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笠泽之战” (2013-05-09 06:39:10)
 笠泽之战:史上首个成功渡江进攻战。就发生在苏州吴淞江上。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 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以笠泽之战最为著名。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其时,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笠泽,古吴淞江;也有说是与吴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国语·吴语》韦昭注:“江,吴江,或有淮字者,误。”即江是吴江也即吴淞江,春秋时称为笠泽,横在苏州之南,是连接太湖与大海的东西向水道。如今,苏州市吴江区“吴江公园”门前的马路,就被叫作“笠泽路”。

 公元前494,越被吴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吸取教训,积聚力量,伺机灭吴。吴王夫差恃胜而骄,急欲图霸中原,连年向外用兵,对越国不加戒备。勾践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趁吴王赴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袭击吴都姑苏(今苏州)。 当吴军回师江东后,越国已经攻破吴都,并杀了夫差的太子了。不过尽管越国与回师后的吴军主力进行过几次接触战,并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吴军主力尚在,越国要想毕其功于一役还是不可能的,因此吴越双方暂时还是停战言和了。
 公元前482年,议和的最终结果是,越国获得了吴淞江以南的土地,也就是说取得了整个杭嘉湖平原的控制权。而吴国则暂时得以保住了吴淞江以北,在苏锡常平原的根基。吴越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逆转,形势变得对越国愈发有利,或者说越国成为江东之主只是时间问题了。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478年,越国终于对吴国展开了决战。而这一次,吴国已经没有了在杭嘉湖平原上的缓冲地,吴淞江直接成为了吴越两军的分割线。

 当时吴越地“以船为车,以辑为马” ,是一片河湖纵横的水乡泽国。吴淞江成为了天然军事屏障。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大举攻吴,双方于吴淞江(笠泽)夹水对阵,《国语·吴语》记载说:“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注:“江,松江。去吴五十里。”这次吴越之战,在《左传·哀公十七年》作“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当时吴淞江与太湖连成一片,太湖水向东见缝插针,多支分流,争先恐后朝东泄水,江、湖水天一色,难以区别。所以,古人对笠泽是哪条河?没有满意的答案。
苏州博友“吉格罗朵”比较熟悉那片土地,认为:吴淞江源于东太湖……分多支先后向东,然后又在郭巷东汇成一条……,苏南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江。原来太浦河也属这一流域范围。(在《吴淞江水山中来》 评论)吴淞江近太湖那片水面如果不宽阔,是无法展开水战的。这里水草密布,水流平缓,易守也易攻。笔者也以为,笠泽是吴淞江多支太湖口的一支,可能是当时最宽的一支,也应该是偏北的一支。因为离苏州城只有几十里,越军只要突破这里,便可以抵达姑苏城的近郊。

 夫差想凭借吴淞江之险御敌于姑苏城外。要知道,水道是吴国的生命线,如果连最大的水道吴淞江也被越国人控制,那么姑苏城将会变成一座孤城,迟早会被越军攻下。 夫差可能也以为,吴淞江是姑苏城的天然屏障,越军没有那么容易攻过来。确实,在战略思想落后的春秋时代,渡江作战十分困难,因为不能徒涉的江河,限制了进攻部队的速度,渡江会使战斗队形变乱,使指挥、协同、联络和物资补给都较困难。只要吴军在越军渡江的时候找准时机半渡而击之,就能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三月,勾践率军进抵吴淞江(笠泽)江南岸。夫差仓促率姑苏守军至江北迎战,夹江对阵。勾践从左、右两军各派一部兵力,黄昏时分别进至上、下游五里处,夜半渡于江中,鸣鼓呐喊,佯为进攻。夫差误认越军两路渡江夹击吴军,急忙分兵两路迎战,仅留中军接应。勾践乘机率三军主力,以6000锐卒为先锋,偃旗息鼓,秘密渡江,向吴中军发起突然攻击,吴中军大乱败退。两路吴军不及回救,随之溃逃。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接连大败吴军,迫夫差退守姑苏。此战,越军利用夜暗,两翼佯动,诱敌分兵,乘虚偷渡,实施中央突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渡江奇袭战。
吴淞江(笠泽)历史上的著名渡江战!
谢谢欣赏!

