汉朝建立后他因此将郡改名为沛郡,治所仍在相县。[12] 同时,老姓之族也出自宋国。老子姓老,如前所述,宋有左司马老佐,即大家之族,这是宋人之姓的一个证据。由此看,老子出生宋国相地,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2、从县制上看,老子出生时的春秋中晚期之相县,应在“县鄙之县”与“县邑之县”演变过渡阶段,即是宋国相都的“县鄙之县”。所谓“县鄙之县”,仅是国都四野的自然人居区域,那时的相县应指宋迁于相都后的边沿县鄙(周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周礼?遂人》。又有“县都之治。注:五百家为鄙”——《周礼?宰夫》),若有故城,也可能是食邑主居住之城,或带有边防性质,不是后来具有政权性质的郡县之县。这就是说,要明确一个概念:相县不等于相都,仅是宋国一个边邑小城,完全可能独立存在。老子出生地称为相县或称老子为相人,更能说明它与宋国及相都的渊源或紧密性。辨别相县的国属,要结合春秋时的具体历史环境,把相地、相都、相县这三个地域层次分开来看,就没有大的疑问了。而且,位于今安徽淮北的相都,是宋亡后才降之为“郡县之县”的,它与早期位于涡北边界的相县不能等同,也没有矛盾。反过来看,相县之名与涡水之南的陈、楚区域就没有什么传统或体制上的联系。那时的楚之焦城与陈之鸣鹿尽管出名,也还没有以县为称。可见以老子出生地之相县不是陈(楚)的一个横跨涡水两岸行政区域,仅是宋国西南边邑上的一个相人的集居地,与宋之相都是“都”、“县”或“县鄙”关系。

  3、从地理上看,相县应位于宋国境内。其理由:一是相县故城在涡水之北,陈、楚边城都在涡水之南,国之边境常以河为界。二是古代的县城设置一般间隔百里左右。当时在涡南陈、楚边境不长的地段上已有鸣鹿(鹿邑县前身)、訾母、焦城、城父等,没有必要挤在中间跨河设置一个孤立的相县,进退无据。倒是宋国在楚(陈)虎视耽耽的边境河岸,应有一个边邑之城护守相民,拱卫相都。
  4、从争霸上看,相县在老子出生前后没有进入过楚国侵夺的记录。虽然楚国在公元前637年从陈国夺取了焦和城父,直到公元前489年,一直占有这片土地,虽有战事,但作为边界重镇没变。如《左传》定公六年(公元前489年)记载:“六年春,吴伐陈,楚子……乃救陈,师于城父。”“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倒是在老子出生前的公元前572年,“晋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焦、夷及陈。”“秋,楚子辛救郑。”(《左传?襄公元年》)。在春秋时期,宋一直坚定地从晋。这充分说明楚国在此的战略据点没有越过焦与城父或涡水以北。陈国弱小,更没实力过涡水侵占宋国相县。其时,楚国在老子出生后还有几次有征战,倒是伐陈之背叛。楚国之所以抢夺涡南陈国边境重镇,就是要以此为阵地,与晋争霸,并东御吴侵。三者的攻防战也在这条线上。即不存在某些学者所说的相县“飞不过宋去”之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相县属宋的理由比较充足。老子国籍属宋或称为“相人”更确切些。至于春秋相县或老子出生地现处于何省何县,是另一个应探讨的重要问题。

38楼 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