吴淞江“笠泽之战” (2013-05-09 06:39:10)
 笠泽之战:史上首个成功渡江进攻战。就发生在苏州吴淞江上。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争霸战争。 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以笠泽之战最为著名。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其时,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笠泽,古吴淞江;也有说是与吴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国语·吴语》韦昭注:“江,吴江,或有淮字者,误。”即江是吴江也即吴淞江,春秋时称为笠泽,横在苏州之南,是连接太湖与大海的东西向水道。如今,苏州市吴江区“吴江公园”门前的马路,就被叫作“笠泽路”。

 公元前494,越被吴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吸取教训,积聚力量,伺机灭吴。吴王夫差恃胜而骄,急欲图霸中原,连年向外用兵,对越国不加戒备。勾践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趁吴王赴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会盟,袭击吴都姑苏(今苏州)。 当吴军回师江东后,越国已经攻破吴都,并杀了夫差的太子了。不过尽管越国与回师后的吴军主力进行过几次接触战,并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吴军主力尚在,越国要想毕其功于一役还是不可能的,因此吴越双方暂时还是停战言和了。
 公元前482年,议和的最终结果是,越国获得了吴淞江以南的土地,也就是说取得了整个杭嘉湖平原的控制权。而吴国则暂时得以保住了吴淞江以北,在苏锡常平原的根基。吴越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逆转,形势变得对越国愈发有利,或者说越国成为江东之主只是时间问题了。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478年,越国终于对吴国展开了决战。而这一次,吴国已经没有了在杭嘉湖平原上的缓冲地,吴淞江直接成为了吴越两军的分割线。

 当时吴越地“以船为车,以辑为马” ,是一片河湖纵横的水乡泽国。吴淞江成为了天然军事屏障。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大举攻吴,双方于吴淞江(笠泽)夹水对阵,《国语·吴语》记载说:“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注:“江,松江。去吴五十里。”这次吴越之战,在《左传·哀公十七年》作“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当时吴淞江与太湖连成一片,太湖水向东见缝插针,多支分流,争先恐后朝东泄水,江、湖水天一色,难以区别。所以,古人对笠泽是哪条河?没有满意的答案。
苏州博友“吉格罗朵”比较熟悉那片土地,认为:吴淞江源于东太湖……分多支先后向东,然后又在郭巷东汇成一条……,苏南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江。原来太浦河也属这一流域范围。(在《吴淞江水山中来》 评论)吴淞江近太湖那片水面如果不宽阔,是无法展开水战的。这里水草密布,水流平缓,易守也易攻。笔者也以为,笠泽是吴淞江多支太湖口的一支,可能是当时最宽的一支,也应该是偏北的一支。因为离苏州城只有几十里,越军只要突破这里,便可以抵达姑苏城的近郊。

 夫差想凭借吴淞江之险御敌于姑苏城外。要知道,水道是吴国的生命线,如果连最大的水道吴淞江也被越国人控制,那么姑苏城将会变成一座孤城,迟早会被越军攻下。 夫差可能也以为,吴淞江是姑苏城的天然屏障,越军没有那么容易攻过来。确实,在战略思想落后的春秋时代,渡江作战十分困难,因为不能徒涉的江河,限制了进攻部队的速度,渡江会使战斗队形变乱,使指挥、协同、联络和物资补给都较困难。只要吴军在越军渡江的时候找准时机半渡而击之,就能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

三月,勾践率军进抵吴淞江(笠泽)江南岸。夫差仓促率姑苏守军至江北迎战,夹江对阵。勾践从左、右两军各派一部兵力,黄昏时分别进至上、下游五里处,夜半渡于江中,鸣鼓呐喊,佯为进攻。夫差误认越军两路渡江夹击吴军,急忙分兵两路迎战,仅留中军接应。勾践乘机率三军主力,以6000锐卒为先锋,偃旗息鼓,秘密渡江,向吴中军发起突然攻击,吴中军大乱败退。两路吴军不及回救,随之溃逃。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接连大败吴军,迫夫差退守姑苏。此战,越军利用夜暗,两翼佯动,诱敌分兵,乘虚偷渡,实施中央突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渡江奇袭战。
吴淞江(笠泽)历史上的著名渡江战!
谢谢欣赏!

|